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六度是什么意思?六波罗蜜的意思

六度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六度万行?六波罗蜜的意思

佛教六度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六度?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指菩萨修行的六种法门,可以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六度,又称六度万行、六波罗蜜。度的梵语是(pāramitā)音译为(波罗蜜多),意为“渡彼岸”。六波罗蜜高度概括了菩萨修行的各个方面,所以又称六度万行。此六度可度我们的烦恼,同时也能度众生,所以被称为六波罗蜜。六度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修习六度,是在利他中修正自我,走向觉醒。六波罗蜜,始于布施,而终于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之伟大胸襟。

布施(度悭贪)

  布施,又称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即由布施而入解脱法门。谓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能施与众生利乐。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

  「财布施」

  即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以改善众生的心性。对财物的贪著是世间最为普遍的烦恼,由于它会障碍我们得度,所以称作烦恼障。对治的办法就是财布施。

  「无畏施」

  即凡对痛苦的人,用温暖爱心加以安慰,遇人困难,施于援手解难,使受苦受难者心中得到平安,没有恐怖感。如对寺庙佛堂等,献出劳力清扫维护;或对毁谤正法者,能以无畏精神伸张真理感化之。无畏布施就是慈对众生如同对己,能够对治对妄我的贪爱和执着,增长慈悲。

  「法布施」

  即以自己所学,领悟的佛法真理,向世人宣说,使众生同沾法雨,转迷成悟。法布施的含义很广,一切能令众生或减除烦恼或断恶修善或开智慧的布施皆是法布施。向有善根的众生择机转说经文是法布施,闻已有疑问为其讲解是法布施,与同修分享读诵书写佛经所得智慧是法布施,以自己所得智慧帮助众生离苦乃至得安乐是法布施。法布施能增长智慧,以大悲心行法布施大能增功德

  为什么布施能度到彼岸呢?因为我们有种种烦恼,所谓贪嗔痴三毒,在此三毒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贪,要解决此大烦恼,就要从布施著手。因为众生认为千辛万苦得来的财物是属于自己的,舍不得给别人,那就是贪心在作怪,我们要由捐一毛钱,捐一块钱给众生,从中慢慢开始学习布施。吝啬与贪心的烦恼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为有行布施才能对治我们悭贪之心。凡是贪心烦恼重的人,是不舍得把自己的财物给予别人的,故佛陀教导众生要修行布施。但是以此方式布施,并不能完全称为行菩萨道。因为此种布施只是度个人内心的烦恼而已,而菩萨是观察到众生苦,愿令一切众生得乐,所以行布施。

  另外菩萨知道行布施是有因果、有果报的,他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其本身必须要具足种种福德因缘,而此福德因缘是要靠修行得来的。菩萨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地位、财富,这样对众生的影响力才大,众生才会听他的话,所以菩萨要求种种福德。佛陀说他是一个求福德的人,是福德圆满的觉者,他的福报是世间第一,即使是佛陀涅槃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世人还建造金碧辉煌的庙宇来供奉他,而这种福德圆满是佛陀累劫修行布施波罗蜜得来的。因为佛陀有很多福报,才能以无量无边的财富布施给众生,故菩萨修行的第一步为布施。

持戒(度毁犯)

  持戒,又称持戒波罗蜜、尸波罗蜜、尸罗波罗蜜。即由持戒而入解脱法门。谓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持戒,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持戒波罗蜜在六波罗蜜里入门最易,因为有明确的律法可依。持戒是对修行者最好的保护,不仅保护其身心免受恶业果报,也能护其功德福德,使不退转。布施获得的福德福报如果不持戒,在五浊恶世会很快漏掉。所以欲求福报者当持戒以护其福报。戒律可分为“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种。

  (1)律仪戒:

  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称为律仪戒。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们做各种坏事,既是防非止恶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戒称为律仪戒。受持律仪戒的原因有三:

  1、为了防止坠落,确保我们在善道中受生。

  2、世间的善人都能奉公守法,遵守法律,何况是一个菩萨行人?所以菩萨行者更应该杜绝各种侵犯众生的恶行。

  3、戒律能戒掉我们的烦恼,以它为依止,令我们不做因果上的恶行为,故戒律可以度我们毁犯的恶行为。

  (2)摄善法戒:

  菩萨行者发愿行一切善法,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他的过失,故应戒除。善法有六度万行,称为菩萨学处。

  (3)饶益有情戒:

  发心行菩萨道者,一定要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资财、神通等利益有情。菩萨行者起嗔心后,就不想利益众生,他应戒掉此恶心,生起利益众生之心,称为饶益有情戒。

