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2)

  午二、色界

  第二静虑地诸天,受定生喜乐。第三静虑地诸天,受离喜妙乐。第四静虑地诸天,受舍念清净寂静无动之乐。

  前面说色界的初禅天,他所受的轻安乐,广大的轻安乐。昨天说过欲界以下的诸天和人,他所受的快乐都是凭借外面的资具,如意的资具才能够有乐;如果没有资具的话,本身是没有什么快乐可说的。但是色界天以上的这些众生,他们所受的乐是在本身上就有乐,而不须要凭借什么,这是很不同于欲界众生的乐的地方。你凭借外缘而有乐就会有很多麻烦,有很多问题;你本身就有乐那就减少很多麻烦,减少很多的问题,所以它会更殊胜,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的地方,这个初禅天是「离生喜乐」。

  现在说到「第二静虑」,第二禅天「受定生喜乐」,他所享受的快乐是因「定」而生出来的「喜乐」,和初禅就是不同了。初禅原来就是在未到地定再进一步到初禅,但是未到地定现在这里似乎是不承认它是定,所以只是说到「离生喜乐」,就是散乱心里面远离了五盖,成就了初禅,这时候生出来的轻安乐。现在「第二静虑地诸天」,又进了一大步,他所受的「喜乐」是在初禅,初禅天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远离了寻伺,初禅天的寻伺的这种内心的浮动,得到了二禅所生的「喜乐」,那么「乐」还是轻安乐,当然这是定也深了、智慧也深了,是初禅所不能及的。

  「第三静虑地诸天,受离喜妙乐」,这个二禅天的人,他得到的这种「定生喜乐」,初得到的时候,他也感觉到很满意,但是久了就有问题了,就是对于这个「喜」不欢喜。就是成就了这种初禅,心里面很欢喜,久了的时候,就感觉这种喜有扰乱定,不高兴这种事情,它这个喜有踊跃性,就像人得到如意的事情会跳,手舞足蹈叫做踊跃。这个在内心里面,虽然不是手舞足蹈,可是也有浮动,不是那么样的寂静,所以对这个喜,不欢喜了。不欢喜,他就在定里面来呵斥这个喜,这一呵斥,逐渐这个喜就逐渐的不现前了,逐渐的就没有了,没有了就是「离喜」,就是远离了这个喜只有乐,所以叫「受离喜妙乐」。而这时候这个「乐」,又比初禅、二禅天的乐更进了一大步,就是最殊胜的乐了。这个经论里面说三禅的乐,在三界里面是最殊胜的,没有再比它更高的乐了。这个圣人得到这种「离喜妙乐」还是容易弃舍,就是佛教徒还是容易不执着;但是若是非佛教徒得到这种乐,是很难弃舍的,凡夫舍为难。

  「第四静虑地诸天,受舍念清净寂静无动之乐」,这个第三禅天他成就了「离喜」的「妙乐」之后,他也感觉到非常的满意,但久了也有问题,也又不高兴这个乐。不高兴这个乐他就呵斥,用这种呵斥的方法,在禅定里边呵斥这个乐,一呵斥,逐渐的久了,乐就不现了,就不现前了,那就是成就第四禅天的境界了。这个第四禅天的境界就是「舍清净、念清净」,「舍念清净」的「寂静无动之乐」是这样的乐。

  这个「舍清净」,这个字,这个词也是很妙,就是在三十七道品,七觉支里面有这个「舍」。这个「舍」字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舍」,是心平等、心正直、无动转而安住性,名之为「舍」。我们也是讲过,心平等,心平等就是心里面也就是定,也不散乱、也不昏沈,明静而住的时候,叫做平等,叫心平等。

  心正直,这个正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平等的境界,并不是一剎那、二剎那,而是相续不断的平等下去,叫做正直。心平等、心正直、心无动转而安住性,这时候心里面没有一切扰动,没有一切动乱,而心里面很明了的安住下去,这就叫做「舍」。这个心平等、心正直、心无动转而安住性,这个无动转,这个地方有事情。不过我们欲界的人,没有禅定是根本不算数,不要提。就说已经得了禅的人,初禅他心里面有寻伺,有寻伺;第二禅心里面的喜;第三禅里面的乐;在第四禅天的人来说,这都是动乱,都是内心里面的动乱。现在到了第四禅的时候,把这些动乱都打倒了,排除去了,都息灭了,没有这个动乱了,没有动乱。

