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4)

  未三、有境界力(分二科)  申一、征

  云何由境界力?

  「云何由境界力?谓:若彼境界;或极广大、或极可意,正现在前,心则于彼多作意生。」

  我们中间因为打禅七,停课二个多星期,这文的脉络可能记不清楚了。这个十七地里边,第一地是「五识身相应地」,现在还是第二「意地」。「意地」里边就是二大科,第一科「明意相」,第二科是「总显相应」。第一科「明意相」,就是约五相解释「意地」,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业用。第二科「总显相应」,就是把这五科合在一起说,不分开说,这样意思。

  「总显相应」里边有长行、有偈颂,现在是长行。长行里面,第一科是「三处所摄」。「三处所摄」是什么呢?就是把前面的这五相,连「五识相应地」也都放在一起了,分成三类:一个是色法、一个是心心所法、一个无为法;色法、心法就是有为法,就是说这有为法、无为法这两类。有为法分成两类,加无为法是三。但是无为法这里没有解释,只解释色法和心心所法。色法一大段说到四大种,这已经讲完了那一大科。现在是第二大科,「心心所品」这一科,第一科「标法数」,第二科「辨彼生」,第三科是「随应广」。这个「辨法数」这一科也是都说过了。第二科「辨彼生」,现在是属于这一科;辨别,也就是说明这心心法是怎么生起的,这样意思。这里边分四科,第一科是「相应差别」,第二科是「生缘差别」。「相应差别」已经讲完了,这一大科讲完了;现在是「生缘差别」里边,属于这一科的。

  「生缘差别」里边,这里边一共是分成几种。「生缘差别」里边,分成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分这么三科。这个根不坏、境界现前也说完了,现在这里正式说「作意正起」,说这一科。这个「作意正起」这一科里头是有「征」、有「释」。「释」里边是「标列」,就是:「一、由欲力。二、由念力。三、由境界力。四、由数习力」,这是「标列」。底下解释:「云何由欲力?谓:若于是处心有爱着,心则于彼多作意生」,这是一条;第二,「云何由念力?谓若于彼已善取其相、已极作想,心则于彼多作意生」,那么这是第二。现在就是「云何由境界力」,从这里开讲。这一科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由境界力」,说是我们内心的生起,是由作意生起的。这个作意又分成这么多的差别,有欲力、念力、境界力;是由境界的力量,这个作意生起。先是问:怎么叫做境界力有作意心所生起呢?底下第二,就是解「释」。

  申二、释

  谓:若彼境界;或极广大、或极可意,正现在前,心则于彼多作意生。

  「谓:若彼境界;或极广大、或极可意」,「谓:若彼境界」,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彼那个所缘的境界,或者是非常的广大,而不是微小;很微细,引不起你的注意,那就没有这个作用。它是非常广大的,很容易你就注意到了,这是一个原因。第二,「或极可意」,或者非常的令你满意,这个境界,所以你也就容易去注意了。「正现在前」,这个广大的,或者是极可意的,它正显现在前;如果是已经过去了,或者未来,那就没有作用。这样的情形,「心则于彼多作意生」,我们的心就容易去想到它。「则于彼多作意生」,心就容易动。这是「由境界力」,这一科说完了。

  未四、由数习力(分二科)  申一、征

  云何由数习力?

  这是第四科。「由数习力」,就是数数的,一次又一次的你学习过这件事,一次又一次的熏习过,即是经验很多了。这是这句话:「云何由数习力」,是问。

  申二、释

  若于彼境界;已极串习、已极谙悉,心即于彼多作意生。

  这底下解释,也等于是回答。

  「若于彼境界」,若是我们的内心对于那一种境界,已经极多的、极善巧的「串习」,「串习」就是连续不断地学习了这件事,连续不断地做这件事。「已极谙悉」,对于那件事的内容,你特别地熟悉、明了。「心即于彼多作意生」,也会这样子,也引起你心常常作意。窥基大师解释这个文,他说是:「由欲力」是指未来说的,「念力」是指过去说的,「由境界力」是现在的情形,「由数习力」是通于三世的。若通于三世,未来这有点困难;过去的我学习过,或者现在的我也数习,未来这就有点困难。

