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阿弥陀经 >

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浅讲(12)

辛二  化无情声

  经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前一段经文是讲阿弥陀佛化作有情众鸟说法,这一段经文是讲阿弥陀佛化作无情风树宝网说法,令闻者自念三宝、得法益,。

  微风说明风之和美,轻清柔和,不徐不疾,舒适悦意。不同此间的狂风台风,令人厌惧。极乐世界的行树罗网,皆由七宝所成,微风吹动,互相击触,铿然成韵,音声微妙。微是幽雅,妙在能说法。好比百千种乐器同时演奏。实际上其音声之美妙,非人间以至天宫之乐所能比拟。经文中虽未明说如众鸟那样演说妙法,但我们可以推想得到。否则的话,怎么会令闻者自念三宝呢?

  解  情与无情,同宜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

  这一段文,说明极乐世界众生念三宝因缘之无情法利。

  叫隋与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情指化鸟,无情指风树罗网。极乐世界不仅有情说法,无情亦说法。所说皆是微妙法,其内容是四教道品,即藏教生灭道品,通教无生道品,别教无量道品,圆教无作道品,以至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

  “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这就是极乐世界说法妙之所在。经云:“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微妙即殊胜不可思议,这不可思议就体现在这两句。各种法门同时演说,随众生上中下不同之机,所闻亦不一,使每个闻者都能理解。如藏教人所闻的是生灭四谛,通教人所闻的是无生四谛,别教人所闻的是无量四谛,圆教人所闻的是无作四谛。如同学校教学,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通通在一个教室上课,各听各的,互不妨碍,人人都听得懂。这样的教学方式,同修们一定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过。此等有情无情皆是阿弥陀佛之化身,故说法即是佛之圆音,能圆被一切众生之机。此即事事无碍之境界,唯极乐世界方有。

  极乐世界说法还有一个不可思议之妙,众生闻法能随心所欲,你想听什么法,便听到什么法,暂不想听的,则听不到。例如有的众生喜欢参禅,他听到的就是禅宗的法门;有的喜欢念佛,他听到的就是念佛法门;有的喜欢修止观,他听到的就是天台宗的三止三观法门。正因每人所闻之法皆契其机,又满其愿,故能个个法喜充满。

  “能令闻者念三宝也。”各人所闻之法虽异,而同时演说无量法门之目的,无非是叫极乐同修念三宝。为什么只说念三宝,不说念其他呢?因佛法僧三宝总括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佛说的,故念佛。佛说的一切法,能令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故念法。僧是弘传佛法的专门人才,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由念别相三宝,进而证悟一体三宝。因此极乐世界的众生,得闻有情与无情宣说的无量法门,最终归结为念三宝。

  解  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喜益。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是人理益也。初别明竟。

  这一段文,说明闻法得四益而念三宝。

  “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四悉檀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不管是哪一个人都可用。前面讲的有情众鸟说法,有四悉檀益。这里讲的无情风树罗网说法,也有四悉檀益。四悉檀即以四法普施众生。在我们娑婆世界讲普施,还不能很普遍。唯有极乐世界才是真正名符其实的普施,从前面的“同时演说,随类各解”两句可知,西方世界真正能普施一切法门。一切众生,不论根机是那一类别,皆能得益而念三宝,故曰“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这第一句是总标,下面别释无情说法之四益。

  “凡夫创闻”,凡夫指带业往生极乐同居,而尚未断烦恼的众生。创闻即从未听过,今日方始得闻,无情风树宝网皆能作乐,宣说妙法。

  “大踊遍身,是欢喜益。”他自然欢喜踊跃,遍布全身。这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

  “与三宝气分交接”,分是情分,气分交接,即心心柑印。渚善和合共住,同闻共禀无情宣说之无量法门,这是外面与别相三宝气分交接;闻法后,心里念念觉悟,心行皆纳入佛法之轨道,身心清净,这是内心与自性三宝气分交接。

  “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因能与三宝心心相印,便真得三宝之加持,则必然能发菩提心。关于菩提心,前面已讲得很多了。简单地说,菩提心即慈悲心,亦即利他之心,这个他包括所有一切有情无情众生。故菩提心是广大无边之真善心。发菩提心,随即生此大善心。这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

  “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从此菩提心起实修,用功伏灭烦恼。功夫浅的,则先伏烦恼。工夫深了,便断烦恼了。这个烦恼包括见思、尘沙、无明三种烦恼。极乐世界之境缘皆非常殊胜,故对于极乐世界的众生,伏灭烦恼并非难事。从断德讲,这是对治悉檀,得破恶益。

  “证悟一体三宝,是人理益也。”彼国众生,听闻无情风树宝网宣说之妙法后,自然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烦恼一断,盖覆自性之障碍去除,自性本具之如来智慧德相全体彰现,即证悟一体三宝。证悟自性佛宝,即证法身德,成就法身。证悟自性法宝,即证般若德,成就报身。证悟自性僧宝,即证解脱德,成就应化身。故证悟一体三宝,即圆证三德,圆成三身。从智德讲,这是第一义悉檀,得人理益。

  以上所讲的无情风树说法四益,比有情众鸟说法四益意义更深,显示了极乐世界众生从凡夫修成佛的过程,对于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夫,很有启发,我们的修行也是照这条路走的。当初我们一听到佛法,尤其是听到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欢喜得不得了,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今天遇到了,今生即能了生死,怎不激动万分?也是大踊遍身,得欢喜益了。

  然后便去皈依三宝,到寺院里供养三宝,有条件的,自己家里设佛堂供养三宝,念佛读经,亲近出家人,由住持三宝而启发自己的自性三宝,这就是与三宝气分交接。读经听经多了,便明理了,自然就发起菩提心来,这就是生善益。

  一个人真正发菩提心之后,便不会恼害一切众生了。不要说有情,连无情都不恼害,如活的树木花草,我们不能无故地伤害它,因树木上依附着很多有情。一切有情无情皆有佛性,皆当作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只要这个心一生起,即不会恼害一切众生,行动上也不会再造恶业。发了菩提心的人,知道杀一个众生,等于杀一尊未来佛。我是佛弟子,还能杀未来佛来吃吗?当然不能!那好吃的贪心即伏住了。开头还有点勉强,渐渐便成自然,于是干脆就吃素,再不造杀业了,贪烦恼便慢慢地灭掉了。这就是伏灭烦恼,破除恶业。

  烦恼一断,业障消除,即能明心见性,证悟一体三宝。我们学佛,就要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不是仅仅听听而已,听了一定要去实行,听后不做是得不到真实利益的。

庚二  总结

  经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一段文,总结化鸟和风树有情无情说法之功德庄严,也是总结极乐世界之依报妙,皆是阿弥陀佛因地愿行福慧所成就。

  解  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

  这一段文,说明唯心妙境。含义很深。

  “重重结示,”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极乐世界的生活环境,到此是第三次总结了,故说“重重结示”。

  “令深信一切庄严”,深信即非浅信。藏通二教之信偏空,别教之信但中,三者皆属浅信。唯圆教之信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方为深信。一切庄严,指极乐四土所有的依正庄严。

