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 >

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详情]

四十华严 第一卷 第19讲

  《四十华严》第19讲(2007年5月6日)A

  我们今天那要接着那上一次所讲的部分,来继续往下讲。所以我们先看一下经文,大家对对地方。是在第八页,第一卷第八页。我们从第二段,也就是第三行开始看。上一次讲到这一段,我们这一次呢,那要从这个地方开始。

  我把经文念一遍,大家对地方: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一切大眾心之所念?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充滿虛空?徧周法界?入于師子頻申三昧。入三昧已?一切世間普皆嚴淨。”

  我们今天,先看这一段。把上一次简单的带过,那今天我们要正式的,来跟各位说明这段经文。

  这段经文,在一个生命体里头来讲,它是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记录。从经文上来讲,《华严经》最重要的一段话,就是这一段。

  它的重点在哪里,我们必须分开来,一点一滴的,跟各位分几个段落来说明。因为,一般人在看这些经文哪,就“白纸写黑字,谁说我不懂”?我就跟各位讲啊,懂的不算,要做到才算,知道不算。为什么呢,那我们来了解一下。

  第一个]一个一个我们问哪:“尔时”,什么时候?大家都说“那个时候”。“那个时候”是什么时候?

  我们开宗明义,第一讲,讲《华严经》的第一句话,我都跟各位交代很清楚:《华严经》像一幅画,不是一部电影。你要记得这一个原则。所以“尔时”是什么时候──就是画的那个时候,那个画现前的那个时候。这个“尔时”就是“如是我闻,一时???”的那个“时”。因为它是画面,它为了跟你解释,它分开来一段一段的讲,一段一段的看。那么时间是同一个时间,不管这个经文拉得再长远,再怎么后面,他都是那个时间。因为画面出现,是只有一个时间。

  就像我们看后面的极乐世界图。这张图啊,假如你要修净土的人,这张画,你最少要看两年,最少要看两年。假如两年看的都还跟第一次看的一样,这个人保证不会往生,你放心。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呀,你不必念佛,你把这张画看清楚,你就一定往生,而且上品上生。因为你在看哪──“热闹啊”,“很漂亮啊”,“色彩很鲜艳哪”,套一句佛教的术语说,“好庄严喏”,“好殊胜喏”,那就“没有了”。那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你学佛啊,还没上道。

  你注意看──我举一个例子,你注意看。大家都看过这一幅画,我现在举个例子你看看。现在都看到了。你有没有看到中间,最中间就是阿弥陀佛对不对,阿弥陀佛的亭子有几根柱子?你看啊,有几根柱子?有没有?旁边两个亭子,一个是观世音菩萨的亭子,一个是大势至菩萨的亭子,对不对,有几根柱子呀?“两根”,这不是很莫名其妙吗?你用物理现象看看,两根柱子的亭子怎么盖呀?有没有?三根柱子的话,怎么样站得稳呢?有没有?

  你不要用大脑去想。我告诉你,用大脑,你一定没答案,你一定会把它解释错误。因为呀,它不是叫你看亭子,它要你看的是生命。你看不到生命,你只看到亭子,那你只看到物理现象,没看到生命的真理。留意到吧?

  我简单讲一下,因为这个理论要讲开来,是讲不完了。菩萨为什么三根柱子啊──“三法印”,就这么简单。佛为什么两根柱子啊,是不是“二法印”哪?那你又搞错了,没有“二法印”──就是“权实二法”。有真实法,有方便法;教化众生要用方便法,达到极果要用真实法。修行就这样,所以它权实二法。所以它两根柱子,表达这个意思。三根柱子,表达菩萨追求极果最高境界,就是三法印嘛。懂吗?所以,尽管是大乘经典,离不开三法印。因为三法印把它撑着嘛。

  亭台楼阁,不是物理现象的。今天你搞极乐世界呀,是“懒得赚钱才要跑到极乐世界去啊,吃喝衣食非常丰富啊”,那你根本搞错了,根本搞错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哪,要想拥有那么殊胜的境界,是要劳苦修行,要勤苦修行才能获得的。不要以为说“人家我──爸爸给我很多,我天生就这么聪明”──那是因为你前辈子修来的。不要以为“天生会有”的。什么叫“天生”啊?“天生”,是无知的人讲“天生”──是“前辈子累积的总和,这辈子兑现”叫“天生”啊。

  你不要忘了你前辈子那也辛苦修行的,这辈子就拼命浪费呀!所以我们跟各位讲:这辈子啊,你有很多东西可用,物质很丰富,同样的你要节俭哪,不要浪费水源,不要浪费电源,不要浪费资源。那你下辈子呀,就生在没水洗澡的地方,一辈子洗三次:出生洗一次,结婚洗一次,要死再洗一次(不是要“死了再洗一次”)。不能浪费。

  同样的,我们也是要精进。不要丧失了这辈子的福报,来造业啊,那叫隔世怨。三世怨哪──前辈子穷、拼命修福报,这辈子富了、拼命浪费造业,那下辈子再受苦受难,所以叫三世怨哪。

  所以我们期望各位真的把它弄好、学好。

  好,现在回过来看这边。那个只是个媒介,因为刚好道场有这样的殊胜,我们才给各位这样一个因缘。那你要看得到。

  《华严经》其实就是佛陀成道的时候的那个殊胜境界,它把它记录下来,把它做记录,记录下来的,那你现在在看那个记录。其实佛陀成道境界是:啪,展现出来。那当时没有照相机呀,对不对?只有做记录啊。记录又很麻烦,突然间哪要把那么殊胜、那么丰富的境界全部记录下来,谁能记呀?像你我这种笨拙的动作啊,记不了几个,记不了几个。而且佛陀入定成道以后,几天他就离开了。像你我这种根器都不行。

  只有像大龙菩萨──大龙啊,龙啊、大根器,他有特别大的根器所以叫大龙,简称大龙菩萨──他全部记录下来,再把它收藏龙宫。又是龙,有没有?龙宫啊。有很多笨蛋学者就跑到龙宫去找,那个下得去大概回不来──除了孙悟空以外。你找不到龙宫的。龙宫在哪里呀?在我们的自性海中。你要从这里去自性海去相应,你才见得到佛陀的境界,

  后来呀,有个很有根器而且又很有建设性的菩萨,那叫做龙树菩萨,也是龙。《华严经》就跟这个龙特别有关:第一个是“大龙菩萨”,然后“收藏龙宫”,“龙树菩萨”再把它请出来。

  现在,各位你要是开悟的人,统统叫龙树菩萨,你就能够从自性海中,再把《华严经》背诵出来。关键就在这里。

  所以这个地方啊,我们回过来看,“尔时”就是大龙菩萨进入的那个境界,就是龙树菩萨进入的境界,就是佛陀成道时候的那个境界。这样,你了解那个意思吗?都不了解,对不对?所以都没有声音,鸦鹊无声。不要鼓掌,你都不了解,还有什么好鼓掌的。

  这告诉我们哪,任何人真正开悟成就的境界是一样的,佛陀、大龙、龙树,都一样的。大龙菩萨是谁呀?未来的你,知道吗?龙树菩萨是谁呀?未来的未来的你。讲你不好听,讲我;“我”不是说我,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当你训练、自我栽培到达那个程度的时候,你所进入的境界是同一个境界。知道吗?

  所以你想要往生极乐世界,那我就要告诉各位,你最好啊,是跟后面这张图里面,在岸上的那些人。有没有?再看一次。你不要是──那个七宝池里面的那一个。有没有?有几个在那边跪着,有没有?朝向阿弥陀佛那个方向,你现在只看到他脑壳、后半段的那一个,有没有?我们学华严的人不是七宝池里面的;你到极乐世界里,统统是在岸上的那些,知道吗?上面哪一个,你注意看,最像你的那个就是了。要找不到你的话,那你就好好的,准备跳到七宝池里头去了。

  好了,再回过来。那我们给你讲那个“尔时”的“尔时”,就是前面“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的那个“一时”的”时”,也就是这个“时”。知道吗?所以我们跟你讲那“一时”,记得吗?“一时”是什么时候?就是你进入、你成道的那个时候。

  这是第一个,“尔时”的意思。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一切大眾心之所念。”

  那这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啊?

