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佛教的“忏悔”与圣经中“悔改”的区别

佛教的“忏悔”与圣经中“悔改”的区别

忏悔与悔改的区别

  圣经中的“悔改”是什么意思呢?

  在旧约圣经中,在表达“悔改”的意思时,常常使用“回转”和“归向”等字眼,就是说,神的选民要转离罪恶、归向神。旧约中关于“悔改”的一个最深刻的表达,是诗篇第51篇中大卫的祈祷。在那里,既有深刻的“认罪”,也有彻底的“悔改”。大卫知道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所以他愿意把“忧伤痛悔的心”献给神(见51:17)。神所要的悔改是出于诚心的悔改,表达悔改时“要撕裂心肠,不要撕裂衣服”(约珥书2:13)。

  在新约圣经中,耶稣基督一开始所传讲的信息就是,“天国近了,你们应该悔改,信福音!”(马可福音1:15)“悔改,信福音”表明,悔改与信心是密不可分的。悔改使人转离罪恶,信心使人归向上帝。呼召人悔改,是耶稣自己、施洗者约翰、使徒彼得和保罗所传讲的最首要和最基本的信息。只有悔改,才能带人走上罪得赦免、重享神恩泽的道路;不悔改则使人步入灭亡(参路加福音13:1-8)。

  新约圣经的“悔改”(metanoeo,metanoia)一词,意思是指一个人改变了他的心思后,他所有的看法、价值观、目标、道路都改变了,他的整个生活都变得不一样了。这种改变是剧烈的——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思想和判断、意志和情感、行为和生活方式、动机和目的都会改变。悔改意味着一个人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生活。真正的悔改,要求罪人既要接受耶稣作救主(救我们脱离罪与死亡),也要接受他作生命的主(把我们的全部生命都交托给他来掌管)。在论及“悔改”时,《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中的一段话讲得十分透彻:

  一个罪人看到并觉悟到,他的罪不仅是危险的,也是污秽可憎的,是背乎神的圣洁本性和公义之律法的。既知道神在基督里施怜悯给悔改的人,他就为自己的罪忧伤并恨恶罪恶,甚至转离一切的罪恶而归向神,又立志尽力与神同行,遵守神的一切诫命。

  佛教和基督教的忏悔有区别

  很多人把“忏悔”当作一个基督教的名词来用,这是一个误解。有些基督徒也弄不清“忏悔”和“悔改”的区别,常常在该用“悔改”的地方使用了“忏悔”。

  “忏悔”这个词实际上是一个佛教用语,“忏”是梵文Ksama(忏摩)之音译的略写,“悔”是它的意译,合称“忏悔”,原为对人揭露自己的过错,求其宽容饶恕之意。如《晋书·佛图澄传》就有“佐(即佛图澄弟子法佐)愕然愧忏”的说法。佛教制度规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诵戒,给犯戒者以忏悔的机会。以后产生了忏悔文、忏仪一类的著作,遂成为佛教专以脱罪祈福为目的的一种仪式。

  近代以来,“忏悔”一词开始被许多新文化人所使用。在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中,读者经常可以见到它。特别是奥古斯丁的“The Confessions”和卢梭的同名自传被翻译为《忏悔录》以后,人们用“忏悔”用得就更频繁了。其实将奥古斯丁的The Confessions译作《忏悔录》并不恰切,奥古斯丁是从圣经的意义上使用“confessions”这个字的,其目的在于描述他的整个信仰。准确的译法应该是《信仰告白》。倒是天主教神学中的一个概念attritio,或许可以译作“忏悔”,这个字的意思是指,人因犯罪而懊悔并惧怕罪所带来的刑罚,但却不求真正的悔改。文革以后有人提出中国人要有“忏悔意识”。这个“忏悔意识”中的“忏悔”虽然比较接近这个佛教用语的原意,但也为这个词加进了一些反省历史、呼唤良知等新的道德内容。