  这个没有这个动乱之后,他还有一件事,这个我们欲界的人也是不要提,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天的人,虽然有那么高深的禅定,他还是有出、入息的,这口气有出息、有入息。但是第四禅天的人没有出、入息,也不出息、也不入息有这件事。这个出、入息,也是个动乱的事情。这不要说是色界天上的人,就说平常我们这些没有得禅定的人,常常静坐的人,都会感觉到这个出、入息是个问题,都不高兴这件事,都是感觉如果没有出、入息是更好,坐在那里会好得多,会有这个问题。现在但是你想灭掉它可是不可以;到了第四禅天的时候没有这件事了,他一入定的时候,出、入息没有了,没有出、入息。那么这是内心里面没有寻、伺、喜、乐、入息、出息,另外也没有水、火、风的,外没有水、火、风的灾难,他内心里面没有寻、伺、喜、乐这种灾难,外边也没有水、火、风的灾难,所以他是「寂静无动之乐」就是这样意思。

  现在说这个「念清净」。这是说这个「舍」,这个「舍清净」。这个「念清净」怎么讲呢?这个「念」,是明记不忘的意思,明明了了的记忆这件事,没有忘失,明明了了的把所记忆的事情,显现在心里面,这叫做「念」。譬如说念佛,明明了了的念这个佛的名号、佛的功德,那么这叫做「念」。 现在这里指什么说呢?就是第四禅天的这个「舍」的境界。这个「舍」,他超越了,也就是解脱了寻、伺、喜、乐,没有出、入息的这个动乱的这种境界,他能够明了而不忘失,心明了而不忘失,是名为「念清净」,心明了而不忘失。就是我们现在学习静坐的时候,学习静坐假设以出、入息为所缘境的话,出息、入息,知出、知入,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把这个境界明了的显现在前,显现在心里面,这就名为「念」,这就是叫做「念」。你这个念能明了的现前,能这样训练自己,天天这样训练,成功了,就是定,就叫做定。那么定的境界常常现前,那也就是定,也就是「念」。这个「念」是一个习定的方法,一个重要的力量,修定的方法里面,一个重要的一个因素。你不能够把定的境界明了现前,那就是散乱的境界,就是没有正念了。

  现在是说成就了「舍」的「清净」,就是把前边的第三禅天的乐,把它排除去了,那么简单的说就是「舍」。然后这个「念」,就是这个「舍」的境界,一直的明了的现前而不忘失;如果忘失了,三禅的乐又出现了,那就不对了,所以这里面说「舍清净、念清净」。这个时候的「寂静无动之乐」:这个「寂静」,就是前面把这个「舍」和「念」这二个,这二种境界叫做「寂静」。正面说就叫做「寂静」,反面说就是「无动」;没有这个寻、伺、喜、乐、入、出息的动乱,这个时候就叫做「乐」,不是前面说的轻安乐,不是那个。因为那一个乐已经排除去了,所以「无动之乐」应该这么说。

  午三、无色界

  无色界诸天,受极寂静解脱之乐。

  前面说是「色界天」的乐。我们欲界的人是有很多问题,如果说是我欢喜修习禅定,我坐在那里寂静,寂静不动还不行,你要吃饭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色界天上的人没有个问题不需要吃饭,他就是这样子就好了,这就是饭,这个定的境界禅悦为食,这就是饮食。所以不需要另外去解决吃饭的问题,所以他们居住的问题自然就是有了,这是我们欲界的确是赶不上他们。

  那么到了色界、「无色界」天是什么样子呢?「无色界诸天,受极寂静解脱之乐」:他们「无色界」天,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四天那他们的禅定是在色界定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更高深的定成就了,所以是「极寂静」,特别的寂静。「解脱之乐」,解脱了色的系缚。「色界天」它还是有色,有这个身体,有这个四大的组织有这种色。这个「无色界」天的人,把这色的这件事也去掉了,远离了这个对于色的贪爱。有色也就是因为对于色还有爱着,所以色界天的人还有色;「无色界」天的人,他把这个色破掉,破掉它,他就是在第四禅定里边。