  午三、简难

  若异此者;应于一所缘境,唯一作意、一切时生。

  「若异此者」,这是午三。「作意正起」这一科分成二科,第一「征」,第二「释」。「释」里边分三科,第一科「标列」,第二科「随释」,「随释」把这四科说完了。现在第三科「简难」,简别其中不容易明白的事情,来难问你,需要解释一下。

  「若异此者」,若是不同于前面这四种作意正起,不是这种,不是四种。「应于一所缘境,唯一作意、一切时生」,那你就会在一个所缘境上只有一个作意;只有一个作意,无论什么都是这个作意,那就不能改变了。譬如我现在想吃饭的事情,就是一个作意:吃饭,那么别的事情就没有作意了,怎么能生起那个分别心呢?这是不合道理。所以「应于一所缘境;唯一作意、一切时生」,这样子我们心里的活动就受到限制了,就不符合事实。事实是我们的心是无限制的、自由的活动的,所以随时有不同的作意,引起不同的心理活动的,所以不应该异于此。

  寅三、相续差别(分二科)  卯一、简五识

  又非五识身;有二剎那,相随俱生。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

  前边是「生缘差别」,这一科讲完了。现在第三科是「相续差别」,就是心里的活动生起来以后,剎那剎那相续,还是有不同的情况的,是这样意思。这一科分二科,第一科「简五识」,第二科「显意识」。这个「简五识」,简别五识和意识不一样的。怎么说的呢?这里面看它怎么说。

  「又非五识身;有二剎那,相随俱生」,前边说是「生缘差别」,有了作意心所,心才能生起活动,那么生起来以后还是不一样的。现在先说「五识身」。又不是「五识身;有二剎那,相随俱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个识的体性,「非」,这个「非」字就念在这里也可以。非「有二剎那,相随俱生」,它只有一剎那。这五个识这一剎那以后就变了,不能相续下去,不可能有二剎那连续起来同时的生起活动,它不可以,它没有这个力量,它没有这种能力相续地随转。这个前五识只有一剎那,第二剎那就变了。

  「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譬如眼识只有一剎那就过去了,第二剎那就不是眼识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是这样子。但是,是不是眼识生起以后就应该是耳识?或者是鼻识、舌识、身识?不是的!「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也不能够展转地,不能;不间断,眼识就一定和耳识不间断地就生起?也不是的。这因为各有各的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它不是有决定的连贯性,所以就没有一定的次第的;「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

  卯二、显意识(分三科)          辰一、辨次第(分二科)

  巳一、寻求心及决定心(分二科)  午一、别释其相(分二科) 未一、寻求心

  又一剎那,五识身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

  这是先简别五识;这个「相续差别」,在五识来说就是不能相续。那么现在主要就是意识,意识它是能相续的。「意识」分三科,第一科「辨次第」,辨它生起的次第。次第分两科,第一科是说这个「寻求心及决定心」。这又分两科,第一科「别释其相」,别释这个寻求心和决定心的相貌。现在先说这个「寻求心」。

  「又一剎那,五识身生已」,就是接触外面的境界,当然是前五识;前五识和外面的境界一剎那间就生起来了。生起来的时候,「从此无间,必意识生」,从这一剎那不间断地,没有间隔,决定是第六意识生起了。这样一剎那的五识就是率尔心,它就是率尔心了。「无间,必意识生」,这个就是第六意识第二剎那生起,意识生。当然,有一个同时意识那也过去了。