  持戒是修行之根本,持戒则可产生定,生起智慧。贪心重的人,整天想侵害众生,想从众生那儿得到利益,认为持戒有损己利,所以菩萨行者先要修学布施,减少自己悭贪之心后,才来持戒。当然,此次地对个别的人来说有时是不一定的,但对一般悭贪重的人来讲,那是肯定的。一个肯布施的人,他才肯持戒,连布施都不肯做,他一定不肯持戒,因为他悭贪、吝啬,不愿意给众生利益。持戒就是要防范他的贪嗔痴,他哪里愿意做呢?故菩萨的修学应从布施开始,然后才发心持戒。

忍辱(度嗔恚、嗔心)

  忍辱,又称忍辱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即由忍辱入解脱法门。谓菩萨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无论业障魔障,即能断除瞋恚烦恼。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修道途中,阻碍必多,遇挫折毁谤,不怨不怒,由忍化恕,心自安之,外忍饥寒,内忍七情六欲,如此道志不馁,不畏困难,学道度人必能成之。六度中的忍辱可分为“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种。

  (1)生忍(耐怨害忍):

  忍耐众生对菩萨所做的损害。

  (2)法忍(安受苦忍):

  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

  (3)无生法忍(谛察法忍):

  以坚韧的意志,审谛观察思维我们对佛法的认可。比如有人讲一些佛法,我们听了内心没有不耐烦,不同意,可忍受那个道理,称为无生法忍。万法本来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们听后能接受吗?慢慢观察,了解后可真接受,既是无生法忍。

  这三种忍可令菩萨度到无烦恼的生死解脱之彼岸。做父母亲的可忍受孩子打他一巴掌,但这不能令他们度到彼岸,因为他是以贪爱子女的心来忍受。如果我们被其他众生打骂,而能忍受,此即可度到彼岸,理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如幻如化,众生执著实有,故不能忍受。当我们能观察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没执著,就可以忍受。忍受并非是众生令我们苦恼,我们要忍气吞声,强忍住,此为凡夫的忍辱。六度中的忍辱波罗蜜是要以智慧看透世间之真相,接受此一事实。比如有人骂你‘王八蛋’,你观察到众生有烦恼,讲出此话,那只是声音罢了,看透,接受它,不起烦恼,以智慧观察而忍,可令我们度到生死解脱之彼岸。

精进(度懈怠

  精进,又称精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毗离耶波罗蜜。谓菩萨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即由精进入解脱法门。精进波罗蜜对于求自度的菩萨来说就是不懈怠,不放下行持。如《方广大庄严经》言:“毗离耶波罗蜜是法门,成就引发一切善法。教化众生除懒惰故。”对于志愿度一切众生的菩萨(即大行菩萨),精进则是光明普照十方,自度及度一切众生得无量寿。佛海无边,道海高远,学无止境,真理研习不可停顿。若有过失,遇人指点,立即改正;凡对众生有利益工作,当仁不让,尽力去做,精进不怠,彼岸自达。

  (1)披甲精进:

  于所修的善行不退。行善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波折,一定要完成它,永不退心。如一个兵士上战场时穿上铠甲,不容易被刀枪所伤害,他就勇敢地冲上前杀敌;披甲精进也是这样,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有此坚定的信心,我们才能完成所制定的目标,实现我们的誓愿。而菩萨广大慈悲,立深誓愿都是很难完成与实现的,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称为披甲精进。

  (2)摄善法精进:

  菩萨行者对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学,称为摄善法精进。

  (3)饶益有情精进:

  它与饶益有情戒相似,但是有点儿不同。饶益有情戒是指凡是对众生有益之事,都应该去做;而对众生有害的事,就不应为之;饶益有情精进是指菩萨做种种利益众生的行为,就好像父母亲一心一意的希望子女完成学业、成家立业,这样努力的去栽培他们。饶益有情精进是努力给予众生种种利乐,做种种利益他们的事业,精进不懈怠。

  精进通六度,例如布施,菩萨要精进的布施,甚至连自己的生命、财物、妻子、子女等一切都布施个精光,这才是精进布施。持戒也是一样,一切微细地戒律,菩萨都不犯,称为持戒精进。所以在六度中都有精进度在作用,才可完成精进波罗蜜,故精进是十分重要的。菩萨行者更应该在禅定与智慧两度上加倍用功。

禅定(度散乱)

  禅定,又称禅波罗蜜、禅度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谓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即由禅定而入解脱法门。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菩萨要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而自己却心乱如麻,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没有定力的人比较容易生起烦恼,如何利益众生呢?故菩萨行者一定要修禅定。禅定可分为三种,即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

  (1)安住静虑:

  禅定古印度文称为禅那,意思既是静静的思维修行,也既是静虑。安住静虑既是安住禅定。我们有昏沉与掉举的烦恼业习,使我们的心不能敏锐的观察此世间,不容易发觉吾人心念的起落,所以要通过修禅定使他轻安,时时刻刻保持它,不生起昏沉、掉举的烦恼,这样我们才能敏锐的观察世间,不容易被迷惑。