  我是直接给你讲喔,我平常是用问的。这世尊是谁呀──释迦牟尼佛嘛,对不对?不对哦。因为《华严经》讲的,是毗卢遮那佛,不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指化身佛。

  我们讲过,第一句话“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那么在这个地方是讲啊,在逝多林,大重阁、大庄严楼阁的这个地方。那么这个楼阁啊,你现在来看,当然是释迦牟尼佛,可是呢,在这个时候讲相应的时候,你的观念要很清楚:它到底是释迦牟尼佛的境界呢,还是毗卢遮那佛的境界。

  这个,我们就要弄清楚了,你要弄不清楚啊,当然含糊笼统带过去,永远不清楚嘛。那你现在要想弄清楚,就要把这个东西弄清楚──他是释迦牟尼佛,还是毗卢遮那佛。

  那么这个地方啊,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他的相是释迦牟尼佛;可是讲这部经文在表达的那个部分,那是毗卢遮那佛的。你要留意到这一点。

  所以这里就牵涉到“世尊知”的这个问题了。这是一个。世尊的“知”是能知,那下面的“诸菩萨一切大众心之所念”那个“心”是所知。你要留意到,这“能、所”马上在这里兑现出来。

  今天我们要告诉各位的是,我们学佛,是学你那个生命本能的觉性、觉悟的能力,你要培养出来。你不要当作知识一样的带过去。你假如把它当作学校里头读书的那种知识呀,那这种没有什么好研究的,我告诉你,这没什么好研究的。可是你要开启你生命宝藏的时候,那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所以我们在研究《华严经》,以学者的立场来研究,这一个不是重点。但是以行者的立场来读诵《华严经》的时候,这一段是你成就的关键,你要不要成就,就看这个地方。学者要的是数据性的东西,行者要的是生命能量的产生的那个动力的根源。这就是那个根源,那个最主要的根源。

  佛心,佛心──能知嘛,对不对?“世尊知”,那不是佛心的作用吗?有没有?“菩萨”以及“一切大众心之所念”,是众生心吧,对不对?好,这里头又来了:佛的这个能知是真心,对不对?那“菩萨、众生心之所念”的“心”是什么心?什么心?这问题来了,这是什么心哪?这就发出一个问题喽。你假如不能够把这个东西弄清楚啊,那你能知所知在哪里呀?

  这些都不是知识性的东西,这是真如里面的东西。所以我们期望各位呀,在读诵经典的时候,你要带着这种疑情。你可以没有答案,没有答案不要紧;你不要一直问答案,因为你问的答案都是知识的答案。我们要你去感受它,要你去感受它。

  这两个方面的存在你慢慢的去辨正,慢慢你会去体验,到底是什么。“世尊知”这个佛心哪,到底是真心还是妄心?它是不是起作用了?假如这种佛心一起作用就跑到识性里面来了──还是用识,不是用根,对不对?它是用识,不是用智。那它假如是用智、用根的话,那就不是用识──不是用识的话,那它怎么起作用呢?

  所以这回到我们前面跟各位谈的:用大脑,还是用生命。我们是不用大脑;不用大脑,就不用识性。

  这是讲生命存在本能的部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

  我讲这个好像太深了是吧?有没有睡着啊?都不要睡着哦。听不懂不要紧,功德无量。听懂的就开悟,听不懂的功德无量。

  这个,你一定要带着。

  那么,我们讲佛心的时候,佛是觉悟嘛,所以觉心哪,觉心基本上是不用大脑的。你要知道哦,这个两个层面是不同的。

  那这个部分我不跟各位讲,所以我直接跟你讲它是真心、真如的那个部分。因为你没到那境界,不讲。现在我们要跟各位讲的是,“菩萨一切大众心之所念”的这个“所”。

  这个心,是所知嘛;前面佛心是能知嘛,这边所知。它能知什么?“一切众生心”嘛、“大众”嘛。因为菩萨以下在九法界啊,就是众生心哪。

  好,这个众生心呢,就是一个问题了。我们跟各位讲,佛心是本体心、本体念、本体性,那个“心性念”那三个,那是本体的部分。那么它里面,跟众生心念──众生心念是离开本体念出来的;它在住的这个区域里,它叫生灭念。生灭念就是识啊,但这个识是微细的,这个识是属于净识以后,它不在概念、不在意识形态那边,你要留意到,是属于生灭念这边。这些菩萨的心念本身是非常微细的。那么我们就不解释这个部分了。现在它这个心哪,是从识性这边一起作用以后,那么跟真心相应了,跟真心相应了。这个情况你要先弄清楚。这个时候众生心的部分属于识性的作用,是生灭念。而佛心的部分是本体念的部分。

  这些东西啊,在古代里,语言很难表达。因为古代的语言里没有这么多的理论工具。那我们要跟各位谈这个地方,前面几十堂课,就把这个部分跟各位讲过了,所以呢,你现在这么一带就清楚了,就很清楚了。

  那么能知所知啊,就像叩钟一样,有叩就有应。众生心念一起,就如前面那所讲的:“如来能以三昧神通?现众影像。如是等法?唯垂大悲?普为开演。”前面是这样讲的。众生心念是这样子。“唯垂大悲?普为开演”嘛──以大悲来相应嘛。就像叩钟一样,有叩它就有应啊。这佛心与众生心相应,然后下面就产生了“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这个东西产生了。它是相应于前面的“唯垂大悲?普为开演”来的。

  那么菩萨为什么会希望以“大悲”来“开演”呢?这就是个问题了。这都是他从生灭念跟本体念要相应的地方。

  假如这个生灭念还没有断念到与本体念相应的时候,那大众的“请法”都是意识形态的术语──“师父我想请法可以不可以?”师父说:”当然可以呀。”但是我告诉各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请法。大家都是──“我头痛喔,应该吃什么药会好?”

  当然你不是这样问的,不过跟这个差不多了。因为有人这样问过:“师父,我家的金鱼眼睛红红的,那是什么业力呀?”我说:“你去死好了。”你家金鱼什么业力?你怎么不关心你的业力,你关心到你家金鱼的业力。

  “师父,我跟你请法好不好?”我说:“当然好,有什么不好。请法有什么不好。”“我家的狗这两天怎么一直打喷嚏呀?”

  你把我当什么?因为你用的是佛教的术语,叫做“请法”,事实上你根本跟请法无关。你关心的是你家的金鱼跟你家的狗──你家金鱼眼睛红了,你家的狗打喷嚏了。你来问我,你把我当兽医呀?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发现,你所用的词,基本上是不正确的,是不正确的。

  现在,菩萨在请法的时候,这个叫做“念请”。“念”,心念的念,“念请”。

  请法有一个叫“言请”,就是开口请法的;一个叫心念请法。心念请法是很高的层次。它彼此就……我们叫磁场相应嘛,我们叫频率嘛──频道,有没有?你的频道跟那个发射台频道一样不一样,一样才能接收嘛,对不对?不一样就不能接收嘛。

  那菩萨的这个频道、频率,跟佛的频率已经接近了,所以他能够念请。我们这个,没有办法念请。所以我们一直在训练各位的是,你的心念要锻炼好;心念没有锻炼好,你没有办法念请。所以生住异灭四个阶段,首先你要进入净识。

  然后,这个菩萨都是已经破无明了,已经破无明了,已经都是法身大士了,而且这些都是等觉以上的菩萨,所以当然跟佛就很相应了,念请可以成就。我们念请不能成就啊,我们连开口请法都不成就了,还说念请?对不对?你念请只是胡思乱想,那不算,统统不算。

  好,所以这个大悲开始相应了。前面“唯垂大悲?普为开演”,那现在呢,以“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那现在我们要跟各位介绍的,就是这个问题了。

  “大悲为身”,是讲什么?就讲本体。佛的本体,就是慈悲。但是,这里不是讲慈悲,这里讲大悲,知道吗?大悲是什么?500CC叫大杯?还是特大杯?这个地方我们要把这定义跟各位讲清楚。“慈悲”的悲呀,就是一般的,一般的;现在你所有能解释的,都叫“慈悲”的悲,不是“大悲”。那真正大悲是什么,没有办法解释。在古代,这个本来就没有解释。那现代,我就必须跟各位做个说明,让你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大悲。

  譬如,我们在船上,船上,一条船,上面有五百个人,那么遇到暴风雨,船会颠颇,对不对?颠颇以后啊,每个人都呕吐,会晕,晕船哪,有没有经验──晕船、晕车啊。那这个时候呢,里面有一个医生,非常慈悲,只要有人晕船,他就救,而且免费,把他弄到不晕。弄到不晕──他怎么弄,我不知道,反正五百个人统统晕了,他也五百个人统统把他弄到不晕了。这个叫不叫大悲?这个只能叫“慈悲”,不叫“大悲”,叫一般所讲的“慈悲”。

  那你的“慈悲”分的“大悲”、“小悲”是指“他是亲人,他不是亲人”,或者“缴一千块的先医,缴五百块的后医,不缴钱的等统统医好再医”,这个叫“小慈悲”嘛,对不对?“大慈悲”呢,就是“统统没收费,一律平等心,没有亲疏远近,这些统统救了”──这个是语言讲,事实上是不可能,因为一个医生要救五百个人哪,他一定有亲疏远近,对不对,他不可能说一下子五百个人统统把他弄好,不可能,他一定一个一个治嘛──所以这统称为“慈悲”。

  那大悲是什么呢?大悲你看不到。这是第一个。因为慈悲这样的救济呀,凡是被救到的人,都会感谢他,你知道吗?但是大悲的人不是,你看不到。

  我们古人有一句话,说:我劝你注意,你那个木材放在屋檐下很危险,这个一火烧起来,房子就烧光了,那个木材、柴火应该放在外面,另外放。可是人家不听,等到火灾的时候,大家拼命去救火啊,拼命救火啊,搞得焦头烂额,那个时候你很感谢他:”谢谢,谢谢。”对不对?帮你救火,你感谢。可是平常经常叫你注意防火的,你根本就不感谢,知道吗?平常叫你防火的才大慈悲,知道吗?火烧起来以后才去帮你救火的,那叫慈悲。这样懂不懂?

