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地藏经 >

地藏经

《地藏经》,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详情]

地藏经 第二十七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上一品是讲称佛名号,是成佛的正因,这一品校量布施功德缘品,是说明成佛的助缘。《科注》中说:“称佛名号,固为成佛根本,若无福助,则根不深,本不大,安望其开花结果耶,故明校量布施功德,以明助缘也”。布施,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财布施就是把自己的衣服财物,还有属于自己的物资,以及自己的身体,都能够施与众生。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呢,看到一个饥饿将要死的老虎,世尊就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这只饿虎,牺牲自己,来救老虎的性命。第二个就是法布施,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第三个是无畏布施,众生遇到灾难,种种恐惧的时候,能够安慰他,帮助他们去除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这三种布施体通六度,所以佛道行门虽多,而布施摄尽。印光大师说,布施即一切佛法。佛法自始至终不外乎一个舍字,布施即舍即放下,推之,持戒舍贪嗔痴,忍辱舍嗔恚,精进就是舍懈怠、昏沉、掉举,禅定舍散乱、昏沉,般若舍二边及我法二执。校量这个校就是考核,量就是称量,那为什么要校量布施的功德呢?一是布施的福田不同,就是受施的对象不同,所修的福报,所修的福也不一样。《四十二章经》中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这个饭呢,包含事事供养,包含一切供养,这个饭的意思。“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这个是给我们说,所受施的对象不同,所获的功德不同。第二个是在布施的时候,用心不同,所获得福报也不一样。如果是以分别心,轻慢心布施,那所修的功德,给大家说是很小的,以清净平等心,慈悲心布施,所获的福报是很大的。据《大智度论》中记载,一天,舍利弗供养佛一钵饭,佛随手把饭供养给了旁边的一只狗,佛就问舍利弗,你把饭布施给我,我把饭布施给狗,谁得的福德多,谁得的福多,舍利弗说,那当然是佛布施给狗的福德多。虽然从这个福田上来说,佛胜过狗无数倍,但是舍利弗的心,不如世尊清净,不如世尊平等,不如世尊慈悲,因此佛得的福多。所以这个用清净平等、慈悲心供养,那这个福德呢,也是无量无边的。佛住世的时候,维摩诘居士,曾将璎珞分作二份,一份布施给法会中最下贱的乞丐,另一份呢,供养最尊贵的如来,维摩诘居士说嘛,施主如果能以平等心,布施最下贱的乞丐,则等同如来福田之相,在福田上没有差别。《优婆塞戒经》也说:“若能至心生大怜悯,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因此可知,修福的关键在心,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呢,一定要有这个清净心、平等心和慈悲心。布施有如是等差别,所以必须要在这里校量。好,我们看经文: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为我说之。

