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智慧故事 >

放下,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就放不下

放下,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就放不下

  问:师父常劝人面对困境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最难的是“放下”,如何才能做到“处理后就心无牵挂”呢?大部分人一旦忧虑,就是时时担心啊?

  答:放下,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就放不下。

  说个故事。有个法师在公交车上让座给一个老太太,这老太太是跟着一个中年人、一个小孩一起上车的。这小孩是老太太的孙子,老太太就把法师让的位子给了孙子坐。

  法师心中嘀咕:“我是看你站得不稳,才让座的啊。”

  过了两三站,老太太她们三人要下车了,她转头东张西望,不是找法师,而是找车后面一个她认识的年轻人,要他过来坐孙子空出来的位子。

  法师心想:“怎么有这种人啊?我让的位子,你不坐了,应该还给我,至少跟我说声谢谢,竟然还叫别人来坐。”

  这个法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十多年过去了,他还在讲这个故事,说明人性自私,非常可怜;但法师也没有放下。

  “放下”是事情过了,就不再牵挂、不再影响自己。

  在美国纽约的禅修中心靠近拉丁区,治安不太好,有个女信徒晚上来参加打坐听经,就在某个转角,两个年轻人靠近她,一个抢了她的皮包跑了,另一个对她说:“里面有什么东西?我叫他送回来。” 结果,当然是不会送回来的。

  这下怎么办呢?她慌了,手足无措。快报警。

  “面对它”是什么意思?冷静面对自己被抢劫的事,“接受它”,接受这样的事就是发生了,时光无法倒转;接下来的“处理”,就是报警。

  这个女信徒在这件事之后,原来的路也不敢走了,有一两年晚间都不敢到禅修中心。她觉得太危险,不能再去了,万一又遇到歹徒就太可怕了。

  后来整个区域治安变好了,她才再回来参加共修。

  事情发生了,有智慧的做法是看清情势,出门尽可能不带贵重的东西,手提包也不要贵气的。采取了必要的改变,能预防的都做了,就是处理了,就应该克服恐惧,要放下。

  要人放下,并不是就从此不再处理,而是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尽心尽力去做,但内心不忧虑。忧虑是没有智慧的,懂得放下,才有智慧,才能自在

  从前,有一位很有修为的居士。有一次,他到一所有名的禅院去拜访一位禅师。与禅师见面之后,他们的谈话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 时间,禅师便留居士用餐。

  侍者为他们做了两碗面条。面条的味道很香,只不过一碗大一碗小。两人坐下后,禅师看了一眼面条,便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的。”

  本来按照常理,居士应该谦让一下,将大碗再推回到禅师面前,表示恭敬。可是,没想到居士却看也不看禅师一眼,接过来后径自埋头大吃起来。禅师见状,双眉紧锁,很是不悦。而居士并没有察觉,一个人依旧吃得津津有味。

  等他吃完,抬头看见禅师的碗筷丝毫未动,于是便笑问禅师:“师父为什么不吃呢?”

  禅师叹了一口气,一言不发。

  居士又笑着说:“师父生我的气啦?嫌我不懂礼貌,只顾自己狼吞虎咽。”

  禅师没有答话,只是又叹了一口气。居士接着问道:“请问禅师,我们推来让去,目的是什么?”

  “让对方吃大碗。”禅师终于答话了。

  “这就对了,让对方吃大碗是最终目的。那么如您所想,争着推来让去,什么时候能将面条吃下肚去?我将大碗面条吃了下去,您心中不高兴,难道您谦让的目的不是真心的吗?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既然这样,那推来让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禅师听完居士的一番话,心中顿悟。

  宠辱不惊,得失无意,凡事只要自然就好,不需要更多的外在的形式。这样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与安逸,幸福的生活也会随之而来。顺其自然,往往是最好的处世方式。

  原标题:懂得放下,才有智慧,才能自在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宏扬法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