  同样在船上的这件事情也是这个样子。医生在救人哪,那事情发生你一定要做嘛,这个只叫慈悲。假如在这个时候,你非说“缴一万块我先救,五千块后来”,这叫“发灾难财”,一点都不慈悲,对不对?灾难财嘛,是不是这样?你留意到哦。真正慈悲的是什么,你看不到。他在做什么──他让船稳下来;船只要把它弄稳了以后,不摇晃了,你就不会呕吐了嘛,是不是?可是那个把船稳定下来、使你都不会晕眩的这个人是谁呀,你根本看不到,对不对?有没有留意到?这个才是菩萨行。

  “谁救你呀?”

  “我不知道啊。人家有救我吗?我不知道啊”

  “为什么?”

  “因为船很稳哪。”

  “那有没有风浪很大?”

  “有呀,风浪很大,那我们船很好啊”。

  这才是真的大悲菩萨。谁认识他?没人认识。

  那慈悲的菩萨,人人都认识。我们喜欢的是这种慈悲的菩萨,为什么呢,好撒娇啊,好耍赖呀:“我又来了,我又病了。你非救我不可,因为你慈悲嘛。”大慈悲的就不一样,大悲就不一样:“你怎么又来了?告诉你,再来我不治你了。你为什么不听话?叫你什么不要吃、什么不要吃,你又偏偏吃,又来了。你第三次来,我就不理你了。”有没有?这个才大悲呀。不是每次来都治你啊,我要教你不要再生病嘛。有没有这个医生哪,这才叫大悲医生。等到期盼“好了好了,你生病再来”,因为来有钱赚嘛,对不对?你不来就没钱了,那我就希望你再来、以后再来、以后再来。那不是。真正的大悲心的菩萨,你既然来了,我就这次治你,然后告诉你注意什么,你下次不要再掉进去。这个才叫大悲呀,有没有?大悲是这样的情况。

  所以很多人学佛说:“师父,人家都有境界见到佛,见到菩萨,我怎么见不到?”因为你见到的是大悲真正的佛菩萨。那个假的菩萨、假的佛就让你天天来啊。就跟那医生一样,药老是给你吃一半,然后也不叫你养生保养,那你就天天会生病哪;天天生病,你就天天看得到。你那个最好不要迷信。假如你常常看到佛菩萨,那你就要小心了,那不是真菩萨。知道吗?

  《华严经》里头用“大”的这个字,它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跟你一般想的、不加“大”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不是说“把这慈悲加大,就叫大慈悲”,不是啊。所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那意义跟你“慈悲喜舍”的直接定义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样可以弄清楚吗?

  今天大家很辛苦,第一个礼物送了,有没有接到?前面的部分当然也很精彩了,不过这个更精彩就是了。

  那么以“大悲为身”,这个“身”就是本体的意思,讲”身”都讲本体。

  “大悲为门”,“门”就是下手处,法门的“门”就是下手处了。你修那个法门哪?你不要轻易的答啊,因为你修哪个法门就看你的下手处,你修那个法的下手处;法门,“门”,就是下手处啊。你要出门,有没有?出门,“门”,就是你离开家出去的第一步嘛。所以“门”就是下手处嘛,你修行的第一步嘛,是不是?

  “大悲为首”,“首”是方向,对不对?“首”是第一个嘛,就是前进的地方。

  所以它先把这三个给弄好“本体是什么?下手处是什么?方向是什么?”都给你弄的很清楚了。

  我们在学佛也是一样啊。本体就是目标啊,你学佛目标有没有?那现在呢,现在你哪里,你才有下手处嘛。那方向,就是方法、法门那条路嘛;所以“现在在哪里”、“将来要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到将来的地方”,连接现在跟未来这两点的那个关系,就是法门嘛,有没有?这是修行的三个要件哪,你看看。

  那么基本上都是以大悲为前提,具备这三个条件。

  然后呢:“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刚才讲权实二法的“权”──方便哪,方便就是世间法了,方便就是世间法。现在我们有很多行者、修行人,不管在家出家,常有一种,叫死在文字下、死在根本教义下、一成不变,问题就在这里──没有方便,没有方便。他为什么“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呢?大悲是饶益众生的哦,为了要饶益众生,他可以有变化,知道吗?为了饶益众生,可以有变化。可是当众生得利以后,他马上就回过来,这叫归零嘛。变化用了以后呢,马上归零,回到原来的地方。

  所以,你们要接触这些大德善知识的时候,你要知道,大德善知识以方便法引导你呀,那你开启你的法身慧命嘛,你一得力以后,马上要回到本原来。

  但是我们现在都不是啊,“师父开方便门,那我就变随便。”那就不对了。师父开方便门接引你,你进入佛门以后,那就要正经啊,不是随便啊,各位要留意这一点。不要说“师父不要紧”、“我师父怎样”、“我师父没关系”。师父没关系,真理有关系,因果有关系,你要留意到。师父只是运用方便,让你起信,甚至于在生活中,也可以跟你开方便,让你方便;可是你那个因缘,可能十年、可能二十年以后你要回过来,可能三年、五年以后你要回过来。假如那个方便一开,你永远回不过来,那就变随便了,有没有?留意到了?所以这个叫“大悲法而为方便”。

  这一点哪,所有的宗教领域里,就是华严把持得最好,把持得最好。怎么把持得最好呢?我们大概很难去留意到。当然今天我是专攻华严的,我这样讲,也难免有一种自己戴高帽子的嫌疑,但是不讲实在不行啊,因为没有人知道华严就是那么殊胜的。

  为什么华严会“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呢?这是来自于佛教的历史传承。你要从这边来了解,你就知道了。你说这个法如何、如何,那你拿天台的,拿法性的,拿唯识的,或者拿其它的宗派来,那他各人都可以据理力争,来表达他的殊胜,那是各种不同的这种向度,角度立场不同嘛,那种表达法。那我现在啊,以简单的这种佛教史的发展,来跟各位做个说明,你就比较容易了解。

  第一个,佛法是以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成道,这个时候所开悟的为主。那现在所有的佛教门派里,都以为他在菩提树下成道的境界就是《华严经》,对不对?但是《华严经》不是人间的记载,你要记得啊,它大龙菩萨所记的。第一部所记载的经典是什么呢?你知道吗?你当然不知道,就是在鹿野苑,对五比丘三转十二形像*轮,讲苦集灭道四圣谛的这一部,你知道吗?这个问题,是从这里。

  那,世尊在菩提树下成道的那个境界,是《华严经》的境界;他第一次转*轮,是苦集灭道。从苦集灭道跟《华严经》之间如何串连起来,它在历史上花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你要记得这个原则。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因为当时在印度的佛教文化系统里,这里产生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佛陀成道是在印度文化的背景里成道的,你要留意到这一点。因为印度文化对于修行人它有一般的规范、佛陀是在这个规范之中成道的,那么当时所有的弟子们跟所有的修行人,他本身修的是印度教的、婆罗门教的修法,你要注意到啊。但是佛陀当时在婆罗门教的系统里修法,他认为不究竟,是不是这样?所以他才自己走出他的一条路,他走出他这条路以后,他在菩提树下最后证道,他成就了,那这个成就很显然是跟印度传统的宗教不一样的,对不对?