  “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这是从佛讲的。导师是对佛的尊称,九界导师,指极乐教主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一切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因地发四十八大愿,无量劫菩萨道,修六度万行,大愿大行之因,所成就之果。此为修德庄严。种智即一切种智,前面介绍过,此为三智中最圆满究竟的智慧,唯佛方有。阿弥陀佛已成佛,转八识成四智,成就一切种智。故极乐世界一切庄严,非识心所变现,而是阿弥陀佛一切种智之所显现。此为性德庄严,自当特别殊胜。

  “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这是从众生讲的。吾人指我们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净业即清净业。我们以清净心念佛,修的就是净业。如果在念佛时打妄想,心就不清净,所修的就不是净业了。清净三业是能感之因,极乐世界四土依正庄严是所感之果。在我们众生来说,尚不能转识成智,则此庄严便是唯识所变。这个识是第八阿赖耶识,成佛就是将阿赖耶识转变成大圆镜智。

  阿赖耶识会变吗?会变。例如我们想造个藏经楼,先要请工程师设计。他心里有个蓝图,东西多长,南北多宽,上下多高,要用多少木料砖瓦等等。然后按这个设计建造,最后藏经楼造好了。这个藏经楼就是识变出来的。十法界之依正庄严,皆是阿赖耶识所变,一切唯心造,能造之心在众生就是识。阿赖耶识叫藏识,收藏着无始以来善恶业和习气的种子。藏识里哪一种习气多,即变现哪一个法界,如贪心重,即变现饿鬼法界。我们念佛人天天念阿弥陀佛,心里不打妄想,我们的阿赖耶识里所贮藏的念佛习气多,即净业的种子多,所变现的自然就是极乐净土之依正庄严。

  所以极乐世界一切庄严,都是阿弥陀佛一切种智之所显现,亦是众生阿赖耶识之所变现。因念佛人修的是净业,识变的和佛种智显现的相应,故能往生极乐,受用四土之庄严。若不念佛,不修净业,怎么能生到极乐世界坐享其成呢?不信愿念佛的就不能去,所以也可以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是阿弥陀佛和念佛往生的众生共同造成的。

  “佛心生心,互为影质。”佛即阿弥陀佛,生即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质是本质,影是影像。前面讲了,极乐世界一切庄严是佛之种智所现,能现之种智是佛心,所现之庄严为佛境。又,极乐世界一切庄严是众生的藏识所变,能变之藏识是生心,所变之庄严为生境。也可说佛境生境,互为影质,因全境即心。以佛境为本质境时,而在众生心中则为影像境。这就是玄义明宗中讲的:“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反之亦然,以生境为本质境时,又在佛心中为影像境。佛是众生心内之弥陀,名自性弥陀。众生是佛心内之人民,名自性众生,故说自性众生誓愿度,以至自性佛道誓愿成。众生心与佛心平等,互为影质。

  “如众灯明,各遍似一。”这里用譬喻进一步说明:众灯之光明各遍一室,好像是一光而不可分。同修们都看到过,一个大厅里有几十盏甚至上百盏灯,每一盏灯皆有光,光明悉遍满全厅,这盏灯的光跟那盏灯的光,交融在一起。大家看看这亮光是一个还是几个呢?如果说一个,不对!各灯都有光亮,若是关掉一盏灯,因为少一盏灯放光,亮光就少了。如说有很多个,也不对,能分得开吗?这就是各遍似一。

  这和玄义明宗讲的一室千灯之喻意思相同,皆是说明佛心所现之四土庄严,和生心所变之四土庄严,都是圆满周遍,似乎是一个极乐世界分不开,但又是各人各庄严,互不妨碍。虽同处一个极乐世界,各人的境界不同,如同各盏灯的亮度不同,亦即表各人智慧有大有小,但皆各自庄严自己的净土,可谓不分而分,分而不分。此即唯心庄严,事事无碍之境。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理是能现能变之心,事是所现所变之境。佛心生心全体变现出极乐世界一切庄严,此即全心成境,亦即全理成事。极乐世界一切庄严全体就是佛心生心,此即全境即心,亦即全事即理。能所不二,理事不二,心境一如,如同依金作器,器器皆金。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这两句和前面理事两句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在理为性,在事为修。性是理性,即我们的心性,心性本具一切庄严,理具性德庄严。修是事修,从理具性德庄严起修,事造庄严,而成修德庄严,此即全性起修。而全体修德庄严;仍是心性理具之性德庄严,不出心性之外,玄义明宗中讲“心性实无外故”,此即全修在性。犹如全海成波,全波在海,不出海外。理事不二,性修不二。净土弥陀皆不在心性之外,此即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们修净土法门的,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因阿弥陀佛即性德之代号,这一点在玄义明宗中已讲得很清楚,所以念佛是最高级、最圆顿的修法。

  “亦可深长思矣。”因为“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这四句之理很微妙,故澫益大师口丁嘱我们,要我们深思远虑,谛心研究,才能够有所领悟。

  解  奈何离此净土,别谭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

  这一段文,呵斥愚迷之人执理废事、执空废有之过失。

  “奈何离此净土,别谭唯心净土”,奈何是感叹词,此净土指西方极乐世界。有些人不了即事之理,即土之心,撇开事实上有个西方极乐净土,而另外大谈唯心净土。古时这个谭字与谈话的谈字相通。

  “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心甘情愿被人讥诮为鼠即、鸟空之说。鼠即是鼠叫声,老鼠叫唧唧唧的声音,唧和即是同一个音,即就是有。这是比喻谈有而不知妙有之理者,他们只讲即心之土,即唯心净土之理,而否认西方净土妙有之事。离土谈心,不了即土之心,定是误执缘影妄想为心。如此谈唯心净土,便是执理废事,类似鼠即之谈。鸟空是鸟鸣声,猫头鹰叫空空空的声音。这是比喻谈空而不达真空之理者,其所执之空乃顽空、偏空,认为既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则净土不需生,弥陀不用念。当知真空不碍妙有。故虽了知生无所生,不妨无生而无不生,心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虽了知念无所念,不妨无念而无不念,声声称念阿弥陀佛。如此便可即有生而证无生,即有念而证无念。如此可知高唱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执空废有,类似鸟空之谈,实是可叹可哀!

  古来祖师大德常常教诫我们:“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许。”芥子即芥菜子,小得只有一点点。这就讲明,执理废事者,着一点点空就绝对要落空。倒不如执有,即便执着事相而不明理,只要能老老实实念佛,还可生凡圣同居土。要是执理废事,执空废有,则不能往生。结果成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份都没有了,这个亏可就吃得太大了!

