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四无色定是什么意思?四空定介绍

[佛学常识] 发表时间:2018-07-31 作者:未知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四无色定是什么意思?四无色定指哪几种?四空定介绍

四无色定是什么意思?四无色定指哪几种?

  四无色定,又名“四空定”,是无色界禅定,指超离色法系缚的四种境界。分别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境界是由思惟而得的定,全是思想上的境界,不是有色有形相,这是无有形相的。

  无色界定,是对治束缚的,对治惑业给我们的束缚。换句话说,我们对于外面的境界相都有一种感受。这四个是离开你的感受,离开外边境界相的感受。换句话说,得了这个定,我们的攀缘心,停息下来了。入这种定,没有束缚了。借这个修行,能够降伏你的烦恼学佛法就是降伏烦恼,得到这四种定,他的精神境界面貌,就不同,他是处于寂静当中。

一、空无边处定(空处)

  行者深思色法的过罪,起厌离色界定之心,追求远离色法的更高层次的禅定境界,然后能够进入到空处定。因为色法有色身,既有色身,则内有饥渴、疾病、大小便利、滓秽、粗重弊恶、欺诳虚假等一切诸苦,外受寒热、刀杖、枷锁、刑罚等一切诸苦。

  因缘和合报得之身,即是苦本。所谓身为苦本,一切痛苦都聚集在这个有质碍的体上面。肚子饿了要吃饭;天气凉了要加衣服;打坐时间长了腿子疼,浑身难受……这些都是苦的表现。说实在的,这种苦还算不了什么苦。那些被动的苦,被迫的苦,被迫要做一件什么事、承受一种什么压力的苦,那才真正叫做苦。

  身之所以是苦本,就因为身有质碍,特别是一切有质碍的色法系缚于心,不得自在,色法就是心的牢狱。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贪著色法呢?

  这就是说,要进入空处定,首先就要把色看破。昨天讲到三法:一不受,二呵斥,三穷见。在要进入空处定之前,就要对色法、对色界,进行比较深入地分析与呵斥,然后要观想虚空无形无色、无质无碍,“虚豁寂静,无诸过患”,想到虚空的豁达通透。

  作此念已,就要一心谛观己身,一切毛孔、九窍,悉皆虚疏。一切毛孔都通透了,就与虚空和为一体。好像罗縠内外相通,亦如芭蕉重重无实。观到自己的身体融入到虚空当中,渐渐地感到身的质碍成了粉末状态,最后观到身体手足一切皆尽。

  如此观时,眼见色坏,耳听声坏,鼻嗅香坏,舌尝味坏,身与一切物质的接触也没有质碍,色声香味触五尘次第寂灭。色法寂灭,当下一念心以虚空为缘,如此禅定转增,色界定就会退谢,空处定就会生发。

  在此期间,也有一个中间定。到此时,修定之人千万不要忧悔,要专空精勤,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认识到一切色法皆坏,色界定需要提升,空处定又尚未成就,在这个过渡阶段,在这个舍下定攀上定的阶段,千万要把握住。要专心精勤,观空不舍,能如此,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这就叫做未到地定。

  到了未到地定之后,豁然与空相应,这一刻,好像是豁然开朗,顿入空定。既然与空相应,则“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更增长”。在此深定之中,唯见无边虚空,心无分散。这些都是定中的境界,都是精神的境界,因为我们的身体还在欲界。

  在欲界而修无色界定,获得这种定,那就是一种不共的自受用,一般人没有这种境界。只有通过一定的方法,观想得成,才能够成就空处定。

  “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这个时候的情形怎么样呢?有一个比喻,就好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这个时候忽然开笼放鸟,这一只鸟在无边的虚空飞翔自在,这就是空处定的境界。空处定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思维空间无限大。只有这种观想成就了,才能获得空处定,才能有如鸟出笼飞翔自在的感觉。

二、识无边处定(识处)

  心在空境中,观破虚空,是外法缘,还容易散失。因为空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心与空虽然能够融为一体,但毕竟空不是识,不是心的本身,所以空处定有时候会散失,不如识处是内法缘,定多安稳。

  所以求得了空处定,进而要求识处定。识就是我们的意识,要求识处定就要舍掉空处定,一心系缘现在的心识,念念不离,要观想当前的心识无限广大,包罗万象。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万有,都在现前一念心识中包罗无遗。

  能够念念不离,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自住识缘,到此境界就是未到地定。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不见其它一切现象,唯见现在心识。此心识,也是念念不住。在念念不住当中,又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

  并且在定中,还能够回忆到无量无边过去已灭之识,及无量无边未来应起之识。过去的无量无边之识、未来的无量无边之识,都与定心相应,无有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心识明利,不可言喻。这就是识无边处定。