  那么你记不记得──我假设你当时也在场,不过你大概跟现在一样听不懂;我都假设你听懂──当时佛陀弘法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讲跟印度教、当时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文化系统里所有不同的那一点,他只讲这一点而已。你留意一下,不信的话你去研究。原始佛教,原始佛教阿含藏里,怎么讲,就是讲这一个佛陀开悟的那个东西,跟婆罗门教所不同的地方。

  所以佛陀非常自信,用现在的话来讲,他实在很孤傲,很孤傲,因为所有印度的各个宗派统统不对。六师、九十六种外道,有没有?统统叫外道,只有他是正宗。

  我告诉你,在今天学术界,你大概就活不下去了,没饭吃了。哪有这种人?当然他不是人,他是佛,对不对?这表明了一个状况:他是很特别的,而他在讲的,是凸显他“佛”这个“觉悟”的这个东西、所觉的这个东西的特殊性。

  好了,佛陀第一次教导众生是这样。教导众生这一代,他自己教的,当然没问题了。佛逝以后,就是佛入灭以后,佛教这一圈当然没有问题,他的弟子直接再传也没有问题。

  那这里面产生一种现象:原来修了几十年,像迦叶,摩诃迦叶,大迦叶,年纪那么大──你看看,他年纪比佛陀还大,佛陀入灭他还没死啊,讲死不好听,他还没入灭,反正意思一样,你知道就好──他就是在印度传统文化里头,他根深蒂固,根深蒂固,那么他在推动的行法还是以他传统修法为主。

  可是新一代的人就不一样了,所以佛陀的法很快传开,很快传开,那就很快有成就。所以佛陀入灭以后,佛教很兴盛,因为透过他的指导,很快可以成就,很快可以成就。

  这一句话讲起来很简单,那你就不知道那么二十几岁开悟,以后要干什么啊?你大概都没想过这个问题。而且在佛陀以后的那几百年间,年轻时代二三十岁、三十几岁开悟的非常的多,非常的多啊,所以他们部派一直分裂,部派一直分裂,说明了当时这些成就的阿罗汉是非常的多啊,而且这些阿罗汉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见解。

  这问题来了。印度文化里头的修行啊,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会不会把佛教里面的特色给吸收回去呀?会不会?当然印度是它的文化根源嘛,那佛教是印度……我们在看的是不同,印度人在看佛教,它是“我文化当中的一朵奇葩而已”嘛,他当然会把它吸收过来嘛。吸收过来以后,佛教就没有特色了。本来它是以这个特色而兴盛的,现在这个特色被印度教吸收回去的话,那它就没有特色了;没特色,佛教是不是要灭亡?这个就是问题来了。

  请问,我们在座有很多学者,有没有人研究这个问题?

  这个时候啊,佛教就要进入第二个阶段。佛教必须要怎么样──拥有自己的僧团,而且呢,它必须在印度这一个文化系统里头,拥有自己的信众跟僧团。

  佛教就要开始质变,开始质变。它必须组织僧团,必须拥有自己的地盘;要不然,它那个佛陀的那个特色已经被……有没有?被印度文化吸收了,这个印度的佛教在印度,它的宿命就是一定要灭亡嘛,一定的,它一定要灭亡。所以它一定要自己形成它的特色,那就必须组织僧团。

  这里面开始产生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原来佛陀都没讲的,这个时候为了佛教传续下去,所有的成就者、那些阿罗汉,他必须把它巩固起来,让佛教得以传延下去。这个时候叫做“大乘”,就出来了。

  大乘不是相对小乘讲的。这个时候佛陀从来没有讲的、原始阿含藏里头从来没有的,那么在大乘里头一定要讲,叫做“Mahayana”(摩诃衍那)这个字。“摩诃衍那”这个字,我们把人家翻译成“大乘”,其实不是很正确。当时在翻译的时候有它的用意,它真正“摩诃衍那”用现在的话来讲,叫做“真理”。它首先提出“真理”这个东西来。

  为什么要提真理呢──相对于“Krishna”(克里希那)。各位这里认不认识克里希那?克里希那就是印度教的最终极的那个神,叫人格守神、至尊人格守神,就是它“最终最终的那个真理”。那佛教呢,不用“克里希那”,叫做“摩诃衍那”来相对。所以“摩诃衍那”这个字啊,其实不是大乘里头所专用。

  在佛陀那个时代,比佛陀早一点,早一点,我不太清楚,因为印度历史不太准确,大概是早一千年到五百年之间的样子,那个时候,有个人,叫做“Mahavira”(玛哈维亚)。“玛哈”就用“摩诃”这个字。他就用“玛哈维亚”。玛哈维亚就是印度现在耆那教的教主,耆那教的教主。佛陀不用“摩诃衍那”,而是到后来,我们用“摩诃衍那”,相对于“玛哈维亚”。你去留意看看。这个都没有人去研究。要研究大乘佛法,你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开始。

  所以它从教义上已经不是证得真理的问题,而是首先它要标榜真理的存在;因为它标榜真理的存在,所以缘起法变成佛教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强调真理,所以必然是缘起,所以它没有创造者,它不主张讲创造、创造者,有没有?你要留意到。它一个真理结构是这样下来的。

  这是第一次质变。

  到大乘这样兴起的时候,一直到那烂陀寺这个时代,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学习的时候,那烂陀寺它已经把佛教发展到大乘五科,大乘五科。他主要修行有五个科目:第一个是因明;第二个是……因明下来是什么……戒律,我忘了喔,我的记忆不太好──阿毗达摩,第二个阿毗达摩(对法);第三个戒律;第四个中观;第五个瑜珈,瑜珈行啊,相应行法,因为印度很重视相应行法。我们中国只要讲修行的人大概都会讲相应行法;那我们大乘呢,要告诉你,相应行法一定具备中观的基础才修,要不然你修很容易走火入魔,很容易偏差。那我们通常不强调这个部分,强调你生命的改造这个部分。这是大乘五科。

  到大乘五科,因为中观的关系,把三法印就转变成一法印,一法印就是空性。

  所以,当这些思想全部传到中国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不一样?因为中国没有印度文化,只有中国文化,因此这个印度佛教跟中国文化开始在激荡,换句话说,中国文化为父亲,娶回来印度佛教做母亲,生了一个中国佛教这个儿子。所以中国佛教本身来讲,是第三种文化,是中国文化跟印度佛教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佛教文化。

  你要知道,这是很特殊的一种现象。因为这种文化融合啊,是人类唯一一次和平交融、和平交流,没有暴力、没有流血而产生的一个非常殊胜的伟大文化。这个都非常值得去好好做研究,非常好好值得大家去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尤其在这个时代,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在促进世界和平交流的时候,那么中国佛教的诞生啊,这个课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科目。我相信,这个写博士论文都是很精彩的,它数据非常的多,非常的多。我们不一定走西方人的立场看,你可以完全纯中国佛教立场来看。

  好了,这个时候到中国以后啊,中国就已经把这个地方做一个总结,总结这个思想变化的人叫杜顺,就是华严宗的第一代祖师。他写了一部很简单的论文,那篇论文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可以超过的,即使相对论都没有这种本事。他这篇文章叫做《法界三观》。

  三观的第一观,叫做“真空绝相观”,就是把三法印统合成空性的这个部分,它叫做真空绝相观。绝相就是讲空性,就是把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合成空性,合成空性,这个修行的第一个它就产生了。

  然后它把这个空性转化为理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观”,理事无碍观就把空性变成人性,这是非常特殊的一种状况。

  理事无碍观以后又发展成事事无碍观,叫做“周遍含容观”。“周遍含容观”就又再进一步把人性转化成人情味。所以中国人很具有人情味,你不觉得吗?为什么讲人情味呀──事事无碍。这“周遍含容观”讲的就是圆融,人与人之间相处就是要圆融、要和谐,不要论“对不对”。

  各位你去注意看,在家里一直吵“对不对”啊,到最后“好吧,你对了。对了,请盖章,我们离婚好了”;“你对嘛”,“都你对嘛”,到最后就要破裂。不要讲“对不对”,在家庭生活没有“对不对”。

  父母跟子女更不要讲“对不对”。你要教啊──教和谐、圆融:孩子啊,在家里要懂得怎么样和谐圆融,在社会要怎么和谐圆融。不要光讲“对不对”;光讲“对不对”──“好啊,那爸爸你对,晚上我不回家”,那我看你谁对!

  你一定要注意到,这个人性的问题呀,讲到这个地方,已经超越了。你“对不对”只是你眼前的问题,放在历史的洪流来讲,那“对不对”一百年后就不一样了,观念就不同了。

  所以我们在这里不谈这个部分。当然,这个部分我没有办法很简短的时间跟各位解释这个部分,那在另外一个地方再讲。

  这个地方讲了一个问题:大乘兴起的时候,就已经由三法印转为一法印;一直到华严宗成立的时候,一法印的空性又转为人性;这个地方产生一个法身的问题──“法身到底是有人格性还是没有人格性”的问题。那我告诉各位,这里面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了。第三个阶段,中国文化就停止发展了,一直到现在。那么“法身到底有人格性没有人格性”的问题,要等我们来开发。这是第四个阶段的佛教思想发展期。

  你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到:华严宗的思想是真正承续着佛教思想发展的一个主流,知道吗?这个主流在华严里头完全接受、完全承接起来。那我们也寄望各位,你在学华严的同时,能够要有这种使命感。我们不是──“我来听一听哪,求保佑啊,回家明年(回家了,不是明年──明天哪)看股票能不能涨停板”──跟那里没关系。我们进行你生命的改造,希望能够很快的达到无忧、没有烦恼的目标,那这个生命改造工程怎么做,这个才是关键。

  那么现在随着时代的转变,我们开始要带领的是第四期佛教思想的发展。我们把这一期定为“新古典华严思想”。

  好吧,我们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讲。

  《四十华严》第19讲(2007年5月6日)B

  刚才我们提到了这个“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为方便”。

  那么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在亲近善知识的时候啊,不要把这个,善知识的权巧方便啦,这是是摄受大众用的,我们要懂得赶快回到本位。你假如一直以这个善巧方便啦,来做为一种学佛的标准,那很显然他是会堕落的,因为你没有一个真实的标准。我们要的是真实的标准是什么?

