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律宗(一)

  第一课 律宗(一)

  一、戒律的重要性

  律居三藏 (1) 之一,为佛门七众 (2) 所共修,释尊入灭时,曾咐嘱阿难:「佛涅槃后,汝等以戒为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 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正觉。」观此可知:无佛之世,是靠戒律代替了师或佛的地位,无戒也就等于无师或无佛。又曾受具足戒者,方能称为僧宝,故无戒也就无僧。若就三无漏学 (3) 来说:有戒然后才有定,有定然后才有慧,此为必然的次序,绝不能幸致。戒律之于佛法,关系至钜,非片言所能尽,仅仅提出了上述理由,其重要性,已可概见。

  二、戒律的异名与七众戒

  梵语尸罗,义译为清凉或戒,言三业过恶,其性热恼,惟戒防息其炽然焚烧之势,故曰清凉。又毗尼或毗奈耶,义译为灭或善治,皆灭治三业过恶之义。又优波罗忏,义译为律,乃法律之义。又波罗提木叉,义译为别解脱 (4) 或处处解脱,是解脱三业过恶之义,这些都是戒律的异名,名虽异而体则同。

  凡是佛门弟子,不论出家在家,皆当受戒,七众的身分,都是由受戒所产生出来的,其中何众应受何戒?已详前课 (5),兹再将其列表于后:表内所列的,都小乘戒。
 

\

  三、大乘菩萨戒

  此外则有大乘菩萨戒,为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受持,其中亦有在家出家之别:根据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则有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是为出家大乘菩萨僧所应受。根据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六重戒二十八轻戒,是为在家菩萨戒优婆塞所应受。在理行应先受具足戒或五戒,然后再受菩萨戒,方为合式。所以受持菩萨戒,可算是进一步深造的戒律,也可以算是由狭义的自度,进而实行广义的自度度他的发心了。

  四、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大乘菩萨僧戒,除梵网经之外,尚有瑜伽戒,名「菩萨戒本」,其中立四重戒四十轻戒 ,这是根据瑜伽师地论中,菩萨地戒品而来。菩萨地持经,及菩萨善戒经,又皆为菩萨地的异译,其中皆有此戒品的一品,由地持经中分出者,另名菩萨戒本经。因梵网经属性宗 (6),故梵网戒又称大乘性宗戒,瑜伽论属相宗 (7) ,故菩萨戒本又称大乘相宗戒,此二种大乘戒律,皆盛行于中国,然而只是自由选择遵行,未立宗派。

  【注释】

  (1) 经、律、论、称为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参看初级教本第六课课文。

  (2) 见初级第二十二课课文。

  (3) 戒、 定、慧、称三无漏学,楞严经说:「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4) 受戒能 使身口意恶业,别别解脱,故名别解脱。

  (5) 详初级第廿二课课文中,又在家人受出家戒的八戒,亦详中级教本第十课课文中。

  (6) 宗派中,破万法之相,而显万法空寂的真性者,名法性宗,简称性宗。华严五教 中的顿圆,天台四教中的别圆,八宗中的三论宗皆是也。

  (7) 宗派中,以万法之生起,归于阿赖耶识,因 而就其所生之法,广分别名相者,名法相宗,简称相宗。华严五教中的大乘始教,天台四教中的通教, 八宗中唯识宗皆是也。

  【习题】

  (一) 一、释尊将入灭时,曾咐嘱阿难什么话?

  二、根据他所旨示的:一切众生,要怎么样才能见佛性?要怎么样才能成正觉?

  (二) 何以无戒也就无僧?

  (三) 楞严经对于三无漏学,曾经怎样的说过?

  (四) 解释一、尸罗,二、毗尼,、三、优波罗忏,四、波罗提木叉。

  (五) 一、大乘菩萨僧所应受的菩萨戒,有几重多几轻? 它是于什么经?

  二、在家优婆塞菩萨戒所应受的菩萨戒,有几重几轻?它是出于什么经?

  (六) 瑜伽菩萨戒本,是由那里来的?其中立有几重戒?几轻戒?

精彩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