  这个凡夫禅有二条道路,得到了这个色界四禅之后,有二条道路。一条道路是修无想定,他不灭色而灭心,把这个意识灭掉了,成功了就是无想定,他们认为这时候是涅槃了,这是一条路。第二条路就是修四空定,在第四禅定里边修四空定,破这个色他不破识,厌恶这个色,这个色是一个麻烦,好像这一个雀在笼子里面,这个小鸟在笼子里面,它感觉是拘束它,不得自由,愿意到天空里可以无障、无碍的,远远的高飞,自由自在。所以我们这一念明了性的心,为这个身体所困,不自在,并且有这个身体的存在,你怕刀、怕毒、怕很多很多的恐怖的问题。破了这个色,只有无形、无相的心法,就是大自在、大解脱的境界,没有恐怖。所以破坏了这个色的时候,那么就思惟空的境界,成功了就是空无边处定。

  所以这个从修学禅定上看,的确是唯心造,都是心自己创造的,你愿意创造什么就有什么。那么能把这个有形相的身体,把它不要了,只有受、想、行、识的思想活动,那就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了,他们内心里面特别寂静,而又解脱了色的束缚,就是成就了这样的快乐。这下边有详细的解释,解释什么叫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四空定。这是说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他们的乐是这样子的。

  丑二、总料简(分三科)  寅一、苦乐殊胜差别(分二科)  卯一、标列

  又由六种殊胜故,苦乐殊胜应知。一、形量殊胜。二、柔软殊胜。三、缘殊胜。四、时殊胜。五、心殊胜。六、所依殊胜。

  「又由六种殊胜故,苦乐殊胜应知」,这是第二段「总料简」。就是前边说受苦、说受乐,由三恶道的苦到人天的苦;又说到受乐,由欲界,人、天,乃至到色、无色界天的乐,这二大科说完了。现在再加以「总料简」,总起来再重新的简别简别、观察观察、思惟思惟。这个「料」,思惟的意思。「简」,是简别,再把里边不同的境界再想一想,再观察一下,分三科。第一科「苦乐殊胜」的「差别」,「苦」的「殊胜」、「乐」的「殊胜」,究竟的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先把它「标」出来。

  「又由六种殊胜故,苦乐殊胜应知」,有「六种」特别的地方,是「苦」的一个原因,是「乐」的「殊胜」的原因。「苦」的「殊胜」、「乐」的「殊胜」,就从这里面可以知道,这是「标」出来。这底下是「列」。这底下就把这个「六种殊胜」列出来。

  一是「形量殊胜」。这个「形量殊胜」下面有解释,我们就念一念好了。一是「形量殊胜」。第二个是「柔软殊胜」。第三个是「缘殊胜」。第四是「时殊胜」。第五「心殊胜」。第六「所依殊胜」。这是有「六种殊胜」的名字标出来,列出来了,底下就问。

  卯二、释因(分二科)  辰一、举苦殊胜(分二科)  巳一、征

  何以故?

  这「六种殊胜」什么原因这样子呢?这底下就解释。

  巳二、释(分二科)  午一、身量渐增广大苦转殊胜

  如如身量,渐增广大,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如依止,渐更柔软,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如苦缘渐更猛盛,众多差别,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如时分渐远无间,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如内心无简择力,渐渐增广,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如所依苦器渐增,如是如是苦转殊胜。

  「如如身量,渐增广大,如是如是苦转殊胜」,解释第一个,第一个殊胜就是「形量」的「殊胜」。这「如如身量,渐增广大」,譬如说是那个地狱的众生,这个八大地狱,等活地狱以下,黑绳地狱逐渐到无间地狱。「如如」,就是「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子、那样子那个众生的「身量」渐渐的「增」长「广大」,愈往后这个「身量」越大。「如是如是苦转殊胜」,那他们的痛苦也就是随着身量的广大,这个痛苦也就特别的厉害。一直到无间地狱身体是最大的,他也是最苦恼。说是这个是「形量殊胜」这是一个原因,他的身形的大小之量殊胜。

  「如如依止,渐更柔软,如是如是苦转殊胜」,这是第二个殊胜是「柔软殊胜」。「如」是「如」是,这个从地狱说,如是这个地狱、那个地狱他们的身体,这个「依止」,就是身体,身体是一切事物的依止处,没有这个身体什么事情也没有了。说是如是如是的地狱众生的身形「渐更柔软」,这个由等活地狱开始,八大地狱都是逐渐的「更柔软」,「更柔软」。「如是如是苦转殊胜」,愈柔软痛苦愈厉害。

