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天蓝

天天天蓝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阐述出来,使人读了咀嚼玩味,体会其中困苦艰辛的经验、清冷淡泊的趣味,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万古不易、教人化世的圣典。作者的一言一语都含义深远,字句虽是片断的,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书籍。···

  天天天蓝

  —菜根谭的智慧(2)

  圣印法师著

  前言:一日一则,一期一会

  对阴险者勿推心,遇高傲者无多口

  震聋启聩,临深履薄

  君子之心,雨过天睛

  有识有力,魔鬼无踪

  大量能容,不动声色

  困苦穷乏,锻炼身心

  人乃天地之缩图,天地乃人之父母

  戒疏于虑,警伤于察

  辨别是非,认识大体

  亲近善人须知机杜谗,铲除恶人应保密防祸

  节义来自暗室不欺,经纶缲出临深履薄

  伦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怀恩

  不夸妍好洁,无丑污之辱

  富贵多炎凉,骨肉多妒忌

  功过不可少混,恩仇不可过明

  位盛危至,德高谤兴

  阴恶祸深,阳善功小

  应以德御才,勿恃才败德

  穷寇勿追,投鼠忌器

  过归己任,功让他人

  警世救人,功德无量

  趋炎附势,人情之常

  须冷眼观物,勿轻动刚肠

  量弘识高,功德日进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功名一时,气节千载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真诚为人,圆转涉世

  云去而本觉之月现,尘拂而真如之镜明

  一念能动鬼神,一行克动天地

  情急招损,严厉生恨

  不能养德,终归末节

  急流勇退,与世无争

  慎德于小事,施恩于无缘

  文华不如简素,读今不如述古

  修身种德,事业之基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勿妄自菲薄,勿自夸自傲

  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事警惕

  信人示己之诚,疑人显己之诈

  春风育物,朔雪杀生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

  厚待故交,礼遇衰朽

  君子以勤俭立德,小人以勤俭图利

  学贵有恒,道在悟真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为奇不为异,求情不求激

  恩宜自薄而厚,威须先严后宽

  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慈悲之心,生生之机

  勿为欲情所系,使与本体相合

  无事寂寂以照惺惺,有事惺惺以主寂寂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虑

  操持严明,守正不阿

  浑然和气,处世珍宝

  诚心和气陶冶暴恶,名义气节激砺邪曲

  行至中点,一省吾身

  行至中点,再省吾身

  行至中点,三省吾身

  和气致祥瑞,洁白留清名

  庸德庸行,和平之基

  忍得住耐得过,则在自在之境

  心体莹然,不失本真

  忙里偷闲,闹中取静

  为天地立心,为子孙造福

  为官公廉,居家恕俭

  处富知贫,居安思危

  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勿仇小人,勿媚君子

  疾病易医,魔障难险

  金须百炼,矢不轻发

  宁为小人所毁,勿为君子所容

  好利者害显而浅,好名者害隐而深

  忘恩报怨,刻薄之尤

  谗言如云蔽日,甘言如风侵肌

  戒高绝之行,忌褊急之衷

  虚圆立业,偾事失机

  处世要道,不即不离

  老当益壮,大器晚成

  藏才隐智,任重致远

  过俭者吝啬,过让者卑曲

  喜忧安危,勿介于心

  宴乐声色名位,三者不可过贪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过满则溢,过刚则折

  冷静观人,理智处世

  量宽福厚,器小禄薄

  恶不可即就,善不可急亲

  燥性偾事,和平徼福

  酷则失善人,滥则招恶友

  急处站稳高处看准,危险境地早日回头

  和衷以济节义,谦德以承功名

  居官有节度,乡居敦旧交

  事上敬谨,待下宽仁

  处逆境时比于下,心怠荒时思于上

  不轻诺、不生嗔、不多事、不倦怠

  读书读到乐处,观物观入化境

  勿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勿恃所有以凌人之贫

  上智下愚可与论学,中方之人难与下手

  守口须密,防意须严

  责人宜宽,责己宜苛

  幼不学,不成器

  不忧患难,不畏权豪

  浓夭淡久,大器晚成

  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

  言者多不顾行,谈者未必真知

  无为无作,悠游清逸

  春色为人间之妆饰,秋气见天地之真吾

  世间之广狭,皆由于自造

  乐贵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远

  心静而本体现,水清而月影明

  天地万物,皆是实相

  观形不如观心,神用胜过迹用

  心无物欲乾坤静,坐有琴书便是仙

  欢乐极兮哀情多,兴味浓后感索然

  知机其神乎,会趣明道矣

  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

  泡沫人生,何争名利

  极端空寂,过犹不及

  得好休时便好休,如不休时终无休

  冷静观世事,忙中去偷闲

前言:一日一则,一期一会

  《菜根谭》一般人看作是圣典,但一提到‘圣典’两个字,就以为是二千年前的释迦牟尼、耶稣、孔子、老子或庄子等的经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师写成的宗派圣典,其实《菜根谭》并不是那样古老的书籍,而是大约三百年前的著作,作者并非大宗一派的祖师,而是一个涉猎过道教、儒教,尤其是对佛教特别通达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义词句,可说是一部彻研三教真理的结晶。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阐述出来,使人读了咀嚼玩味,体会其中困苦艰辛的经验、清冷淡泊的趣味,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万古不易、教人化世的圣典。作者的一言一语都含义深远,字句虽是片断的,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书籍。