  按照人们把“confess”或“confession”译为“忏悔”的做法,如果我们再把“忏悔”一词“译”回到“confess”或“confession”,那么我们会发现,“confess”才真正是基督教信仰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旧约中,“confess”(yadah)的意思主要是“承认”、“赞美”、“感谢”,即承认神的名,赞美和感谢神的慈爱和救恩;但这个词也含有“认罪”的意思(如尼希米记9:2)。在希腊文新约圣经中,有两个词(homologeo, exomologeo)都被译作“confess”,这两个词都含有一个主要的意思:承认自己有罪(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在程度上更强烈,强调“公开”认罪)。圣经约翰一书1章9节说,“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圣经另一处说,“那时,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并约旦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承认他们的罪……”(马太福音3:6)。在圣经中,人们向神认罪,神会赦免人的罪,并“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但中国文化人使用“忏悔”这个词的时候,并不包含向神“认罪”的意思,而是人向人自己表达一种良心上的不安。由此看来,“忏悔”最多和圣经中的“认罪”在表面上有相近之处,但本质上却大不相同。而“认罪”在圣经中与“悔改”的意思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我们更不能用“忏悔”这个佛教用语代替或等同于基督信仰中的“悔改”。

忏悔和后悔有何区别?

  我们学习佛法的人知道要忏悔,忏悔得安乐。做了错的事情,第一次做错了,马上想到是错误的,改过来。

  从此以后,脑子里不要再想到这件错误的事情,如果你再次想到了,那就增加一次这种业习,重复地错一次,你不停地想,就不停地错误,然后想到最后,自己不能自拔。

  遇见了不好的事情生起了仇恨,仇恨的记忆在心中不停地重复,当这个重复越来越深的时候,你就成为一个处在仇恨痛苦当中的人,所以我们讲后悔跟忏悔是两个概念。

  忏悔是认识了错误以后,从此,在心中要消除这件事情,在记忆当中,不要让它出现,不要让它再成为一种力量不停地出现,忏悔以后要把正念在心中生起来,你应该念佛、持咒、用功、修行、安心,这样马上就能安住在正法上面,把错误的事情完全从心中消失。

  但是如果你做错了事情,你后悔了,不停地后悔,成为一种忧虑、成为一种不能正常健康生活的状态,这叫悔箭入心,后悔像一把箭一样,插在你的心上,然后你一想到什么事情就觉得自己不行;比如说有些人他会觉得:”哎呀,我业障重啊,我不行哪。”我问他,你有没有开悟啊。“师父啊,我业障重啊,不行哪,我坐了好多年了,也不行。”你不行,为什么觉得不行,因为你觉得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不如法的事情,障碍住自己了,那么如果你永远都觉得自己不行,你就真的永远都不行,就不可能有行的时候,因为这把箭没有拔掉。

  所以每个人在学佛忏悔之后,都要把悔箭拔掉,就是要认识到我一定能够行,我能够成佛的,不能不成佛!不成佛的是妄想的心、烦恼的心、颠倒的心,我不能再跟颠倒、烦恼、妄想为伴,不能跟它们捆在一起,这样一来,在心中的所有一切负面的情绪,负面的感觉全部给它消失,负面的情绪消失了,这个生死根才能看到,这个生死的根,就是攀缘的心。

  我们这个攀缘的心有多厉害,你如果不停的后悔,你的攀缘心就攀缘不好的事情,不停地重复不好的事情,但如果想到佛菩萨、念经或者是观想、持咒,那都是跟佛菩萨相应的。

忏悔和悔恨又有什么区别?

  悔恨让能量下降,焦点在遗憾上,在过去的结果上。越悔恨越是会重复自责,灵感消失,能量下降。

  忏悔能使能量上升,焦点放在下一次,以后如何做好,越忏悔错误越来越少,不再重犯。

  忏悔让人精神、精进、升华。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