  “初依报妙竟。”到此为止,栏椐罗网行树,宝池德水莲华,天乐天华,金地经行,众鸟微风树网说法,所讲的都是依报,即极乐世界众生所受用的生活环境。依报讲完了。

下面再讲正报。

  丙二  正报妙

  文分二:初征释名号,二别释主伴。

  丁一  征释名号

  文分二:初征,二释。

  戊一  征

  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释迦牟尼佛介绍了极乐世界之依报庄严后,接着介绍极乐世界之正报。依报是依正报而有,例如我们到一处新地方,尚未见主人,先看到其所住房屋、花园,种种设施,富丽堂皇,便可推知主人一定非常富贵高雅。这里也是如此,经文先说依报,后说正报。

  释迦牟尼佛问舍利弗:“舍利弗啊,你意下如何?极乐世界的那尊佛为什么叫阿弥陀?”于汝意云何?这句是征起。发起序中虽有介绍,“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大众已知其名,但未必了解他的意义,而且阿弥陀佛是本经正报之主,故须征问,以引起听经大众的注意而生深信。

  舍利弗尊者当然不能回答,为什么呢?虽然舍利弗尊者在声闻众中,智慧第一,但是对佛的境界则不了解。好比有个初中生,很聪明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名,若问他高中、大学的课程,他没有学过当然就不知道了。不过,同修们听了之后千万不可生轻慢心,舍利弗尊者实是古佛再来,他示作声闻,为了引导跟他一起从凡夫证到阿罗汉的人,他不能现出自己聪明,所以装作不知道,不开口。佛在经上问过他好几次,他均未作答,都是释迦牟尼佛一人自问自答。这里亦同样。

  解  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这一段文,点明征释名号之目的。

  “此经的示持名妙行”,这一部《阿弥陀经》是佛确实指示修行途径,说明执持名号是修学佛法的妙行。持名为什么称为妙行?因持名念佛是所有行门中最简易、最殊胜的修行方法,圆瑛大师在《弥陀要解讲义》中说其妙有含三方面:

  一简捷妙:简即简单,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或阿弥陀佛四个字,便能横超三界,真是最简单了。捷即快。我们在讲解序文时讲到,凡夫修行想出三界了生死,有两种办法:一是修通途法门,竖出三界;一是修特别法门,横出三界。若修靠自力渐断烦恼的通途法门,证得初果后,根性最利者三生,最钝者则要六十小劫,才能证阿罗汉果竖出三界。而修靠自力和弥陀愿力的二力特别法门,不必断烦恼,可带业往生西方净土,当生即能横出三界而了生死,真是再快捷没有了。

  二殊特妙:殊特即殊胜特别。我们只要十念功成,也能带业往生。同修们看过《观经》的便知,那些造作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时看到大火地狱之相现前。由于宿世善根成熟,感得善知识开示,念佛求生西方。他诚诚恳恳地念了十句阿弥陀佛圣号,大火没有了,金莲华现在面前,他就含笑往生了。这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第十八十念必生愿相应,那些本该堕地狱的人,至心念十句阿弥陀佛,也能带业往生。这是所有法门中都没有的最殊胜最特别之妙。

  三圆顿妙:只要生到西方,便圆证三不退。我们在玄义力用中介绍过,三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而这三不退要圆满证得,须到等觉菩萨的阶位。菩萨要修到这个阶位,不知要多少生多少世,经多少劫。而一个带业往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烦恼丝毫未断,一生到那里即圆证三不退,和等觉菩萨一样。这是圆满顿超之妙。

  因有以上简捷、殊特、圆顿三妙,故持名一法称之为妙行。持名念佛法门,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果,全凭一句佛号,不必借助其他任何方法,实在是妙极了!

  “故特征释名号”,因修学持名念佛这个法门,这句佛号非常重要,所以世尊特别要问当机舍利弗尊者,彼佛为什么叫阿弥陀?希望听经者都能因名思义,问话的用意很深。

  “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阿弥陀佛用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成就了一个极乐世界,同时也庄严成就了这句名号。此名号具足了阿弥陀佛的万德,故称之为万德洪名。玄义明宗中讲:“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一心称念这句阿弥陀佛,便招来名号所具之万德,将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按教理说,即以佛之果德,庄严念佛人之因心。故确实不可思议!同修们能对此名号功德了解之后,就会生起甚深的信心,便一心执持,再不会怀疑还有第二个法门比这个法门更为殊胜。我们这一生有幸遇此持名念佛法门,大家真能做到“一心执持,无复疑贰”这一条教诫,则往生绝对不成问题。

戊二  释

  文分二:初约光明释,二约寿命释。

  解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这段文说明阿弥陀的含义,及持名功德的不可思议。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阿弥陀是梵语,译成汉语是无量。既是无量,便不可以心度量,亦不可以口议量,真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为悉檀因缘,利益众生,虽不可说而不妨无说而说。

  “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释迦牟尼佛将无量归纳成无量光、无量寿,以此二义囊括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等所有一切的无量。

  “光则横遍十方”,光表空间。从横讲,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所有的空间,如同阳光普照,无有一处不照。

  “寿则竖穷三际”,寿表时间。三际即过去、现在、未来。从竖讲,阿弥陀佛的寿命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十法界的佛和众生,其活动超不出时间和空间。我们生到西方,便跳出时空之圈,无时间限制,亦无空间限制。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我们生到西方,亦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即遍照十方,无处不照,空间无有障碍。无量寿即彻始彻终,永远长寿,时间亦无有障碍。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两种功德,可将空间和时间中的所有一切功德总摄无遗,故说是收尽一切无量。

  “横竖交彻,即法界体。”我们应该知道,横遍十方与竖穷三际,横竖不能分开,互相交彻。今天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过去、现在、未来,每天都是无量光遍照十方。这就是横中有竖,竖中有横,横竖互相交彻,光寿不可限量。法界体即我们的佛性,亦即玄义辨体中讲的实相、心性。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以此法界体,亦即心性,作弥陀之三身四土。身是正报,土是依报。

  “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阿弥陀佛之名号也是心性所作。故弥陀身土名号皆是心性所作,此即玄义辨体中讲的:“举体作依作正……乃至能说所说……能持所持……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举个譬喻,我们用墨画一幅山水人物画,并写上名字。此即举墨而作山水人物名字,则此山水人物名字全体无非是墨。同样,举一念心性作弥陀身土名号,则此身土名号无非是一念心性。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本觉理性即人人本具之佛性。这里讲得非常清楚,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是我们的佛性、心性。这就回归到自性上来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玄义明宗部分也已讲过。

  “持名,即始觉合本。”始觉即遇缘闻到佛法,由本觉理生出始觉智。我们从来不觉,今日开始相信念佛,就叫始觉。持名即众生以能念之心(始觉智),念弥陀名号(本觉理),所以说是始觉合本,始觉和本觉合在一起了。

  “始本不二”,始觉智,是由本觉理生,始觉和本觉本是一。我们用譬喻说,电灯的灯泡是本觉,它发出光明来就是始觉。灯泡发出的光,还照灯泡,灯和光不是两个东西,光不离灯,灯不离光,光灯不二。同样,以能念之始觉智,照所念之本觉理,离能无所,离始无本。从所念之本觉理,发能念之始觉智,离所无能,离本无始。能所一如,始本不二。始觉照本觉,是众生念弥陀,如子忆母。本觉发始觉,是弥陀念众生,如母忆子。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二忆念深,母子相会。念到最后,始本合一,理智一如,自己就是阿弥陀佛了。

  “生佛不二”,我们的本觉理性和阿弥陀佛一样,和释迦牟尼佛也一样。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诸佛之法身理体,与众生之本觉理体,无二无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唯此现前一念心性。

  “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相应即相契合,阿弥陀佛怎么做的,我们也怎么做,便相应了。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悉能同佛,则我们就是佛。一念心与佛相应,则一念是佛,念念能与佛相应,则念念是佛。我们真能这样用功,心心不离弥陀,象序分最后讲的:“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到临命终时,能保持最后这一念相应,那不生西方到哪里去?如是因得如是果,当然是生西方。

