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华严经讲什么?华严经详解

华严经讲什么?华严经详解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八十华严》、《新华严》、《唐经》、《杂华经》。八十卷三十九品。唐代实叉难陀(652-710)译。师于阗人,善大、小二乘,旁通异学。当时则天武后有感于《旧华严》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梵本,于是遣使迎师至洛阳。证圣元年(695),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翻译本经,武后亲临译场,挥毫首题品名。至圣曆二年(699)十月完成八十卷《华严》的翻译工作。

  本经是大乘佛法要典之一。我国华严宗即是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就本经经题而论,《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法喻因果」并举,「理智人法」兼备,一经要旨,皆在其中。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轨范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也就是总说一心法界的体用,广大而无边,称为大方广。佛,是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华,是成就万德圆备果体的因行譬喻;因此开演因位的万行,以严饰佛果的深义,则称为佛华严。总之,大方广佛华严是所诠的义理,而「经」则为能诠的言教。

  本经是如来成道后的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的自内证法门,此一华严经教是教法中的根本法轮,所以称为「称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属顿教法门,因此也称「初顿华严」,内容记述佛陀的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妙旨。

《华严经》各会大意

  本经共分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兹略述各会大意如下:

  初会菩提场:普贤菩萨说毘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计有〈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毘卢遮那品〉等六品。这六品是宣扬如来难思之果,劝励发大菩提心众生,令生乐欲,以起净信。前五品是彰显卢舍那佛依正果德,后一品则是明佛本因。

  二会普光明殿:文殊师利菩萨说十信等法门。计有〈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等六品。前三品是所信之果,后三品是能信之因。

  三会忉利天宫:法慧菩萨说十住等法门。计有〈昇须弥山顶品〉、〈须弥顶上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明法品〉等六品。

  四会夜摩天宫:功德林菩萨说十行等法门。计有〈昇夜摩天宫品〉、〈夜摩宫中偈赞品〉、〈十行品〉、〈十无尽藏品〉等四品。

  五会兜率天宫: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等法门。计有〈昇兜率天宫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十回向品〉等三品。

  六会他化自在天宫:金刚藏菩萨说十地法门,即〈十地品〉。

  七重会普光明殿:毘卢遮那如来说阿僧祇数量法门及如来随好光明功德;普贤等诸菩萨说十大三昧等等觉法门。计有〈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以上明差别因;〈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以上明差别果;〈说普贤行品〉,是明平等因;〈如来出现品〉,是明平等果。

  八三会普光明殿:普贤菩萨说离世间法,即〈离世间品〉。普慧菩萨云兴二百问,普贤菩萨瓶泻二千酬,初明住、行、向、地、等觉五位之因,后明八相之果。

  九会逝多林:有本末二会,初毘卢遮那如来放光现相,答诸菩萨念请,是为本会;其次文殊师利菩萨从善住楼阁出往人间,开悟六千比丘,指引善财童子遍参五十三善知识,是为末会,即〈入法界品〉。

  上述九会三十九品中的〈净行品〉是佛教徒实践清净生活的指南,是人间佛教的经证。据《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载,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向西域僧请受菩萨戒时,众人告诉西域僧说:「此童子能读诵华严大经,且能理解其经义。」西域僧惊歎道:「华严一乘是诸佛的祕藏,此经甚难值遇,何况能理解经中要义!若有人能读诵〈净行〉一品,其人已具足菩萨净戒,不须再求受菩萨戒。」诚如西域僧所说,若能实践〈净行品〉,则犹如已实践菩萨戒,因为〈净行品〉实即为大乘的菩萨戒。在本品中,智首菩萨请问净化身口意三业的方法,文殊菩萨为说「一百四十愿行」,这就是说明如何由日常生活净化已受染污行为的方法。又佛教徒日日礼诵的三归依文,亦出自本品。由是可见本品与佛教徒修行关係的密切。

  〈十地品〉在《华严经》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佛陀于他化自在天宫说法时,金刚藏菩萨承佛威神,述说菩萨修行的十地。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一切佛法的根本,菩萨若能奉行此十地,必能获得一切智慧

  〈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受文殊师利菩萨教诲,遍游南方诸国,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值遇普贤菩萨而成就佛道。其求法过程,表示华严入法界的各阶段。善财初参德云比丘,受念佛三昧门,继而展转参访语言学家弥伽、聚沙为戏的数学家自在主童子、严刑酷罚的无厌足王、修大慈幢行的大光王、鬻香长者、航海家婆施罗、法官无上胜、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及诸比丘尼、优婆夷、仙人、婆罗门、外道、王女、佛母、地神、树神等,听受种种法门,终至普贤菩萨道场,证入无生法界。

  有关善财童子求道历程的偈赞与图绘极多,如宋忠师的《五相智识颂》、佛国惟白的《文殊指南图赞》等皆是。又禅宗寺院常于观世音菩萨左侧设置善财童子像,即取材自善财参谒观音,受其教化一事。

《华严经》异译本

  本经的异译本有《六十华严》及《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又称旧译,东晋佛驮跋陀罗翻译,共六十卷七处八会,三十四品。

  《四十华严》,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称《普贤行愿品》。四十卷。唐朝般若译。为新旧二译《华严经·入法界品》的别译。《四十华严》虽与新旧二译的〈入法界品〉大同小异,然其文较广,并于卷四十中新添入普贤十大愿。此十大愿是:

  1.礼敬诸佛--是人格的尊重。

  2.称赞如来--是语言的布施

  3.广修供养--是结缘的实践。

  4.忏悔业障--是生活的反省。

  5.随喜功德--是心意的净化。

  6.请转法轮--是真理的传播。

  7.请佛住世--是圣贤的礼遇。

  8.常随佛学--是智者的追随。

  9.恆顺众生--是民意的重视。

  10.普皆回向--是法界的平和。

《华严经》注疏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八册、《碛砂藏》第七、八册、《龙藏》第二十五、二十六册、《卍正藏》第十二册、《大正藏》第十册。其注疏有:

  1.华严经略策(一卷)(唐·澄观述)

  2.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唐·澄观撰)

  3.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唐·李通玄撰)

  4.华严经纲要(八十卷)(唐·澄观疏义、明·德清提挈)

  5.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一卷)(清·永光敬录)

  6.华严经讲话(日本·鎌田茂雄著、民国·慈怡译)

——摘自:星云大师《佛教丛书》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