  那么真实的标准,当我们完成这种阶段性的任务以后,你可以得到超越,那个时候你就知道,你也可以自发性地运用方便。所以这个自发性运用方便,是你已经得到了某种层次的成就了。这个各位要留意一下。

  我们大致上啊,大家都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我们举两个例子,你应该可以知道。

  那个,在部队里头,分有三军,陆海空三军,对不对?那你就注意到,将官司以上啊他大概都已经超兵种。到了中将,到了上将,他都超军种,不是兵种跨越了,他连军种都跨越了。所以,你当国防部长,一定是三军各军种的总司令轮流当的,调的。为什么?因为他是跨越军种了。

  而且你再看,工商界也一样。一般来讲,一个工商企业单位也是分三个部分。一个是生产单位的技术,一个是行销单位的行销,一个是财务单位的财务管理。当他们都到了执行总监的时候啊,就是CEO的时候,他们就要跨越他的专业能力的范围。同样的,你自己到了那个程度,你会跨越这个范围。可是当你还没有到达那个程度的时候,你一定要乖乖的在你的专业领域把它做好。对不对?所以专业领域一定有很多的限制,很多的限制,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戒律”。当你到达某个程度以后啊,你可以跨越过去,那所以这个就叫善巧方便了。

  所以善巧方便,这个字眼啊,是非常高档的。我们,通通把“方便”变“随便”,有没有?这是堕落了!不一样。所以,开方便门啦,是有严格条件的。持戒啊,戒是可开,但是戒也有遮,就“开、遮、持、犯”嘛。那你要懂得“开、遮”,这种就是高档的修行人了。你不懂得开遮啊,那你就基础修行人,基础班的。

  那我们刚开始,都从基础班开始,你不要动不动啊就看人家怎样,那当然你犯戒的机会就很大。这个跟开戒不一样。这是我们跟各位所提的一个部分。

  那么佛陀在教化众生啦,就是以这四个大悲在运作。“为身”就是本体,大悲为本体,不是以智慧为本体而已哦。那这个里面,智慧跟慈悲之间哪一个比较高明啊?我举个例子,各位参考看看,你有没有这种本事。

  我们当父母的人啦,通常会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不是这样?那我们搞出来啊,是儿子都变成毛毛虫,女儿不是成凤而是麻雀,这就麻烦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一个问题,就智慧跟慈悲的问题。

  你要教导子女,一定要教导子女,子女学习父母的人生经验。子女啊,要能够学习父母的人生经验,这个子女有智慧,知道吗?因为人生经验不要自己去碰钉子啊。有没有?有没有感觉到?那你要从父母那边学来,这个你就不必去吃苦受难了嘛。是不是这样?所以子女,你要教子女学习你的人生经验,告诉子女说“我希望你从我的肩膀上站起来,人生啊,可以少奋斗三十年。”知道吗?你要教这个啊。

  但是要教这个有个前提,父母亲要慈悲。父母亲不够慈悲啊,你不会教子女,你要留意到啊。因为啊,子女就有个叛逆的性格。我们当父母都会说子女叛逆啦,不是,因为子女要独立,他一定要自己走他自己的路。子女独立啊,是生命的本能。

  你去注意看看,孩子吃奶到哪一天啊,他就会不吃,就不吃了,没有为什么。你也一样,每个人都一样。只是我们现在因为教育跟社会结构的问题,我们都希望子女早一点断奶,这个是社会变迁的一种情况。不然,断奶本身是孩子本能的事。

  你去注意看看,你一直抱着他,一直抱着他,有一阵子孩子就不给你抱,有没有留意到?他会不给你抱啊,这是他长大了,他要独立了。你会牵着他的手,对不对?不给你抱就不给你抱,你上街是不是牵着你的手?牵到某个程度,他也不给你牵,这是他更长大了。有没有?那你会很高兴说他长大了,对不对?我们就,他独立了,他不睬我了嘛。

  那问题就来了。他独立,不睬你了,你很高兴啦。他不听你的话,其实他也独立啊,只是这样子啊。从行为上他独立,你高兴,从思想上他独立,你不高兴?你就叫叛逆?不是,他同样是一路走过来的,他独立了嘛。他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判断,他要自己的朋友,有没有?这哪叫叛逆嘛,这是独立嘛,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很好吗?

  可是当父母的,叫不舍,讲好听叫不舍,讲难听叫霸占。你就把子女当作自己的财产,所以听你的指挥不可。这个就不对。

  所以我们应该很高兴看到,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孩子有自己的见解。至于那个见解、那个看法对不对呢,你应该跟你的人生经验来相结合,你的人生,因为你有教他嘛。你的人生经验教给他,那么他呢,从你这边接过去啊。对不对?他可能有个重叠的地方,那你要让他去经验,很快。这个就是智慧与慈悲的结合。这个生命是永恒的,不是DNA、血亲的传承而已,那是法身慧命的传承。要留意到啊,这很重要的啊。大悲的作用在这里,大悲的作用。

  我们痛子女,告诉各位啊,很多人都是私心的。“养儿防老”,私心吧!你是真的尊重生命吗?那倒不一定哦。

  生命传承啦,是以大悲为体,大悲为门,大悲为首,又以大悲法而为方便。那你注意看看,你跟子女之间是不是建立了这样一个关系?对不对?教导子女,从我这里取得人生经验。这是很重要的!那么身为一个老师,他更要这样。可是今天学校都在传知识,不在传生命啊!有没有?这个就是问题啊。

  所以我们在跟各位谈这个教育的时候,这个叫生命教育,它不是知识教育。学校教的是知识教育。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乱成这个样子,当然我们这里还好,那外面的问题很多。那为什么呢?就知识教育过度发达,生命教育啊……生命教育我们中国叫大学问,“大学”嘛,“大学”教的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好,不会有人自杀;生命教育好,不会有人有自闭症,也不会有人有忧郁症。

  现在怎么有那么多人自杀?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地方啊,你注意看看,忧郁症、自闭症、自大倾向特别浓厚,都是知识在竞争的,用生命不竞争。用生命不竞争,你去注意看看。

  那个,我不是说各位,我是举例啦,你不要听错了。那个,母狗生小狗啊,小狗也会打架。但是小狗咬来咬去,不会把对方咬伤。有没有留意看看,有没有?它们会咬,但不会咬伤对方。这就是生命。

  人类不一样,一打起来非把对方打死不可。台湾那个报纸,我这里我是很少看到啊,一打起来就打成那个样子。今天又有一个,母亲买保险,这个问题就激出来了,偷偷地替儿子买保险,儿子当警察。你看看,这什么时代嘛。竞争到最后啊,只有物性没有人性,没有人性了。这个就是关键,就是问题啊!

  所以我们一定要做生命传承、生命教育,让子女学你的人生经验。告诉你,人生的好经验是很难表达出来的,可是人生的不好经验啊,很容易传下去,很容易传。学不好的很容易学,学好的很不容易,而你就必须要把好的传下去。所以好的一定要教,不好的不用教。这个就是我们要留意。

  所以我们在教的时候,告诉你,什么叫不好的你要懂得避开,教子女避开。什么是好的,要教他一再地去训练。要包容人家,体谅人家,这个都要教,而且要一再地训练。欺负人家啊,不用训练。你看人家在欺负人家啊,你就去欺负人家了。

  所以要怎么样交好朋友,怎么样不交坏朋友。而你会发现,坏朋友主动会找你,而好朋友很少主动找你。因为好朋友淡如水,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坏朋友不是啦。所以这个经验啦,你要懂得去教啊,慈悲,大慈悲啊!那孩子要怎么样子教他,让他愿意来学呢?这个就是你的大悲啊。你要留意到啊,不是你讲的都能听哦。

  古代的孩子会孝顺、会尊重老师,因为他的知识来源,是从父母、从老师这边来。今天的孩子,他的知识来源啊,不是知识,资讯来源啊来自于手机的简讯,来自于电脑,来自于同学,他怎么会孝顺?跟你父母没关系啊,跟你老师也没关系啊。它是从这些媒体来的,所以孝顺这东西对他来讲根本不存在,它没有存在的前提性。尊师重道它也没有前提性啊,所以你要怎么教这点很重要,非常重要。

  现在教育发生问题就在这里了。这个基础你都动了,而抓不到这个基础点的时候,教育要怎么样进行,都很难,都很难。所以我们期望各位,你在教导子女的时候,一定要,一定要,最少每个礼拜有个晚上跟子女好好地谈话。而且三五个人每个人三五分钟的时间,一定要,一定轮流聆听、欣赏、接纳子女的意见,聆听子女的意见、欣赏子女的意见,接纳子女的意见。他讲五分钟,你也讲五分钟,你不要女强人,你不要大男人,你讲完了“好了,说完了,睡觉去。”孩子都没讲话。你怎么聆听、欣赏?

