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接引佛是哪个世界的佛?

接引佛是哪个世界的佛?

  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阿弥陀佛:意译为无量光,或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这是我国佛教界最熟稔的如来。

  依据《无量寿经》所载,阿弥陀佛在成道以前,原是一位国王,由于受到世自在佛的启示,乃发起求无上道的愿心而出家。在修行期间,曾发出四十八大愿,誓愿建立一个庄严的极乐世界,以救渡一切念佛名号的众生。其中有三个大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基于这些深宏的誓愿,因此,在他成佛之后,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悲愿至广,慈心极深,其念佛法门又至为易行,因此在中日等国,信仰弥陀法门的众生为数极多。“家有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谚语,正是弥陀信仰普遍流传的最佳说明。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梵本所载,阿弥陀佛的梵文有两种。其一,阿弥陀婆,译为无量光。Amita^bha系由形容词的amita(无量的)与女性名词a^bha^(光)结合而成。此中,amita的mi,语根为ma,意为“量”;在mi之后加上接尾语ta,则成为形容词,意为“有限量的”;又在mita之前,加上有“无”或“不”语意的接头语a,而成amita(无量)一词。又“a^bha^”是在bha^(光耀)的语根上,加上有“近”的意思的接头语a^,其词性属女性名词。但此处不是指无量的光明,而是当作有无量光明佛的名号,因此,将语根的母音的语尾a^缩成短音,而成男性名词。其二,阿弥陀庾斯(Ami-ta^yus),译为无量寿。Amita^yus系由形容词amita与中性名词a^yus(寿命)合成。据说a^yus的语根是具有呼吸之义的“an”,然而有人认为a^y的语根是ay(行),其后加上接尾语us,而成有“寿命”之义的中性名词。罗什在译《阿弥陀经》时,对此二者并不加以区别,都称之为阿弥陀。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袾宏在《阿弥陀经疏钞》卷三举出八种:

  (1)《法华经》载大通智胜如来时有十六王子出家,其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号为阿弥陀。

  (2)《悲华经》载无量劫前有转轮王,名为无诤念。彼于西方世界作佛,号为阿弥陀,国名安乐。

  (3)《大乘方等总持经》载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有净命比丘总持十四亿部经典,随众生意乐广为说法。彼净命比丘,即今之阿弥陀。

  (4)《贤劫经》载云雷吼如来时,有一王子名为净福报众音,曾供养彼云雷吼如来。彼净福报众音王子,即今之阿弥陀。

  (5)《贤劫经》又载金龙决光佛时,有一法师名为无限量宝音行,力弘经法。彼时之法师,即今之阿弥陀。

  (6)《观佛三昧经》卷九载空王佛时,有四比丘得念佛三昧,其第三比丘,即今之阿弥陀佛。

  (7)《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载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一国王名为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彼胜威王,即今之阿弥陀。

  (8)《一向出生菩萨经》载阿弥陀佛往昔为太子时,闻此念佛微妙法门,精进奉持。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因缘,除前文所举者之外,经典中尚有多说。按,阿弥陀佛并未见于小乘经典中,然在其余大乘经中,则屡有载及。

  又,阿弥陀佛乃一切大乘经典所通说,故大乘诸宗无不言及,然其见解未必一致。总的说来,大抵可分为两类。其一,以理性为主的唯心弥陀,己心净土。其二,以事相为主,指方立相,立界外净土,现在说法的弥陀。

  兹略述各宗所说如下:

  (1)法相宗:唯识论》卷十说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弥陀与诸佛应无分别。受用身分自受用、他受用。阿弥陀佛是他受用报身。但地前菩萨及凡夫二乘所见的弥陀是变化身,地上菩萨所见是他受用报身。亦即初地菩萨所见的弥陀佛,是坐于百宝莲台座上,如《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六十万亿那由他佛身。二地所见,系千叶莲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后得无漏智所变,为十地菩萨而现,其所居净土,系净居色究竟天。

  如是,现一实身,凡圣不同见,应机而现种种身,是因众生福力不同,而产生佛身粗妙之别。亦即能化的弥陀随所化根机示现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弥陀所现佛身为增上缘,凡圣各各随智识福力浅深厚薄变现佛身,故所见佛身有粗妙之别。三贤的菩萨、二乘凡夫之类见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萨见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萨见坐大宝莲台、具无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卢舍那身是弥陀对地上菩萨所示现的佛身。以此佛身为增上缘,地上菩萨依各自之心识变现相好圆满的广大能化佛身而观。因此,菩萨进至初地时,地前所见的劣佛身潜隐,殊胜微妙的佛身显现。但地上菩萨非不能见地前所见佛身,地上菩萨欲见佛变化身亦能得见。因此,地上菩萨以他受用报身为正所见,兼见变化身。

  (2)三论宗:此宗亦谈三种佛身,即[1]正法法身,[2]修成法身,[3]应化身。正法法身就是实相法身,又名理法身、自性身、法佛。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报身,又名智法身、报佛、内应身。应化身是他受用身与化身所合并,都是起利他之化用,故合为一身。此化他之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报因位的佛身。若此佛身别开为二身时,就他受用身而言,是殊妙广大的佛身,又名外应身,是化度地上菩萨的佛身。又就化身而言,是丈六等的粗身形,又名变化身;此系为化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佛身。