  未二、决定心(分二科)  申一、简散乱

  从此无间,或时散乱;或耳识生、或五识身中随一识生。

  「从此无间,或时散乱;或耳识生」。

  「从此无间,必意识生」,这就是寻求心。这个意识因为有个同时意识,知道眼识……前五识的情况。第二剎那这个第六意识就在寻求所缘境的情况,就要认识它。

  「从此无间,或时散乱」,这是第二科就是「决定心」了,说「决定心」。「决定心」分两科,第一科「简散乱」。

  「从此无间」,这个第二剎那以后。「无间,或时散乱」,就是在第三剎那的时候,或者这时候就散乱了。这是因为寻求的时候,这个第六意识寻求外面的境界没有兴趣,就是不专注,不注意这个事情,那么这个心就变了,就去缘别的事情去了,所以就是散乱了;心不专注,就是不注意那个所缘境的事情。「或耳识生」,这个时候就没有一定的次第,或者是耳识现起了,耳识生起了,那么有声音来,「耳识生起」。「或五识身中随一识生」,也不是决定耳识,或者就是五识身里面,那一个有因缘和合了,那么就出现了一个识。那么,这是散乱的境界。下面第二科。

  申二、成决定

  若不散乱;必定意识中,第二决定心生。

  这是第二决定心,「成决定」。

  若是这个第六意识生起了以后,它没有散乱,它对于前五识的所缘境,它这时候能专注,来寻求。「必定意识中,第二决定心生」,这个「意识中,第二」,这个寻求也是第六意识,所以决定也是第六意识,所以决定是「第二」,是第二个意识,就是意识的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这时候「决定心生」,就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情。

  午二、结成分别

  由此寻求、决定,二意识故,分别境界。

  前边是「别释其相」,各别的解释寻求心的相貌、决定心的相貌,解释完了。现在结束这一段,「结成分别」。

  「由此寻求、决定,二」个「意识」的相貌的关系,就是由这二个心情去「分别」所缘「境界」;寻求是分别,决定也是分别。

  巳二、染净心(分二科)  午一、标列二因

  又由二种因故。或染污、或善法生;谓分别故、及先所引故。

  「又由二种因故。染污、或善法生」,这是第二科「染净心」。前面是寻求心、决定心,这一科解释完了。现在第二科解释「染净心」。「染净心」分两段,第一科是「标列二因」。

  「又由二种因故。或染污、或善法生」,又这个第六意识,它是有二个原因,或者是染污,或者是不染污这个善法生起来;这个「染污」就是烦恼心所。有二种原因生出来不同的心所法,那两种呢?「谓分别故、及先所引故」,这个「分别故」,就是对那个情况不太明白,他要去观察、去想一想,那就叫做「分别」。「及先所引」,就是前一剎那的心已经明白了那个情形,第二剎那、第三剎那就随着第一剎那的情况相续下来,那么叫做「先所引」,那就是等流了。「及先所引」,有等流的意思,也有染净的意思。前面是染,它随着也是染污;前边是清净,也随着清净。这是标出来这两个原因。

  下面第二科「辨转随转」。

  午二、辨转随转(分二科)  未一、具二种

  意识中所有,由二种因。

  这个是说第六意识的活动,它所有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原因,具足这两种原因的。

  未二、唯随转(分二科)   申一、释(分二科)

  酉一、唯由先引(分三科) 戌一、标

  在五识者;唯由先所引故。

  这个第二科就是「唯随转」,唯独是随转这一种。一共分两科,第一科是「释」。「释」里面分两科,「酉一、唯由先引」。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在五识者」,这两种原因在第六意识是完全具足的,若在五识呢?「唯由先所引故」,它是由前一剎那的导引,它才能够这样子去认识的;它不具足那个分别,它不具足。

  戌二、征

  所以者何?

  前面是「标」,这底下问。为什么原因呢?所以然是什么呢?