  你一定要聆听子女的声音,欣赏子女的意见,接纳子女的意见。这样子他就有可能,他会接受你的意见。连他的意见你都不接受,他怎么接受你的意见?因为他外面还有很多意见。

  所以这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这个大悲的部分,在生活中绝对可用。不要以为说,这是大菩萨跟佛的事啊。在你的生活领域里不但可用,而且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不要以为佛法跟你生活没关,佛法绝对在你生活中可以运用。

  佛法不离开群众,不离开生活。离开生活离开群众的就不是大乘佛法,记得啊,离开生活的不是佛法,离开群众的不是大乘佛法。这两句话,离开生活的不是佛法,离开群众的不是大乘佛法。要留意到啊,都是在这里面的。所以这个经文里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

  好,下面来讲。“充滿虛空。遍周法界。”

  这句话在《华严经》里常出现。这个叫做“遍虚空,周法界”,意思就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在。就是,这个大悲是无所不在就对了。用我们白话来讲啊,大悲的意思就是饶益众生,在生活中它无所不在,你要怎样去利益众生。也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状况。

  所以离开群众你怎么利益众生,离开生活你怎么利益众生?就从生活中来,就从生活中来。

  好,这个部分到这里来啊,还有一个状况我们告诉各位。这个“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啦,这个地方讲的,用佛教的术语叫做“智正觉世间”。就我们学佛啊,大家学佛所要追求的那个智慧啊,就是智正觉世间的部分。这是第一个世间。

  第二个世间啊,它是“大眾心之所念” 有没有?“佛知众生心”,这个众生呢叫做眷属世间。那么第三个呢,就是“佛入獅子頻申三昧,入三昧已,一切世間普皆嚴淨”,这个世间严净是器世间。但这里讲“一切世间”,“一切世间”啦就是指三世间:智正觉世间严净、眷属世间也严净、器世间也严净。

  佛法讲器世间,知道吗?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自然环境。那佛法对自然环境关心不关心呢?各位,怎么关心呢?温室效益,佛法怎么关心?我们来诵个《金刚经回向,是吗?还是拜个大悲忏回向?要不然你怎么关心呢?假如你认为只有做这个的话,那不叫关心。真的关心,你要参与。

  那么,我们对于整个地球的温室效应,你怎么关心呢?对于整个地球的暖化,你怎么关心呢?关心只是个理嘛,我们华严讲理,要有事啊,理事要无碍啊。“我很关心。我很关心啦。”那怎么办?那你去开座谈会,我来听,这个叫关心吗?要不然怎样?那问题来了。

  佛教徒要参与,怎么参与?我举个例子啊。不一定正确啊,那参考看看。佛教徒在生活中啊,对不对?佛教徒要不要率先发起节约能源?佛教徒要不要发起,少用一次性用品、免洗碗筷、用完即丢的,要不要?要不要先发起?佛教徒应该有这种警觉性嘛!

  现在这个时代讲求的就大量消费,大量消费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垃圾很多。有没有?我能不能够发起,不要再浪费资源,能不能?这个不只是说随手关灯,随手关水噢,包括你在买东西的时候,那个提袋能用都可以再用,不要用完就丢。甚至于有好多地方啊,用那个免洗碗筷像这一类的,我们都要想法办法,不是说积极抵制啦,因为他没有办法啊,假如说法律有规定不能用的话,我们就要抵制了。法律既然没规定,我们就消积地不用,不用那些东西。你能不能做到?

  你看,我们有没有开始留意到这些东西?你必须要这样去参与,积极地参与。甚至于少开车,多运用公共运输系统,有没有留意到?这个就是啊。

  那当然我是以小老百姓的立场来谈,假如我们以国家利益的立场来谈,我们更应该要发起。有没有?我们家里都有人死,对不对?人死以后我们怎么办呢?七七四十九天做七,对不对?我们能不能发起改变一下?把七七四十九天的这个功德啊,改为家里只要有人死我们就种五十三棵树。有没有?那佛教能不能来发起啊,我们认养一块地,比如内蒙古或者大西北,有人死,我们就五十三棵。大家就尽量往那边去种,因为天天有人死。

  那种树啊,不是挖个洞树苗栽下去就好,你要不要再浇水啊?那每个人在种五十三棵树的同时,带五十三瓶保特瓶装的水。那你就沿路浇过去,沿路浇过去。昨天的人种的,今天没浇水啊,对不对?他种的就一直没来啊,后来的人就一直浇水。我种下去就浇,种下去就浇。我告诉你啊,你不仅造林,你也保林、育林,同时进行。要整个佛教界发起。我告诉各位,造林绝对成功,不会不成功。这是真正的放生!(众鼓掌)

  我们古代的放生不是不对。古代的放生在那种时代。现在你不能放生啊,现代放生,那种很不好的。但是呢,我们也不反对,但是绝不鼓励。因为那个是传统嘛。今天我们应该把这些东西赋予一种新的定义——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很重要啊。为什么沙尘暴那么严重?我们北方、西北方这边,就是没有森林嘛。那假如我们,这个京省地区啊,北京、河北这边的人发起,要有人往生我们就往那边造林。我告诉你,不出十年,那边一定全面绿化。佛教徒绝对可以做得到,绝对可以做得到。那各位要开始有计划,要看各位发起了。

  我只能够说,起到一个引发的作用,下面要全面大家来推动。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殊胜事业。

  我们一个观念转变就好了嘛,对不对?每一个观念转变,然后我们把整个力量集中起来,由寺院来发挥,对不对?那寺院再集合起来,由佛协来发挥。告诉各位,佛教徒的这股力量,对社会的建设与进步啊,居功厥伟。各位啊,想不想?(众鼓掌)绝对可以做。

  不要以为我们只是个小市民啦,真的,这样的小兵绝对立大功,你绝对可以立大功。大家要一起来,这一定是不可思议的。

  你假如想说“我爸爸死了我来种五十三棵树,然后还要天天去浇水。”那当然痛苦嘛,对不对?这个真的是,你看,长江后浪推前浪嘛,对不对?江山代有人才出啊。你不用担心嘛,而且它是永续的。你把这个观念一改变以后啊,造林的事业将会越来越红火。

  像这一类的事,非常可以做,非常可以做。甚至于我们还有很多观念可以改变。资源回收,也可以进行啊。你就应用一个点,一辈子我们就有好多伟大的事业去进行。

  这就要各位发起,各位发起。我是从经文的方面来看到这些事件,跟各位提醒。而在这个事上面啊,我们理通达,事要实践啦。这个事你去做到了,不是理论上嘴巴讲的啊,实际行为上我们也做到了。不只知道,我们更能做到。

  各位,这个功德大家一起来,好吧!

  那么,我们跟各位提过这个,几个定义。大悲的定义跟各位讲过了。

  那么大悲本身它有两方面的情况。一个叫无为法,一个叫有为法。无为法的部分是指本体的部分,大悲为身,那个身就本体,就是无为法。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这个是有为法。那我们讲眷属世间、器世间也是有为法。

  一个修行人,尤其精进到某一种程度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要走入红尘里,要在有为法上来进行发挥的工作。而这个有为法就是讨厌,它不像无为法。无为法,我自己精进,那入定,三摩地,三昧耶,我进去以后啊好美好舒服。那出到世间不一样。

  有一次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个老同学的妹妹,已经有四十几年没见面了。她在飞机上,她认识我。

  “啊,你是谁?”

  她说“我是谁的妹妹。”

  我说“噢,你都胖了,这么美啊!”

  她先生在旁边:“什么话不讲,怎么用那个字?”

  我说“哪个字?”他也不讲。

  我说“我说她胖,胖不好是吗?”

  “又讲!又讲!”

