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第4课丨第一次读金刚经,你被整懵了吗?

第4课丨第一次读金刚经,你被整懵了吗?

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一、请法因缘

  1、法缘

  《金刚经》的第二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请法因缘。禅宗很长时间把《金刚经》当成禅宗印证依持的依据。禅宗依据《金刚经》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是空性,《金刚经》当中的空性是禅宗当中的一个核心要素。

  第二,《金刚经》它旨在突破修行人具有的一些习气毛病。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禅宗依赖《金刚经》最主要的一个核心,除了因为《金刚经》当中的空性是要达到的目标之外,更重要的是,《金刚经》所要解决的问题恰恰是对于已经修行的人,而且是修行很好的人,他们身上具有的潜在的自己没有能力发现的一些偏执与执着,它是破修行过程当中最后一道执着的经典。

  也就是说,佛教里面其他的经典,如果像运动员在球场上踢球,先练传球,再练抢球,而这里《金刚经》是球传到前锋,如前锋的临门一脚,是最终如何解决解脱的问题。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金刚经》,它是解决修行已经很好的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问题,而不是在解决一般的人所具有的生活习气问题,所以它的起点很高。

  也就是说,读《金刚经》,你要真正能受用,起码是在修行很好,你才能够得受用。比如《金刚经》当中有这样一句话:“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它是持戒修福者想要解脱的经典。对于一般人来讲,戒还没持,还不能修福,这种人学习《金刚经》是没有很大进步的,这是第一个定义,人群定义。

  所以很多初学者,或者很多没有了解佛法的人,他们学《金刚经》要不然一下子给整蒙了,要不然给他整得特别明白。整懵了,就是什么都是空,该怎么修行啊?对吧,没法修了,什么都是空的。有些人特别一下整明白了,为什么整明白?都是空的,该吃吃该喝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不是为自己的修行,不是为自己的解脱找出路,而是为自己的贪嗔痴找了理由,开了后门。反正都是空的,为啥不吃?为啥不喝?所以该吃吃,该喝喝。他不是在为解脱找方法,而是在为贪嗔痴的表现找出路。所以这种人修《金刚经》万劫不复。

  所以,这里所提的第一点,《金刚经》面对的人群,是持戒修福者。他们心中如果还有烦恼,应该怎么解决?这个可是不能忘的。他们是要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之心的人,心中还有烦恼,他应该怎么去修行?哥哥姐姐们,大叔大爷们,你们都还没有发心,你就谈放下,谈何放下?

  所以,经文它的起点是很高的。比如说很简单,如果我们今天开的是博士论文研究课题的会议,一群小屁孩在外面说:“我也想参与进来讨论。”请问,我说的话你能懂吗?这也是为什么居士不能看比丘戒律的原因,因为你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你跟这群人不是一路的,所以不用看,对信心不但没有帮助,而且反而容易心生疑惑。

  所以这里的定位是持戒修福者来修《金刚经》,如果想修《金刚经》,就要持戒修福,学好《金刚经》一定要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这是第一点。

  2、疑情

  第二点,在《金刚经》的第二品,它解决的是一个人在修行过程当中,一个非常常识性的问题。说有一个人,他修行很努力、很用功,可是尽管很用功,可是心中仍然有很多烦恼,仍然觉得自己业障很重,这个人叫须菩提。但他问这个问题的场合很特殊,在千二百五十人具的大众中,起立发问。

  长老须菩提,一个德高望重的人,问了一个自己在修行过程当中看似非常小的一个问题,这需要勇气,需要担当。为何?因为他对自己的修行没有放松,他想为自己的人生找一条出路,他对自己心中的困惑与疑惑没有放弃,也没有忽略它,而是对自己心中的疑惑很认真,想打开它,于是发问。

  有这样标准属性的问题,禅宗里面说,这叫疑情。疑情跟疑惑不一样,疑惑是不知道问题是什么,脑子里面一片浆糊,而疑情是知道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但这个问题就是解不开。如果疑惑是在这个房子里面乱转,他想出去出不去,疑情就是要从房子的这个门出去,可是门锁了,我现在想尽一切办法要打开这个锁,找到了用功的点,门一开,由内而外,豁然开朗。