  戌三、释

  由染污、及善意识力所引故。从此无间于眼等识中、染污及善法生。

  「由染污、及善意识力所引故。」这底下就是第三,解「释」。

  「由染污、及善意识力所引故」,五识的这个了别性,它是由染污的意识、由不染污的善意识的力量所导引故,它才能继续地了别这个境界的。「从此无间于眼等识中、染污及善法生」,「从此无间」,就是从前一剎那那个意识的导引,那么它中间没有间隔,就是「于眼等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或者是染污生起,或者是善法生起;或者善心所生起,或者烦恼心所生起。这个前五识是这样的情形,唯由心所引。

  酉二、不由分别

  不由分别,彼无分别故。

  「不由分别」,前五识的活动,不是由于它自己有能力分别,不是。「彼无分别故」,彼前五识没有这个独立的能力,我去判断什么、去观察什么的。

  申二、结

  由此道理;说眼等识,随意识转。

  就这个道理,所以说眼等五识它只能随顺第六意识活动,它不能独自地活动,它不能,它没这个能力。这是把这一段文结束了。

  辰二、释妨难(分二科)  巳一、举经难

  如经言:起一心、若众多心,云何安立此一心耶?

  「如经言:起一心、若众多心,云何安立此一心耶?谓世俗言说:一心剎那,非生起剎那。」这底下是第二科,「辰二、释妨难」。第一科是「辨次第」,率尔、寻求、决定、染净、等流,这五心的次第说完了。现是第二科解释妨难,这里面还有一些需要再加解释才可以明白的事情,那么这是这一科。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举经难」,第二科「依义释」。先举经。

  「如经言」,像经上说的。「起一心、若众多心」,这个《披寻记》上有引;说生起来一剎那心。「若众多心」,或者是生起来很多的分别心。那就是或者众生来见佛,对佛生恭敬心,种种的这些事情。「云何安立此一心耶」,这引经上的话:「起一心、若众多心」,那么怎么样来安立此一剎那心的意义呢?起一剎心、起众多剎那心,若说一剎那心,这句话怎么解释呢?用什么道理来安立这一剎那心的含义呢?这样意思。

  巳二、依义释(分二科)  午一、标简

  谓世俗言说:一心剎那,非生起剎那。

  这底下第二科「依义释」,根据道理来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第一科「标简」,第二科「随释」。先「标简」,就是有所简别。

  「谓世俗言说」,这是「标」;就是按照一般世俗的情况来说,不是约特别殊胜的道理说,不是。按照一般的这种情况来说:「一心剎那,非生起剎那」,这个「一心剎那」这句话的含义,不只是生起的这一剎那说的,不是约生起的这一剎那讲的。这生起只是一剎那就生起了嘛!现在说「一心剎那」这句话,不是约这个意思说的。这是「标简」,简别这个「一心剎那」不是约生起剎那说的。那约什么说的呢?

  午二、随释(分二科)  未一、第一义

  云何世俗言说一心剎那?谓一处为依止;于一境界事,有尔所了别生。总尔所时,名一心剎那。

  「云何世俗言说一心剎那?」这底下是解释,又分二个意思来解释,现在约第一个意思。「云何世俗言说一心剎那?谓一处为依止;于一境界事,有尔所了别生。总尔所时,名一心剎那」,这个「一心剎那」是这么讲法。

  「谓一处为依止」,「一处」,就是我们一共有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就是内六根,内眼等六根,六处。六处,「为依止」,为六识做依止;你是那一处,是这样子。「于一境界事,有尔所了别生」,「于一境界事」,就是境界……外境就是有六种:色、身、香、味、触、法六种,其中某一个境界的事情。这个「事」,境界的情况它是唯识所缘的。「处」是唯识的依止处,识的依止处;「境界」是识的所缘。或者某一处、某一境界。「有尔所了别生」,这随各别的情况,有那么多的识生起来;这眼识、耳识、鼻识……这六个识在活动的时候。「总尔所时名一剎那」,就是加起来,总起来,那么多的时间就叫做「一心剎那」。所以这个「非生起剎那」,若生起是一剎那就生起了嘛!现在是说生起了以后,假设拜佛的时候,那么见到佛生恭敬心,就是你那个诚意的时间的生起,不管是眼识乃至意识,那么多的时间就叫做「一心剎那」。这个「一心剎那」是这么讲的,这是一个解释法。所以这个讲法呢,实在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剎那,是这个意思。

