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称
热搜名词: 因果  修行  佛法  出家  佛陀  皈依  众生  回向文  涅槃
佛门佛门 (佛教解释)  依三论玄义,知菩萨之造论,即为开显诸佛之教门,此教门即法门之意。后代‘佛门’一语,主要为佛教对于儒、道二教之自称。简介  【 佛门 】 《 佛学大词典 》说道  佛
菩萨戒菩萨戒 (佛教解释)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
佛心  佛心,如来之心也,即觉悟之心。其义有三:(一)指如来充满慈爱(大慈悲)之心。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下):‘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二)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顿悟入道要门论(卍续一一○·四二二上):‘
报应报应,指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佛教因果报应是指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报。因果报应有三种: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
不二法门  「不二」指一实之理,如如平等,没有彼此之别;「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不二法门」原指不靠言语传授,只靠内心思考求得大彻大悟的修道门径。后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出自《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
宽容宽容  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不列颠百科全书)。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1) [tolerate;be lenient]∶
攀缘  攀缘,是指凡夫的心随著外境而转。也就是人的心、念头经常向外看,向外在想,跟外界来接触,对外界关心,也可以说对外界有所追求,因为自己心不知放在那里,心不能安,我们经常在无聊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那就是看看报纸,看看电视,读读小说,听听音乐,或者找人打
无量劫无量劫  《隋书·经籍志》:一成一败,谓之一劫,自此天地已前,则有无量劫矣。 宋 张商英《护法论》:盖念一切众生无量劫来皆曾为己。词条释义  劫波:  梵语Kalpa的音译,亦作 劫簸 ,简称劫,佛教时
寿命  寿命,梵语曰你尾单(jivita),人的一期生命。命根为体,寿焕识为相,活动为用。辅行七之三曰:“一期为寿,连续曰命。一期连持,息风不断,名为寿命。”人的寿命不是注定的。据《杂宝藏经》卷四记载:有一位沙弥,跟随一位有神通的禅师学道。有一天,
学佛学佛(佛教解释)  学佛,学习佛法,佛学院教导的内容。学佛者为出家,在家是供佛,出家成佛者称为法师有神通。解释  (1) 学习佛法。唐方干《贻亮上人》诗:人间学佛知多少,浄尽心花只有师。 唐黄滔《送僧
咒语咒语在中国属于法术的一种,以某种特别的顺序或特殊音节念出,以促成某些的特殊效果的语句。咒语并非迷信,是人类表达意念的一种语言,传承于我国几千年的道家文化,史上曾记载源于一种巫术行为,后佛教文化传入我国,梵文咒语被广泛应用于佛教领域。
五浊恶世五浊恶世(佛教解释)  五浊,劫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世界,心。五浊恶世即同时具五浊之心。  劫浊,心之生住异灭不净。时现三灾,生相杀(譬喻念念之相扼),饥渴(譬喻念之走向不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