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称
热搜名词: 因果  修行  佛法  出家  佛陀  皈依  众生  回向文  涅槃
凡夫  凡夫,是指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法华经》曰:“凡夫浅识,深着五欲。”凡夫的生命,或是随妄流漂浮,或是被环境左右,盲目而不能自主。心被物转,即是凡夫。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根本原因是在于无明。无明,又名不觉。当我们每产生一种想法、情绪或念头时
施食施食  施食是布施饮食的意思。现在佛教中流行的施食,一般是指布施给饿鬼道众生。施食又叫蒙山施食,此外还有特殊的施食方法叫烟供、药供、火供、水供。  施食主要依据两本佛经,一本是《佛说施饿鬼甘露味大
六相佛教六相是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见《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 清黄宗羲《苏州三峰汉月藏禅师塔铭》:“ 曹洞 、 沩仰 、 法眼 建立四禁、五位、六相、三昧等纲宗,以竭机语之欺伪。”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
清净  清净,即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也就是外在的行为没有过失,内在的心境没有烦恼,叫做“清净”。生命原本就是清净、快乐和自由的,只是被无明所惑,才会颠倒梦想,烦恼重重。不论现在有多少问题,有多少烦恼和痛苦,只要愿意改变,都有光明的前景。因为我们的本
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佛教用语。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道(化生)、人道、畜生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化生)。
五智  五智是指佛所得之五种智,出于《无量寿经》卷下、《略论安乐净土义》。即:(一)佛智,总称佛之一切种智。(二)不思议智,谓佛智能以少作多、以近作远、以轻为重、以长为短,反之亦可,故称不思议智。(三)不可称智,谓佛智泯绝称谓,非相非形,超越对待。
大乘  「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乘」运载、运乘之含义。谓之诸大菩萨众将无量无边众生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名“大乘”。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特点,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
道场道场(佛教解释)  梵文Bodhimanda的意译,音译为菩提曼拏罗。如《大唐西域记》卷八称释迦牟尼成道之处为道场。后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如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
十戒十戒(佛教解释)  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佛教  佛教的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
自觉  自觉,三觉之一,以觉悟自我本具之佛性名为“自觉”。谓凡夫断尽三界内的见思惑和三界外的尘沙惑、无明惑,使达到自觉的地位,觉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能自开觉,道证圆觉,名为自觉。
无生  无生,即不生不灭的意思,也就是涅槃的道理。世间一切皆生灭虚妄之相。无生者,谓无虚妄之生。既无有生,云何有灭?不生不灭,乃究竟实相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最胜王经一曰:“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
一贯道一贯道(解释)  一贯道起源于明清时期,属于五教合一的多神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势力最大、活动最为猖獗、危害非常严重的反动会道门组织,1950年在中国大陆被铲除,其在台湾的分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