  这是地藏菩萨呢,心中有疑问,启请世尊来为他说明。业道众生,什么是业道,业就是我们所说的善业恶业,如果作六度万行之业,那这个业就是通往菩萨之道。这就是业所通道,作六度万行,那就通菩萨之道,如果作五戒十善之业呢,那就通人天之道。那如果要是做杀盗淫妄这些恶业呢,那就是通地狱、饿鬼、畜生这个三恶道。业,所作业,最后你将通哪一道,这就是业道众生。现在地藏菩萨所说,我观业道众生,这是指善业中的布施获福之事,在布施获福的这件事,他会得什么福。众生修布施所获的福有轻有重,地藏菩萨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所以请问世尊。那么地藏菩萨对这件事,知道还是不知道呢?《科注》中说:“问,为地藏真不知耶,为众生疑耶”,意思是说呢,是地藏菩萨真不知道呢,还是代众生启问呢?“答,实知,不实知,非凡情所测”,不是我们以凡夫的思惟,智慧所能测量得到的,那到底地藏菩萨,确实是知道还是明知故问,还是不知道呢,这个不是我们凡夫能够知道的。据《杂藏经》中记载,有一个人,在波罗提木叉寺,得到一朵庵罗树花,花是金色的,这个人看到这个花非常的好看,就想戴在自己的头上做装饰,但是他转念一想,自己的脑袋无常,死了之后,就会被狐狸或者这个狗给吃掉,那如同粪土,何必要装饰呢,于是他拿着花进了佛塔,见到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像,相好光明,相好庄严,他心里就念着佛的功德,佛的一切大慈大悲,佛的智慧,佛的十力,四无所畏,这些功德,他念完之后呢,他感到心热毛竖,随即恭恭敬敬地把这个花呢供养佛。他供完佛之后呢,他想知道供养佛一朵花的功德利益,到底有多大,他就去问一位比丘,这位比丘给他说呢,我只是出家受戒而已,对这个经教我还不太通达,所以你去问问读过经的法师吧。他又去问这个读经的法师,法师说呢,我没有得天眼通,不能知见善恶果报,你去问问阿罗汉吧。那个时候呢,佛刚刚入灭,还有很多阿罗汉住世,他就去问六通罗汉,这位阿罗汉入定观察之后,对他说,你舍了这一生的报身之后,次第受到天上人间福德,就是受天上人间的这个福德,一生至千万亿生,从一大劫到八万大劫,你的这个福还没有享完,还没有享尽,八万大劫以后的事情,那我就不知道了。因为这个阿罗汉的神通,只能看八万大劫,这位阿罗汉就说了,我代你去问问弥勒菩萨吧。于是他入定后,神识到了兜率天,弥勒菩萨的住处,兜率内院,请问弥勒菩萨供佛一朵花,所得的功德是多少。弥勒菩萨回答他说,不能知,等我将来成佛,乃能知之。我们看一看,弥勒菩萨是一生补处的菩萨,他对于一花的功德,尚且不能说尽,要等究竟圆满成佛以后,才能全部得知,才能全部的知道,那么地藏菩萨是菩萨位,我们以事来论事,应该是因为自己确实不知,而向佛请问。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于忉利天宫一切众会。说阎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

  佛回答地藏菩萨,今天在忉利天宫,给一切与会的大众,参加法会的大众,说阎浮提为什么布施的功德,有轻有重。这里谛听,谛听不是只是让地藏菩萨注意听,而是提醒所有参加法会的大众,听到这个法语的大众,都应该注意仔细地听。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

  地藏菩萨对这件事,心中也有不解,蒙佛要解说此事,当然非常愿意听,愿乐欲闻。

  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

  这是能布施之主,我们说能布施的人,所布施的人,这些都是有地位,有权力,有财富的人。

  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

  这是讲受施的人。最下贫穷,这是列举出世间最贫困,困苦的众生。困苦的人,这些人前世因为所种的因。种什么样的因,得这个贫穷下劣报呢?就是不肯布施,没有慈悲心,见到别人去布施,而且还去阻止,见别人布施,而且心生不乐,生起诽谤和嫉妒的心,心生不乐,那这些人所感的果报呢,常在贫困当中。所以我们今天呢,不仅富贵的人,应当去行布施,如果是处在贫困当中的人,也应该去布施,尽我们自己所能,我们不去强缘,也不去攀缘,你有一分钱,我们就布施一分钱,你没有钱的话,哪怕你布施别人一个微笑,布施别人一个赞叹,布施别人一个善意,那这个都是布施。癃残喑哑,聋痴无目,这个就是说的我们世间人,种种的缺陷,身体有缺陷,身体有不圆满的。如是种种不完具者呢,概括了种种有缺陷,有残障的人,这些人是人道中最应该让人同情的。前两天,我看到一个居士,在群里,发了一篇文章,就是说什么样的人,是最折福的,其中一条呢,就是嘲笑这些身上有残障的这些人。不孝父母的,毁谤圣人的,还有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嘲笑这些身上有残障的人,这是最消福报的。那我们今天同样,如果你把这几条都反过来,那也是世间最修福报最有福的人,最有慈悲心的人。因为这些有残障的人呢,虽然是由于前世造作恶业感得的果报,但是呢,有能力布施的人,见到他们也应当,以平等心、慈悲心来布施,这样不但帮助了别人,也能获得殊胜的利益。