  所以念佛人一定要相信,所念之佛号与自己能念之心是一体,阿弥陀佛之体性跟我们众生之体性完全相同,不过他已修成,我们尚未修成。就像我们家里有两面镜子,一面擦得透亮,没有一点灰尘,你拿起来一看,样样照见,连几根眉毛都看得清清楚楚。另一面镜子蒙满了灰尘,什么也照不出来。这两面镜子的镜体完全相同,为什么一面镜子不能照呢?就是因为有灰尘染污了镜面,把镜面遮盖住了。只要将灰尘擦干净,恢复镜面原有的光亮,就可以照了。

  这两面镜子即喻佛心和众生之心,灰尘喻烦恼。佛已断尽烦恼,如同擦净灰尘的镜子,能寂照照寂,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众生心体和佛无二无别,只是为烦恼所障覆,如同蒙满灰尘的镜子,本具之德能不能发挥。现在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洗除心垢,一念心不随九界之缘,而常缘万德洪名,则一念相应一念成佛,念念相应念念成佛。念到心中唯有阿弥陀佛,别无他念,便始本合一,我们自己就是阿弥陀佛了。所以持名简单直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应当听从澫益大师的教诫,一心执持,无复疑贰。

己一  约光明释

  经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这是从光明解释弥陀名号之建立。

  世尊对当机舍利弗尊者说:“舍利弗啊,极乐国的教主,他的光明无量无边,能遍照十方世界,无论什么都遮阻不住,因为这样,他的名号才叫阿弥陀。”    .

  解  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

  这一段文,先从理解释光明,次从弥陀所证解释佛光无量。

  “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这一句就是玄义辨体中讲的“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心性即实相,它是寂而常照的。寂有不动之义,这是讲的心性之体,随缘而常不变。照有光明之义,这是讲的心性之用,不变而常随缘。诸佛之心性皆是寂而常照,这句着重在照字,所以是光明。这是心性之智德。

  “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阿弥陀佛的光明怎么会无量呢?因他修因圆满,已证佛果。心性无有边际,玄义明宗中讲:“竖无初后,横绝边涯”,“大而无外”。今弥陀已彻底究竟证得心性无量这个本体,则心性本具无量智德之体圆满显露,所起之大用便是光明无量,遍照十方。

  解  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

  这一段文,从愿解释佛光无量。

  “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说明诸佛都是彻证心性无量之体,都有光明无量遍照十方之德用。此三句说明佛佛道同,所以都可以和阿弥陀佛一样叫无量光。

  “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诸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所发的愿不同。阿弥陀佛在因地当法藏比丘时,他发了四十八个大愿,他的愿力跟十方诸佛的愿力都不相同。因此“随因缘立别名”,诸佛即随诸佛在因地所发之愿的差别因缘立别名。

  “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即第十二光明无量愿:“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今果成如愿也”,现在他证果成佛了,其愿悉皆圆满实现。阿弥陀佛便随此因地所发光明无量愿之因缘,立别名无量光。

  解  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

  这一段文,简别三身,并解释为什么应身的阿弥陀别名无量光。

  “法身光明无分际”,法身即真心本性,万法之理体,无形无相,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故其光明亦然,无有分量边际。

  “报身光明称真性”,报身以智慧为身,称性所现。前面讲过,佛有两种报身,这里讲的是自受用报身。白受用报身是佛住果地大般涅槃自己的受用,与法身相同。故其光明亦称合真性,普照法界。

  “此则佛佛道同,”法报二身,诸佛共证,无二无别故诸佛都相同。

  “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干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应身为应机而现,随机随时随处所现身相光明不等,故诸佛之应身光明则异。应身光明又分常光和放光两种。常光即佛身常放之光明,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于减劫人寿百岁时示生娑婆世界,其所示现之身高一丈六尺,常光一丈,尚比一由旬短少很多很多。因末法众生福薄根钝,目不堪其光故。放光是遇特殊因缘时,佛由面门或眉间,甚至手足全身皆放光明,如世尊说《法华经》时,眉间白豪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这里讲的应身光明指常光,有照一由旬,有照十由旬、百由旬、千由旬的。由旬,我们在前面介绍过,小由旬相当四十华里,中由旬六十华里,大由旬八十华里。还有应身光明大到照一个世界、十个世界、百个世界、千个世界的。这个世界指的是三千大千世界,即一佛土。

  “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其常光普照十方,十方无量世界全都照到。唯有阿弥陀佛如此,因而立别名无量光。经云“彼佛光明无量”,即指阿弥陀佛应身光明。

  “然三身不一不异”,佛有法报应三身,本来圆融,一身具三身,故不一。三身原是一身,故不异。不一不异,即别序中讲的“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佛身本不可思议,离诸戏论,故说不一不异。

  “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为了让众生得悉檀之欢喜、生善、破恶、人理四种利益,才作三身光明之分别,指出唯有阿弥陀佛之光明普照十方,胜过诸佛。

  解  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这一段文,说明佛光无碍。

  “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当知是告诫我们应当知道。佛光平等普照,在佛讲,本来没有什么障碍不障碍。但在众生说,则有碍不碍。若众生与佛缘浅,不念佛,即烦恼重,障深,则见不到佛光,便说有障碍。若众生与佛缘深,肯念佛,即烦恼轻,则障浅,就能见到佛光,便说无碍。

  有人说:“我念佛念了几十年,到现在也没有看到阿弥陀佛的佛光。”要知道,不是阿弥陀佛的光不照我们,而是我们不让他照。如夏天有人怕太阳晒,出门撑着伞,太阳就照不到身上了。他撑着伞,遮住太阳,却说太阳没照。这个人愚痴不愚痴呢?我们众生有烦恼,就同打伞一样,将佛光障碍住,便照不到佛光了。

  我们有什么烦恼?见思烦恼。假如有人突然打你一个耳光,要是你没修行功夫,就一定会瞪着眼说:“你发疯了,为什么打我?”嗔火在心中烧起来了。其实这个我在什么地方搞不清楚。众生颠倒,执着这个身是我,不能碰,否则便是侵犯我。这就是我执,也叫见思惑。见思惑将我们迷住了,就像打了一把伞,阿弥陀佛的光天天照到我们也不知道。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量的,无时无处不普照,没有任何障碍。我们只所以没感觉到照的原因,是自己被烦恼障碍住。

  我们怎样把烦恼灭掉,障碍去除呢?那就要多念阿弥陀佛,天天念无量光,自己身上便有光了。有人打你一下,打得好,消除我的业障。为什么这样想呢?因为前世我打过他,今世他打我一下正好,我欠他的债还清了,造的业消了,所以他打我是帮我消业。我们念佛就要将这个道理念出来,同修们就明白了,浑身上下哪里都没有我,打的是谁?打的是业障,打得正好,使我业障消得快。

  我们学了佛要会用,就跟读书一样,只会死读书没用,即使能把书全背下来也没有用,因为还没有将书上的道理用到生活中。同样,要能应用佛法的道理指导日常生活,这样待人处事就圆融了,才真正得到些学佛的利益。

