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宗门故事 >

禅宗三境

  禅宗三境

  禅师将参悟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是指苦苦寻求禅的本体而不得的情形。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指已经破除法执我执,似悟道而尚未悟道的情形。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指在瞬间得到永恒,无拘无束。

  苏东坡有三首七绝可用来注明“参禅前”、“参禅时”与“参禅悟道后”的心得。

  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禅时的心得是: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参禅悟道以后的心境则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代青原惟信禅师说得更直白,他说道:“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执迷于世俗外物的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对世俗的否定,对佛法的执著;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却是他彻底地了悟了佛法的空性,放下了对佛法的执著,即否定之否定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解脱,领悟了佛法的真义。

  禅思禅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几句话,与青原惟信禅师的三境界之说恰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独”字道尽了求索者的艰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对奋斗者的真实写照;“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有经过前两个境界,就不能达到第三境界的返璞归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