  未二、第二义

  又相似相续,亦说名一;与第二念,极相似故。

  「又相似相续,亦说名一」,这是第二个意思。「又相似相续」,指前一剎那的心境,和后一剎那的心境,是「相似」的,彼此是没有差别,彼此相似。这一念的诚心,经过多少剎那,一直地很诚恳,那就叫做「一」,说名为一。「相似相续,亦说名一」,也叫做「一心剎那」,这么讲。

  「与第二念,极相似故」,为什么叫做相似相续呢?就是前一剎那的念,和后一剎那的念「极相似故」,没有差别,相似到极点了,所以叫做「一」,叫「一心剎那」。

  辰三、辨缘境(分二科)  巳一、唯缘过去

  又意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名率尔堕心,唯缘过去境。

  这是第三科「辰三、辨缘境」。「辰一、辨次第」,「辰二、释妨难」,现在是第三科辨所缘境。辨所缘境里边分两科,第一科「唯缘过去」的境界,第二科「唯缘现在」的境界。现在说这个「唯缘过去」境。

  「又意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时」,又在所缘境上看,这个第六意识情况不决定,有的时候任运地散乱缘。「任运」,就是不是主动要缘什么境界,那么就是听任因缘的凑合就去缘;而不是自己「我一定要缘什么」,不是,所以叫「任运」。而这样的缘,当然是散乱缘,散乱的攀缘。「不串习境时」,这个任运的散乱缘,缘什么境界呢?境界有串习的境、有不串习的境。就是你以前没有什么印象,没有连续地去观察过这种境界;虽然以前也可能经验过,但是没有什么印象,所以「不串习」,不连续不断地学习那件事。那么这个时候要去缘那种境界的时候,没有「欲等生」,没有欲力、念力这种心理的活动,没有这种作意力。若是你以前……,说我想要吃饺子,那他就有欲,他就有欲去缘,那就是串习境。我以前吃过饺子欢喜,心里面就主动地去想这件事,那就是串习境了。现在「不串习境」,对那个情况就不是特别有什么心情,所以「无欲等生」,没有欲念的这种作意生起。

  「尔时意识,名率尔堕心」,那个时候意识缘那个境界的时候,叫做「率尔堕心」。这个「率尔堕心」,「率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忽然间就遇见了这个境界,就是叫做「率尔」。这个「堕」,就是接触的意思,接触那个境界。就是不是有意的……这句话就这么讲好了,「率尔堕心」,不是有意的去接触这个境界,而接触了,这时候就叫做「率尔堕心」。

  「唯缘过去境」,这句话有点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现在的境界,「率尔堕心」,这个意思是缘现在的境界,他若有意的过去的境界,我以前缘念过,我心里想,我也还想过去的事情,那就不是率尔堕心了,就是寻求了,不是「率尔堕心」。而这里面说是「率尔堕心,唯缘过去境」,这是一个问题。先放着这里,我们再讲下边。这是「唯缘过去」境,第二是「唯缘现在」。

  巳二、唯缘现在

  五识无间所生意识;或寻求、或决定。唯应说缘现在境,若此即缘彼境生。

  「五识无间」,前五识无间,前五识缘了境界,攀缘境界,一剎那就过去了,不间断地就生起了意识。意识去寻求五识所缘境,寻求了,或者是又决定了,又一剎那决定了。「唯应说缘现在境」,这应该是说现在境,随缘的五识的现在境。

