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僧人身份的世俗性与神圣性

僧人身份的世俗性与神圣性

  相信只要对佛教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不管古往今来佛教如何发展,也不管世界各地的佛教在形式、制度等上有多么大的差异,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是绝对统一的,那就是对三宝的崇敬。所谓三宝,即是指佛、法、僧,佛陀是佛宝,佛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组成的团体是僧宝,佛法僧三宝是构成佛教最基本的要素,佛是教主,法是教法,僧是教徒,这是最基本的关于三宝的定义。

  这里面,佛宝和法宝无须多讲,因为只要信仰佛教的,对佛的巍巍功德当是定然不会怀疑的,佛之为“宝”的也顺理成章,而“法”乃佛金口宣说,也自然当为“宝”,然而关于“僧”,可能会有人有疑问,僧人不是和普通人一样吗?不都是肉眼凡胎,何以能称为宝呢?

  当然,僧又有胜义僧和凡夫僧的区别,胜义僧专指见道位以上的贤圣。若在小乘,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大乘指初发心住以上的菩萨,这当然可担得起一个“宝”字,此处不论。这里更想和大家聊的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凡夫僧,即是指一般的出家沙门学佛的人常常听到一句话叫恭敬三宝,也有人说,佛与法当然应该恭敬,可是和我们一样的那些凡夫僧呢,我们为什么要恭敬这些似乎和我们一样的光头和尚呢?

  这就是今天要说的正题了,就如同题目中说的,僧人(指凡夫僧,下同)在三宝中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个特殊性就在于他的双重身份,僧人的身份是世俗性与神圣性同时存在的。首先就是世俗性,这一点无须过多解释,僧人和世间的任何一个人都一样,都是爹生娘养,都得吃喝拉撒,饿了都得吃饭,困了都得睡觉,生命都会经过同样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僧人确实和普罗大众没什么两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僧人确实和我们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然而,除了世俗性之外,僧人的身份还有一重特殊的神圣性。这就是经典所谓僧之“五净德”:第一,发心离俗。出家人发起了勇猛心、成佛心,从而出家修道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第二,毁坏形好。世间种种过患不出一个贪字,而最普遍的便是对自己色身的贪着,尤其是现在这个所谓“看脸”的时代,很多人不惜花重金在自己的形象上,甚至对自己动刀子整容,其实说到底不过是贪着于这个色身而已,而出家人却剃除须发,毁坏相好,笔者很多佛学院的同学就真的是不折不扣的阳光帅气的美男子,他们却剃除须发,脱下世俗的漂亮衣服而穿上了如来之法服,行住坐卧具佛威仪,使众生见闻生欢喜。第三,永割亲爱。世俗人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世间最难割舍的就是父母之情,然而从佛教的角度看这种世俗之情也是狭隘的,只限于自己此生的父母而已,而出家之人看似割舍此生父母亲情之爱,而实际上是以一切众生为父母,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累劫历代父母之恩,这才是真正的大爱。第四,委弃躯命。世间之人往往对生活条件吹毛求疵,沉湎于财色名食睡的欲望中不能自拔,出家人则委弃生命无所顾惜,是生活上真正的极简主义者,这种极简是要从生活的享受中脱离出来专心求证佛道。第五,志求大乘。出家之人看似抛弃父母亲人无情无义,实则心中常怀大慈大悲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众生为己任,这是何等的慈悲。也正是由于僧的身上所具有的这五种清净的德行,所以僧人的身份又在世俗性之外多了一重特殊的神圣性。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僧人中存在的个别乱相,因为他们毕竟也是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啊,这就要我们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些问题:

  首先,对僧应该心存恭敬。这种恭敬不是世俗的情感投射,不是无条件的满足僧人的各种要求,也不是与僧人建立感情,而是要以法为中心,结法缘不结情缘,举最简单的例子,和僧人交谈,应该始终不离法,而不是世俗的嘘寒问暖温柔体贴。

  当然,也要允许僧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能把这个群体过分的拔高化,这也是这里为何不只谈恭敬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毕竟也是凡夫,很多人对出家人有着近乎苛刻的期待,仿佛头发一剃就立刻成佛了没有任何烦恼了,所以当看到网上时不时爆出的诸如“和尚打架”等新闻时就觉得信仰崩塌了,这都是因为由于这个群体身份的不合理想象所带来的认知偏差。正如上文所言,发心出家,只是发心成佛而已,还远远没有是佛,就好比英语中的现在进行时(be+V.ing),只是一个状态而不是结果,从这个层面讲,僧人与居士又是一样的,因为都只在成佛的路上而已。

  所以,希望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从现在开始,在一如既往地恭敬僧人的同时放下对僧人的不合理期待,以一颗平和的心态面对僧人(自己的师父),相信很多苦恼都会迎刃而解。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原标题:僧人身份的世俗性与神圣性 宏雨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释迦宏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