  「如如苦缘渐更猛盛,众多差别,如是如是苦转殊胜」,这是第三个「缘殊胜」。这个「缘殊胜」,「缘」是对因说的。因是内心,内心里面所造的罪业是受苦的重要的因素。「缘」,就是受苦的外缘的境界,是这地狱里边有很多的猛火,还有很多受苦的具,资具这些都是叫做「缘」。「如」是「如」是受「苦」的外「缘」,「渐更猛盛,众多差别」,就是八大地狱前后的次第的差别,在前面说的那些形相,「如是如是苦转殊胜」也是厉害;最后到了无间地狱是最厉害了。·

  「如如时分渐远无间,如是如是苦转殊胜」,这是第四个时间。就是这个地狱里边,愈往后他们的时间愈长,时间渐渐的要长远、无间,无间隔,这么长的时间内一直的相续的受苦,「如是如是苦转殊胜」。

  「如如内心无简择力,渐渐增广,如是如是苦转殊胜」,这是第五个「心殊胜」。这是「如」是「如」是,这个受苦的众生,他内心里面没有智慧,没有智慧。这个从受苦的时候的众生心情上说,那就是那个狱卒来愚弄他,叫他受苦,是拿着叉子,把这人叉起来放在火里头烧,那么这个受罪的人,认为这个狱卒太坏了,使令我这么苦。实在这种说法,实在是错了,实在是自己的罪业使令自己受苦,而不是狱卒使令你受苦。可是他自己是不知道的,所以他就怨恨这个狱卒,这个「无简择力」,他内心没有「简择力」,「渐渐增广,如是如是苦转殊胜」。这是在受果报的时候,在因地的时候造罪的时候,内心里面没有智慧,不相信有善、恶果报,只要我自己能占便宜那就好了,管别人死活。没有这种善、恶因果的智慧,没有慈悲心,这种心愈严重造的罪也是愈大,所以受苦的时候也是最严重。所以是「内心无简择力,渐渐增广,如是如是苦转殊胜」,这是第五个。现在说到第六个。

  「如如所依苦器渐增,如是如是苦转殊胜」,从这个字面上说,这个「苦器」,前边那个缘,「如如苦缘渐更猛盛,众多差别」那就是重复了。所以现在这个解释「苦器」,什应叫做「苦器」呢?就是我们造罪时候所造的业力,就是这一切的「苦器」,地狱里面的所有的这些「苦器」,都由我们自己造的罪业来的,所以那个是「苦器」的根本,就叫做「苦器」。「如如所依」,这一切「苦器」所依止的那个业力,你造的愈重,「如是如是苦转殊胜」是这样意思。前面「如如内心」,是说内心没有智慧、愚痴。这个「所依苦器」,是那个愚痴的心,所造的罪,造的很厉害,所以苦也是厉害。

  午二、例乐殊胜

  如苦殊胜如是;乐殊胜义,随其所应,广说应知。

  这个苦的殊胜,分这么六段是这样子。那么诸天乐的殊胜也是这样子。这个身量也是逐渐的广大,这个身量愈高大的,他的乐也是愈殊胜。人、天,这个欲界顶天,一万六千由旬这么的高,乃至到色界顶天是更高大了,寿命也更长了,所以他们的乐也最殊胜,这是第一个身量的广大。「如如依止,渐更柔软」,如是如是乐转殊胜,诸天也是身体逐渐的柔软。如如他们乐的助缘「渐更猛盛」这么多的差别,如是如是乐转殊胜。「如如时分渐远」,如是如是乐转殊胜。愈往后来寿命愈长,所以这个乐转殊胜。

