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净土妙味!

禅茶一味?净土妙味!

万法缘起

  我们在喝茶或吃苹果的时候,可以想到与它们相关的很多东西,这些东西都有事相上的联系。茶也好,水也好,苹果也好,乃至万事万物,都与千丝万缕的因缘有关联。

  每一件事都跟外界有关系,包括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佛法讲缘起法,就像网络一样,每一根线都不是单一的,都是与其他线连贯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喝一杯水或是一杯茶,就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茶具、茶叶、茶树、种植工人,乃至最后泡茶饮用,等等。这么多因缘,但最终的目的是喝茶。如果你完全去联想这些内在的因缘,你的心思就会散出去了,落到另外的事相上去了。

  从现实生活层面来看,家庭就是一个缘起。几个人组合在一起,然后从这个理念延伸,父母上面有父母,兄弟之间又有兄弟,这么一大串的因缘,互相联系,就成了一家人。

  如果我们越在乎“家”这个事相,可能心理上的执著、牵挂就会更深。好像这样东西与我有关,那样东西也与我有关。比如我们喝一杯茶,想到有多少农夫为此付出了劳动,我们要好好感恩;天地自然给我们很多关照,我们要好好感恩,诸如此类。如此,我们就会被事相迷惑住了,天天活在感恩当中,活在事相当中,心量就不能超越。

本质性空

  从佛法来讲,所有这些相关联的东西,看似有因缘关系,但实质上、本质上也没有什么关系。天上掉的雨水跟茶有关系吗?雨水是雨水,茶是茶,已经没有关系了。要说它有关系,它也有关系,如果没有雨水,就不可能有茶叶。但这些都是幻化无常的。

  每件事物都有无常的一面。所谓无常,是事物显现的时候,幻身跟另一个幻身联接,形成一个纽带关系。但是它显现的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幻化的过程。

  所以佛教看问题,一方面看到现象,另一方面要看到本质。这就是《心经》讲的“色即是空”。所有的东西都是空性的,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执著于这个缘起的幻相,人就无法解脱。家庭是缘起、社会也是缘起。因此,佛法可以让我们看到,这所有因缘背后的共性——空性。所有的因缘,这些现象,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这才是本质。如果不明白这个,就只能随着缘起的幻相而动。

禅茶一味

  刚才讲“茶味”, 如果动脑子想很多,但没喝过茶,那就只停留在观念里面,茶的味道还是不知道。是酸是甜要自己尝,你不尝,光听人家讲就没有意义了。很多讲茶的,会讲得头头是道,把茶讲得像天道一样,像大道修行一样。

  “禅茶一味”,不是有很多人喜欢讲这句话吗?其实茶永远是茶,禅永远是禅。但是为什么要说是“一味”呢?无非是借这个相似性,说明禅是无处不在的。如果你不懂禅,茶就是茶,不会是禅。懂禅的人可能就会变成禅味了。所以赵州禅师讲“喝茶去!”是解决我们的思虑,让你不要去想很多,喝茶就喝茶,直观的感受是最真实的,动脑子想的东西是观念的。

  比如,刚才有人说“你喝到的甘甜与别人的甘甜一样吗?”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甘甜的标准在哪里?如果大家对“甘甜”这两个字的理解一样,感觉就是一样的。事实上两个人直接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一定会有差异,因为身心状况都不一样。

  禅宗注重直接去体悟,不喜欢讲理论。让你直接喝茶,自己去品味。如果跟你讲甘甜,你不喝永远不知道甘甜是什么味道,喝了之后就感受到了。所以,禅宗不立文字,直接体悟。

净土妙味

  净土法门其实层面更高。禅宗还要自己去悟,去体会,而净土法门是“接受”。

  “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把真实的利益展现出来,直接给我们,我们接受就好。至于六字名号从哪里来,也是缘起的,理论就非常多了。

  比如,“南无阿弥陀佛”与四十八愿有关,四十八愿与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座下出家、参学有关,与法藏比丘五劫思惟有关,世自在王如来前面还有很多佛……一连串的问题,就像蜘蛛网一样,所有的因缘都可以联系起来。但是,所有的因缘最后都落实在六字名号了。

  六字名号表面看只是单一的六个字,但在理论上,其背后有数不胜数、不可计算、循环不断的因缘网络。这个网络与阿弥陀佛都可以挂上钩。佛救度众生的悲心愿力、智慧神通也都融在里面了。所有的这一切,不是你去思惟,去动念头,去想,才存在,而是本身就已经存在了,你来接受这个事实就可以了。而禅宗要靠你去悟,去体会。净土宗更高明的地方就是连悟都不用,体会都不用,直接接受就行,接受当中就已经包含全方位的信息。

  喝茶要做很多准备,要品尝才知道味道。净土法门是把味道直接给你,你直接接受就可以了。但是这个接受后的消化过程可能不一样。比如说“甘甜”, 他的甘甜与我的甘甜可能会有感觉上的差异。就像念佛一样,每个人念佛的感受会有差异,从佛号本身讲,就像这杯茶一样,它本身所呈现的才是它最真实的面貌。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喝出不同的味道呢?也许茶本身的内涵就很丰富,不同状况下喝就会有不同的感觉。

  那九品众生之往生西方,其实也可以反映这种状况——人的根机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对事物的理解也就不一样。同样是念佛,很多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其实都带有我们自己的观念。

  真实的状况是什么呢?叫“不可思议”“唯佛能知”,所以要超越个人的感受,要一向专念,如善导大师所说:“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随谈夜话”活动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宗书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