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咒大全 > 佛咒文章 >

印顺导师对持咒的看法与态度

印顺导师对持咒的看法与态度

  相信印顺导师本人不会采用持咒与念佛的方式修行;然而,这种「不求咒语」的观念,却常让一般人误会他贬抑了持咒的功效与功德!一直以来,笔者就希望能藉由此文,为这样的误解来解开当中的迷思。后来笔者在研读导师作品的过程中受益极多,后来有幸拜会了印顺导师,更在当下蒙泽导师的心法修为。

  关于咒法思想,远潜于西元前1200年左右阿利安人《梨俱吠陀》之「赞歌」当中;它更明确于《阿闼婆吠陀》吉祥增益、及咒诅调伏的咒法之中。后来,在西元前四至三世纪,波腻尼创立「声明论」后,声明即成为印度重要的学问之一。对于和咒语有深远关系的「最早印度文字起源」及「四十二字门」之研究,已在笔者编着《梵字悉昙入门》有所介绍。若依石雕、碑文等证据及近代的研究成果,或可推论「四十二字门」的发源地,并非如导师所依汉译经典,推论为「古代南印度的方言」。

一、前 言

  印顺导师曾在《华雨集II》p.38讲述:

  印度盛行的咒术,是「佛法」[1] 所鄙弃的--如《中阿含经》「多界经」说: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佛法),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终无是处。[2]

  接着,导师又说:

  见谛人,是证见四谛的(初果以上)圣者。佛教的圣者,如因病而引生极大苦痛,面临死亡威胁,也不可能去从那位沙门、婆罗门,求诵咒语以延续生命的。[3]

  由于,印顺导师提出《中阿含经》中「见谛人不求咒语」的观念,所以,一般人常误会导师贬抑持咒!但导师何曾如此?他何曾贬抑如属「菩萨发心,皆为一切苦恼众生」的「咒师」功德呢?

  早在西元1972年出版的《教制教典与教学》p.218,导师就将:学佛者因性格好乐的不同,以及适应事实的需要,而分作许多类型。他列举了旧有的五类,并慎重的添增了「咒师」与「译师」,肯定并赞许他们对佛教的传承、修持佛法、以及弘扬佛法的功德。而且导师也将这七类,都认为是住持佛法的正统者。兹摘录部分原文,如下:

  一、经师(不是会讲一两部经)。二、律师(不是会传戒)。三、论师。四、禅师(瑜伽师)。五、譬喻师。从推行佛教看,这是非常重要、非常难得的。这五类,是从来旧有的。后来为了佛法的宏传,还有译师,翻译佛典,使佛法宏通到不同文字的国族中去。此外,还有咒师:修持秘密咒语,以咒力方便应化,也往往能引导一分人信佛。[4]……上面所说的,可以说是:传承佛法、修持佛法、弘扬佛法的,所以素来被认为住持佛法的正统者。[5]

  另外,还有神秘派与艺术派两类僧徒,依附佛教,行化世间。神秘派,大抵是经过一番修持的(自然也有装模做样的),如古时的济公,近代的金山活佛等。他们所表现的,似乎有些疯疯颠颠,生活完全不上规律,然而颇能预知后事,也会治病,做出不可思议的事,这是专以神秘化世的一类。西藏佛教也有,他们叫做疯子喇嘛。这一类人,感化力特大,对于佛教的影响非常之深,可是不能成为佛教的正宗。住持正法,住持寺院的重责,他们是不能荷担的。如果佛教演变到以神秘僧为中心,那末一切迷信色彩,便会渲染到佛教里来,使整个佛教丧失其纯正的真面目;而社会对于佛教的误解,也将愈来愈多。像关于药师灌顶真言咒的开示,其实印顺导师向来以为是秘密藏,持念就好,不可求解;其实咒语大部份都可以解释,祗有极少几句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6]

  导师也认为,大家在初学期间应当从博学中,求得广泛的了解;然后,再随各人的根性好乐的不同,选择一门深入。无论是中观唯识,或天台、贤首都好。不过在初学阶段,一定要先从多方面去修学,将来才不致引生门户之见。「佛教的宗派,各有好处,而且彼此是可以互相助成的。[7]

  因此,本文将从印顺导师的著作中,试着分析导师对持咒的看法;就「咒语的起源」、「持咒的功效」、及「对持咒的态度」等,分别从导师个人的看法,及其引述的经文分析,再加上学界的研究成果、以及笔者对经藏的了解,试图说明:容或导师本人不会采用持咒的方式修行,但他却尊重、赞许佛教各种修行法门,并藉以解开一般人误解导师贬抑持咒功德的迷思。