  “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一切世间包括有情世间和无情世间。由于众生与阿弥陀佛的缘深,只要我们至心念一句佛号,则心光透露,称性周遍,即能与佛感应道交。故念佛众生,若凡若圣,若有情若无情,或显见或冥见,悉能圆见佛之光明。若自己业障深重,与佛无缘,不信佛法,不肯念佛,反怪佛光不能照身,则如同太阳当空,自己打伞遮着,而胡说没有太阳一样愚痴。

  所以,同修们不必再在佛光遍照这个问题上产生疑惑,否则障碍会更多,那就更见不到佛光了。如能深信不疑,抱住一句佛号,死心塌地念下去,迟早总会见到佛光的。大势至菩萨斩钉截铁地给我们作保证:“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佛都能见到,何况佛光呢?万一我们一生都见不到,那是业障实在太重,所以现前见不到,但也不能退心。就是在临命终时有业障也不要紧,只要能心不颠倒,仍是念一句佛号,便立刻能蒙佛光照身,即可仗佛力带业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即当来见佛,则天天和阿弥陀佛在一起,天天沐浴佛光了。

己二  约寿命释

  经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这是从寿命解释弥陀名号之建立。

  世尊又对着舍利弗说:“舍利弗啊!极乐世界的那尊佛,及国中的人民,寿命长远,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所以他的名号叫阿弥陀。”人民指清净海众,下从刚往生的凡夫,上至等觉菩萨,皆仰仗佛,以佛为最高领导,故称人民。“阿僧祇”是梵语,译成汉语是无数,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是非常大的数。阿弥陀佛不仅光明无量,寿命也无量,故阿弥陀亦名无量寿。

  解  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

  这一段文,先从理解释寿命,次从弥陀所证解释佛寿无量。

  “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诸佛之心性皆是照而常寂,这句着重在寂字,所以是寿命。这是心性之断德。诸佛烦恼已尽,二死永亡,住涅槃寂静,寂即不生不灭,真正是无量寿。

  我们世间人都想求长寿。如果不知道从根本上修心,只是在营养、锻炼身体上,想方设法延年益寿,那是舍本逐末。佛教里修长寿的方法,就是修定,心在照的时候不要动,学习诸佛心性照而常寂,便长寿了。

  “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现在阿弥陀佛已彻底究竟证得心性无量这个本体,心性本具无量断德之体自然圆满显露,涅槃成就,所以寿命无量。

  解  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应身随愿随机,延促不等。法藏愿王,有佛及人寿命皆无量之愿,今果成如愿,别名无量寿也。

  这一段文,简别三身,并从愿解释为什么应身弥陀别名无量寿。

  “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法身以理性为身,即我们的佛性,不生不灭,无开始之时,亦无终结之日。法身本无寿命可言,为与报身应身相应,便说寿命无始无终。

  “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报身以智慧为身,即白性般若,要靠修才能证得。从开始觉悟之后,积功累德,断尽烦恼,开显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即智德圆满,断德究竟,始本合一,即证得报身。从证得报身的这一天为始,一得永得。因报身称法性,无有终了之时,故说寿命有始无终。

  “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从法报二身讲,诸佛之法身本同,证道亦同,则报身亦同,所以都可名为无量寿。

  顺便说一下,我们凡夫也有报身,但尚未证得。现前这个四大假合之身,是受报之身。宿世今生善事做得多,身体便健康,没有横祸。若恶事做得多,则经常生病,或遭横祸。我们凡夫之身其实就是造业所感之业报身,与佛之报身不同,完全是两个概念。此业报身之寿命有始有终。

  应身以机缘为身,是法报二身所起利益众生之大用。应身随因缘机感示现生灭,故寿命有始有终。

  “应身随愿随机”,随愿即随诸佛宿世所发度化众生之愿,随机即随众生之机感。应身佛不能说来就来,他要等众生根机成熟,众生有感,方能来应,示现成佛。若时机因缘未熟则不来,即使来了也发挥不了作用,因众生根机未熟,不能接受佛的教化。读过《法华经》的都知道,大通智胜佛证得无上菩提之后,在菩提树下坐了十个小劫,他等什么?就是等众生根机成熟,他才能示现成佛。

  “延促不等”,延即长,促即短,应身寿命长短不同。如释迦牟尼发愿人五浊恶世度化刚强众生,他于人寿百岁时来此世界示现成佛,故其寿短。弥勒愿在当来净世度化循善众生,他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下生成佛,故其寿长。这是应身随愿寿命长短不等。应身是以众生为主,众生有感,佛才有应。众生感的时间长,即机长,则佛应现的时间也长,故寿也长,反之则短。这说明应身随机,寿命长短不等。

  此外,佛有缩劫智,如愿长而机短,则促长令短;如愿短机长,则延短令长。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于人寿百岁时示现成佛,其寿本应百岁。魔王波旬请佛提前人灭,佛观有缘众生已度尽,此即愿长机短,于是将长缩短,提早二十年于八十岁人涅槃。世尊愿将余二十年的福报,普施末法时期的出家修道人。这也是本师怜悯末法众生福薄障深的大慈悲心。

  “法藏愿王”,法藏即是阿弥陀佛因地出家为比丘时之法名,他于当时的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一切佛在因地所发之愿,无有超过法藏比丘之大愿的,故称其愿王,我们所唱的《赞佛偈》第一句即“弥陀佛大愿王”。因此之故,十方三世佛,公推阿弥陀第一。

  “有佛及人寿命皆无量之愿”,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愿中,第十三寿命无量愿说:“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这是说佛寿无量;第十五随愿修短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说国中人寿无量。

  “今果成如愿,别名无量寿也。”现在佛果已成,其愿悉圆满兑现,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成佛,便随因地所发寿命无量愿之因缘,立别名无量寿。

  解  阿僧祇,无边,无量,皆算数名,实有量之无量。然三身不一不异,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

  这一段文,解释无量,并再次简别三身,破人情计。

  “阿僧祇,无边,无量,皆算数名”,这些都是古印度计算数量之单位名称,如同中国的个、十、百、千。《华严经·阿僧祇品》中,佛告心王菩萨,从一百洛叉为一俱胝开始,到最大的一个不可说不可说转,共有一百二十三个数字单位。前面还有基数等数字单位,印度数字单位之多,远远超过中国。

  我们中国的数字单位系十进制,十个十为百,十个百为千。过去印度的数字单位是以平方的关系递进的,即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平方。例如这些数字单位最后的二十个大数中,第一个是阿僧祇,即无数;第二个是阿僧祇乘阿僧祇,即阿僧祇的平方,名阿僧祇转;第三个是阿僧祇转的平方,名无量;第四个是无量的平方,名无量转;第五个是无量转的平方,名无边……倒数第二个大数名不可说不可说,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个数字单位名不可说不可说转。大家在经上有时看到的不可说不可说,实际上是一个数字单位的名称,还是可计算得出的。

