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历史悠久法源寺:北京城内现存最古老佛寺

\

  若说,我在北京去得最多的寺院,莫过于法源寺了。一则,它距离我家算是最近的一处寺院;二则,多年前我以父母的名义,给寺院修缮募款捐赠了一尊紫檀佛像,永久供奉在拥有北京最大卧佛雕像的卧佛殿,因此也多了一份惦念。每次到法源寺,如果可能,我都少不了到卧佛殿去参拜,拜佛的时候,也就等于拜父母了。

  如果听说过清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行刑处菜市口,基本就知道了法源寺的大概位置。从菜市口往西南不远处,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就到了如今改造一新的法源寺门前的绿化广场。广场南端耸立了一座白塔,上面的雕刻提示着这是“悯忠寺”遗址纪念碑。

  “悯忠寺”即是法源寺的最初雏形。这名字顾名思义,就带有纪念忠烈的味道。实际也正是如此,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不顺服高句丽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也就是说,这里原本就是唐朝的一个烈士陵园。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增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悯忠阁”至今还在,算是这一原名的最直接的提示。

  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悯忠寺被毁,但不久即奉诏修复,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王容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祟福寺。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法源寺,使之成为真正的佛教寺院。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奉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法源寺,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之上。传说乾隆皇帝还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这便是“法源寺”名称的由来。

  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这里成立。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僧教徒会议也在这里召开。1980年,国家再次拨款修复寺庙,并创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后来中国佛教组织的管理机构中国佛教协会也挂牌于此,这些都使之成为中国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七进六院,是北京城内保存下来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其风雨沧桑,几度毁修的经历,仿佛以身说法,宣讲了佛教所说的无常

  与皇家的因缘令其地位尊崇,而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则使其名声显赫。

  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就曾囚居在这里。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遗臣谢枋得抗元失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省建颐县)唐石山中,后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绝食身亡。明末时期的著名抗清将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三天而死,死后尸骨又被剁为齑粉。当地老百姓不了解真相,以为他真是叛国卖国的乱臣贼子,纷纷以能吃到他的肉为荣。此时只有袁崇焕一位佘姓部下相信他们的督师大人是被冤枉的,冒着生命危险将袁崇焕残存的骨肉收集起来,存放到了法源寺。

  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慈禧杀害,他们的尸体据说是京城大侠大刀王武偷偷运了回来,寄放到了法源寺。如此说来,法源寺聚集了历史上多少的悲凉!

  清代的法源寺就以其花木见胜,誉满京都。寺内种植的牡丹达百余种,前庭后院种满了丁香,每到春末夏初,牡丹万紫千红,丁香芬芳浓郁。尤其是丁香,号称“香雪海”,曾与崇效寺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并称京畿三大花事。每岁花开时节,寺僧必备素斋,邀集文人名士赏花,召开“丁香诗会”。民国年间,印度文坛泰斗泰戈尔来中国,当时由著名诗人徐志摩、林徽因陪同,就曾参观了法源寺中的“香雪海”。

  如今可惜牡丹不再,所幸丁香仍盛。走入法源寺,古树如盖,丁香满院,翠竹萧萧,松涛阵阵,给京城这个闹市平添了一处难得的雅静。

  尽管法源寺在历史上极富盛名,地位尊贵,但对今天佛教之外的人们,早不如前。但台湾著名大作家李敖的一部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后,后来访问北京时点名游览法源寺,不仅使法源寺一度成为京城旅游热点,更是让法源寺闻名世界。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