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参禅?

洪修平:什么是参禅?

什么是参禅

  参禅,即参入禅道之意,是禅宗修行方法的统称。禅宗修禅,注重向内反究,在意识深层次进行参究、伺察,以顿悟真理。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除去自心污染的障蔽,实见自性本来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参禅的先决条件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远离执著,一念不生,自性光明才能全体显露。

  参禅的最早形式是安心法门。相传禅宗二祖慧可曾要求达摩为其“安心”,而获大悟。其后禅宗南北二宗皆教人于息虑忘念处,反究内心。《坛经》中惠能曾开示其师兄慧明:“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言下大悟。这个故事说明,禅宗参禅的要领在于正念正思时,返照内心,内省自己的“本来面目”。

  南宗禅在数传之后,愈加强调参究的重要性。禅师教导参禅的方式日益灵活多变,为避免学徒趋向理性思维,往往不准自佛教经典中探求,而令其内心自省,或辅以棒喝、拳打脚踢、瞪目横眉、断指斩猫等手段,以击学徒心中之疑问,逼其断落意识,达到开悟的目的。

  南宋时,禅宗的参禅法门主要演变为以公案为人手凭借的临济宗“看话禅”和从摄心静坐、潜神内观、内息攀缘以至悟道的曹洞宗“默照禅”。

  看话禅.又作看话头、话头禅,是以参看话头(公案)为门径的参禅方法,是临济宗大慧宗杲所提倡的宗风。公案,原指官府的案牍,禅宗借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并以它作为判断当前是非的准则,或以此机缘语句去探讨古德的意蕴禅趣。五代以来,禅宗祖师的语录越积越多,禅宗“不立文字”发展为“不离文字”,禅门中更兴起注解阐释古人禅语的风气,真实参禅者渐少,背离了禅宗原本的宗旨。有鉴于此,大慧宗杲力倡看话禅,以图重振禅风。宗杲反对将公案作为正面的文章去理解,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参禅方法,即从公案中提取某一语句作为话头,对它进行内省式的参究。比较常见的话头有“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狗子有无佛性”、“念佛是谁”,等等。参话头的要领在于不意解理论,而是单参一句,时时提撕,念念不忘。在参究过程中,时刻反观内心,提起疑情,一疑到底,至山穷水尽处,大死一番,蓦然咬破,则朗然大悟,生死心绝而诸佛现前。

  默照禅,以看心静坐为根本,无需语言文字,默默静坐,反观内照,从而萌生智慧,洞见诸法本源,这是宋代曹洞宗宏智正觉禅师开创的禅法。默,即忘言绝虑,舍弃一切言语分别;照,即灵明常照,不堕昏沉。默照禅的兴起,与看话禅一样,也是针对“文字禅”、“口头禅”的风行,而力图革除弊端,重振宗风。正觉的《默照铭》指示了默照禅的基本方法和原则:“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默照禅法以“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为要领,讲究默照平等,不可偏废。静坐时的默照,与把头脑变成一片空白的情形完全不同。如果陷于呆若木鸡似的静态,固然是“默”了,却没有“照”的作用,因此正觉说“照中失默,便见侵凌”,“默中失照,混成剩法”。从某种角度说,默照禅带有向传统禅学复归的色彩,与达摩“面壁而坐,终日默默”相似。所不同的是,宏智正觉也拈、颂古则,将前人的方法,另从体用、理事、空有、明暗、能所等个个宛转回互的关系加以运用,来说明达到“杀活在我”的大自在、大活泼的悟境。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