  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谕。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大国王等,就是指上面所说的,地位尊贵,有权势,有财富的能施之主。能布施的人,具大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所以布施的时候,能具足这个大慈悲心,尤为殊胜。在《大丈夫论》中说:“菩萨悲心,念施无有财物,见人乞时,不忍言说,悲苦堕泪,设闻他苦,尚不能堪忍,况复眼见他苦恼,而不救济者,无有是处”,就是说都不能听到别人受苦,何况见到别人受苦呢,这种心真的是非常的慈悲心的。布施的时候呢,要有这种不忍众生苦的慈悲心,下面是从具体的行为来体现慈悲。下心,就是降尊贵的身份,而迁就卑贱。下心其实同样的,也具有这个平等心的,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他能够降他的尊贵,来迁就卑劣卑贱。含笑呢,表示高兴的布施,没有丝毫的舍不得,体现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亲手遍布施,自己亲手拿着东西,去布施给穷人,以及这些诸根不具,有残障的人,或者是派人去布施,自己没有时间,或者种种的因缘吧,但是他也不忍众生受苦,他派人去做这个布施,也同样具有这个下心和含笑心。软言慰谕,在亲手布施的时候,能够和蔼可亲,温和地安慰对方,在派人去布施的时候呢,也嘱咐这个去的人,要态度温和,千万要给这些众生以安慰,帮助他们去除身的苦恼和心的烦燥,心的不安,软言慰谕。如果这些国王大臣等,能以慈悲心,这样下心含笑,软言慰谕去布施给穷人,或者这些有残障诸根不具的人,那么他所获得的功德利益,就如同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一样。这是一个比喻,用恒河的沙子,来做功德的数量,百是代表圆满,百恒河沙,这么多的数量,这是代表圆满的意思。

  何以故。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何以故,这是一个问句,就是问为什么国王大臣们,布施最贫贱之人,就能得如同布施,百恒河沙佛的功德,这么大的利益?那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下面就是做的解释,这是因为他们在布施的时候,对这些穷人和诸根不具的人,发大慈心。这个大慈心,不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等心,平等布施,体现了同体,平等,平等布施。而且对于这些最需要帮助的贫困之人,优先考虑,尽量的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大慈,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什么是急时无?在别人急需要的时候没有,这是急时无,这真正的是帮助别人。所以我们都经常说,君子相交,多做一些雪中送炭,利人之事,少做一些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所以这些大国王等,由于发大慈心,布施最急需帮助的人,所得的功德呢尤为殊胜,如同布施百恒河沙,这么多佛的功德一样。那这些修布施的人,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那更何况这些衣食受用了,更不会缺乏了,就是还会生到这些大富大贵,七宝具足。《科注》中说:“良由能施之人,有智愚之别,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贫苦,敬是三宝,悲是田劣而心胜,敬是田胜而心劣,若取心胜施佛,不如施贫”,这里也是说的布施的心非常的重要。所以大家在布施的时候呢,一定要用智慧,要用清净心,要用平等心,不要颠倒、颠倒作善、颠倒梦想、用世间法来看、来去修学佛法的。

  师父昨天讲了,佛法和世间法有不同的地方。世间法也有聪明智慧,但是佛法的智慧是究竟、博大、圆满,佛的智慧是究竟、博大和圆满的,究竟。所以我们要用清净心,要用智慧来修佛法,来修善法。如果我们要用分别心去修呢,那就是世法,要用清净和平等心来修呢,那这就是佛法。世间法和佛法就是这样,你用清净和平等心去做,那这就是佛法,你用分别和执着心去做,这就是世法,在佛法里面也是修的世法。你布施,你布施如果你是用的分别心,你是用的急功近利的心,还是在求世法的,在求世间法的。就像有的人拿出很多的钱来布施,只是为了名为了利,为了得名为了得利,而见到真正需要的人,不但分文不舍,反而厌恶,甚至呵骂驱赶,这样的人呢,布施了很多的财物,得到的福报却是非常的少的。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

