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论著 >

与徐福贤女士书

  (前略)若欲研究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 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

  可参阅达默法师著的要解便蒙钞,圆瑛法师要解讲义,宝静法师要 解亲闻记。

  无量寿经,有隋慧远法师疏,训文、释义,最为明晰。

  隋,净影寺慧远大师,姓李氏,燉煌人,后居士党之高都。幼丧父,依叔居。年十三,辞叔,依僧思禅师出家。年满进具,依大隐律师学四分律。大小经论,普皆博涉,而偏重大乘。西纪五七四年,北周武帝下诏灭佛,远师抗辩不止,遂隐于汲郡西山。西纪五七八,周武殂,次年周宣帝重兴佛教。隋开皇十二年(西纪五九二),寂于净影寺,春秋七十矣。著华严、涅槃、地持、维摩、胜鬘、无量寿、观经等疏,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师身长八尺五寸,眼长三寸,腰有九围,十三幅裙可为常服云。(续高僧传一○)

  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捨此净土,修馀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

  此义,见前四四○~四四二页所引,即四贴疏上品上生章文。

  若天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中略)

  隋,智者大师疏,宋、四明尊者妙宗钞。疏序云:“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瓊树。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沉;行开善恶,覩二方之粗妙。喻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故知:欲生极乐国土,必修十六妙观;愿见弥陀世尊,要行三种净业。…… 所言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云云。

  钞序云:“……岂有不知修心妙观,感四净土文义者耶?……方今嘉运,盛演圆乘;慕学之徒,皆欲得旨而修证矣。故竭鄙思,钞数千言,上顺妙宗,略消此疏。适时之巧,非我所能。愿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钞之所以作也。”

  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

  白乐天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又云:“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若能如是而念,方能达到“心佛一如”。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

  是谓万善庄严净土。

  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以所修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是谓回自向他。愿法界众生同成佛道,是谓回因向果。 念佛虽一切时、一切处,皆无妨碍,然须常存敬畏,必须视佛像一如活佛;视佛经祖语,一如佛祖对己说法一样,不敢稍存疑慢;虽孝子之读遗嘱,忠臣之奉勅旨,当不过是。至于平时念佛,声默随意。若睡卧、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经过臭秽不洁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便为不恭,默念则功德一样。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今之在家读佛经者,皆犯此病,故于有缘者前,每谆谆言之。(后略)

  末世凡夫,人多懈怠,恭敬心不易生起,宜常读祖训,时加鞭策,方获实益耳。

  书中有关女人出家受戒诸事,以今时环境不同,恐不契机,故略之。须者自行检阅文钞全文可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