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佛教?

如何认识佛教?智随法师讲解佛教

一、超越科学

  现在有很多文章用科学的观点来解读佛教。佛教本身是非常科学的,可以说比科学还要科学,是超科学的科学,只是佛教不用这个名词而已。佛教其实是两个词——一个是“佛”,一个是“教”。“佛”是圣人,“教”是佛的教化

  一个理论正确与否,并不在于用什么方式表现。用科学的方式也可以,文学的方式也可以,医学的方式也可以。为什么现代有很多学问不断地被推翻、被否定呢?就是因为这门学问并不具有完全的客观性、公正性、合理性。如果有人见解更高,那这种看法就被否定掉了。佛法已经流传几千年,有没有人超过古人,提取出更高的宗教呢?好像没有了。

  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它们都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这么长的时间,三大宗教一直被人们所继承和传扬。从长远的角度看,后人也基本没有再创造新的宗教了。为什么后人没有创造出来,说明古人远远超过我们后人,后人的智慧没办法超过前人。

  所谓科学也好,其他世间学问也好,能够超过前人的智慧吗?现代的科研手段也有一个优势,可以通过科学实验,通过高科技手段,观察到一些现象,从而发现科学一直追求的东西,在佛法里面早就有答案了。其实佛教早就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就是生和死。每个人也就活几十年,都只看到生,看不到死后的世界。用科学的手段,包括医疗、心理学,用很多方面的学问来研究生死,研究得出来吗?站在“生”的角度能研究出“死”的结局来吗?这个永远不能研究出来的,因为不在同一空间范围之内,死亡的事例也不是用仪器可测量出来的。

  更高的世界是佛的世界。其实大家对佛都不认识,到底“佛”是什么?这已经超出常人的概念了。大家都信仰佛,礼拜佛,对“佛”的信仰远远超过了对世间任何伟人、英雄的礼敬。几千年下来,那么多名人、圣人、伟人出现在世间,甚至流传千古,但能受到后人的尊重,顶礼膜拜,甚至跟随的,其中大部分还是与宗教有关。这就可以看出来,宗教的创始者,佛或者是耶稣等,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影响面,远远超过我们现代人。

二、超越迷信

  佛教根本不是迷信,佛教是破除、超越迷信的,是智慧超前的一种认识。现在很多人错把佛教当成迷信来看待。其实就把佛教当迷信来信仰也没错,因为我们人类信佛就是“迷信”,我们本身不是有智慧的人,不是我们很有智慧,很了解佛才来信仰。恰恰相反的是,因为不了解佛而来信佛,甚至已经信佛的人,很多人还是不认识佛,佛到底是一种什么境界还是不知道。

  从世俗的层面讲,这就是一种“迷信”,而且需要这种“迷信”,“迷”——入迷了,被迷住了一样。但这种“迷信”与世间讲的迷信还不一样,世间讲迷信就是盲目的信,没有道理、是非不分、好坏不分的信。

  从宗教信仰的层面来讲,信仰本身就是入迷的,不然就不能叫信仰了。信仰的产生,就是因为人们内心有需求。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信佛、关注佛教?因为发现人的能力很有限,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才转向信仰。

三、最具吸引力

  有人说,幸福是靠奋斗得来的。奋斗是需要的,那奋斗了是不是一定有幸福呢?世间那么多人在奋斗,几千万人都在奋斗,奋斗的结局是不是一定是幸福?这个不好说,也有可能是一世的痛苦

  前一段时间,在深圳认识某世界500强企业的一个老总,他在这家企业干了九年,因为病的原因,现在退休了。这家公司为了企业发展,对员工的要求非常高。企业里面有句口头语:“前半生用命换钱,后半生用钱换命。”如果只看这家企业员工的前半生,那就真的是用命去换钱,就是努力奋斗。奋斗过后,后半生是不是就幸福呢?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到了四十几岁以后,很多人都出现重症疾病。因为常年、多年的紧张付出,超常运转,身体吃不消了。所以,并不是奋斗得越多,幸福指数就越高。

  我们要有智慧的来看待生命。不是茫然的、想当然的去理解。佛教能够在几千年甚至更长时空里,让大家来信仰、来追随,出家人甚至几乎放弃世俗的一切,都来追求佛法,可以舍身舍命地来追求佛法。佛法为何有如此吸引力?说明它给人类的冲击,带来的利益,远远超过世间人所想的一切。

  世间人为了钱和利益,也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择手段,钱在他生命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反过来讲,有信仰的人、出家人,也可以不顾父母、家庭的反对,不顾世俗的一切,愿意去信仰佛法。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吸引力,没有人愿意这样去做的。

  可是普通人对佛教不了解,多数人属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包括“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句佛号的意义,很多人也不去关注这方面的事情。人们的生活方式,几乎跟佛教的距离越来越远。佛本来是主动来到世间,要度化我们、点化我们的,但是我们人呢?是躲着佛,绕圈圈,不想见佛。现在跟他讲佛法,“再说吧,退休再说”,“你们年轻人学这个干嘛?老年人没事可以去玩一玩”,认为佛法跟自己不相干,不重要,不需要,抱着这样的态度。