  布施的福田有两种,敬田和悲田。《佛说像法决疑经》中说,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就是蚂蚁之类的。这里所说的敬田呢,我们修的这个供养,修的这个敬田,就是指的生恭敬心的敬田,是佛法僧三宝。这个慈悲的悲田呢,就是指的这些贫穷孤老,有障碍的,需要我们帮助的,乃至这些蚊虫蚂蚁。上面讲的,是大国王等布施悲田所获的福利,这里所布施的佛塔寺,或者佛菩萨、声闻、辟支佛的圣像,这是属于敬田,大家这个能分清的,都属于敬田。佛塔中供养佛的舍利,《涅槃经》中云:“若人以深信心,供养如来全身舍利,或供半身,四分之一,万分之一,乃至如芥子许,是人福德,与供养佛,无二无别,以佛舍利即佛色身,皆由无作誓愿,同体慈悲之所示现,是以人天获得,悲喜交流,竭尽心力,恭敬供养”。我们在佛灭度后,不能亲眼见佛,不能供养佛,如果能有机会见到佛的舍利,如同见佛一样,理应竭尽心力,恭敬供养。

  晋朝的诗人陶渊明,他的曾祖父叫陶侃,这个陶侃呢,曾经做过广州刺史。他在广州的时候呢,打渔的人来向他报告一件事,说海面上每天晚上都放光,陶侃就派人到海边查看,看见一尊金佛像,踏着波浪来到船边,再查看佛像的后面铸造的文字才知道,是阿育王所造的文殊菩萨像。陶侃就把这尊佛像,送到武昌寒溪寺,后来我们净土宗的初祖慧远法师,又把这尊文殊菩萨像呢,迎入东林寺,庐山东林寺来供奉。到了隋朝末年,因为流寇猖獗,寺院里的出家人都走了,最后只剩下一位老和尚,这位老和尚他也没法生存下去,他就也决定离开。在他离开的时候呢,他就来到了这尊文殊菩萨像前来告辞,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像,就开口说话了,他对这个老和尚说呢,你年纪大了,就住下来吧。不久呢,这个流寇就流窜到了这个庐山,到了这个东林寺,他们向这个老和尚要钱,老和尚说没有,这些流寇就要把这个老和尚烧死,这个老和尚就对他们说了,我死在这里不要紧,但是怕弄脏了寺院清净之地,还是到寺院外面吧。到了寺院外面呢,老和尚又对他们说,我今年七十岁了,平生没有做过辜负佛的事情,就是没有辜负佛的教导,等我念着佛的时候,你们就可以用刀来砍死我。老和尚就一边念佛,一边伸着头,等匪首来砍,当这个匪首举着刀,一刀砍向老和尚脖子的时候,谁知道这个刀,不但没有砍伤这个老和尚,反而从他的前胸划过心脏,刺入到他的后背里面去了,已经就把他的后背,把他的胸给刺穿了,那其他的人一看,就慌忙的仓皇的逃命,都跑了。当他们跑到慧远大师的坟墓时,本来的天空是晴朗的,这个时候突然阴云密布,雷电交加,一下子就霹死了其余的几个贼寇。从此以后呢,这些贼寇,再也不敢上山上来骚扰了。那个文殊菩萨像的灵应,我们看多么的不可思议。古人说,三宝好福田,一切田中胜,舍一得万报,世世悉安乐。所以我们大家如果有机会,遇到佛塔寺,或者佛的形像,乃至菩萨像辟支佛像,这么殊胜的福田的话,给大家说,千万不要错过的,一定要尽心的礼拜,供养。

