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称
热搜名词: 因果  修行  佛法  出家  佛陀  皈依  众生  回向文  涅槃
持戒  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著。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只过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
僧侣僧侣,指和尚,也借称古印度婆罗门教,中世纪天主教等的修道者。亦用来指其他宗教的修道人员。僧侣,是离开世俗生活,为了信仰而独自修行的人们,在东方指和尚僧人,在西方则是指修道士。最初,修道院实际上是作为反教会机构而存在的。修道士们反对教会世俗化,
白骨观白骨观(佛教解释)  白骨观是佛家修持法之一,为佛教五门禅法之一种,通常由不净观、白骨观、白骨生肌和白骨流光四步组成。主要的目的是息灭对色身的贪恋。简介  佛法的的修持讲色空不二,非空非有、亦空亦
沙弥  沙弥,是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沙弥戒是沙弥应该持守的十条戒律。即:1 不杀生;2 不偷盗;3 不淫;4 不妄语;5 不饮酒;6 不着花鬘好香涂身;7 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8 不坐卧高广大床; 9 不非时食;10 不捉持金银宝物
四众  四众,在佛教中有不同的解释,一指佛说法时的听众「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二指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三指共议大天五事,而持不同意见的四类众「龙象众、边鄙众、多闻众、大德众」。
心性  心性,即永恒不变的心体,亦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对于诸佛而言,心性永远炯逾日月而常寂不动的,这是究竟的清明心。台宗所立四教中别教以下,以心性立为真空,圆教立为心性具十界三千之法。圆觉经曰:“以净觉心知觉心性。”起信论义记中本曰:“所谓心性不生不
闻思修闻思修,又作三慧,即「闻慧、思慧、修慧」,是修学佛法的三大次第,佛法修行的常规流程。闻是闻所成慧,思是思所成慧,修是修所成慧;凡是经过闻思修的阶段,才能到达目标。
慈悲  慈悲,梵语(karun!a),与乐曰慈,拔苦曰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涅槃经说:“大慈大悲,名为佛性。”观无量寿经也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慈即爱念,谓以爱乐欢喜,起大慈心,能与他乐也;悲即
念诵念诵(佛教解释)  念诵,niàn sòng,原为佛教语,谓心念口诵佛名及经咒;谓因惦记而提及。  (1) 。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六:六对喇叭排列在大门口,轮番奏哀。和尚尼姑,围着祭坛念
礼拜礼拜(佛教解释)  礼拜条第一义为:古代礼节,对人施礼[1] 祝拜以示敬。书证为汉代班固《白虎通·姓名》:人拜所以自名何?所以立号自纪礼拜。自后不自名何?备阴阳也。人所以相拜者何?所以表情见意,屈节卑
根器「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指修行人与佛法相应的能力,在世俗称“天赋”,都是宿世积累而来的。人有不同的根器,根器利的人,见到花开花谢就能感悟到无常;根器钝的人,只有极为粗猛的境界才能让自己有所触动。
随喜赞叹随喜赞叹,即见到他人行善,能够心生欢喜,口出赞叹。「随喜」谓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赞叹」称美赞扬。做好事,说好话,我虽然没有能力为之,但是你做了,你说了好话,做了好事,我很欢喜,我随喜赞叹。佛说,果能如此,其功德与亲自去做没有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