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答:修行者饭前为何先供养三宝?

  如本法师答:我们的法身慧命是来自三宝(梵语tri—ratna或ratna—traya),是三宝给我们一切修行上的理念与方针。饭前行供养之礼,以表感恩之心,尊敬佛法僧三宝,勉励道心之义,毕竟,三宝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乃出世间之宝,故云三宝。

  宝性论云:“三宝功德广大如海,具足六义,何等为六?一、稀有之义。二、明净之义。三、势力之义。四、庄严(梵语vyuha)之义。五、最胜之义。六、不变之义。

  三界六道之有情,生死沉沦,倍受诸苦,知见不正,行为不当,广造恶业不得自觉,欣逢三宝,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如看护者,对患病之人而言,良医、妙药、看护者均不可少,三宝示现人间,悲愍众生出离生死,亦复如是!饭前行供养三宝之礼节,其意含概有此深义。

  出家(梵语pravrajya)修行者,于进食之前所应作之五种观法,佛门中称之为食存五观,或沙门受食五观。意表进食之际,内心应存感恩于三宝,与施主的发心功德,理应正念受食之时,以达成自勉之内涵,何等为五?叙述如下: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谓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者,所费功夫甚多,且施主减其妻子之分,为求福而施,故受食时,应作此观。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谓若坐禅诵经,营三宝事,不持戒,不以涅槃之道为宗,受施则堕,故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谓须防心离于三过,于上味食不起贪,于中味食不起痴,于下味食不起嗔,否则不知惭愧,堕三恶道,故受食时,当作此观。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谓饥渴为主病,故须以食为药,不起贪著。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难成道业,而多食致患,少食气衰,故必食得适量,以资身修道

  由观想此五事之故,斋堂又称五观堂,修行者饭前依此行观,即能正见饭食前后之真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