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称
热搜名词: 因果  修行  佛法  出家  佛陀  皈依  众生  回向文  涅槃
随喜随喜是指见到他人做善事,随之心生欢喜。随喜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之一,「随」是顺从,「喜」是欣悦,「功」是力用,「德」是道行。致力用功,所得之道行,谓之功德。这里乃通指一切善法而言。十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功德善法,皆当发愿随顺喜悦,故曰「随喜功德」。
妄念  妄念,是指虚妄的念头,虚妄不实之念,与行为脱节的空中楼阁,也就是无明或迷妄的执念,每个业力凡夫都有。妄念是从自性的真空里面显现出来的,是真空自性显发的“水泡”,像大海一样显发的“水泡”。“水泡”是怎么显发的?是有风才能显发
沙门  沙门,是出家修行者的通称,梵语(& 346;rma& 7751;a),华译勤息,勤是勤修智慧,息是息灭烦恼。又作娑门、桑门、丧门、沙门那。在佛教中出家的,常以“释子”作为区别,称为“沙门释子”,使人一听,便可知道这是佛教的出家人。
妄想妄想(梵vikalpa,藏rnam-par-rtog-pa),佛教的妄想是指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状。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又称妄想分别。妄念里头最严重的就是我执,因为五蕴皆空、诸法无我。
普佛普佛(佛教解释)  普佛 就是打坐念经。所谓普佛,源于隋代信行禅师所创立的三阶教。普佛的来源  普佛一词来源于隋代信行所创立的三阶教。三阶教将佛法分为普法和别法。所谓普法,即于法不分大小,于人不辨
法相  法相,在佛教里有两个解释,一是指诸法的相貌,诸法所具本质的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二是指法相宗,唯识宗的特质在于分析或分类说明法相,故又称法相宗。
化身  化身,佛的三身之一,百千万亿,随缘应化,指佛菩萨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各种形相之身,又名应化身、变化身。“释迦牟尼佛”是佛为度化世人而应现的化身,化身的圆寂,代表着以这个化身度化众生的因缘已尽,实则无来无去。佛的法身遍一切处,六道均有他的化身。
正念  正念,八正道之一,指正确的念头,谓不生邪念,忆念正道。也就是对正见铭记于心,时时保持。比如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等,都是正念的表现。内心知道哪些事情是对的,应该做,哪些事情是错的,不要去做,就是正念;一件事情,你知道应该什么时候去做
无心  无心,即真心离妄念,没有执著。将散乱的心变成集中,从集中变成统一,从统一到没有执著。「无心」的「心」,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心,当我们放下这颗自我心时,才能真正变得柔软,否则别人多说你两句,立刻就会武装起来,变得有棱有角
虚妄  虚妄,是虚假、不真实的意思,一切的自我中心都是虚妄的,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不实在的。《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圆觉经》曰:“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法华经·譬喻品》曰:“佛之所说,言不虚妄。”《涅槃经·三十八》曰:“
孝道孝道(传统文化)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
止观禅定属功德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属福德边。福德可以给人,功德不能给人,亦如财物可以赠送他人,聪明智慧无法赠送他人,功德是自己专有的。宝志公为观音化身,主持梁皇忏只能将郗氏夫人超度到忉利天,再上去要靠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