  是国王等。当得三劫为帝释身。受胜妙乐。

  这些国王等,遇到佛塔寺,或者佛菩萨像,如果能亲自营办,供养布施,可以得三劫为帝释身,得这么大的果报。这里的三劫是三小劫,帝释就是忉利天的天主。我们前面讲过,忉利天主呢,他居住在须弥山的山顶的善见城,统领其他三十二天,他在我们须弥山的山顶,他还是属于地居天的,可以得帝释身的这么个果报。《正法念处经》中说:“三十三天,受五欲乐,喻如金轮王,所受之乐,比于天乐,十六分中不及一分”。就是说我们的这个转轮圣王的金轮王,他所受的快乐,不如三十三天所受快乐的十六分之一,所以说嘛,受胜妙乐。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国王等。于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

  我们前面讲呢,这个是受帝释身,我们看,从事相上布施,虽说是一样的,但是所得的果报不同。你不回向的话,我们前面讲,是受帝释身的果报,而如果将布施之福回向法界,就能得生色界的初禅天,而且是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这个初禅它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和大梵天,那他这个生梵天,而且十劫中为大梵天王,就比那个忉利天主,高的要多得多了。所以无论是修行和做善事呢,都应当要回向,回就是回转,向就是趣向,回向就是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趣向自己的目标,这样就能拓开自己的心量,并且使所修的功德,不致失散。回向有三种,第一是众生回向,回自己所修的功德,利于一切的众生。第二个是菩提回向,回向自己所修的功德,趣向自他皆成佛道。第三是实际回向,回向自己所修的功德,趣向无为涅槃。曾经有个老居士来找我,说师父,我把我念佛的功德,回向一半,我自己再留下一半,行不行。这个就是对回向的一个误解,我们打个比方来说,就像你有一升的种子,你有这么一升种子,把它放到仓库里,经过很长的时间,它还是一升。如果你把种子播种到了田里,收获了再去播种,这样辗转相播,那时间久了,你就能收获无量的了。这里给大家说,你回向,你所得的是更多的,还都是你的,你在利他的同时,其实你自己同样得到更大的利益。不是说你回向别人一半了,你自己就会损少一半,不是这样的,你回向你得到的更多,这个种种相播,然后又会有无量的收获。回向就是把这个种子,播种到田里,所回报的利益会更大的。这些大国王等,如果能将此布施之福利,回向法界众生,心大福大,所以能感得十劫中,常做大梵天王。我们刚才讲的,生忉利天主,那个三劫,那个三劫是小劫,这里的十劫不是小劫了,它是中劫。一个小劫是多长时间呢,经中说,是一千六百八十万年,这是一个小劫,那一个中劫是多长时间呢,这个就是大约三亿三千六百万年,这么长的时间,一个大劫呢,就是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就是四个中劫这么长的时间。那这里说,生大梵天,是十个中劫。在《法苑珠林》中说,欲界中的寿命,一劫是一小劫,我们刚才讲的,欲界嘛,忉利天是在欲界的第二层天。初禅三天中的寿劫是中劫,二禅以上的寿劫是大劫,所以大梵天的十劫,是十个中劫,大家一定要知道的。《中阿含经》中说:“比丘白言,梵天之福,竟为多少,佛言,阎浮里地众生所有功德,如是展转行,从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之福,不如一梵天之福”。所以由于能将布施之福,回向法界,所得的这个十劫梵天之福,比三劫的帝释之身,又殊胜很多倍的。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

