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净土宗九祖蕅益智旭大师诞辰是哪天?农历五月初三

净土宗九祖蕅益智旭大师诞辰是哪天?农历五月初三

  农历五月初三,是净土宗九祖蕅益智旭大师的诞辰。

  蕅益智旭大师(1599年~1655年),吴县木渎(今属江苏省)人,俗姓钟。字蕅益,号八不道人。中国净土宗第九代祖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是其中最晚也是影响最大的。由于晚居灵峰(今浙江安吉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

蕅益智旭大师生平

  智旭大师7岁开始茹素,17岁时,阅读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深受感染,于是焚烧自己所着辟佛论著。

  20岁时,因读《地藏经》,遂发出世之志,每天虔诚念诵阿弥陀佛名号。注解《论语》时到“天下归仁”这句话时,便不能下笔,废寝忘食三昼夜,这时大悟“孔颜”心法。当年冬天,父亲亡故,此时得闻《地藏本愿经》,于是发起出世之心。

  22岁时,专志念佛,焚尽以往所作文稿两千余篇。

  23岁时,听到《大佛顶楞严经》中有“世界在空,空生大觉,”一句,心生疑团,怀疑“大觉”何以能生起“虚空”和“空界”?为解此疑团,因而决意出家,体究此宇宙人生的大事。

  24岁时,三次梦见憨山大师,恳请上乘佛法。当时憨山德清大师住在曹溪,路太远而不能远从,于是从雪岭法师剃度,命名“智旭”。

  26岁于莲池大师塔前接受菩萨戒

  27岁遍阅律藏,见当时禅宗多有流弊,于是决意弘扬律宗

  28岁时母亲亡故,悲痛无限。丧葬礼毕,智旭大师焚弃笔砚,前往深山,掩关修行于松陵。关中大病,于是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病愈后,结坛持念往生咒七日,燃臂香三炷,祈求三宝加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当时,四方禅者大多轻视净土宗,而大师悲心愿切,独倡“持名念佛”法门。以为念佛法门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并认为“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参禅即净土行。”因为身体力行,专弘专修,使得莲风也随之大振。

  49岁时著《弥陀要解》,印光大师盛赞《弥陀要解》:即使阿弥陀佛再来为《阿弥陀经》作注解,也不会超过智旭大师。足见大师于净土宗通达之深!

  一六五五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智旭大师示疾,遗嘱其身火化后,屑骨及粉分施禽、鱼,与众生结往生西方之缘。午时,智旭大师跏趺坐于床角,向西举手而逝,世寿五十七岁。当时即合龛于坛中,三年后,门人弟子才遵嘱如法火化,当启龛时,大师发长覆耳,面貌如生。跌坐巍然,牙齿全然不坏。弟子不忍遵照大师遣嘱而散骨灰,于是奉灵骨建塔于灵峰。

  大师一生著书除《弥陀要解》外,尚有《唯识心要》、《毗尼事义集要》、《阅藏知津》、《法海观澜》等四十余种流行于世。曾选定《净土十要》,作为净土行人必读著作。

蕅益大师非时食戒十大益论

  客问杜多子曰。吾闻杀盗淫妄。名为性罪。饮酒昏迷。失智慧种。食众生肉断大慈悲。是以如来制戒。七众同遵。固无惑焉。至于常食养身。有何过咎。而非时食戒。如此严邪。愿闻其旨。杜多子曰。吾正欲申斋法之要。以轨行人。时哉问也。夫斋法是十方三世诸佛弟子。通行大道。出生死法之要津也。愚夫逐逐口腹。甘为饮食之人。既畏此律检。岂辨其利益。今原如来立制本意。尽善尽美。何能殚述。略而举之。大益有十。

  一断生死缘。经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又云。三界众生。皆依饮食而得存活。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由此观之。淫欲固生死正因。饮食乃生死第一增上缘也。均为五欲所摄。特资此毒身。借之修道。不能全断。然设得食时。尚作旷野食子肉想。何容恣意于非时邪。

  二表中道义。台宗云。午前进食。表方便道。犹似有法可得。过中不食。表除中道外。更无所需。此之理观。全托事境。傥粗戒尚不自持。非同俗人。夜犹饮食。放纵之不及。即同外道。日啖一麻一麦之太过。行不适中。妙理何由契会。

  三调身少病。脾主信,数数食。最能伤脾。故玄门以戒晚食为养生善术。岂名忍饭。

  四道业尊崇。赵州云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二时已杂。况三四邪。儒曰。饮食之人。则人贱之。今恪守斋法。专精办道。道业自隆。

  五坚固戒品。晚食助火助气。增长淫心。今寂尔清净。戒体坚牢。

  六堪能修定断其杂食乱想。身心轻利。取定不难。

  七出生智慧。晚餐助昏盖。今清净惺寂。不障观慧。又于四种食。如法作厌离想。即能断三界惑。

  八离鬼畜业。畜生午后食。鬼夜食。不持斋法。鬼畜无异。牵入其类。持此斋法。远离二趣生缘。

  九不恼檀信。谓长乞食者。设午后更复持钵。则终日但见沙门往还。必令施主生恼。今午后惟晏坐修道。能令僧俗皆安。

  十不扰行人。今时丛林晚餐。厨人惟事炊爨。终身碌碌。不异佣工。斋法若明。则无此烦扰。共修道业。

  是以诸佛出世。必立此制。乃至在家居士。犹令于月六斋日。受八关斋法。以种永出因缘。况沙弥比丘。可无惭无愧。非时受食邪。设有病苦因缘。佛自立非时浆。七日药以济之。断无以晚食为药石之理也。愿高明者。深信而力行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