  如是如是,「内心无简择力」;「乐」,就是有简择力,有简择力,「渐渐增广」,如是如是乐转殊胜。有简择力,就是这种乐多数是在欲界,欲界的人,还不是欲界天,而是欲界的人。欲界的人,苦也不像三恶道那么厉害,乐也没像诸天那么厉害,因为有苦,所以使令我们人有厌离心,感觉到人很苦,我们要想办法不要这么苦,会有这种可能性。第三个乐也不殊胜,想要得到乐,那么就这个世间上有宗教,有佛教,于是乎他就多学习,多闻学习就有了智慧了,有简择力,「如如内心有简择力」,相信善、恶果报,相信善、恶果报,我不做恶我能修善,修欲界的散乱的善法,修色、无色界天的定善。这个善、恶果报都是人自己造的,那么我自己重新创造,那么这样子有这种智慧的力量,当然也要有信心,有信、进、念、定、慧。于是乎他就自己创造,于智慧愈高,创造的成果是愈广大,所以「如是如是乐转殊胜」,这是按照智慧说。

  「如如所依」的「乐器渐增」,「如是如是乐转殊胜」。因为你内心的智慧高,你创造的功德,定的力量也更高深,所以「如是如是乐转殊胜」。所以「乐殊胜义,随其所应,广说应知」,这是约这个「总料简」,是约这六个方面来辨别他们的不同的地方。

  寅二、受用乐受差别(分二科)  卯一、辨生缘(分二科)

  辰一、出种类(分二科)       巳一、标列

  又乐有二种:一、非圣财所生乐。二、圣财所生乐。

  这个「总料简」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苦乐殊胜」的「差别」这一科讲完了。现在说到第二科「受用乐受」的「差别」。前面又有乐、又有苦,现在单独说「受用乐受」的不同,第三科。「受用乐受」的「差别」分二段。第一是「辨生缘」,乐受生起的因缘,生起的因缘里边,这个先辨别他的「种类」,这个乐的「种类」的不同,有不同的「种类」,先「标列」出来。「又乐有两种」,就是种类,说出他的种类。「一、非圣财所生乐。二、圣财所生乐」:这个这么两种不同,简单的说「圣财所生乐」,就是依据佛法修行、学习,而生出来的乐,就是「圣财所生乐」。「非圣财所生乐」,就不是佛法,就是一般我们世间上的人的智慧,世间的智者,所想出来的各式各样的辨法,所生出来的快乐,就是这种。世间上的乐就是五欲乐了,分这么两种。这个我所以要欢喜学习《瑜伽师地论》的原因多得很,这里也是一个原因,他说的非常的、很全面的,不只这一条,还有很多地方都是我们所想不到的,这是「标列」。这底下是解释。

  巳二、随释(分二科)  午一、非圣财所生(分二科)  未一、标列

  非圣财所生乐者:谓四种资具为缘得生。一、适悦资具;二、滋长资具;三、清净资具;四、任持资具。

  「非圣财所生乐」是什么呢?这底下解释,也是先「标列」出来。「谓四种资具为缘得生」,世间的智者所得到的快乐,要靠外缘,要靠外缘才能成就,外缘是什么?就是有四种,「四种资具」。这个「资具」:这个「资」,当做帮助讲,帮助你得到快乐的条件,帮助你得到快乐的东西。「具」,就是一种物、一种器物、一种东西,这是有四种,它做外缘、做因缘你就能得到快乐,一共有四种。

  一是「适悦资具」;二是「滋长资具」;三是「清净资具」;第四是「任持资具」。我这个本子是「住持资具」;《披寻记》那个是「任持资具」都可以,都可以说过去。这是「列」出来名字,底下第二科解释,解释里面先解释「适悦资具」。

  未二、随释(分四科)  申一、适悦资具

  适悦资具者:谓车乘衣服、诸庄严具、歌笑舞乐、涂香华鬘、种种上妙珍玩乐具、光明照曜、男女侍卫、种种库藏。

  「适悦资具者」:这个「适」者,依也,就是和你的内心所喜欢的事情很合适,你就喜悦了,就是满我所意,满我的意愿,能满足我的希望那叫做「适」。我的希望当然是喜悦,令我的心快乐,「适悦资具」什么呢?就是「车乘衣服」,我要有好的「车」为我所乘,我坐这个满意的车,心情会快乐;穿上一个满意的衣服也是会快乐了。或者还有另外「诸庄严具」,我满意的「庄严具」也是快乐了,如果是没有满意的「车」、没有满意的「衣服」、没有满意的「诸庄严具」那有快乐呢?