  此三身中,正法佛是理法身,为修证之理,故不生不灭而常住。修成佛是智法身,为能证之智。因为是冥契所证之理的能证之智,故智法身亦是常住。《大智度论》说,萨婆若是实法,非生灭。萨婆若译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是常住不灭的实法。应化佛系法身应所化根机而现起的化他悲用,故为生灭无常之形相。初二身乃理智之本体,非化他之佛身,故无说法。应化身系由本体而现起的化他佛身,有色声,有宣说法门的悲用,故能对所化有情说法。

  (3)华严宗据智俨的《孔目章》卷四〈往生章〉所述,阿弥陀佛国,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弥陀佛土属世界海摄,此系近引初机成信故。教境真实,佛国圆融、不可说故。若依三乘,西方净土是实报处。通成四土,即法性土、事净土、实报土、化净土。化是报化,非化身之化。如是,系以西方净土摄属于世界海,以阿弥陀佛为莲华藏庄严世界主,也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毗卢遮那的同体。

  华严宗分佛土为二,一为国土海,一为世界海。国土海是不可说之果分,世界海是因分可说之土。此世界海有三类,一是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二是十重世界海,三是无量杂类世界。若配于三生成佛,第三是见闻生之土,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证入生之净土。莲华藏界既是证入生之净土,故与不可说果分同其体。故《五教章》卷三说:“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西方净土摄于此主伴具足的莲华藏海,阿弥陀佛与十身具足的毗卢遮那同体。

  (4)天台宗此宗认为佛必具足三身,土是四土横竖一处。故弥陀之安养,虽难定何身何土,然皆为具缚凡夫生处。有昼夜六时之别,饭食经行之义,有声闻缘觉,佛亦说三乘法。是故判弥陀净土为应身应土。而《大乘同性经》所说的于净土中成佛者,皆是报佛,是就断无明的人所见而言,非同居土的凡夫所见。《观经》第九观所说的弥陀身量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为达圆教第七信位的人而特别显现的佛身。《大智度论》说西方世界出于三界,故西方世界不摄属于三界。又就彼佛土而言,彼土虽有三界但无四恶趣。

  然此弥陀净土与诸佛同居土又有不同。弥陀净土横具四土,故修圆妙观而生彼者通惑虽未尽,其身常拜实报身,得居实报土,此与生于诸佛同居土后,断通惑,转果报方住上土不同。诸佛同居土虽具四土,悉是竖四土,断惑,转报然后能入上三土。其有横之义,但只是暂时依佛之加被力而见。故极乐上品的生死,通惑尚有,与常时见报佛,住报土者大异其趣。

  又依智旭《梵网经玄义》及《小经要解》所述,四土横竖之义俱约断惑而说。所谓竖,是出同居土后入方便土,出方便土后入实报土等。横则不移当处,自感见方便、实报、寂孕三土。诸佛四土中的寂光土等上三土虽有横之义,但于同居净土中,大体有竖义无横义,唯极乐同居横具四土。此系十方世界未曾有之处,全性起修之因缘唯弥陀有之。华严之秘藏、法华之极意唯在执持名号的念佛法门。其他如带业往生,即得不退之说,如弥陀同居土、最胜无比之说,颇能发挥天台、四征微意。

  (5)禅宗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以佛心传心,只修行心地,自分觉知。故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唯守本来面目,显自己本分,不拘泥善恶因果之差别,安住无住空寂之心,若至无念无想,本来真性顿显,称为成佛。其本有圆成本来面目,人人具足的佛性一理,名为无量寿。即心即佛之宗义,心外不见佛。《六祖坛经》说(大正48·352a):“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宝志和尚以为,智者知心作佛,愚人庆往西方。但若偏于此,失其不可得,亦非禅意。因此,宗颐禅师作二十六行颂指赞西方。

  (6)净土宗昙鸾在《往生论注》中以二种法身论述弥陀佛身。二种法身是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如如之理,是无相法身,是略门。方便法身是正直,是救济一切众生的大悲无不相法身,是广门。无相法身相即无不相法身,无不相法身成无相法身。故二法身,异而不分。此系广略相入的佛身,故统以“法”之名。所以如此,是因清净愿心所庄严之身,其清净义,是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为净因所庄严的净果,完成真实智慧的无为法身。所以,弥陀佛身是由清净愿心(四十八愿)所庄严的广略相入之清净佛身,即二种法身。道绰在《安乐集》中说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并说《观音授记经》的弥陀入灭说,是在示现报身五相之一的隐没相。而化身的弥陀是《鼓音声经》所说的清泰国之弥陀,西方净土的弥陀绝对是报身佛。善导更以酬行、酬愿二义来论述“报”,并且以《大品般若》〈涅槃非化品〉的涅槃如化非化说,会通《观音授记经》的弥陀入灭说。即涅槃性空如化,为新发意菩萨说非如化,是为了避免新发意菩萨产生惊怖。弥陀的入灭不入灭说同此。不入灭说如非化说,入灭说如如化说。如化不妨涅槃义,入灭说岂能害报之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