  《菜根谭》共分前、后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则,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则,共计三百六十则;正适合一日一则,天天直见生命。体裁是随笔,也有人视作‘语录’,其根本思想是中国的思想、儒教的现实主义、老庄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谓三教合一,集结儒、释、道各派的精华,冶于一炉,诚为旷古稀世之奇箴宝训。

  作者隐君子‘洪自诚’,明代人,号‘还初道人’。关于他的事迹,没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难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时社会局势十分混乱,他对于功名吉田贵看得很淡泊,专心埋首于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联瑾》、《樵谈》、《笔畴》、《传家宝》等书,都是当时的警世教言,虽然后世无传,但这本《菜根谭》却散放不朽的光明,欢喜读它的人不少。从《菜根谭》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辞、性格等,绝不是一般学者如胶柱鼓瑟或侈言清谈者流所可比拟。

  书名为何叫《菜根谭》?宋儒汪民曾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听了这话,击节叹赏。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萝卜、番薯、芋头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够受艰难困苦,才会做成伟大事业。洪先生取斯语以为书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无限真味存在,故本书是修身处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如果把东方与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较,西洋的文章是较为客观写实的,描写生动而有力,但蕴藉的意味并不深远。东方的文章用字虽然不多,含义却特别隽永丰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画一样,东方的文章则如文人的墨宝,不著华丽而韵致无穷。东方文章解释方面不大注重,要读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觉,这可说是民族性的自然趋向。因此,《菜根谭》充分代表了东方文艺的特色,这大概没有人能够否认吧!

  推究‘菜根’的意义,‘菜’就是所谓青菜的菜叶,‘菜根’如萝卜、大根、牛蒡等,是一种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说:‘士大夫不可一日离菜根,百姓不可一日无色水。’这是当时贴在寺庙的门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语,其意义是老百姓如无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疗饥渴,那么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当时执政者的成绩如何。因此‘菜根’二字,当时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坚忍、清苦磨练身心,栽培灌溉,充实自我。这是作者洪自诚亲身体验孕育出来的结晶。故本书颇通人情世态,里面包蕴甜、酸、苦、涩等人间味道。

  《菜根谭》也有同名异类者,如乾隆五十九年,以还初堂主人的识语为冠的洪应明之著作便是,这与本讲话所用的底本,虽然有人说是同人异名,其实不管是内容、编纂等都有悬殊的差异。

  洪自诚的《菜根谭》分为二集,洪应明的《菜根谭》不但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项,尤其里面散见清朝石惺齐之《续菜根谭》的语句,故我们可以断定洪应明的《菜根谭》是后人的合纂,唯洪自诚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书问世后。博得许多人的赞赏,学者间争先恐后写了很多续篇,或类似的书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齐的《续菜根谭》二卷、刘子载的《吾家菜根谭》二卷比较出色,而这更突显原典的可贵价值。

  5月1日

  对阴险者勿推心,遇高傲者勿多口

  在应当发言的时候一语不发、沉默毫无表情的人,其心难测,可以说是一种阴险的人物。对于这样的人,不容易轻轻摇动他的心机。西谚说:‘沉默是金子,雄辩是银子。’这是说雄辩不如守沉默好。

  沉默的人看来是代表君子的风度与气质。然而,这不过是普通的看法,不能说是不变的。俗语说:‘祸从口出。’这也是戒人少说有害无益的言语,但也绝不能说保持绝对沉默是正确的,应当说的话一定要堂堂正正的说出来。何况说话是人的权利,如果保持沉默太过,就是放弃自己天赋的权利。哑巴是很可怜的,况且无意义的沉默,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和猜忌,人人远避这样的人,自己便成了孤独的人。

  大致说来,一般人是口虽不言而心中多虑,沉默寡言的人多半心中多思多虑。多言多语固然不算是君子的行径,但沉默不语的人,多半是阴险暗昧的小人。

  此外,还有一种小人,就是听他人的言语有了空隙,就乘势加以攻击,如果和这种人接近表示倾心,也会带给你很大的害处。

【前集一二二】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5月2日

  震聋启聩,临深履薄

  心中散乱暗昧的时候,要自己提起精神去控制,使精神恢复饱满,心情过于紧张的时候,要把事物暂时放下,使心绪平衡安定一下。

  不然,当治住了散乱暗昧的毛病时,却又染了蠢蠢欲动的情绪,扰乱了心地的安静。

  陶渊明说:‘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人必须时时有此念头,才能够提醒念头的昏暗。又如佛家所说的但求放心而已。此心如能放得下,则一切魔障不起,更无外界的纷扰了。