  阿僧祇这个数有多大呢?按中国人的算法,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一个阿僧祇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真是天文数字啊!经上讲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劫,我们在前面已介绍过,这里讲的是大劫,不是中劫,更不是小劫。阿弥陀佛的寿命,不是一个大劫,而是阿僧祇大劫,就是无数大劫;又不止一个无数大劫,而是无边无数大劫;又不止一个无边无数大劫,而是无量无边无数大劫。这么大的数,二乘人尚不知,何况凡夫?所以对凡夫和二乘人说,因无法测量,故名无量。唯有佛菩萨现量圣智,能知其边。

  “实有量之无量”,经上说阿弥陀佛这个应身寿命无量,此无量为数字单位之名,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无量,而是有限量的无量,这个时间可以计算得出,他寿命到了仍然要人涅槃。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阿弥陀佛上半夜入灭,观世音菩萨下半夜便接位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名众宝普集庄严。他这个世界比极乐世界更殊胜,实际上还是同一个世界,只不过主人换了,国名也改了,同中国古代改朝换代一般。观世音菩萨成佛,寿命也是有量之无量。他人灭时,大势至菩萨即补佛位,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所以西方世界的佛是一尊接一尊连续的,永远是正法住世,没有像法,也没有末法,这也是那个世界的殊胜之处。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人灭后,要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有下一尊弥勒佛出世,其间没有佛法的时间真是太长了,这是众生的福薄,真是太可怜!

  “然三身不一不异,是无量之无量矣。”这是怕人不达三身之义,分别计较三身之寿命,大师为破此情计而说的。同修们不要执着法身就是法身,报身就是报身,应身就是应身,佛身不可思议,三身不一不异,这个道理我们在前面已多次解释过。因三身不异,故应身即法身,即报身,则其寿命也可和法报二身相同,也是无量之无量的。

  听到这个解释,可能会有人要说:“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涅槃了,怎么能说应身寿命也是无量的无量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知道。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范围有三千大千世界。前面介绍过,我们这个地球叫南瞻部洲,是一个小世界的四分之一。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即三千大千世界,释迦牟尼佛教化的范围就有这么大。

  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化身,要到千百亿个世界去教化众生,不是仅仅在我们这一个小地球上。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小世界四分之一的地球上,释迦牟尼佛示现人涅槃,可是在其他的小世界,他正在示现成佛,正在住世说法。释迦牟尼佛之境界不可思议,故其应身寿命亦是无量之无量,一点不假。

  解  及者,并也。人民,指等觉以还。谓佛寿命并其人民寿命,皆无量等也。

  这一段文,解释生寿无量。

  “及者,并也。”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这里的及即并,不仅佛寿无量,并且生寿,即人民的寿命也是无量。

  “人民,指等觉以还。”人民是哪些人呢?人民是指等觉菩萨及以下之圣众。因为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为法王,观音势至等补处菩萨,分证位、相似位的圣贤,以及带业往生的凡夫,通通属于人民。就是除佛以外的所有众生,皆称人民。

  “谓佛寿命并其人民寿命,皆无量等也。”这个“等”是指无量后面省略的“无边阿僧祇劫”。

  有人可能会问:“极乐世界的人民还没有成佛,怎么能和佛一样寿命无量呢?”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仗他力,即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之加持。前面提到过,弥陀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五愿,说成佛后国中人寿无量。现弥陀已成佛,人民寿命无量,与其本愿相应。另一个是自力所感,即仗众生自身之念佛功力。往生的人皆是一心念佛,净业成就,莲华化生,清虚之体,无生老病死,故能寿命同佛无量。

  极乐世界的人民,之所以个个皆能一生成佛,就是因为生到极乐世界寿命无量。那些带业往生极乐同居土的凡夫,一生到那里即证位不退,同时圆证三不退,而其寿命又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后面会讲到,阿弥陀佛成佛才十劫,国中补处菩萨已多得非是算数之所能知,他们都是在十劫中成就的。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实际上就是佛。由此可见,西方世界成佛之快速不可思议。在西方人看来,成佛所需时间,比我们寿命百岁之人看三秒钟还要短得多,其无量寿命只用去很少很少的一点点,就可以成佛了。

  因此我们不必担心这寿命只是有量的无量,也不必担心有完了的一天。因为成佛后就证得报身、证得法身了,那是真正的无量,不是有量的无量。所以只怕我们不会往生极乐世界,若能往生,则个个必定能一生成佛,寿命皆是无量的无量,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特别殊胜之处。所以说,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这个法门,知道凡生到西方的,都有这个一生不退成佛的好处,就再也不会朝三暮四了,只要死心塌地把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就决定成功!

  解  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

  由此往下,重释光寿二义。这一段是总明。

  “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名号,是在弥陀彻证心性横遍竖穷无量之体后建立的。而众生现前一念心性也是横遍竖穷,横遍即无量光义,竖穷即无量寿义,故也可说光寿名号都是根据众生现前一念横遍竖穷之心性而建立的。

  “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众生心佛心,本同一体,在理上讲,生佛不二,生佛平等。光寿无量在佛已证到,在众生尚未证到,仅是理具。众生念此弥陀名号,能即名号而悟各自光寿无量之心性,亦即以弥陀果德光寿,引发众生自性理具之光寿种子,而成现行之果德光寿。正如前面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持名时果真能与心性相应,则一念相应一念光寿无量,念念相应念念光寿无量。

  解  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这一段文,别明无量光义。

  “复次由无量光义”,上面已总说了光寿之义,这里再次进一步说明其义,故曰复次。由心性本具智慧光明横遍十方之无量光义,众生以持佛名即无量光之因,能感光明无量之果。具体说有三个果报

  “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极乐世界是法界藏土,一生到极乐世界,十方世界通通能去,就等于生到了十方世界。

  “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弥陀法身与诸佛法身同体,一见到阿弥陀佛,就能见到十方诸佛,圆见三身。

  “能自度即普利一切”。我们以一句佛号,能圆断一切烦恼,了脱二种生死,彻证心性无量之体,即自度。能自度便有智慧能力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与我本来同体,自他不二,所度者是自性众生。若尚有一众生未度,即自度亦未究竟。自度为断白性之烦恼,学自性之法门,成自性之佛道,而度自性之众生,故说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经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就是上述三点之明证。极乐世界的人民有这么大的本领,早上能到他方十万亿国土,即生到十方;供养十万亿佛,即见十方诸佛;供佛一定助佛教化众生,即普利一切。

  有人讲:“修净土宗的,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都想自己去享受,是自了汉。大家都到西方去了,那娑婆世界的众生留给哪个来度呢?”这是严重的误解。我们修净土宗,首先发菩提心广度一切众生。要实践此大愿,必须先将自己的烦恼生死了了,这就是自度,到那时才有本领普度众生。

  极乐世界是十方诸佛和阿弥陀佛共同创办的一所法界佛教大学,阿弥陀佛是校长。十方世界发了菩提心的众生,先要到那里培训,自己生死烦恼已尽,然后广学法门,将本领学好,再来普度一切众生。同修们想想看,一个自己烦恼重重,又无智慧的人,能教化众生吗?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所以先求自利再利他,不是小乘,《无量寿经》上佛明确指出,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非是小乘。三辈往生的条件,皆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不发菩提心而只念阿弥陀佛不全面,无菩提心之人想生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也是不会收的。不发愿度一切众生的人,要你来做什么?极乐世界这所佛教大学,专门培养度众生的人才,自私自利的人根本不能生极乐世界,这一点同修们一定要明白。