贰、「持咒」的功效

  一、印顺导师对「咒语」功效的看法

  导师认为:「在(原始)佛法以为咒术是无益的;也不许僧众利用咒术来获取生活(邪命)。但咒术的效力,在一般是被公认的。……」[40] 在《般若经讲记》p.202,导师对「咒语」功效的看法:

  咒是一般印度人所信为有极大妙用的;印度教徒,以为诵持密咒,可以藉咒语里的鬼神名字和秘密号令,解决人力所不可奈何的事。凡欲求福、息灾、神通妙用,或利益人、或损恼人,都可从咒力中获得。

  虽然如此,在(原始)佛法中,事实上佛陀也是赞许「咒愿」的。如《五分律》:「佛言:应作齐限说法。说法竟,应咒愿。」[41]。而且《十诵律》也记载:「僧饱满食已,摄钵,洗手,咒愿。咒愿已,从上座次第(却地敷)而出。」[42]

  印顺导师解释「咒」的意思,他认为:在中国文字中「咒」,是与「祝」字相通,所以「咒愿」是「语言的祝愿」。(原始)佛法的「咒愿」也有「语言的祝愿」的意思。[43] 宗喀巴大师解释「咒」的原始意义,也先以「咒(mantra)」的梵文词构分析为:「man」是「意」的意思;「tra」有「能救」的意思。[44] 宗喀巴的另一种解释,则依照《入中论》菩萨三心--「智慧」、「慈悲」、「无所得」,纳入了「金刚乘」的「咒」(mantra)解释:「man」是「了知真实」的意思;「tra」有「救护众生的慈悲心」之意。[45]

  因此「咒」的原始意义接近「咒愿」,是近于「语言祝愿」的意思。然而,因为咒术的效力在一般是被公认的,所以在部派佛教中,接受咒术的程度,虽然浅深不同,但是承认咒术的效力,却是一致的。[46] 因为,密咒远源于吠陀的咒术,当时古印度人相信咒语有神秘之能力;藉表征物和咒力,来利用神鬼精魅,而能达成目的。明显地,印度自「阿闼婆吠陀」以来,称为 mantra 的咒语,就非常流行。然而,咒语的神效,被一般传说为事实。[47]

  语音自身有神秘作用,或因咒力而得到鬼神的护助,或凭咒力来遣使鬼神;咒的神秘力,与鬼神力是相结合的。在(原始)佛法中,起初是谛语--真诚不虚妄的誓言,是「佛力、法力、僧力」三宝的威力,修行者的功德力,也能得龙天的护助。谛语与三宝威力相结合,论性质,与咒术是类似的。所以《十诵律》称说谛语为「咒愿」;《四分律》等称谛语为「护咒」。「咒」:是音声的神秘力,终于经由「谛语」的联系,而能使部派佛教接受,甚至成为佛法的一部分。[48]

  此外,对于「咒师」修持秘密咒语,以咒力方便应化,导师认为也往往能引导一分人信佛的功德。若以传承佛法、修持佛法、弘扬佛法的立场修持咒语方便来应化,「咒师」也被认为是住持佛法的正统者。[49] 咒力的方便应化,导师也引用经典加以说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一切有部的晚期律),曾记载「邬陀夷」化作医师,咒诵称三宝名号,则「众病皆除」[50]。又如《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载有:「围彼城郭,即于其夜,通宵诵(三启)经,称天等名而为咒愿。愿以此福,资及梵天此世界主,帝释天王,并四护世,及十八种大药叉王,般支迦药叉大将,执杖神王所有眷属,难陀、邬波难陀大龙王等。……并设祭食,供养天神」[51]。诵经,供养天神,求神力护助,这与大乘的金光明经》、《仁王护国般若经》,原则上没有差别。[52] 在《药事》的记载:说一切有部对于治病、驱鬼、求战争的胜利等,显然是常用咒术的。[53]

  综合以上导师所有著作的探讨,笔者发现,其实可以藉由《般若经讲记》p.204,来归纳导师对「咒语功效」的看法,如下:

  (一) 方便适化。[54]

  (二) 引人对佛法的好感。[55]

  (三) 能使精神集中,达心专一境的定境。也可引发智慧的方便。[56]

  (四) 密咒解说起来,实与教义是一致的。[57]

  (五) 正觉的速疾成就。[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