  这个事情呢,这就是个问题。那么前一剎那五识已经过去了,这个第二剎那意识再去寻求,或者决定,已经第二剎那、第三剎那了,应该是缘过去境嘛!但是,说是「缘现在境」。「唯应说缘现在」的所缘「境」,这是一个问题。前边是应该是说过去境,应该说现在境,而说过去境;现在应该说过去境,而说现在境,这是两个完全相反。

  这里我们再讲这句话:「若此即缘彼境生」,这个地方若是这样说,若是说是前五识缘的境界一剎那过去了,第六识生起去寻求、去决定,你若一定在这里去注意呢,那应该是说缘过去境界说的,「若此即缘彼」过去的境,应该说过去境,而不应该说现在。而现在不说是过去,说现在的道理在那里呢?这个道理就是约本质境和影像境来分别。前面这个是:「意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名率尔堕心,唯缘过去境」,就是这个意识,这是指意识;意识它是缘那个五识的本质境,而那个本质境当然不是现在。前五识这个现量境界缘的那个境界,是指本质境说的;这个第六意识去缘那个「率尔堕心」,去缘那个境界,那就是唯缘过去境。若说是下边这一段:「唯应说缘现在境」,指影像境说的。影像境,就是依赖那个本质境,你缘了以后,同时意识也缘了以后,就是相似相续地到现在。第六意识缘这个影像境,这个影像境是现在,而不是那个本质境了;本质境已经过去了,一剎那间就过去了。若这样讲,本质境就是缘过去;约影像境,就是约现在,「唯应说缘现在境」。这里面有这样差别。

  寅四、了相差别(分二科)  卯一、了总相

  又识能了别事之总相;

  「又识能了别事之总相;即此所未了别,所了境相;能了别者,说名作意。」「又识能了别事之总相」,这底下是第四科「了相差别」。这里第四科,了相的差别。这个「心心所品」,这个「辨彼生」这一科一共有四科;就是第四科,是「了相差别」。前边「相续差别」讲完了,这底下说这个了相的不同。这个六个识对于所了的境界相,还是有差别的。差别分两科,第一科是「了总相」。

  「又识能了别事之总相」,就是说心王;心王它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每一种境界有总相、有别相。「总相」,这个「了总相」这件事,我们如果是容易明白的话,最好是说眼识,眼识它缘这个光,它一缘,这就是缘的总相。它没能分别这是灯光、这是日月光,是青、黄、赤、白,通通都没有分别,那应该说是个总相。譬如说缘这个房子,它这个一缘的时候,一点也没有分别,只了别了,明了一下。说是这个房子是圆的,这个房子是长的,是高、低的,是什么什么的,各别的形相,那就是别相了。识能了别一切事物的总相,概略的体相。这底下说「别相」。

  卯二、了别相(分二科)  辰一、举五法(分五科)  巳一、作意

  即此所未了别,所了境相;能了别者,说名作意。

  这是第二科「卯二、了别相」。前面「了总相」,这是「了别相」。分两科,第一科是「举五法」。五法里边,第一个是「作意」。作意、触、受、想、思这五法,先说这个「作意」,作意心所的了别相。

  「即此所未了别,所了境相」,即是这个识,这个心王,他所没能了别的,没能够认识的,就是别相,就是事物的差别相;这个差别相也是所应该了别的相。「能了别者」,能了别这个别相的,「说名作意」。这个作意心所,就是有这种功能。有这种功能这个地方呢,这个文是含蓄了一点,但是你多读几遍,也就读出来它的意思了。下边触、受、想、思这四个心所,所了别的别相,作意心所都能了别,这里面有这个意思,有这个意思在内的。所以这句话:「即此所未了别」,即此心王所未了的这个别相,也是所应了的境相。这些别相,「能了别者」就是作意,这个作意心所有这么大的功能。