  (2)引发静虑:

  既是引发禅定,菩萨要给予众生利益,没有神通力,他所给予的利益是不大的;菩萨必定要认真修四禅八定,在深的禅定中可以引发种种神通,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度化、利益众生,故菩萨要修引发静虑。

  (3)办事静虑:

  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称为办事静虑。此种静虑也称为那伽定,既是菩萨在一切时都在定中,有此定力的菩萨则可进入世间做各种利益众生的事业。

  这三种静虑,使我们远离昏沉的烦恼,能更敏锐的观察世间,而生起智慧,所以禅定能生起智慧,智慧能使我们解脱,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如有人修禅定只是为了求各种神通,则不能称为禅定波罗蜜。

智慧(度愚痴、邪见)

  智慧,又称般若波罗蜜。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愚痴无知(无明)。即由般若入解脱法门。修行者之心性当具有最高的智慧。博览群经、远大学识、历练世故,可以辩才无碍,圆通万事,度化众生自然方便,修行者本身亦可避免堕落魔障之中。智慧可分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

  (1)世间智慧:古印度称为五明,既是世俗慧。

  1、声明:世间的种种语言。

  2、因明:世间的哲理、辩论的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的论断方式,称为因明。

  3、医方明:医学知识,医治众生种种疾病的学问、方法,称为医方明。

  4、工巧明:世间的种种科技、技术,称为工巧明。

  5、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为内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

  佛法称为内学,其他的知识称为外学。这五种学问称为世俗的智慧,我们以世间分析、聪明智慧,就可学习他。

  (2)圣义谛慧:

  通达人、法二种无我真实的智慧。既是要以此智慧觉悟这个世间‘人无我’、‘法无我’。所谓的‘人无我’既是无作者、受者之众生;‘法无我’既是一切法空无自性。修行者觉悟到人、法二无我之智慧,称为圣义谛慧。此智慧是世间最究竟、最优胜的道理,它既是佛陀所说的无我、无常、苦、空,也就是一切万法无自性空。觉悟此智慧者就是能够解脱,故唯有佛陀与阿罗汉等解脱者能觉悟的智慧,并不是世俗人所能完成的。

  (3)饶益有情慧:

  此智慧只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完成,既是说佛、大菩萨能有种种智慧判断,知道如何给众生利益;众生有何烦恼,要以何法来度化,使他们解脱生死等等,称为饶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无上的智慧,他教导贪心重的众生,修布施来对治它;淫欲心重的众生,修不净观来对治它,此既是饶益有情慧。

  饶益有情慧既是一切智慧,这些智慧是我们真正修行之所在,被称为‘眼睛’。就好像一个人走路要到达目的地,就要有眼睛;如果菩萨没有智慧,在修行过程中,就会做出一些不得要领的盲修瞎练,所以佛法中说‘五度如盲,智慧如眼。’既是此意。

  释迦牟尼佛称为觉者,就是智慧的觉悟。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就是要学习佛陀智慧的觉悟,并非要学习佛陀走路、善心或功德;而其他的各种修道法都是学习怎样去完成智慧的觉悟。觉悟是修行者的最终目标,学佛者如不知道佛陀是一个觉者,只认为他是一位品德高尚,了不得的大人物,那就容易误解学佛的目的。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所以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智慧。而菩萨所修行的六度,最终是要完成智慧波罗蜜。如果一个菩萨行者能完成智慧波罗蜜,那肯定前五度也完成,还必须完成智慧波罗蜜。

  菩萨以修学一切佛法,观察世间,通达人、法二无我,然后要学习种种利益众生的方法。如果菩萨觉悟,证得果位后,而不会利益众生的方法,就得努力修学,如一些中国禅宗开悟之后的祖师一样,要跟随另一位祖师学习接引渡化众生的方法。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化度他们的法则也不一样。如果教导他们的方法不合根机,则不能另众生觉悟。

  佛陀时代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他教导两个弟子修行,一个弟子修不净观;另一个修数息观。他们修学了一段时候、都没有成就,舍利弗尊者就去请教佛陀。佛陀说:‘你的两个弟子,一个在家时是打铁的,应修数息观,而不是不净观;另一个在家时是替人收尸的,应修不净观,而不是数息观。你不懂得利用适合众生根机的修行方法教导他们,所以没有成就。舍利弗的两个弟子听从佛陀的教导去修行,很快就证果了。由此可见,舍利弗尊者自己能够修行觉悟,却不懂得如何应机缘教导令人觉悟,所以我们修学菩萨道者要令众生觉悟,就得学习饶益有情慧,既是学习给众生利益的种种智慧观察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