【前集一二三】

  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来幢幢之扰矣。

  5月3日

  君子之心,雨过天晴

  晴朗澄澈的太空,忽然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相反的,狂风暴雨的天气一过,忽然现出北风霁月的景色。这气候阴睛无常,说明了天心有凝滞与障塞,人事也是如此,毫厘之差即发生千里的急剧变化。

  但是,天心虽然有骤然之变,那风雨雷霆对于人都是有作用的,等雨过之后天气马上晴朗,不留丝毫痕迹。这正说明了天心的伟大,人心本乎天理,喜怒哀乐之发生,诚然是一息之间就有急剧的变化,务须过而不留,切不可凡事都萦怀于心,郁结不散,那就有失天人合一之道,难免不遭逢到意外之变。

  古人教人读书养气,就是要人心与天心相吻合,然后才能天人合一。

【前集一二四】

  霁日青天,倏变为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倏转为朗月晴空;气机何尝一毫凝滞?太虚何尝一毫障塞?人之心体,亦当如是。

  5月4日

  有识有力,魔鬼无踪

  击退私情,抑制私欲;如果对私情私欲这一顽强敌人,没有彻底认识的话,就达不到击退和抑制的目的了。

  治病必定要知道病因,这是先决的条件。对于排除心中的恶魔,如果不能认识出恶魔的原形,那就没有办法了,虽然识透了他的本体,然而,击退抑制这一恶魔并不简单。如果忍耐力不足,也不能达到目的。

  只有知识才是照出恶魔的一颗明珠,没有这一颗明珠就照不见自魔。而意志的力量才是斩杀恶魔的一把慧剑,若是意志的力量不坚,虽然有明珠照见,也斩杀不了恶魔。因此,这意识坚固的毅力,都是断邪念、明心体不可缺少的条件。

【前集一二五】

  胜私制欲之功;有曰识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识得破忍不过者,盖识是一颗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斩魔的慧剑,两不可少也。

  5月5日

  大量能容,不动声色

  人家侮辱我、作弄我、欺骗我,而我能够包容含蓄,不发一言,不表愠怒,所谓‘喜怒不形于色,是非不辨于言’,使他人无从捉摸我的内心深处。这其中的趣味是奥妙无穷,同时也藏著很大的机谋与作用。

  所谓‘静以制动观人入微’,则他人对你再也不敢加以侮弄欺骗了。

【前集一二六】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5月6日

  困苦穷乏,锻炼身心

  人受了种种灾厄,置身于逆境的时候,如同在炉子里炼的钢一般,锻炼身心成为一个钢铁一样的人。所以,人能受得住灾厄与逆境而不为它所挫折,才能享受到大的利益。未经过此种锻炼的人,则身体禁不住风霜折磨,精神的修养也不充分,终究成不了一个伟大的人物。

  古语说:‘忧危启圣智,厄穷见人杰。’意思是人处在困穷的时候,千万不要灰心,须知这正是促成我们向前发展的一个契机,正是锻炼琢磨人们成为坚强伟大的人物。人生来如果不受困苦,饱食暖衣,对任何事都任性去做,那他就经不起挫折,受不了打击,好比是在室内培养出来的花木,绝不会有健全的发展。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恶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话的意义是说天将要给一个人的幸福以前,必定先给他许多困难,使他能够战胜困难、克服困难,养成了坚决奋斗的意志,对于任何困难都能突破,遭遇失败也绝不悲观,永远抱持乐观的希望,不屈不挠接受锻炼,最后一定得到幸福与光明。

【前集一二七】

  横逆困穷是煅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煅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煅炼,则身心交损。

  5月7日

  人乃天地之缩图,天地乃人之父母

  人体是心为主宰,太阳则是天地的中心。所以,人身也可以说是一个小世界,大天地有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风雨寒暖的往来,由于阴阳的和合,滋生了万物,形成一个小天地的我们,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和鉴别是非好恶的知识,并且有实现这些情感和知识的意志作用,而后才构成了一个完全的身心。如果狂喜暴怒,好恶混同不分,那就不会造成一个完全的人格。应该欢喜的地方就要欢喜,应该忿怒的时候就要忿怒,好善而恶恶,无过与不及,能够调和这一身的心天地,才不失为中庸之道。

  天地既为一大世界,则等于包容人的父母。人存在于天地间,人人彼此都当视同手足,彼此相亲相爱互助合作,施德而不结怨,以仁爱待人处世自然就没有恨与烦恼了,应当使人人各尽其业,即使是万物也应当各安其所,人人都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和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则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永久和平便因此产生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