  那你就胖了,有什么不好讲嘛!我见你的时候,你那么小一个,那时候很瘦啊,现在胖起来的样子那不认识啊。这样讲不啦,讲胖不行啦。

  我说“那不要讲胖,比较肥啦,好不好?”(众笑)

  有为法,就是这样。怎么讲怎么得罪人家,讲胖也不行,讲肥也不行,要不然要怎么讲?这个就是有为法的地方,你很难面面俱到。你说这个好,那另一个吃醋。你说那个好,这个不满。我们不见得是要比较高低,但是呢,你讲话,语言就会有这种障碍,有这种困难。

  所以这一点呢,我们要留意到,只要谈有为法的事,那必然会有是非,会有对立。但是无为法里,没有对立,你要留意啊。所以,你想走入红尘度众生,我就常跟各位讲,你仔细去参,佛陀的头上为什么那么多包包?就是被锤出来的。(众笑)当你的头被锤满了,你就成佛了。有道理吧?这就是有为法的一种特色了。

  那器世间也是一样。你必须要把这个东西弄到圆满,器世间要弄圆满不容易啊。

  我们在台湾弄了一个道场,跟政府申请到现在五年了。五年还在跑程序,还在等盖章盖完。没盖完你不能盖啊,因为盖了,等下哪个记者出来跟你报一下,你这个不合法怎么样啦,你怎么办?那你一定等它最后一个章子盖了,通通通过没问题,你才能动啊。而且我们还要一再地交待,不能送红包。在台湾什么被爆料你都不知道啊,所以红包绝不能送。而你不送红包,你就知道,那像比乌龟走路还慢,你看五六年了,它还在盖,现在剩下最后一个章子还在等。每次一问啦,还一个月,还一个月,永远有一个月。就像懒人讲“明天,明天,永远有明天”一样。没有办法,你一定要这样做。

  世间法就是世间法,你一定要先守住世间法的法律。合法为前提,不合法的事我们不做。这个就是关键啦。

  那你要熬过去啊。气,气有用吗?你不气,你就会自己气起来,不是为什么。你看,光买一块土地就给多少钱,那给了以后你就放在那里。这几年啦,因为还没有办法盖,多少是非啊。“那钱收一收,为什么不盖,是不是吃掉了?”你是不是会被气死啊?对不对?这种情况,这个就是有为法。

  那人家捐钱,讲话也没错啊,对不对?到处给你贴大字报。大字报是我们大陆的专长,台湾也有。就是这样啊,他就这样搞啊。世间,那你要走的过去。那这里面当然,它还牵涉到很多问题了,那就是各别细节的部分。

  所以要想,大乘佛法,特别华严,强调三世间圆满,原因就在这里。

  我跟各位讲,你要修行要开悟啊,简单啦,真的不难。你要成就,也不难。成佛不容易,你知道吗?成佛真的不容易。成佛除了智正觉世间的开悟、解脱这个成就以外啊,就是器世间难搞啊。为了要度众生,这个满头疱起来,然后为了器世间然后又满头疱上加疱,填满以后才能成佛。

  所以佛陀在往昔生中,这个尘沙劫劳苦修行啊,就是都修有为法的部分,不是修无为法的部分。无为法就真的跟各位讲,你只要我们跟你讲的那三个资粮道具足啊,要开悟啊,只要你那个条件具足,三个月保证叫你开悟。

  开悟不难,世间法这个难啦。你要去度到一切众生成佛,世间皆严净,你看怎么严净,对不对?这都不是你自己所能掌控的。要开悟这件事情,你可以掌控。

  我这次到美国,有个同修一直问,我们就谈到,包括道场的组织经营有种种困难。他就问:“你烦恼不?”

  “我不烦恼。”

  “奇怪,你这样子就不累吗?”

  我说“我不累,因为我一身是病。”我到美国去就到爱迪生那发明电灯的实验室去帮他诵经。发明电灯,是全世界最不好的商品。第一个不好的商品就是电灯。

  你又不知道,电灯很方便嘛,对不对?我因为电灯啊,一天我读书20个小时。白天晚上一直接下去,写作啦各方面很厉害啦。不是说我厉害,电灯厉害。它使我们人类的生活作息完全违背大自然。所以大家都有病,都是爱迪生惹的祸。所以每次去我都要去跟他诵诵经。跟大家宣布一下,始作俑者、发源地就在这里。

  因为发明电,发明电灯,使我们人类,人类大脑就特别厉害,好的不用都用坏的,所以就产生这种现象啊。

  所以,你说世间要做好,爱迪生哪有错嘛,他根本没错嘛。他发明电灯照亮全世界,给大家享受不是很好吗?但是要给你享受,不是叫你熬夜啊。那就问题来了,谁叫你熬夜啊?你的大脑就会接错方向,你会熬夜啊。

  尤其是认真读书的孩子,更糟糕。那认真读书也没错啊,要没爱迪生他就没灯,他就去睡觉了。所以爱迪生跟认真读书的孩子就狼狈为奸,结果闹得眼睛也近视了,身体也弄到肝硬化了。肝硬化不是什么喝酒了,熬夜的人最容易肝硬化。

  几十年下来,每天这样子。好了,我因为这样忙碌,到现在也一样。人家问“那你累吗?”“我不累啊。”“为什么不累?”“要问爱迪生啦。它电灯一直不累,所以我也不累。”

  这个不累、不烦恼,很简单。因为你已经掌握到这个本体嘛。失败、挫折等等这个不动你的心,可以。可是那个不成功的事实是存在的。我不急,谁急啊?因为凡夫都犯因果啊,你知道吗?你一犯因果,下面的果报要背啊,你犯了因果就要背啊。这个东西使我们急啊,我们不忍众生去吃恶果,知道吗?

  所以急是急在这里,我这里是没什么好急的。我只要把合约解掉,二十一马上开始解掉,二十一天很快要死啊。所以我自己很简单啦,问题是大众不简单啦。我们要把真理跟大家讲清楚,是这个地方难,是这个问题。

  所以跟各位讲,真的难的是眷属世间跟器世间。

  这个是提供给各位看。那,这个转变也在这个地方。

  那么下面还有一个,要跟各位讲就是“入于獅子頻申三昧”这个东西。

  这个“狮子频申三昧”是什么东西?经文一句话就写过去了,那我们也念过去了。那是什么?那就“狮子频申三昧”啊。那是什么?

  首先我要问各位啊,“狮子频申三昧”的三昧是禅那还是奢摩它?它是三昧哦。我们,禅定有三个,一个奢摩它。应该一般讲的,那个入定以后在那边如如不动的入大定啊,通常是指奢摩它。那么中国禅宗的禅是指禅那,那个禅定是禅那不是奢摩它。那这个另外一个叫做三昧耶,或叫三摩地,就是这个三昧。这三个是不一样的。这个各位知道吗?这个不知道,就一直念过去,就没意思了。

  我们修禅定到了某一个程度,就从你不会的,我们叫粗住,刚打坐的时候叫粗住。然后叫细住,然后进入欲界定,然后到未到定。未到定以后呢,会经过一连串的身心改变,那个改造,然后会有初禅特相,那进入初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叫四禅定,这个叫色界天的功夫。

  然后超越会进入无色界天,进入四空定。然后再一个灭尽定。这个叫四禅九次第定,由浅到深,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就一个一个上去,然后一个一个下来,这个叫九次第定。

  然后他会进入到一个超越三昧。就是我到四禅定,我不一定四禅、三禅、二禅,我现在一坐下去马上就到四禅定。那我要出定啊,马上就从四禅定出来。这个就叫超越三昧,这个就叫大定了。他到四禅八定啊,不要一个一个爬楼梯一样。他就跟搭电梯一下,噔,直接跳下来了。这个叫做超越三昧。

  超越三昧以后呢,他对于这禅定,在这禅定里面他可以跳来跳去。可以到四空定,也可以到四禅定,到四禅又可以再跳到四空定,也可以这样子自在进出往返。这个叫做“狮子奋迅三昧”,知道吗?“狮子奋迅三昧”。在这里面,他很自在。那有人就把这个地方简称为自在三昧。就狮子奋迅,他在这禅定中,可以自在进进出出,由浅到深,由深到浅。他不一定……因为按照九次第定的话,他要深就一直深要浅就一直浅,半路要再转回去,很难。那“狮子奋迅三昧”他很自在,他可以转来转去。是指这个部分。

  那佛陀的这个三昧里头……当然这个“狮子奋迅三昧”以后,还有很多大定,那大三昧显现的生命观境是不一样的。每一种不同的都不一样,这个我就不跟各位讲了啊。当有一天你来修禅定,我再讲。来修定还不讲,等到你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我再讲。因为现在没本事只会,回去只是吹牛而已,没有用。

  那以在这样的禅定里,各位知道,我这样讲你只是这样听,这样听好像就懂了,那后面有一堆状况,没有办法讲。你知道吗?因为你到了四禅定,有四禅定的人格特质出现;到了四空定,有四空定的人格特质出现;到了灭尽定,有灭尽定的人格特质会出现。那么,你到了这个超越三昧的时候,有超越三昧的人格特质;到了狮子奋迅三昧,有狮子奋迅三昧的人格特质。

  通常到了这禅定以后啊,我们在修行人来讲,叫大成就了,就叫大成就。我的意思不是说我大成就了,我只是说这些人有大成就了,不要一直看我啊。不要说我讲来讲去,都说我有成就了,我不是这个意思。

  那佛陀当然他成就远超于这个部分。

  但是他在这个地方,在大庄严楼阁,就逝多林这里,佛陀其实入这个定的时候,以佛陀入这个定的时候,你知道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吗?

