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师父”与“师傅”有什么区别?

“师父”与“师傅”有什么区别?

  中国汉语博大精深,往往一字之差便有很大的区别,“师父”与“师傅”,读音相同,写出来却是不一样的,那么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师傅”的由来】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是用来指老师的。《榖梁传》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这时的“师傅”,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称作师傅。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

  到清代中后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师傅”一词也慢慢用来称呼工、商、戏剧书画、医术、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而到了近现代工厂制度被引进之后,按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成了一种惯例。

【“师父”的由来】

  “师父”一词据史书记载,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元史·刑法志》《鹿洲初集》卷等都曾说明了当时称僧人为师父的普遍。

【师父与师傅的具体区别】

  “师傅”作为尊称,当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内,而“师父”将“师”作“父”一般地敬重,这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父,感情显然更加深挚。

  “师父”的称呼,在保留了原有的传授知识或技艺的意思之外,还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现了古人对老师犹如对父亲一样的感情。

  对于佛教而言,出家法师代表三宝,为我们证盟皈依受戒,引导我们走向解脱之道,可以说是我们法身慧命之所依,当然不同于传授一般技艺的“师傅”,自然而然就应当尊称为“师父”而不是泛称“师傅”,换句话说,对出家僧尼唤为“师傅”是一种很失礼的行为。佛教师徒之间有严格的法脉传承顺序,师父赐予的法名、字号都是一种身份和传承的象征,对于懂佛教传承的人士而言,一听法名、字号等便可以准确的判断出一位法师或者居士的师承,从这个角度而言,师父更是与一般意义上传授技艺的师傅大不相同。

  你记住了吗?

原标题:师父师傅,傻傻分不清楚! 释宏雨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释迦宏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