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六祖坛经 >

论《坛经》的心性修行说

一、真空?妙有?

  《坛经》是—本使人感到无从入门的书。单从文字上看来,惠能将不可分的词勉强分开说明,比如无念,禅定等,而且有时他的比喻也不太贴切。

  但是真正使人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的地方并不在此,而在于《坛经》的思想体系。若将大乘佛教理论大略分为两宗,则为空宗与有宗。再将有宗细分之,则为唯识宗与性宗。总之,大乘佛教理论体系有空宗、有宗(唯识宗、性宗)。可一读《坛经》,人们还是不由自主地疑问“这部佛经到底属于何宗?有宗?还是空宗?”看似空有并存,甚至空有兼而为一,但空宗与有宗的理论体系截然不同,此是则彼非,彼是则此非,惠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这是历来读《坛经》者的一个疑点。不但历来学者如此,在惠能门下的南宗禅僧里也有不同的解释。例如,人所共知的惠能的四句偈因不同理解而其偈颂文字有所出入,此中最关键的差别在于“明镜本清净”和“本来无一物”之不同。如果按照“本清净”之句来讲,惠能不失为有宗;顺着“无一物”之句来说,惠能属于空宗。这个现象足以说明,当时惠能门下的禅僧对此也有分歧。其实,空有难分之由来,以我看来,是从他所依之经而来的。具体而言,他所依之经主要是《金刚经》与《涅槃经》。然而《金刚经》是大乘空宗的经典,《涅架经》则为有宗的经典。因此,惠能语录多处似有矛盾,最明显的使人存疑的地方莫过于此处。

  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如何能闻说《金刚经》,以悟解本性自有般若之智呢?《金刚经》大略是阐明“无自性”的道理,不承认“本性自有般若之智”,不仅如此。再进一步宣称“若当有法胜涅架”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连佛教最终目标的涅槃都不承认,何况“本性自有般若之智”乎!

  我认为,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的话,我们便能把《坛经》的理论体系讲清楚。简言之,《坛经》的理论体系是“真空”也,抑或是“妙有”乎?把它弄清便是这篇小文章的目的。

二、心性说(妙有)

  看来,惠能的心性说决非来自《金刚经》的空宗思想,而是出于大乘有宗,尤其是基于性宗而形成的。

  1.自心显万法

  《坛经》也是同意“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而且更巧妙地生动地说明这个道理。

  于自性中,万法皆见。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

  万法指宇宙万物而言,即,宇宙万物全都是自心自性上显现出来的。不但宇宙万物是从自心上显现的,而且宇宙万物之间的运动变化也只不过是自心的运动变化。

  诸人夜论幡义,初论幡者,“幡是无情,因风而动”,第二人难言,“风幡俱是无情,如何得动”,第三人“因缘和合故,合动”,第四人言“幡不动,风自动耳”。众人争论,喧喧不止。能大师高声止诸人曰“幡无如余种动。所言动者,人者心自动也”。

  那么,为什么不管什么都是从自心中出来呢?惠能对此回答如下。

  何名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何名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是。何名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法性起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门、六尘。自性含万法,名为藏识,思量即转识。生六识,出六门,六尘,是三六十八。

  在上引文中,惠能按照唯识佛教的基本原理而说明“心生万法”的道理。惠能深刻地受到了大乘有宗的影响。

  2.真如自性

  在上引文中,惠能说“法性起六识,自性含万法,名为藏识”。那么,所谓的“法性”、“自性”、“藏识”到底是何物?是否唯识宗所说的阿赖耶识?看似不局限于阿赖耶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考察一番惠能的语录吧!惠能说“一切唯心造”时,已经说到其主体了。

  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惠能自己认为,所谓的藏识便是清净法身,然则所谓的清净法身又是什么?再看惠能如何说。

  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于此引文中,可以知道惠能所谓的“藏识”、“清净法身”,乃是真如本性。又能据此而知惠能的主张不过是真如缘起说。

  为了再进一步理解真如本性,再看他如何说。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知惠。

  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莫起诳妄,即是真如性,用智惠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通过这段引文,可以明确知道《坛经》里面,自性、真如、清净法身、佛性、本心等都是一物而异称的。

  那么,《坛经》里的心与性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在我看来,有时没有区别,有时有所不同。在《坛经》里常见的“自性自心”当中,自性与自心是一个概念,没有区别。但是在别的场合,惠能将其分别而言,比如,上面所引的“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便有所不同。不仅如此,在其某些地方,惠能有意把它分别说明。

  大众作意听,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心即是地,性即是王”的比喻,实是难以讲清的地方。单从惠能的说明来看,心是性所活动的空间,性是心地活动的主体。再参考惠能的另一语录,此义更为明显。

  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

  此引文中,真如和自性是同一的,据此引文而言,则自性有起念之作用。换言之,自性能自觉活动,因此而言,万法是由真如自性在心中自觉活动而显现的。

  3.佛性

  作为万有之本源的真如自性在何处?在自心中。在何人的自心中?按照惠能所言,所有人的心中均有此真如自性。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性是真如自性。菩提般若是能觉的智慧,换言之,即能够证得佛果(果)的智慧(因)。人所共有的自性便是能够得到佛位的原因,所以又称之为佛性。此佛性乃是惠能一生拳拳服膺的毕生持论。

  人既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猫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惠能认为,宇宙包罗万象乃自性中显现出来的,而且此自性人人皆有,这就是真如自性,同时也是能够达到佛位的因,因此,称之为佛性。如此看来,惠能既是比较典型的真如缘起论者,又是十分典型的佛性论者。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