  这就是把我们的主观意识,通过定中观想,把它无限放大。心识放大之后,一切色法,有质碍的物质,都在心识当中消融了。既然没有任何质碍,心识不受质碍就没有痛苦,没有痛苦就能安于禅定。

  一切痛苦是来自于二元对立,既然把心识扩大了,心识消融了一切质碍,心识的力量无穷无尽,对立面没有了,痛苦也就没有了,所以就能够做到安稳、清净、寂静,心识明利。那种明利、清净、寂静的状况不可言喻,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喻它,只有修定修到那种程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三、无所有处定(无所有处)

  无所有处定,亦名无用处定,空为外境,心为内境,舍此二境而不用,所以叫做无用处定。亦名少处定,指此定一切俱舍,而意根犹缘少分法尘,一切都舍掉了,只有意根还有少分法尘没有舍掉,所以是叫少处定。

  亦名无想定,行者识处过患,也就是说,三世心识无量无边,缘识不定,非真实法,唯期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名安隐。有心识就还有苦,心识俱无了,痛苦才能没有,所以要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

  什么叫做无所有呢?非空非识,无为法尘,无有分别。非空,就是超越了空处定;非识,也超越了识处定。无为法尘,就是还有少分法尘,这少分法尘是属于无为法尘。

  无为法尘没有方、圆、长、短、青、黄、赤、白等形式可以表述,只有一种似无非无、似有非有的概念。比如说茶杯是色尘,当我们想茶杯的时候,心里就有一个茶杯的样子在那里,有个样子可以为意识之所分别,就是有为法尘。

  无为法尘与此不同,它仅仅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办法去分别它是何形状、是何味道等,不是心所能分别,但又不是没有所缘的对象。是意识所缘而又无从分别,这样的法尘就是无所有处的法尘,从无分别而得名为无为法尘。

  “如是知已,静息其心,念无所有法,是时识定即谢,少定未发”,这时识无边处定就逐渐退谢,而现中间未到地定。

  “一心内净,空无所依,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连心相都消失了。心相消失了,心所缘的一切法就不会生起。“无所分别,是名无所有处定,亦名无想定。”因为没有心识了,所以是无想定。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处)

  此定之名,古今解释多有不同,但是各有意旨,所以一并介绍。

  有人说:非想是指无粗想,非非想是指不是没有细想。此人既无粗想,而尚余细想,故非想非非想也。此定还有微细的意识,如果连微细的意识都没有了,谁入定呢?所以说非想非非想。非想就是说没有想,非非想就是说又不是没有想。这就是说,这种思虑、想念、心识,是很微弱的。

  也有人说:识处定是有想,无用处定是无想,此定双遣有无,所以是非想非无想。非想遣识处定有想,非非想遣无用处定无想,故名非想非非想。

  又有人说:在此定中不见一切相貌,所以叫非有想;若一向无想者,如木石无知,云何能知无想呢?所以是非无想。也就是说,此定还有微细的想念。如果没有微细的想念,定法就无法保持,无法识别。

  行者“深知无想中过罪,是无所有定,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则谛观无所有定之受想行识虽甚微细,而亦不免无常苦空等法。到此,就可以使无所有处定退谢,而观此心非有非无。

  为什么说此心非有呢?我今此心,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求之,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既无形相,亦无处所,当知此心非有。

  为什么说此心非无呢?如果此心是无,为什么又叫做心呢?若心非无,更无别无。所以无不自无,破有故谓之曰无。若无有,则无无,故言非有非无。

  “如是观时,不见有无,一心缘中,不念余事,是名修习非有想非无想定。”此时无用处定,即便谢灭,而住中间定。

  “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无过。”就是说,这个定是三界当中最微妙的定境。

  “外道证之,谓是中道,实相涅槃,常乐我净。”他不知道还有无为法,还有更深的禅定。他入了非想非非想定,爱著是法,更不前进。

  “外道入此定中,不见有无,而觉有能知非有非无之心。即计此心,谓是真神不灭,故言神至细,不破神能知。若佛弟子,知是四阴和合而有,虚诳不实。是中心想故知,无别神知。”四阴就是受想行识。因为到了无色界,就没有色了,五阴只四剩得四阴。到了非有想非无想处定,无色界定只破了色法,受想行识这四阴还没有破。只有把五阴破尽,才是大解脱大自在。

  虚空处定破色所以叫空定,破色故无色;识处定是破空所以叫识处定,说识故有想;无用处定是破识,故谓之无识为无想。此定破无所有处,所以是非无想。而言非有想非无想者,是说此定浮沉正等,定慧空有均平,世间禅中最为尊胜。在世间禅定当中,非有想非无想处定,是最高的定境。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