  我们由持名生到极乐世界,成就无量的智慧德能,光明遍照,即能到十方世界,见十方诸佛,普度十方众生。这是从无量光义,说明念这句光寿名号的果报。

  解  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

  这一段文,别明无量寿义。

  “由无量寿义”,由心性本具常住不变、竖穷三际之无量寿义。

  “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民,皆是圆证三不退,因同佛寿命无量,故能一生而修至补处位。补处即候补佛,如同众人皆知的弥勒菩萨,当补释迦佛之位。

  “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人人都必定在今生即成佛,不要等到第二生。这里是从无量寿义,说明持这句光寿名号的果报。这里的“异生”即另一生。

  解  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这一段文,结劝,结归心性,劝人深思。

  “当知”是告诫之词。阿弥陀佛彻证无量光寿之心性,号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即无量光寿心性之名,前面也讲过,表无量光寿之心性这个实体。有实方有名,有名必有实,名实不可分。

  “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事由理成,弥陀这个名号是由无量光寿之心性这个实体而建立的。无量光寿之心性,亦即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如果离开了现前这一念无量光寿之心,哪里还有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呢?离开了实体,名也就不存在了。没有理,哪来的事呢?这是说明即心是佛,心外无佛。

  “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反过来说,理由事显,无量光寿之心性这个实体,必须通过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方能显现。如果离开了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又从哪里去找它所表的无量光寿之心性这个实体呢?说得更明白一些,我们不通过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号进行事修,便无法彻证名号所表的心性这个实体。无名即无由显实,没有事,无从寻其所表之理。就如一个人,不叫他的名字,怎么能见到他的人呢?这是说明即佛是心,佛外无心

  “愿深思之!愿深思之!”澫益大师最后一再劝诫,希望大家一定要深思念佛的事理,不要糊里糊涂偏执理或偏执事,以免错过这一当生成佛的大好机缘。

丁二  别释主伴

  文分二:初别释,二结示。

  戊一  别释

  文分二:初主,二伴。

  己一  主

  解  此亦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句”。

  这一科讲主,即阿弥陀佛。这一句照应前文,也解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这一句经文。

  经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世尊对着舍利弗说:“舍利弗啊,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到现在有十劫了。”这个劫是大劫,十大劫即我们娑婆世界成住坏空十次。在我们看来,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很久了。但如果照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来算,才没几天。所以前面别序中讲他“今现在说法”,阿弥陀佛现在住世,每天都在广宣妙法。

  解  此明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

  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为教主。阿弥陀佛成佛十劫,说明极乐世界教主的成就,即通序所讲法会六种成就中的主成就。主既成就,则一成一切成,余五种亦皆成就。这是总标。下面是别论佛的三身成劫。

  解  然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名成,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成不成,不应论劫。

  这一段文,论劫。

  “然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然即转语词“然而”。前面讲过法身有二: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这里讲的是自性清净法身,即人人本具之佛性。法身本有,无形无相,寿命亦无始无终,不可思议。故就性德而言,无所谓成不成,不应论劫。

  “报身因圆果满名成”,报身是修成功的,从闻到佛法开始觉悟,修六度万行,这是成佛之因。万行具足,即因圆。积功累德,断尽一切烦恼,万德究竟,即果满。修德圆满,便证无上菩提,成就报身,故名成。

  “应身为物示生名成”,这个物字同修们应注意,一般人将无生命的东西称物,如桌子板凳。其实物字所包括的范围很广,动物、植物、矿物都称物,人属于动物,也在物的范围之内。佛法中物代表众生。应身为教化一切众生,应众生之机感,示现八相成道,故名成。

  “皆可论劫”,既然报身与应身均论成道,故前面所讲的二者皆有寿命之始,则可论劫。

  “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这里讲的法身是离垢妙极法身。法身虽人人本具,需藉般若、解脱两种修德,方能开显。以般若照理究竟,名智德庄严。以解脱断惑究竟,名福德庄严。二严周足,方成离垢妙极法身。如在矿之金,需人了知,经开采冶炼,方成纯净之金。诸佛所证离垢妙极法身,是出缠法身,如出矿之金。故就修德而言,亦可论成、论劫,非一定不不必论成、论劫o

  “报身别无新得”,报身由智慧所成,智慧是我们自性所本具,更要藉修德而开显。以智断惑,惑净智圆,方成报身。如同镜子本有光明,为灰尘遮蔽,故不显。现将灰尘擦净,擦灰尘即修,本有之光明便自然显现。若非本有,怎能修成?如沙非饭本,再怎么煮也成不了饭。报身只是恢复自性本具之智慧,非从外得,故说“别无新得”。

  “应身如月印川”,法身为本体,如天上之月亮。应身为所化之迹,如水中之月影。古德说:“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月还是一月摄。”那千江水里的月亮,都是天上这一个月亮映下来的,别无自体。有法身之本体,加上报身智慧之助缘,从体起用,随机应现,即有应化身。

  既然前面讲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即法身本具之智慧,别无新得,而属本有;应身是法身随缘利生之大用,如月印川,别无自体,则报应二身和法身一样,也无所谓成不成,也就不应沦劫。

  总而言之,三身皆具事理。从理性讲,三身悉不思议,皆无成无不成,故皆不可论成、论劫。从事相讲,则可论成、论劫。我们要善于融会贯通,不可偏执情计。

  解  但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测。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

  这一段文,论成。

  “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即最初成等正觉证佛果,迹是为度众生示生应化之事迹。每尊佛之本迹皆不同。如释迦牟尼佛,他在《法华经》上讲,尘点劫前早已成佛,那是本。《梵网经》上讲,这一次是他第八千次来娑婆示现成佛了,这就是迹。

  “本地并不可测。”本地深远,诸佛之境界不可思议,连补处菩萨都不可揣(音chuai)测,更何况二乘及凡夫?

  “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暂且就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示现成佛之迹而言,即本经讲的他在极乐世界成佛已十劫,不是讲他的本地,因本地并不可测。

  “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前面别序中讲:“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应化身佛成道,亦即法报成道,佛之三身是三即一,一即三,一成一切成。

  “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前面讲了,从理讲三身非成非不成,从事则可讲成,一成一切成。所以这一句是表明非成非不成之论成;也就是即理之事。

  解  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这一段文,说明十劫之含义。

  “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前面讲了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但他成佛到现在只有十劫。

  “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央是中央,即半中间。阿弥陀佛的说法,现在还刚开始,无量的寿命尚未及半。别序中讲:“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那只是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现在住世,正在说法。但我们不知道他已说了多久,还能说多久。这是我们很关心的问题。此处告诉我们,佛已说法十劫,而佛寿无量。这第一个含义是显示弥陀说法刚开始不久,无量寿还远远不到它的一半,正是盛旺之期。换言之,现在是极乐世界建国之初,弥陀法会的序幕才拉开,这个时节因缘十分好!

