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解脱与束缚

解脱与束缚

  “解脱”与“束缚”是什么意思呢?大乘的一个基本教法是,本基是空性,法道无特质,果报无作意(基空性,道无相,果无愿)。基于这个教法,如果有一名菩萨相信解脱,并且认为她可以发愿去获得那个解脱,那么她对“结果”的信念,就是一种束缚。然而,若是这位菩萨以愿一切众生解脱的悲心作为善巧方便来进入轮回,其结果就是解脱。这就是维摩诘所说的,如果菩萨的禅定虽不散乱却缺乏智慧,那就是“束缚”。

  所以,如果一位菩萨在禅修,她就是在生病;如果她的禅定虽不散乱却缺乏智慧,那就更糟—事实上,此时她就病得很重了。同样地,现代的“内观”(vipassana)修行者所珍视的那种心不散乱、一心专注的安住,也是一种根本上的疾病。

  如果菩萨能够尝到禅定的滋味时(例如藉由安住的修行),她只能免于疾病。但是,如果她能不停留在安住的状态,而懂得运用必要的善巧方便去超越并拆解“安住”,或换句话说,如果她能够超越“必须要有专注能力”的这种负担时,这位菩萨就会得到解脱。

  如果一位菩萨有智慧,但这智慧缺乏任何善巧方便,也就是说,如果她的智慧缺少悲心,这就是一种疾病。但是,如果她的智慧伴随着善巧方便,她就会得到解脱。

  菩萨如何被缺乏智慧的善巧方便所束缚、局限或控制?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束缚?维摩诘说,所有的见地、情绪、习气、善行,如果没有为一切众生的证悟而回向,就会缠缚菩萨。那么,菩萨如何运用伴随着智慧的善巧方便来达到解脱?就是藉由回向一切给所有众生的证悟。

  这是用来修持“不执着”极为殊胜的方法!不用说,对于财产、名声、家庭,甚至自我,我们都应该以不执著为目标。然而,维摩诘似乎是在暗示,还有超越了这一切的东西。他说,对于法道毫不执着,就可以让你从所有其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哇!但这不是只在你已经成为强大而成熟的修行者时,才发展得出来的能力吗?其实不然。维摩诘和文殊师利所说的恰恰相反,即使是像我这种凡人,都能够、也应该开始练习不对法道或果报有所执着。同时,我们也都应该培养将我们的修行回向给一切众生证悟的习惯。

  假设你有机会见证柏拉图与老子之间的一场对话,你也有哲学家的能力去理解和欣赏他们的洞见,你也急切地想向他们学习。在那之后,你难道不会想要吹嘘你的经验,炫耀你所学到的东西?难道你不会将这两位思想家关于人权、命运宿命、自由意志等看法牢记在心?这就是我对维摩诘和文殊师利之间对话的感受,但不同的是,他们所探讨的主题远比本体论还要深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