  须菩提这里的疑情是,以前是心不安,因为他降服了很多次都降服不了。所以他问佛:“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他的前提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想成佛的人,应该如何降伏其心?也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适合所有人,它的前提条件是,只适合发无上正等正觉、想成佛的人才有资格来讨论这个问题。

  你想,问问题的人多焦虑,说:“老佛爷,我有这样一个事情问你,我心里焦虑得不行,心难安。”老佛爷不是说:我告诉你答案,你按照这个去修就行了。不是,老佛爷说:“善哉,善哉。”这句话翻译过来是什么?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啊,这是个好问题,只有用了功才有这个好问题。我们都做过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时候,站起来问老师:“老师老师,我有个问题。”诚惶诚恐地站起来,老师并没有给你答案,他首先鼓励你说:“善哉善哉,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啊,说明你真的有思考,你有进步。”这个时候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心里是不是很舒服啊?

  所以对有疑惑的人,要解答别人的疑惑,首先是要安慰别人的情绪,然后才是解决问题。安慰情绪的过程是解决两点,第一,让他的情绪得到消解;第二是建立信任的过程。然后再是答案。所有在信任基础之上的交流才是有效交流。在于情绪不安、没有信任前提之下的交流都是无效交流。

  有小孩子的家庭里,大部分家长跟小孩子的交流都是无效交流,因为没有信任,没有沟通的平台。为什么谈事情的时候,大家要坐在同一张桌子上,给每个人倒一杯咖啡、倒一杯茶呢?这是让我们的心一起放在这里,有交流平台。

  但是很多人在平常交流的时候,没有能力,不善于搭建交流平台,以至于在交流过程当中,他的交流是无效交流。你说了要说的话,你认为他听到了,实际上他听无所听,根本没听到,人家根本不理你。为什么?因为你不值得他理。什么叫信任?我信任你的意思是什么?我关注你所有的问题和所有的建议,我能采纳你的建议,因为你是为我好。你为什么信任我?因为你觉得我对你的信任是没有伤害,只有帮助的。在信息交流平台上,信任是使得彼此打开心扉的方式。

  我们不要做无用功,特别学佛的人跟身边的人做无效沟通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事情。因为你认为你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实上该做的是做了,但是没有一点效果。所以释迦牟尼佛这里所说的“善哉善哉”,这两个字特别的妙,后来的《西游记》《济公活佛》里面也常常用“善哉善哉”。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善哉是什么意思,善哉善哉是好啊好啊,安慰你的意思。所以宗教信仰表现出来的第一大功能,是藉慰人心、安慰人心。第二大功能才是解决问题

  3、答疑

  那心不安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禅宗里面有个看话头,刚才讲的疑情就是把自己的问题真正当成个问题,努力地去打开它,当你打不开的时候,你懂得求助。求助的时候,你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问题。须菩提知道自己心不安,降服不了。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这个如是是说,你的心要宽,心不是能降服的,降伏的心是内心当中的自我对峙,自我情绪对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要放松放松。当你对这个烦恼不在意的时候,烦恼它就不会是烦恼,当你对烦恼很在意的时候,烦恼是个大烦恼。这句话在禅宗里面的修行叫看话头。当你有一个烦恼起来的时候,不抗拒,不放弃,看着它,满心欢喜地包容它,然后你看它会变成什么样。

  大部分人带过小孩子,小孩子哭的时候,想他立马不哭,基本上没可能,首先大人说:“小孩子哭,就让他哭吧,没事。”搁置它。二,发现他为什么哭。尿布要换了,想吃东西了,想出去玩了……找到他的问题,然后陪着他,一会儿他就不哭了。让我们的烦恼回到烦恼的本来的状态。

  我们平常对烦恼的关注是把烦恼从它的生态当中剥离出来,抽象化出来,使得我们的心独立面对烦恼这一个孤立事件,而使得我们的心不断地产生更多附带的烦恼。

  强迫症就是这样,很多修行人,实际上他在修行很努力的过程当中,修的是一个强迫症。努力地做一件事情,想把这件事情做好,而把其他所有事情都忘记,都不去做,这就是不妥当的一种状态。心事不能降服的,只能回归到它的本来面目。你只要照顾好它,像照顾好小孩子一样,然后烦恼自然就没有了。这是个自然而然的事情,需要我们极大的耐心、信心和欢喜心。

原标题:《金刚经的秘密》第4课丨第一次读金刚经,你被整懵了吗?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