  「歌笑舞乐」,我欢喜唱歌,心里面大家在一起谈笑,一方面「歌」、一方面「笑」。这个「笑」,也是在这里也有喜悦的表示。「舞」,能够有节奏的跳舞,还有音乐这满意的这些事。还能够有「涂香」、还有「华鬘」、「种种上妙」的「珍玩乐具」,这都是「适悦资具」。另外还有「光明照曜」着,也会增加了喜悦的气氛。还要有「男女的侍卫」,这也是一种「适悦资具」。还有种种的「库藏」,就是财富,很多的财富,这就是我们人「非圣财所生乐」的「适悦资具」,若有这些资具才会快乐,没有资具有什么快乐呢?

  申二、滋长资具

  滋长资具者:谓无寻伺轮石捶打,筑蹋、按摩等事。

  「滋长资具者」:第二种「滋长资具」,这个「滋长资具」看看这个解释。「谓无寻伺轮石捶打、筑蹋、按摩等事」这叫做「滋长资具」。「滋长资具」看这样的意思,就是一种运动、「按摩」。用这个「轮」,「无寻伺轮」。这个「轮」,它是一个无情物当然是没有寻伺。这个用人,有寻伺的人,用这个「无寻伺」的「轮」,这个「轮」,或者用木头做的,或者是用什么东西做的,或者有什么石头,用这些「轮」或者「石」头来「捶打」和「筑蹋」。这个「筑」,也是打的意思,触动的意思;或者用足来「蹋」。总而言之,是「按摩」的意思,「按摩」由足至头,由头至足的这么「按摩」,这些事情使令我们的身体,就解除劳倦,气血的流通无障无碍,身体健康了,那么这就叫做「滋长资具」。这个年轻的时候好像不感觉到有这些事情,年纪渐渐大了,还须要有这些事情。

  申三、清净资具

  清净资具者:谓吉祥草、频螺果、螺贝、满瓮等事。

  「清净资具者」:「清净资具」是什么呢?看这解释「谓吉祥草,频螺果、螺贝、满瓮等事」。这是说窥基大师解释是印度的一种民俗,也就是婆罗门的人,婆罗门教的修行人,也就是当时那人的分别。「谓吉祥草」,说这个婆罗门的道人,他要从他的住处走出去看见「吉祥草」了,这就是表示好,那就是吉祥,表示会有如意的事情。「频螺果」,就是频婆果,一种果,这也是吉祥果。或是「螺贝」,或者就是海里面一种东西;或者「螺」,就是贝;或者「螺」是「螺」;或者「贝」是「贝」。「满瓮等事」,用这个瓶子装满了什么东西,送给你「吉祥草」,或者是你看见「吉祥草」;或者送给你「频螺果」,或者你看见「频螺果」;或者看见「螺贝」,或者送给你「螺贝」;或者一个「瓮」里,有一「瓮」里边装满了吉祥的东西送给你,这就表示吉祥的意思。这是人的分别心的执着,或者用现代人说的话这都是迷信,认为这是吉祥,这就叫做「清净」。「清净」原来是这个意思。

  申四、住持资具

  住持资具者:谓饮及食。

  「住持资具者」这底下倒是很重要,「谓饮及食」。这个「任持资具者」是第四个,就是要有「饮」、要有「食」。当然不能够饮食毒,不能食毒,这样子能使令身体健康得到快乐。世间上一般的「非圣财所生乐」就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得到快乐,就是凭借这些东西会得到快乐,不然的话那有什么乐可说呢?没有乐可说了。其实就是有了这些资具真是得到乐,实质上来看有什么乐?还是平平常常。这底下就说到「圣财所生乐」。第二种「圣财所生」的「乐」,先是「标」。

  午二、圣财所生(分三科) 未一、标

  圣财所生乐者:谓七圣财为缘得生。

  「圣财所生乐者:谓七圣财为缘得生」,而生出来快乐的。

  未二、征

  何等为七?

  那七种呢?