  这个也有道理!作意心所的意思,是引导、去警觉这个识去接触境界,警觉这么多的心所,警觉心心所法去缘境界去,那么作意当然也一同去了,所以所有的境界它都知道,就是这个意思。这是说这个作意心所,说到这里。这个第二科就是「触」。

  巳二、触

  即此可意、不可意、俱相违相;由触了别。

  这个所缘境上,即此所缘境的差别相,什么差别相呢?所缘境有可意的、有不合你的意的。或者是「俱相违」,也没有可意、也没有不可意。这三种相,由谁来了别呢?「由触了别」,由触心所去了别这个相,触心所能了别这三种相。这也是这个所缘境的别相。

  巳三、受

  即此摄受、损害,俱相违相;由受了别。

  「即此摄受」,这是第三科,就是「受」心所。「即此摄受」,就是前面这个可意的、令你满意的这种触,就是对你有所摄受,就是能饶益你,对你能有一些滋益,滋养你,对你有所利益的;若是不可意的,对你就有「损害」。这种差别相。「俱相违相」,没有摄受,也没有损害,这是「俱相违相」。「由受了别」,由受去了别的。

  巳四、想

  即此言说因相,由想了别。

  即此心心所法所了别的这些境界,这些各式各样的分际,这个可意的分际、不可意的分际、俱相违的分际,乃至摄受的分际、损害的分际、俱相违相的分际,这些各式各样的分际,都是「言说因相」。就是这些材料、这些因素可以供给你说话;你说话说什么?就是说这些事情。若没有这些事情,有什么好说呢?所以这是「言说因」,说话以此为因。这些不同的相貌,「由想了别」,由想心所去了别的,这个想心所是负责这一部份的差别相。

  巳五、思

  即此邪、正俱相违行因相;由思了别。

  「即此邪、正」,就是前面这么多的识,就是心王,作意、触、受、想;这里边这么多的分际相里面,有的是「邪」,不合道理的;有的是合道理的,是「正」;或者是「俱相违」;各式各样的形相,各式各样的差别相是「行」之「因相」。这个「行」之「因」,这个「行」是什么呢?就是身、口、意的活动。当然,都是身、口、意的活动,而这里面是「由思了别」,由这个思心所去了别这件事,去负责、去了别这件事。就是把这方面的作用划归了思心所的作用范围内,就是他因此而去采取行动。那么这是思所了别的。

  辰二、结遍行

  是故说彼作意等,思为后边;名心所有法。遍一切处、一切地、一切时、一切生。

  这是结束。前面这是「举五法」,举这五个心所,说完了。这底下结束,结束的时候说这是「遍行」心所的意思。

  「是故说彼作意等,思为后边」,因为前面这样的情形,所以「说彼作意等」,「作意等」,是最初;「思」,是最后。作意、触、受、想、思。那这些的心所有法是「遍一切处」的。我们曾经讲过,怎么叫「遍一切处」?遍一切善、染、无记,这叫「遍一切处」。还「遍一切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遍一切时」,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生」,这五个心所有一个生,其余的就都生起了,都会活动的。所以叫做遍行心所,就是这样意思。

  丑三、随应广(分二科)  寅一、约行相辨(分十科)  卯一、作意

  作意云何?谓心回转。

  「作意云何?谓心回转。触云何?谓三和合。」这是第三科「随应广」,前边是「标法数」。「心心所品」分三科,第一科是「标法数」,第二科是「辨彼生」:「相应差别、生缘差别、相续差别、了相差别」,这四科都讲完了。第三科是「随应广」,就是随其所应再解释他的差别相,还有很多的解释。这一科又分成两科,第一科「约行相辨」,第二科「约作业辨」。「作意云何?」这是先「约行相辨」,分十科,第一科说「作意」的行相。

