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称
热搜名词: 因果  修行  佛法  出家  佛陀  皈依  众生  回向文  涅槃
受戒  受戒,是指佛教徒在一定的仪式下受持戒律,是凡夫获得七众资格的必要手续。凡为佛子,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一进佛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则,即使自称信佛学佛,也是不为佛教之所承认的。换句话说,那是一个门外汉。受戒的仪式,或在师僧之前
舍利子舍利子,亦称坚固子,是指佛陀涅槃火化后的结晶体。舍利子是真的存在的,佛经上说,舍利子是通过“六波罗蜜”(菩萨的修行)和“戒定慧”等功德所熏修的,是难得可贵而受到尊重的。
佛性佛性(佛教解释)  佛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盘,亦名般
定力  定力,破除妄想的禅定之力,不被物转,能转一切物,佛教五力之一。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定,梵语三摩地(samadhi)的意译,意为注心一境,不散乱。修“定”能产生伏除烦恼妄想之力,故称“定力”。
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是三千世界的简称,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小世界,累进千倍为中千,再由中千累进千倍,一共经过三次千数的累进而成,故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而已。
色欲  色欲,五欲之一,在佛教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眼睛所看到的,眼睛希望看见亮丽的颜色(青黄赤白);二是指对男女情感的希求,对异性的需求。贪色的人,为了美色可以将家庭、事业统统抛在脑后。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至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是为色欲。
证得  证得,别称现证,是指证悟体得之意。即由修道而证悟真理,并体达果位、智慧、解脱及功德等。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谓有四种证得:(一)诸有情业果证得,(二)声闻乘证得,(三)独觉乘证得,(四)大乘证得。其中,声闻乘证得又分为地证得、智证得、净证得、果证得
小乘  小乘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主张恪守戒律,严守原始上座部佛教的戒律,注重上座部比丘众的自身的戒律修行。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是《阿含经》系列。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
大德  大德,是对修行人的敬称,在印度是对觉者或高僧的敬称,在中国隋唐时代,凡从事译经事业者,特称“大德”。此外,统领僧尼的僧官,也称“大德”。近代以来,大德一词已广泛使用,不论出家、在家,都以大德尊称之;大德一词成为汉传佛教界一般性的礼称。
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是菩萨所立,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记和实践。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个愿,是作为一个初发心的菩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又称四弘誓、四弘愿行、四弘行愿、四弘愿。略称四弘,或称总愿。作为大乘佛法的
色界色界,佛教术语。天道的一部分。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
真言  真言,如来三密中之语密,梵语曼怛罗(mantra),意为真实的语言、神圣的语言、无虚假的语言,又作陀罗尼、咒、明、神咒、密言、密语、密号。广义言之,不但以文字、言语表示之密咒者称为真言,乃至法身佛之说法,亦均为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