  “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澫益大师恐怕众生糊里糊涂混日子,坐失良机,所以普遍殷勤地劝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众生,赶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好处是寿命可以同佛一样无量,因而有足够的时间修学佛法,在一生中即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办妥了生死之大事。一生成办,即一生成佛。

  “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下面经文讲到,彼佛有无量无边证了阿罗汉的声闻弟子,还有菩萨众及补处菩萨,其数量之多,皆非算数之所能知,他们都是在这十劫之中,受阿弥陀佛教化而成就的。其中不少人最初去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都是凡夫,往生在凡圣同居土,并且是下品下生的。但在这十劫中,他们都证到了阿罗汉、菩萨,以至成为补处菩萨。

  “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这正显示了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转的人数很多,而且很容易成就。这些声闻菩萨都是往生的人不退转,才证了阿罗汉,证了菩萨,证了补处菩萨,而花的时间又那么短,最多只有十劫。这就是佛说弥陀成佛十劫的第二个含义,显明法门胜妙,收机最广,下手最易。下自十念功成之凡夫,上至等觉菩萨,往生极乐,皆得不退转,在十劫中成就者之数量不可胜计。

  我们看了藩益大师的这一段开示,一定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见贤就要思齐!这些活生生的榜样,激励我们要努力用功,赶快紧跟上他们。不要以为阿弥陀佛已成佛十劫,有那么多人已成就,我们去已迟了。一点都不迟,与将来迟到的人比,我们在第十劫去的人还是很早的,因为佛的寿命无量劫,可以说我们是极乐国土建国初期就来了,将来在极乐世界我们还可称为元老!

  今天我们在一起听《弥陀要解》,同修们能从现在起就发往生之愿,精进念佛,将来生到极乐世界,都成了莲池海会的莲友。我们还可仗在此同听《要解》之缘,再聚到一起就格外高兴,还会一起算算当时听讲的还有多少人没来,用天眼看看他们在什么地方,赶快化身去度他们。同修们别以为我在说笑,这是实在的!

  我们要是不生西方,在这个世界想了生死出三界,的确太难了!释迦牟尼佛不在了,弥勒佛还没来,现在没有佛可依靠,是处于佛前佛后之难中。不去西方,即使再过十劫,也还在六道里打转。若是堕到地狱就更不得了,一堕阿鼻地狱,那个寿命差不多也是十大劫。十大劫后还在地狱里受苦,可人家用不了十个大劫,就已在极乐世界从凡夫修到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了,真是不能比啊!所以,了解这个道理的同修,就应赶快念佛求生西方!

  以上介绍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成就。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不是孤家寡人,有主必有伴,他有数不清的声闻、菩萨作为法眷,伴绕在身旁。下面就介绍极乐世界声闻、菩萨的成就。

己二  伴

  经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佛又对着舍利弗说:“舍利弗啊!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都是证阿罗汉果位的,其数量之多,不是世间算数能数得出来的。”阿弥陀佛在因地发的四十八愿中,第十四声闻无数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较,知其数者,不取正觉。”今弥陀已成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一一圆满实现,故其声闻弟子,多得无法计算。

  “诸菩萨众”,这个诸字,包括各种位次的菩萨,“和声闻弟子一样,其数也是无量无边,无法计算。”这就是极乐法会六种成就中的众成就。

  读了这一段经文,同修们可能会生疑惑:“极乐世界没有二乘人。这个地方说有声闻弟子,都是阿罗汉,这些阶位的名称,都是小乘的,极乐世界怎么有小乘人呢?”下面便是澫益大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

  解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

  这一段文,说明极乐声闻非是实际的声闻。

  西方极乐世界的声闻,名称虽仍叫声闻,但非定性声闻。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他方指除极乐世界以外的十方一切世界,包括我们娑婆世界。前面介绍过,声闻有定性和回心两种。定性二乘是声闻缘觉已断见思,证阿罗汉、辟支佛果,决定趣向无余涅槃,沉空滞寂,坐守化城,堕无为坑,不行菩萨道,决定住于二乘种性。他们无成佛之善根,不肯念佛,表明与弥陀缘浅,故不得生极乐世界。

  “若先习小行”,另有一类人,先修学小乘法,但尚未断见思。

  “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得闻大乘净土法门,即深信不疑,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遂蒙弥陀接引,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这一类人生到极乐世界之后,佛随顺其宿世根机说法,因他原来学小乘教,阿弥陀佛便说藏通道品。

  “令断见思,故名罗汉。”使其由修习藏通道品而断见思烦恼,所证果位相当于他方世界的罗汉,因此假名罗汉。

  “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有如别教七住,但断见思烦恼的这一类大乘人,已发大心,所以不是实实在在的定性声闻。

  解  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这一段文,说明极乐声闻实是菩萨。

  “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佛怕伤了小乘善根,故早期说法,对藏通人不说他方事,不介绍他方佛。这些人断见思证罗汉之后,所知范围只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他们只知娑婆世界事,只知有释迦牟尼佛,不知有他方佛。如今之泰国,奉行南传佛法,所有佛像皆是释迦牟尼佛,无有他佛。当然,那边还有许多华侨居住,华人仍是信汉传佛教的,和我们这里一样,也有阿弥陀佛等他方佛的像,我也曾去参访过。

  “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这些二乘人若于临终时遇善知识,得闻净土法门,弥陀名号,闻即能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并且发愿求往生,于是就念佛而蒙佛接引。

  “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因为刚才所说的这一类人,宿世已有大乘根机,今世因缘未熟,初未遇大乘佛法暂修小乘,非久住化城之定性二乘。因此,别圆二教是大乘教,别圆二教所摄之机,皆是发菩提心的菩萨,所以极乐世界的这些声闻弟子,实际上都是大乘菩萨。如通序中讲的“皆是大阿罗汉”,此大字表明其菩萨身份。

  讲到这里,我们要应庆幸自己,虽生于末法之今日,仍有缘得闻净土难信之法,对阿弥陀佛之万德洪名,能生信发愿,一心称念佛号。藩益大师早给我们作了鉴定,我们亦是别圆二教之菩萨根性,怎不欢欣鼓舞呢?从今以后,同修们不可再自暴自弃,一定要加倍用功,誓于今生往生净土,方不辜负自己无始以来生生世世修大乘行,及今生之殊胜机缘,不辜负二土导师和诸佛、祖师的谆谆善诱、咐嘱的一片悲心。

  经中所说的“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者,谓彼国不独声闻之众无量无边,而诸菩萨众亦非算数之所能知。菩萨之数难知,菩萨之功德亦复无尽。在《无量寿经》中,佛赞彼国菩萨功德有二十三喻:一智慧深广,犹如大海;二三昧不动,如须弥山;三慧光明净,超逾日光;四净法满足,犹如雪山;五平等如地,好恶普载;六清净如水,洗诸尘垢;七犹如火王,烧烦恼薪;八如风行世,普遍无碍;九犹如虚空,一切无著;十净如莲华,无有染污;十一犹如大乘,广能运载;十二如震法雷,警觉未觉;十三如雨甘露,滋润众生;十四如金刚山,魔外不动;十五如梵天王,诸善最上;十六如大树王,普覆一切;十七如优昙华,希有难遇;十八如金翅鸟,威伏外道;十九如众游禽,无所藏积;二十犹如牛王,无能胜故;二十一如大象王,善调伏故;二十二如师子王,无所畏故;二十三旷若虚空,大慈等故。讲完之后还说:我只为你简略地说一说,若广说则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