  「作意云何?」作意心所的活动的相貌,是怎么个情形呢?「谓心回转」,这个作意心所,就是你心的回转都是由作意心所领导的。就是忽然间心里面是贪心,贪心是由作意心所引导生起的;忽然间又瞋心来了,也是由作意心所来回转它。忽然间疑惑心来了,忽然间又是发出恭敬了,都是由作意心所导引的,来回转它。所以用这么一个字来表达这个作意心所的作用,就是心的动作,这个作意心所这么大的范围,都是属于它。引心取境,忽然间这样子,忽然间那样子,都是由这个作意心所来回转的。

  卯二、触

  触云何?谓三和合。

  「触云何?」这个触心所是什么意思呢?「谓三和合」,「三」就是根、境、识,六根、六境、六识,这三个它能和合,这个就是触的作用。要三和合才名为触,因为触而三和合;所以可以这么讲,也可以那么讲。

  这个「三和合」,照理说也是很有趣的事情。譬如说这个眼识和耳根,和香境、香味,那它就不合;眼识和耳根、和香味,它就不合。这个眼识、眼根和色境,它是合的。所以每一类每一类有个别的和合;如果是不合,不合就没有触。譬如说光明,我们这个眼识可以相触,耳就不行,耳朵不知道这是光明、是不光明,所以这个「和合」里面有这样的差别。「触」,怎么叫做触呢?「谓三和合」才可以算是触,才算是触。

  卯三、受

  受云何?谓领纳。

  「受云何?谓领纳」,领纳所缘境。你这时候心里面有所觉受,这时候才算是「受」。如果境界现前了你不觉受,就是不受。这是不容易!我们凡夫是非受不可。乐受是欢喜受,苦受不欢喜受,不欢喜受也是要受;圣人就不是,圣人说我不受就不受。所以这还是圣人是好一点。所谓领纳相,「谓领纳」。

  卯四、想

  想云何?谓了像。

  「想云何?谓了像」,了别所缘境的相貌。去取那个相貌,它是什么相貌,那是「想」的作用。

  卯五、思

  思云何?谓心造作。

  前边这个识,作意、触、受、想得到了很多的消息;得到很多消息,这个思心所就是开始行动了,怎么样对我有利,对我有害不可以,我要采取行动,那么这就是思心所的造作、作用。

  卯六、欲

  欲云何?谓于可乐事,随彼彼行,欲有所作性。

  「欲云何?」前边是遍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这底下是别境心所了。

  「欲行何?谓于可乐事,随彼彼行,欲有所作性」,「欲」是什么意思呢?它的行相是什么样子呢?「谓于可爱乐」的事情,自己欢喜的事情。这欢喜的事情也是各式各样的,所以「随彼彼行」,这个欢喜的……,这个心,心是能行的,这个可乐的事情是所行的。心在所欢喜的事情上活动,叫做「行」;所以有能行、有所行。这个所行的可乐的事情,也有很多很多的差别相,所以叫「彼彼行」。随你可乐的彼彼行,「欲有所作性」,心里面欢喜要去动作;实在还是没有做,还没有采取行动,但是心里想要去活动,那么那叫做「欲」心所。

  卯七、胜解

  胜解云何?谓于决定事,随彼彼行,印可随顺性。

  「胜解云何?」这是第七个。「胜解」是什么意思呢?「谓于决定事,随彼彼行,印可随顺性」,「谓于决定事」,不应该是突然间的事情,应该是经过一个过程的,你对于这件事你心里面是有决定,就是不犹豫,决定是这样的;这件事是怎么怎么情形,你很清楚了。任何人说不同的意见你不接受,我说的是对的,叫做「决定」。「谓于决定事」。「随彼彼行」,那里面也有很多差别相。「印可随顺性」,这个「印」就是决定的意思。随顺你自己的主张,就是决定是这样子,不可以动摇的,别人不可以改变你的主张的,那就叫做「决定事」。那么这个「胜解」是这样意思,就是你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这个认识……你的力量很强,别人不能够移转,不可以移转你的认识的,那叫「胜解」。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