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昌乐法师寄语:金刚愿·般若行·慈悲心

昌乐法师寄语:金刚愿·般若行·慈悲心

  空是什么?对有而空;然空也是空的;再进一步这种表达也是有所挂碍的,所以有“言语道断心行灭处”更为彻底的描述。然这些不但不能让初学者清楚佛陀的教义,反而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其实就是要赶尽杀绝凡夫心中的,哪怕一点点的执着。可要让一个带着变色眼镜的人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到底有没有可能呢?

  可能性还是有的,只是不是以上:用思维描述的境界。那样的结果最终只能进入“不可思议”——不可知论的死胡同。

  佛教的两大流派:偏理论的学院派,常常沉溺于理论思维的快感当中,忽略了对于生活慈悲关怀;偏实践的现实修行派,高举法门的斧头到处乱砍,希望能给自己的解脱开辟出一条出路来,然在事与事之间决定有着无法圆融的隔障,真叫人夜不能寐。

  佛陀的中道一直是佛教中法义的核心,可似乎只是高举的旗帜并没有多少人以此成为修行的基本原则。这样有点口号是用来喊的,不是用来做的,斗士的行事风格。

  生活总会给斗士们沉重的打击,我就是个被严重打击过的选手。还好我并没有让自己此前的苦白吃。从那些年痛苦不堪的经历中我收获到了理论解释理论没有出路,生活中就事论事也没有出路。

  所谓中道是,从毫不沾边到左右兼顾,再到拿捏有度。用理论指导生活中的修行,用修行验证理论的可行性。不断在用结果验证过程的动态当中去寻求更好的改变,于是走在去向解脱的路上也就不是句空话了。以上可以说是我自己这些年的全部功力了。

  在刚刚开始读诵《金刚经》的时候,“金刚”二字真是给了自己莫大的信心,初学者与自己原来的业力在不能改变的时候,再缺少了那份断然决绝之心,那解脱连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但这是缺什么补什么,还没有到真正修行阶段。只是在弥补先前内心生态的某种缺失,在这一阶段人们常常只会“听到自己想听的”,而对于与自己无关的,哪怕是“佛之知见”也会置若罔闻。佛教的流传因此在人性的满足上消耗了太多的精力,而在于人性显发上有着太多的荒废。《法华经》中围绕三乘皆共成佛道,就是在对于人们偏离“成佛”目标的矫正。

  须菩提在经典当中问佛“云何降伏其心”的降服,其实就是这里的“金刚法门”。可按照须菩提的实践结构来看,还总是降服不了自己的心。佛陀所说的:“如是、如是”就是对于降服法门需要转化的方向。即不应该用内心的自我对抗来为自己的生命找出路。显然对抗不但不会有出路,反而是头上安头的徒增烦恼呢!2009年讲解《金刚经》体悟到这些的时候,真是有茅塞顿开的赶脚。从此之后自己的内心也柔和了很多。

  金刚如果不是那股决绝之心,那又应该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绵绵有力的菩提心,是茫茫人生当中每个人依靠就有的方向感。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方向对于了,方法又能契理契机。所谓通达了般若空性之后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洒脱境界。

  般若不是智慧,智慧也不能从“智慧的崇拜”当中获得。般若智慧是在生活场景当中呈现出来能导人向上智慧的效能。它不是理论,而是佛法理论在生命当中映现出来的净化生命,趋向解脱的效果。

  当能理解到这些的时候,自己觉得从原来的理论的思考当中真正走了出来,而自己的菩提心在现实的佛教当中渐渐成为了那朵即将盛开的莲苞。正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

  感谢听众,那些或许啥也没有听懂的老菩萨们,是他们最初的支持,使得自己在困境中仍然能感受到有人支持的希望。他们这些年更是老了很多,有的已经离开了好几年了。人生就是这么无常,我们也在赶往他们去了的路上。每念及此,总是告诉自己莫要让自己的青春空过。

  更是要感谢那一座庙的师兄们,是他们辛勤的努力,才使得网络上有这么多师兄在一起共念共行。每天看到朋友们的留言,心中总是说不出的感动。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愿我们的这份佛缘能够带给这个世间更多正能量。我确信如果有金刚愿+般若行+慈悲心的话,每个生命终会因此而发亮发光的。

昌乐

2017年12月31日

原标题:课后彩蛋丨昌乐法师寄语:金刚愿·般若行·慈悲心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