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向人乞讨要有个度 以免造成他人困扰

\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群比丘在香林村附近修行,他们在树林中住一段时间后,决定自己动手盖房子居住。但身无分文的比丘们,没有任何工具与材料,于是看到村民们就频频向他们化缘盖房子的所需物。起先村里的人还能欢喜供养,但比丘们需索的东西实在太多,超过他们的负担,偏又不知如何面对比丘们的乞声,到后来一看到比丘来,就赶紧躲得远远的。

  比丘们要不到木材,只好自己动手砍树。有一次在砍树时,树神的儿子刚好在树间游玩,无巧不巧地被比丘砍到了手指。树神非常生气,想要打死比丘,动手之际,忽然想起:「出家比丘都具有大福德,如果我把他打死了,我将堕到地狱受苦。世尊现在就在城中,不如我去见世尊,将此事禀告他老人家,听从他的指示再行事。」树神决定后,便出发去见佛陀。佛陀听完树神的说明后,赞叹地说道:「你做的很好!比丘们的确具有大福德,还好你没有伤害他们,否则你真的会堕到地狱受苦。我知道邻村有一棵大树,原来的树神刚往生,目前还没有树神居住,你可以搬去那里,不会再受到比丘们的干扰。至于比丘们的事,我会去处理。」。

  树神听了佛陀善意的响应,新住处又有了着落,便欢喜地离开了。这件事过没多久,佛陀带着大迦叶等人到香林村。迦叶去乞食时,村里的人以为他跟先前那群比丘一样,见了人便要乞讨东西,吓得赶紧逃开。迦叶觉得奇怪,找了一个路人问他:「大家为什么一看见我就跑?」。

  路人说:「这里的比丘因为自己建造房子,常常向大家乞讨东西,弄得大家很苦恼,所以他们看见你就赶快跑开。」迦叶拖着空钵回到佛陀的住处,对佛陀说明今天所遭遇的事。

  佛陀立刻召集所有原居住在香林村附近的比丘,问他们是否真有此事?比丘们据实以告。佛陀诃责他们:「你们出家应该要少欲知足,怎么可以常常向别人乞讨,不知满足呢?」面对佛陀的喝斥,比丘们低头认错。

  佛陀接着对比丘说了一个故事:「从前,在恒河边有一个洞窟,里面住着一个有道行的仙人。有一只龙每天从河中出来用身体绕在仙人身上七围,从上朝下用充满敬意的眼光看着他。

  后来仙人到他方游化去了,洞窟由他的弟子--容柏守着。龙依然每天从河中出来用身体绕住容柏,他感到很害怕,但又不敢对龙明说。于是每天过得很痛苦,身体因此羸弱多病。那时候我是个行菩萨道的修行人,有一天刚好经过恒河边,看见容柏羸瘦的身形,就问他是否有什么困扰,他对我说了这件事。于是我替他想了一个办法。

  我问他:『那只龙可有什么特征?』。

  『它的咽下好像有颗摩尼宝珠!』。

  『那你可以跟它乞讨这颗宝珠。他一定会吓得不敢再来见你。』容柏听从我的建议。隔天清晨,龙又从河中出现将身体绕在他的身上时,容柏对他说:『你咽下的摩尼珠真漂亮,希望你能将它布施给我。』龙听了,怔了一下,沉吟了许久。不前进也不后退,默默无语。

  容柏见状,故意又说:『我喜欢你的摩尼珠,我现在需要你的摩尼珠,你为什么不说话呢?』。

  『我的一切所需都是从这颗珠变化而来的。你今天向我乞讨这颗宝珠,我从此再也不敢来见你了。火灾的引爆声很可怕,你的乞讨声让我感到惶恐与不安。』龙说完便腾空跃进河中。

  比丘们!龙王是畜生,牠尚且害怕被乞讨,何况是那些居士?他们辛辛苦苦才挣得的财物,你们却常向他们乞讨,他们怎么受得了呢?」。

  再跟你们说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位名叫罗咤的比丘,他的父母非常疼爱他。但自从他出家后却不曾向他的父母乞讨,他的父母问他:『别的修行人从远方来,非亲非故就向我们化缘,你是我们的孩子,为何你从来不跟我们化缘呢?』。

  『向人乞讨会惹人厌,我不想让别人对我产生厌恶感,况且我已经出家了,只求三餐温饱,别无所求了。』。比丘啊!罗咤的父母疼爱他,他尚且不敢向他们乞化,何况是非亲非故的居士呢?你们频频向他们乞讨,真是太不应该了。」比丘们听了佛陀的开示,觉得很惭愧,一改恶习,不再频频向居士们乞化了。

  《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

  「比丘」这个名词其中有个含义叫做「乞士」,表示出家的比丘们一无所有,所以生活所需皆由乞化所得。佛陀制定比丘们以「乞化」维持生活,无非是想让比丘们降服自己的傲慢心,过少欲知足的生活,同时也希望借由乞化让众生能接触佛法,种植福田

  但为避免比丘们过多的需求,对于「乞化」佛陀有相当的规定,例如:居士供养比丘以饮食、衣服、房舍、医药四种日常所需品的供养为主,其他一切不得贪求。又如比丘到俗家托钵,一天当中不能连续托钵七户以上,若托了七户之后仍得不到食物,表示今天没有福报吃到东西,不需再继续托钵了,需回到住处努力用功。

  比丘们平常托钵分好几个路线行走,其目的无非是为避免超过居士的负担。佛陀对于「乞化」的设想规定是面面俱到的。而由以上的故事,我们可推想而知佛陀深知人性,其巧妙的教化,让我们知道即使自己是他人最恭敬的人、最亲的人、最好的朋友,都不可以常常向他人乞化,否则再好的关系,也会造成感情分裂,不可不慎!

■评注■

  佛陀曾云:比丘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本,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仁者闻诸音声不生恐怖,何以故?彼知音声犹如响故,如彼响声无心意识而有音声,如是如实知心意识,一切音声皆从缘起,无有真实。

  如是知已,不知何法定名为声?若闻美声而不贪爱,闻乞声复不忧恼,善知一切所有音声前后际故,如是印一切法,名为无诤。闻已无疑,不惊不畏,不恐不怖,不得于我,不得于法,一切平等,等心一切,等顺法性,无起无灭,无取无舍,不入不出,如虚空性,正觉法身,住真实际,若正了知,速出生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