  所以要了解佛法,一个是讲“缘分”,很多人没有这个因缘,遇都遇不到。第二个就是“善根”,佛度有缘人。佛教度化众生,不是强迫,不是行政手段,命令、强迫性地信仰。为什么度化有缘之人呢?因为佛教这种信仰,是超自然的,超出常人的境界的大智慧。“佛”其实是生命层次的体现,是更高层次的,不是我们普通人的生命状况。这种高层次的生命需要有善根,需要有因缘才能靠近。

  比如说我们国家要发展,要追求更高国民幸福生活指数,就会想很多举措,去推动这件事情。这就是因缘,动力。我们对佛教的信仰,其实就是在乎它,需要它。有更多人希望通过佛教来解决问题,那他就会非常投入,可以整天在那里坐着念佛,哪怕别人觉得他很傻,他也愿意就这样傻下去。

  信仰是我们内心的一种需求。如果内心没有这样的动力,对佛法的需求和信仰自然就断掉了。迷信也好、自信也好、仰信也好,只要有需要,佛度有缘人,你就可以被佛救度。

  佛度众生的方式方法很多,佛教经典里面讲得特别多。但我们一般人可能没那么多时间精力去消化、去了解,甚至连经书也看不懂,就跟读天书一样,世间讲“天书”,其实最大的“天书”就是佛经。因为佛经我们没接触过,随意拿一本出来都看不懂,甚至学佛几十年之后,再拿一本经书来,还是看不懂。

  包括“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这六个字,我们活了几十年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很多人天天从寺院门口过,甚至在寺院旁边住了一辈子,也不知道这句佛号是什么意思。它难在哪里?难就难在人不用心,没有去关注它,觉得这句佛号跟自己没有关系。世间人没有智慧,所追求的东西跟佛教的距离很遥远。

四、名号作用最大

  信仰是一个很高的层面,人的内心有这种需求、有愿望,从而就会关注它、了解它,然后才知道,其实佛法跟我们有密切的关联。那么我们知道佛法跟我们有密切关联,需要佛法的时候,这个时候佛就来到你的心中了,佛就不那么遥远了。然后再看看经典,就知道这句佛号多么的不可思议。

  我们面前都放着水果,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个水果是一个很小的东西,需要它时就可以吃它,吃了它就有作用,比如说解渴、解决饥饿。这么小一个东西都有作用,那么这句佛号有没有作用?手机有很多功能,水果有很多功能,包括这个话筒,它都有功能,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它的作用。语言文字也有作用,它可以传递信息。比如两个人沟通交流,有些人会讲得痛哭流涕,有些人会讲得欢喜,心里畅快。语言都可以让人的心里发生很多情绪的变化,这还只是普通凡夫的语言交流、沟通。

  那佛的语言符号,它的作用又在哪里呢?因为人的局限性,反而不知道佛号的功能效果。就像大家都在寻宝一样,结果一堆黄金放在眼前,大家都不识宝,就白白错过了。如果有智慧的人,了解这句佛号的意义就知道,原来佛号和上面讲的这些东西一样,是有作用的,是有功能的。我们内心饿了就需要吃它;我们想平安、健康就需要它;我们关注生死的问题就要依靠它。这些问题靠谁来解决呢?唯有佛法可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利益。

  人为什么需要宗教?就是因为人有很多东西解决不了,有很多疑问,有很多智慧和学识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尤其面对生死问题、烦恼问题、身体不好的问题,凡夫众生几乎都是无能为力的。再怎么努力奋斗最后还是什么也没得到。弘一法师晚年讲自己是“二一老人”——一无是处,一事无成。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差不多也就这个样子。奋斗一辈子,到最后还是一无是处。即便在世间有些成就,但是到了晚年,到快要断气的时候,回想这一辈子得到了什么?就是一事无成,一无是处。

  佛法正是在这种时候起作用,这个时候就知道佛对我们生命的意义了。在你最无助,最需要依靠的时候,佛可以帮助你,佛可以让你的心找到归宿。“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南无”就是一个归宿,让你心中有归宿、有依靠,阿弥陀佛就是这尊佛。这尊佛在哪里?看上去是这六个字,就像这水果一样,看见了,也就这个样子,如果把它拍成图片,就是张图片而已,但是水果有水果的“用”。

  我们念这句佛号,表面看起来就像这图片一样,仅几个文字而已,但实际上背后有着超级强大的力量,那就是阿弥陀佛这尊佛的力量。佛有力量,这么多人信仰佛,虽然没有看到佛,但至少对佛有一种信仰。阿弥陀佛这尊佛好像无形,但跟众生有密切关联,能够救度我们,能够让我们心里得到安慰,能够让我们从生死当中超越出来,这就是它最大的力量。

  当然经典上对“阿弥陀佛”讲得很多,无量光、无量寿。佛的光明无量,这是给我们开启智慧。寿命无量,身体不好的人最求健康,其实大家都在追求健康,都希望多活几年,但是活得再长的人,也就一百年左右。今天他走了,明天我走了,后天你走了,大家排队一起走。看似多活了几天几年,其实都差不多。因为每天过重复的日子,多活几天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大家的生命都是无形的,都这样结束了。死了后我们到哪里去呢?很多人可能并不关注这个问题。

  阿弥陀佛存在的价值,就是让众生在忙忙碌碌当中,在迷茫的人生当中可以看到希望,可以看到归宿。活着的时候有希望、有归宿,死了还有希望,还有归宿,还有个极乐世界等着我,这就是佛法对我们人类来讲最大的作用。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弘愿视听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