  未三、列

  一、信。二、戒。三、惭。四、愧。五、闻。六、舍。七、慧。

  这「七圣财」。这个修行人有一种共同的事情,就是自己不生产,他不生产,他就是穷,贫穷的人。但是他有不同的财富,什么呢?就是有「信、戒、惭、愧、闻、舍、慧」,这个是他的财富。如果这个修行人自己本身没有「信、戒、惭、愧、闻、舍、慧」,这就是罪过了。你不生产,没有世间的财这倒是你的本份;你的本份应该有「信、戒、惭、愧、闻、舍、慧」有这七种财。这七种财如果不成就,那就是名之为世间大贼也,就是贼了,不是修行人了。不过这个「七圣财」通于在家的佛教徒,也通于出家的法师,也是有的。

  那么第一个,就是「信」。这些文呢,下边也会有解释,现在我们简单说一下。这个「信」,这个《成唯识论》上说的非常好。你怎么样的情形我才能相信呢?就是这件事是真实不虚的才可以相信;如果是虚伪的,就不可以相信。但是真实不虚,其中还是要有道德,才可以相信。就是真实有这么一件事,也不一定要相信,要有道德。当然这个道德,不只是一般的道德,还有出世间的道德,佛菩萨那有殊胜的道德。

  第三个条件,还是要有我也要能成就,我也能有希望可以成就这样的道德,于是乎这件事我可以相信。我成就了这个信心,这个佛弟子、圣弟子成就了这样的信心以后,一切世间沙门、婆罗门所有的思想,不能够动摇我的信心的,那就叫做「信」,这「信」是这样子的。其他的宗教是不能动摇佛教徒的信心。这件事,我来到美国以后,我倒是感觉到这里,佛教徒对于佛法的信心,其他的宗教不能动摇的,确实有这种感觉。

  第二,是「戒」。「戒」,就是有所不为,错误的事情我不做。那么简单的说就是不做十种恶业,身三、口四、意三,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乃至不邪知、邪见,这就是「戒」,要有这样的「戒」。有了信心的时候心情快乐,心情快乐,对于佛法有了信心的时候,心情快乐。有什么快乐?我有一条光明的大道,我要走这条路。那么对佛法有了信心以后,对世间上的人走的道路不感觉兴趣;当然也要生存不能够不顾虑事实,但是不认为那是一个安全的道路,所以它从佛法里面建立一条安全的道路,虽然这一条道路我还没有走到最后,但是心情快乐了,这是「信」所生乐。

  这个「戒」所生乐,你如果自己修这个十善法的时候,心情快乐。因为相信因果,我从这一天开始,我一直的不再造罪过的事情,我心里快乐,自然是这样子。相信善、恶果报的人,如果自己做了恶事心里不快乐,心里不快乐的。他能做这修学十善法的时候心情快乐。从久远以来,我都不知道这件事,现在知道了我不做,我不再做了,心情快乐,这是一种快乐。

  三、是「惭愧」。这个「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的自尊心,要有自尊心,我不可以做恶事,我不可以!我一定要有种种功德庄严,那么就叫做「惭」。我不可以做恶事,我一定要有功德庄严。「愧」呢?我不要做恶事,我若做恶事人家会批评我、讥嫌我、呵斥我。说人不知道,人是肉眼看不清楚,诸天善神有神通,佛菩萨有神通会知道。你怎么怎么的做了什么罪过,真是这样子感觉到「惭愧」了,所以我怕佛菩萨呵斥我,我不可以做恶事,所以叫做「愧」。有这样的「惭愧」心,不敢做恶事,就会清净了。那么有了「惭愧」心,那么心里也快乐,因为我没有做恶事,那么心里快乐。这两个心所法倒是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两个心所法,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第五是「闻」。这个「信、戒、惭、愧」,都要有「闻」的功德做基础,就是要多闻佛法、多读经论。多读经论,从经论里面得到一些智慧才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事情是功德?什么是罪过?才知道。如果不去多读经论,不知道,不知道什么是恶,不知道。所以说「闻」,听闻,多闻佛法,一次一次的闻,而能够积集不忘,在自己的身口意上发生作用,这是一个快乐,是个快乐。

  我在没有出家的时候听说一件事,这个做土匪的被政府的军队抓住了,抓住了,就是要杀。决定了要杀,就是跪在那里要杀的时候,要杀的时候,他的母亲来了,母亲看儿子被杀,就是端一碗饭、菜,好的菜给他儿子,儿子一看见他的母亲就不高兴了,说是你都光是爱护我,不告诉我说做土匪是错误的,我不知道,说了这么一句话。原来就是不知道,他并不是愿意做恶事,不知道是恶事,所以才做。但是他怨谁呢?怨他母亲,说他母亲没有告诉他,所以这是一个问题,应该要多闻。所以我们佛教徒,有佛菩萨的经论,我们应该注意学习,这样子才能够有智慧,才能够有「信」、有「戒」、有「惭愧」的。