  修补这个破损的先佛塔庙,或者这个经书佛像,既为过去发心的人,发心建造塔寺,助印经书,修造佛像的前人续福,也为自己修福,所以这个修故,修补旧的,要比造新的功德大,我们还有成就别人的功德呢。《付法藏经》中,有这么一个公案,在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四众弟子造七宝塔,后来塔里供奉这个佛像,这个佛像上有一块金漆脱落了,有一位贫穷的女子,她在讨饭的过程中呢,她捡到了一个金珠,当她见到这个破损的佛像,她就想拿着这个金珠,来为这个佛像修补,她拿着这个金珠呢,找到一位锻金师,这位锻金师呢,就是迦叶尊者,他们两个人共同发心,就把这尊佛像修补好了。并且在佛像前发愿,愿我二人常为夫妇,常为夫妻,身真金色,常受胜乐。从此以后呢,他们九十一劫,身真金色,生人天中,快乐无极。到释迦佛住世的时候呢,迦叶尊者随佛出家,证阿罗汉果。我们现在所造的这个释迦牟尼佛像,我们大家看两边,两侍者,两尊侍者,一位是阿难尊者,他是合掌的,一位就是迦叶尊者,他是抱着拳的。因为,他因为修补佛像,他感得身上放金光,放光,当他一合掌的时候呢,这个光芒能把别人的眼,照射得,非常的夺目,非常的射眼的,所以佛就对他开方便,让他可以抱拳,可以抱着拳的。所以我们不要执着于,这个新建的寺院,或者是印新的经书,造新的佛像来修功德。师父在讲经的时候也说过,看看我们现在经书,真的是浪费了,好多的经书都放到库房里面。有的居士又印了好多的经,来给师父送过来,像这个《玉历宝钞》,好多的经典,来给师父送过来。师父就给他说了,寺院已经多了,再多师父就有罪过了,因为经典必须要给大家弘扬出去,留着一部分,留寺院能够用的就行了。佛法也不能贪,我们要弘扬的,包括佛像在内,你们送给师父再好的佛像,师父也是要供养的,也是要供奉的,不是留着收藏的,有佛像必须供养,有经典必须要流通。如果造成了浪费了,那就是老和尚的罪过了,就是我的罪过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造新不如修补旧的功德大。

  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

  这些国王大臣、婆罗门等,或者自己去修补塔庙,塔寺,佛像,或者劝别人乃至百千人,和他一起去做,这些国王大臣们,或者是自己做,或者是发起人,他们所感得的果报,是百千生中,常做转轮圣王。那辅助和他们一起去做的人,就是随喜他们去做的人呢,百千生中,可以做小国王。据《菩萨本行经》中记载,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尊阿罗汉,叫婆竭多梨,他在过去无央数劫的时候,定光佛出世,定光佛入涅槃后呢,人们建塔供养佛的舍利。当时有一位穷人,以卖柴为生,一天他在打柴的时候呢,远远地看到了一座佛塔,非常的雄伟,他走到塔边见到佛像,心生欢喜,恭敬的礼拜。但是他看到这个塔的周围,都成了飞鸟走兽的住处,草木荆棘当中呢,布满了这些不净的粪便,而且这个地方连人的踪迹也没有,更不要说供养的人了,他心里感觉到非常的悲凉。于是他就把佛塔的四周,都清理得干干净净,打扫完之后呢,他又绕塔八周,八匝,这才作礼而去。缘此功德,这个打柴的人命终之后呢,生光音天,天寿尽了之后,百返生作转轮圣王,统领四大部洲,寿命尽了之后呢,常生在国王,大姓长者家,财富无量,相貌端正,大家无不爱敬。这位打柴人就是阿罗汉婆竭多梨的前世,现在他值释迦牟尼佛,值遇世尊,教化众生,他出家证得阿罗汉果。我们看,如果能于佛法中,做微小的善事,所生之处,受报宏大,无有穷尽,真的是三宝田中好修福,舍一得万功无量。

  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捐钱修补佛塔寺,佛塔庙,或者经像,这是在事相上布施,可以感得人天福报,如果能把所修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皆成佛道,那么这些国王,这些婆罗门,以及由他们劝说,共同发心布施的百千人等,将来都能成佛,所获得的果报无量无边。我们修学净土法门,虽说念佛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但是也要在念佛之外,在有因缘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修布施,去供养三宝,或者帮助社会上有困难的人。印光大师说:“念佛之正行,再加以种种功德助之,则如船遇顺风,又加高挂风帆,则一日千里,速登彼岸矣”,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所修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有居士来问我,说师父,我们读诵别的经典,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我说,你只要回向求生净土,完全可以的。居士问我,师父,我们礼拜八十八佛,可不可以求生净土?我说完全可以,只要你把所做功德,回向极乐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是,把你所学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那我们所修的所做的这些,就能成为我们往生净土的助行,成为往生的资粮,帮助我们这一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