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称
热搜名词: 因果  修行  佛法  出家  佛陀  皈依  众生  回向文  涅槃
四圣谛四圣谛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释义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即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
禅语禅语(佛教解释)  禅语主要指从佛门中传出的精华语句,话语平朴,含意深远,对人生思想等方面有着精神食粮的作用。由于禅语的文雅和隽永,常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应用。解释  指禅话。  蝉,音即禅,意即
着相  着相的读音是「zhuo xiang」。着相也就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相”指某一事物在我们脑中形成的认识,或称概念。它可分为有形的(可见的)和无形的(也就是意识)。只要有一个念头没有办法离开现象,便是着相。通常我们面对着六尘境界时,不知不
婆罗门  婆罗门,古印度四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婆罗门修习梵天之法,他们自称是梵天口中出生的清净种族。佛教本来就是由婆罗门教(印度教)衍生出来的分支,两者的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印度在孔雀王朝时期曾极力推行过支持种族制度的佛教,
欢喜  欢喜,即环境顺意时,心生喜悦。梵语波牟提陀(pramuditā),即接于顺情之境而身心喜悦也。亦特指众生听闻佛陀说法或诸佛名号,而心生欢悦,乃至信受奉行。《中阿含·卷六·教化病经》(大一·四六○中):‘世尊为我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
八识八识,即佛法按照功能把心区分为八个部分来认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触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
德行德行,梵语“gun!a”,在佛教中有两个意思,(一)指功德与行法。(二)指具足功德的行法,即修三学、六度者。人的德行不够,脾气就很大,无明就很重。若有德行,脾气也没有了,无明也化了,化成智慧。所以我们修行就要培植德行。
悟道  悟道,开悟成道,开真实之知见,证悟菩提之道也。释迦牟尼佛就是体会了人间的各种痛苦、烦恼,才悟道成佛。东郭子多次请教庄子,道在何处?庄子答曰:“道在瓦砾;道在蝼蚁;道在屎尿”。道就在日常生活中,遍一切处。鸟语花香,行云塔影,黄花翠柳,青山绿水,一
治病  治病,即具有医生资格或者医学方法对有病者进行治疗疾病的一种活动。包括治已病和治未病。采用各种医疗措施消除疾病,使病人恢复并保持心身健康。念佛能不能病我不敢保证,我只能说,念佛对某些疾病能起到辅助的治疗作用。再者,我们要积极正确地对待佛法与医疗诊治的
戾气  戾气,指的是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戾气重的人行为一般会比较“极端”,举个例子:开门和关门,你会发现有的人开门或关门动作都是轻轻的,而有的人则非常粗暴,一下子就把门狠狠打开或关掉,表现出较重的戾气。
生命生命 (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  具有稳定的质量和能量代谢功能,能回应刺激及进行繁殖的开放性系统。生命来自于能量:能量→植物、微生物、动物等。生命个体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生命种
常住  常住,在佛教中有多种解释,一是法没有生灭变迁、恒常永住;二是佛果;三是寺院财物。《法华经》卷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大唐西域记·苏跋陀罗窣堵波》:“勿谓如来毕竟寂灭,法身常住。”《楞严经》将佛果称为常住,经中列举了佛境界中的七个果位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