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慈悲喜舍为什么能化解负面情绪?

净因法师:慈悲喜舍为什么能化解负面情绪?

  “慈悲喜舍”,佛教又称为“四无量心”,是世界上四种最美善的心。它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心智的成长。获得生命的喜悦。光明与快乐,源于人的“慈悲喜舍”之心。绝望与痛苦,源于人心的瞋恨、冷酷、妒嫉与执著。

  “慈”能予乐,化解仇恨;“悲”能拔苦,化解冷漠;“喜”能见他人好,化解妒嫉;“舍”能去执着,平等待人。

慈悲喜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绪

  佛家认为,人们所见到的现象世界是不真实的,而是由心“画”出来的。《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大智度论》讲,欲心重的人见到美女,便觉可爱而生染着心;情敌见到她便会妒火中烧;而在蚊子眼中,她是美食,同时也是致命的杀手。同是一个美女,观者的角度不同,便产生了好坏、美丑的分别,并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称为“美女”。由此可见,世间事物的好坏、丑美,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

  同样是春江花月,心情好的人,发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赞叹;心情忧郁的人,则发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叹息。自然景色如何,取决于观赏者的心情。

  由此可见,我们的心如同画家,画出了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画出了多姿多彩的世界,也画出了喜怒哀乐的人生。难怪佛教主张以美丽的心灵来勾勒绚丽多采的人生,美满的人生应从培养好的心态着手。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态决定一个人是成佛,还是做凡夫。上等的工画师(佛心),能画出清净无染的佛国世界,下等的画匠(凡心),只能画出垢秽杂染的烦恼人间。

  观音菩萨一念“慈”心,寻声救苦治疗世人的瞋毒;地藏菩萨一念“悲”心,发愿度众温暖人间的无情;普贤菩萨一念“喜”心,恒顺众生,解开嫉妒的枷锁;大势至菩萨一念“舍”心(平等心),帮助众生放下亲疏的执着;文殊菩萨一念“慧”心,教导众生去除无明的痴病;释迦牟尼佛一念“清净”心,说法度众生,摆脱贪染的羁缠。

  佛菩萨们为了化解众生负面的情绪而游化人间,个个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展现出了世界上最美好的情绪─“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一念嗔心伤及无辜

  瞋恨是一种极端的情绪,一旦怒火中烧,人便会失去理智,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危害甚大。

  一对鸽子同住巢中。树果成熟时,两只鸽子合力衔满了一巢的果子。公鸽外出,回来发现果子剩下半巢,于是怒责母鸽偷吃,母鸽坚称没有吃过巢里的果子。双方越吵越激烈,一怒之下,公鸽竟把母鸽啄死了。

  过了几天,下了一场大雨,乾瘪的果子获得水份又变回满满的一巢。公鸽突然明白,母鸽是无辜的,自己一时糊涂,盛怒之下误杀了母鸽,悔之晚矣。

  《佛遗教经》云,“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佛家主张以慈心来对治瞋恨。心里没有了瞋恚,身心顿觉清凉,便能安然自在。《出曜经》说:“人无瞋恚,不见众恼,安卧睡眠,天晓不寤。如服甘露心识淡然。”可见,以慈心对治瞋恨才是上上之策。

爱的教育最吉祥

  仙崖禅师有一位徒弟特别调皮,有时晚上偷爬出寺院围墙,溜出去玩。一晚,仙崖禅师巡寮,发现墙角放着一张高脚凳,猜想是徒弟贪玩溜到外面去了。禅师不动声色地移开凳子,自己站在原凳子处,等候徒弟回来。

  游罢归来的徒弟,不知凳子已经移走,一脚踩在禅师头上,他跳下来,看清是师父,慌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这时,禅师轻拍徒弟的肩膀,慈爱地说:“夜深露重,小心着凉,快回去加件衣服。”

  “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北传《法句经.吉祥品》)。禅门的教育,首重契机,以慈悲方便为手段。天下的父母师长应当依小孩的资质与根性,施以教育。孩子遇到问题时,要给予感化、慈爱与身教,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平心静气地询问原因,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原文标题:为什么用慈悲喜舍,能化解负面情绪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宝莲禅寺HK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