  有一点啊,像吃过饭,这么热的天气,佛陀拿一把扇子,走走走,走到树荫下。吃过饭,拿把扇子,走到树荫下,摇一摇,刚刚好打哈欠,静坐下来,心情平静下来的时候,就是这个境界。知道吗?那我们自己回家去试,明天中午吃过饭,拿个扇子啊走到菩提树下,坐下来,打个哈欠,准备躺椅上面要休息的那种心境。

  佛陀入这个定是很平常的,他本来就在定中。佛陀即使吃饭也在定中,他那个定都比这个定还高。这个定是最简单的,刚才讲的,超越三昧上来,就是这个定。所以他是很自在的一种状况。

  这个定,到达这种境界的时候,对奢摩它的那种禅定啊……奢摩它就是入定后一直坐在那里不动的那个定,我们通常称为奢摩它的定。这种定,当你修到狮子奋迅三昧的这个时候,对于那个禅定就叫做报得,不是修得。知道吗?下辈子再来的时候,你要入那个定啊很自然它就会入了。留意啊,这是不同的啊!

  我们现在修禅定,要花多少时间,你知道吗?我算给你听,简单的啊。两条腿弄好会双盘,大概要三年到五年,要不然你会唉唉叫,第一个;第二个,要把这数息法训练好,当然一面练腿也可以一面练这个地方,反正这三五年当中,你大概不在水深火热当中也大概在煮羊肉那一锅里面。大概就是那个日子啦,你要这样子去训练。而且这种,透过这么样严格跟痛苦的训练而得到的成就,我们叫做修得。你是修来的,修得。

  那么,你修得也不过修到奢摩它而已啊。那你到底能不能够转过去,或者心有没有死了?

  心死叫枯木禅。把心修死了,就是坐在那里,下辈子呢就当狐狸,叫野狐禅。或者当莽蛇,有没有?龟鹿二仙,有很多人在讲龟鹿二仙。龟仙、鹿仙、蛇仙,那你那个就完蛋了,那就修到外道禅去了。那个就叫修死心,心都修死了。

  我们佛法修的是活心,心要活起来,这不一样的。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里,没有善知识的指导,你常常会修错了。就算你修对了,也是修得。那你必须超越它,进入超越三昧。然后再超越进入狮子奋迅三昧。那下辈子呢,你就很自在了。

  这种修法叫次第道修法。而我们前几次有跟各位讲过圆融道修法。不过次第道修法,你还是要修,你有福报,最好修次第道,也能够兼着。

  这个是先跟各位谈这个部分。

  那进入三昧以后,要显现的就是世间的妙用。要显像出来,那这个下面就是佛陀的显像妙用。就关键是在这个地方,下面啦,就佛陀的显像妙用。

  所以,我们在学佛的时候,各位绝对不要窄化,把佛法给窄化。现代人因为大脑知识的运用以后啊,一直很想说很快把佛法条列为什么一条两条三条这样掌握啊,是不可能的。因为生命的存在不是这个样子。

  你用脑筋是单一,是完全窄化。当你用心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听也听不到,吃的感觉也没有了。所以当你专注于某一点的时候,你会茶不思、饭不香、睡不着,对不对?那就窄化嘛,生命整个窄化了。所以过度用脑不是恰当的。

  那个,要跟各位谈的是,你要懂得生命是全方位的。全方位,除了这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要同时起作用的全方位以外,你还有一个所谓的第六感,有没有?其实是第七感。那第七感你要发挥出来,那你就要修到三昧,尤其要到狮子奋迅三昧以上的程度。

  所以,绝对不要窄化,不要窄化佛法,不要窄化你的生命。当你窄化了以后啊,你的生命就会很枯燥,没意义。人在这世间啊,要活得很精彩,很灿烂,很芬芳,那你就要活得有兴趣。

  兴趣,你知道吗?很平常的那两个字,兴趣。高兴的兴,会写吧?要活得有兴趣。那这个兴趣在哪里?你自己要培养。但是那个兴趣不要专一,知道吗?不要太专一把自己锁死了,否则那个兴趣会变成知识。变成知识就不好了,兴趣是生命中的东西。变成知识你就会变成什么?把兴趣拿去换钱、换名,那就是知识化了,不要这个样子。

  所以我们那个兴趣啊,要去享受它。比如种兰花,你要去感受到兰花,花的殊胜、花的存在、花的生命。而搞了半天,这个花很好生产啊,这个一年就可以赚多少钱啦,那个变知识了,变名利了。对不对?你要去感受,花的生命跟你的生命相融合在一起。

  所以那个兴趣不一定向外培养,你自己都可以培养。在家里,煮饭、洗衣服、带孩子,照样可以养成兴趣啊。孩子有什么?就喂奶,哭啊,叫他不要哭啊。然后给他睡了,睡着以后呢,尿布湿了,又哭啊。哭啊又叫他不要哭,不要哭,又叫他睡啊。哇,那你变成公式了,那你就不会有兴趣了。要看他是一个小生命,今天跟昨天有什么不同,他进步了又怎么了。你又看到孩子在成长,在独立,那个兴趣你就产生了。

  你要不是的话,那广告上面打的,小孩子鞋穿到脚痛得要死都变形了,你都不知道。因为你带孩子像带鸡一样,鸡不穿鞋嘛。孩子衣服穿得太小,你也没感觉。他说“啊啊,穿不下去了。”“怎么穿不下去,昨天不是还可以穿吗?”孩子已经长大了,长胖了,你都没感觉啊。我看这妈妈也是玩具妈妈,没有用,都不用心。

  你要有那个兴趣,就从生活中来培养的兴趣,那个才是精彩。人生你会觉得很有意义,因为你有注意。将来谈孩子的故事,你永远谈不完。

  好,这是从这个地方讲,狮子频申三昧的这个部分。

  那个,禅定的修学过程里,它是专业领域了。我们是希望各位,学佛不要只听经,行法一定要有。自己回家啊,自己试试看,两条腿折一折,看怎么叠起来,这个叫结跏趺坐,你自已要先摸索。而当你是真的想要修学的时候,可以找到善知识。那你不要迷信,用经典的部分来堪定你所学的对不对的部分。

  像刚才这一句话,几分钟我就讲过了。你要修学啊,没有二十年你做不到。你不要听我这样讲,师父在讲五分钟就讲完了啊。你回家不一定搞五十年搞得出来啊。那有好的善知识跟你指导,是比较快,但是不能急。这基础功夫都要有。

  这是这一段,我们跟各位简单的提一下。这个要展开来讲,还更多,还没那么容易,光是狮子频申三昧啊,就不只这个样子。

  像这个“入三昧已”这四个字啊,就更难。“我搞了半天,进去了以后,不知道。弄了半天出来了,不知道啊,刚才不知道有没有进去。”所以要进到那里面去,要进到这个三昧里面,那就很准确,很准确啊。

  各位知道,各位现在用大脑很准确。你有没有想过?我举个例子,你想想看。你有没有想过,这一栋大楼这么大,那一堆人走进去,回到他的家里去,对不对?一堆人从那里出来。这很清楚吧?没问题吧?

  你有没有看过企鹅,企鹅每只长得都一样。它的先生回来要找它太太啊,它怎么找?你会说,它们可能有雷达啦,有味道啦,有声音啦,有频率啦,然后才找到,对不对?现在科学家都用猜的。

  科学家应该去想一想,站在企鹅的立场,看看人钻进大楼里头怎么找到他的家。你大概很清楚“我是几楼几号就进去了”,对不对?可是站在企鹅来看呢,它怎么知道你有几楼,几楼又几号?有没有?那个问题,你把它倒过来看企鹅,企鹅也有那个啊,它太太是几号啊。是不是这样?一堆企鹅都在那里,一只企去鹅找到它太太是怎么找的?对不对?你去留意看看。

  有次我到墨尔本去,墨尔本有那企鹅,这么小。这么小啊,走路很好看啦。我们就在海边看。那企鹅从海边上来,然后排好以后呢,它们就排一排啊。然后咚咚咚,那大屁股一甩一甩,甩到岸上以后各人走各人的,回到自己的家。不会弄错。

  我就问那里面管理员说:“你们那边有没有门牌号啊?”

  “什么门牌号?”

  我说“要不然它们怎么回到家?”

  我们是因为有门牌号,你不会弄错,对不对?那它们有没有门牌号呢?它们有一种本能,很准的回到。你学这个三昧,就是这个样子。你会很正确地进入你生命的水平,生命的方向跟生命的标的。你进得去,这个标的啊,叫做生命观境。生命的境界会现前,然后你会很准确地到达那个地方。知道吗?这个叫生命观境。

  那么要训练这种生命观境,你就要严格接受我们的训练。上一次给各位看的“开悟之路”这个图啊,你按照这个标准走进去。进去以后啊,是很粗略的,这个生命观境会逐渐现前。过了这个“生住异灭”的这个“生”的生命观境就很微细了,那就跟我们刚才讲的情况,有类似的情形。

  所以,生命,进入到真实生命领域去的生命,其实是很灿烂的。我用一个形容词,叫做生命的花园。你可以进到里面去,是非常不可思议的领域。佛法也就是因为这个样子,所以它才迷人。

  我们很期望各位啊,都能进入这个领域里。祝福大家!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