  第六,是「舍」。这个「舍」呢?是一种慈悲的行动,慈悲心的行动。就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很苦,很多人。若是站在佛法的态度来看,世界上的人都是很可怜的,用佛法的态度的确是。在那里钻牛角尖很苦,很苦、很可怜。我们佛教徒要有要有慈悲心,「舍」,就是舍掉,布施自己的智慧,布施自己的其他的一切能解决他人的困难的力量,解决他人的问题,要有这种心,要有这种行为。不能说是就是我自己独善其身就好了,佛教徒不应该这样子;应该对他人的困难有同情心,这叫做「舍」。你自己有了这样的行为的时候,也快乐,心情快乐。假设我们能用财,用钱财来解决别人的困难的时候,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一部佛法,就是将来你会得到财富无匮乏的苦,对于财富没有匮乏的苦。所以这个「舍」也是快乐,也会令人得快乐。

  第七,是「慧」,就是智慧。这里说智慧,那是比「闻」又进了一大步了。就是有思慧、又有修慧、又有无漏的智慧,能见第一义谛,得大解脱的这种境界,这是真实的智慧,这是我们一切佛教徒所追求的地方。那么这是「七圣财」是从开始说,一直从开始到最后得到智慧,一切的佛教徒从不断的学习佛法中,成就这七种财富,这叫做「圣财」,「七种圣财」。这个非佛教徒,那当然和这个是相反,也是相反的就是不同了。不过孔孟之道多少还有一点,也有一点相似的圣财,但是没有佛法圆满

  辰二、辨胜劣(分三科) 巳一、标

  复次,由十五种相,圣非圣财所生乐差别。

  这底下是第二科「辨胜劣」。这个前面是说这个财的种类,有「非圣财所生乐」、有「圣财所生乐」。这底下第二科说出来这两种乐的「胜劣」,谁是最殊胜的,谁是不殊胜的,辨别这个。第一个先是「标」。说是「复次」是「由十五种相貌」,可以表示出来「圣财所生乐」、「非圣财所生乐」的「差别」不同的地方。

  巳二、征

  何等十五?

  这是问。那「十五」种差别相貌呢?这底下就解释出来这个「十五」种。

  巳三、辨(分十一科) 午一、起行差别

  谓非圣财所生乐,能起恶行。圣财所生乐,能起妙行。

  第三科,是「辨」。「辨」里面分成十一科。十一科第一科,是「起行」的「差别」。「谓非圣财所生乐,能起恶行。圣财所生乐,能起妙行」:这是第一个差别。就是不学习佛法的人,他们有种种的智慧、种种的知识,也会想出来种种的快乐的事情。但是那个地方,他们「非圣财所生乐」的缺点在那里呢?「能起恶行」。为了追求财、追求那个乐,可能会伤害了别人,会伤害到别人,那么就是造罪了。造了这个罪有什么不好呢?就是到三恶道去受苦了。所以那就是不圆满,有过失的地方。

  「圣财所生乐」有什么好处呢?「能起妙行」。他能够发动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不伤害任何人,而对人还有利益,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真实的好处,真实的好处。说我做这件事是好,我卖毒品,卖毒品我能赚很多钱,很多人他要吸毒,他吸毒我满足他也是好,而我又赚到钱也很好。当然是不相信有善、恶果报的人,当然这个事情有利可图就可以。但是这种事是罪恶的事情,这是犯法的事情;犯法,我有办法愚弄警察,我还可以不犯法,警察和我同伙,那么就是大家合作,就是什么事没有,还是安乐自在的,但是这是一种恶行。

  佛教徒,我们在家佛教徒也应该有职业,不可以卖酒,佛教徒不可以卖酒。就是饮了酒,人就放逸,就造种种罪。所以我们佛教徒有同情心、有慈悲心不应该做这种事,当然也不应该贩毒。就是所有这个对别人有伤害的事情,都不应该做,不应该做的。「非圣财所生乐,能起恶行。圣财所生乐,能起妙行」。所以「圣财所生乐」是最尊贵的。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