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生类不可杀生类,杀生者必遭悲哀

\

  一时,佛在祇园精舍,有比丘来问;「世尊!现在人们经常在亲友死去后,杀牛杀羊,而将它拿来祭拜死者,或者是因为对天神将有所求愿,而杀害许多牲畜来供奉天神以谢愿。人们如此做,有何功德?」。

  佛答说:「一点功德也没有!人们剥夺众有情的生命,拿来当作祭品,对他自己或是死者都没有利益,只是害人又害己,不仅牲畜被杀,而且死者反而无法超度,自己还犯了杀业,最后还得自己去偿受杀业之果报。」为了让比丘众知道因果报应不虚,佛便说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婆罗门,为了祭拜死者而捕捉了一只羊。他先叫人带羊到河边洗浴,在羊颈上套了华鬘,洗完打扮好了才把羊带回来。这只羊因为知道自己的宿业,一想到快要脱离断头之苦,便高声大叫欢喜起来。但一想到那位婆罗门在杀死了自己后,将遭受到和自己所受之苦同样地果报时,便不觉地对婆罗门生起怜悯之心,因此又大声号哭起来。

  那位婆罗门就好奇地问羊说:『你为什么一会儿笑,又一会儿哭?』羊回答说:『婆罗门啊!我从前也与你一样是位婆罗门,有一次因为杀了一只羊,当作供奉死者的祭物,从那时以后,在四百九十九生中,一直在偿受断头的苦报。现在是我受断头之报的最后一生了,在断头后就可脱离这个苦报,想到即将离苦,于是欢喜而笑。而后来我又哭,是由于想到你将因为杀了我,会像我一样地受到五百生的断头之苦报,所以才生起怜悯之心而哭了。』。

  婆罗门告诉羊说:『羊啊!你不要害怕,我不杀你。』。

  羊回答说:『婆罗门!不论你杀不杀我,我今日总免不了一死的。』。

  婆罗门说:『羊啊!你不要怕,我会保护你而与你同行。』。

  羊回答说:『婆罗门啊!你的保护力太弱了,而我所作的恶业力太强了,我今日一定难免一死。』。

  婆罗门就将羊放了,叫任何人都不可以杀它,而与弟子们随羊同行。羊被放开后,就跑到岩顶丛林中,伸颈去吃叶子。就在一剎那间,岩顶上掉下了一块大碎石,刚好落在羊颈上,羊便断头而死,当时有许多人都来围着观看。

  那时,在山上的树神看见这件事,心想:『此等众生大概已经知道造业的果报不虚,应该不会再杀生了。』于是树神以神力在虚空中对大众说了几句话:『此生老病死是苦,有情若能如是觉悟而互相怜悯,则生类不可杀生类,杀生者必遭悲哀』山下的民众听到了树神的说法,都很惊怖那个可怕的果报,于是就从此不再杀生了。」。

  佛又接着说:「当时的树神就是我。」。

  人们因有所愿求而残杀生命,美其名为祭拜用的供物,其实已损害到一切的有情(包括杀生者自己也将受其果报)。

  各位比丘!人与牲畜同是血肉之驱,同具有如来性德①,且自无始以来,同在六道流转,而互为父母眷属。今因无明而造业不同,以致升沉各异。幸者为人,若不能怜悯下途牲畜之苦,而仍残忍加以杀食,将来必受同样的苦报。

  所以凡为修行者,如欲出离生死尘劳,则须先戒杀。无作业者,无受报者,如心无杀念,远离无明颠倒,才能出离生死尘劳。

  接着佛又教大众观十二因缘的智能(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佛说:「各位!三界②之生死,以无明为本。无明即烦恼,行即业③。烦恼业若灭,生死即灭。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一切法皆是由因缘而引起的假相,因缘即能生,能生者为因,所生者为果。例如:

  『无明』生『行』,

  『行』生『识』,

  『识』生『名色』,

  『名色』生『六入』,

  『六入』生『触』,

  『触』生『受』,

  『受』生『爱』,

  『爱』生『取』,

  『取』生『有』,

  『有』生『生』,

  『生』生『老死』。

  无明为因,则行为果;

  行为因,则识为果……乃至生为因,则老死为果。

  众生因心造业而受果报,造业之因即是由于三障④诸烦恼所引起的。因为凡夫有情的任何一个行动,都是由无明所起之十二个因缘所集合成的⑤。」。

  依此觉悟─无明、行、爱、取、有─为集谛(苦因),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为苦谛(苦果),知十二因缘是缘起法,是幻相,能如实观行善巧方便对治因缘─是道谛(离苦之因),十二因缘若不生,即烦恼业灭─是灭谛(离苦之果)。

  所以因缘、生灭法可简说为四谛法,广说为十二因缘法,皆为真正离苦得乐(实相)之法。」。

  无明杀生→仁慈放生

  无明偷盗→清廉节义

  无明逸乱→贞良有礼

  无明妄语→笃信不欺

  无明纵酒→智达清明

  注:①「如来性德」即空寂平等,无性为性。

  「无性」方能随缘,「随缘」而成万法,如波现万象、而水性(佛性)不动(无性空寂)。

  因「无性」而竖穷三际(无量寿),因「随缘」而横遍十方(无量光明)。

  众生迷性,致令法身(自性)常生死轮回于六道。

  虽然在六道轮回,但其法身(自性)仍不动而体性湛然,如水虽成冰,而其水性仍未变。

  所谓真如(佛性)随缘迷性成六道,觉六道无性是真如。在众生自性中,本来就具足着佛性-无量光明无量寿。

  ②三界乃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可分为三:

  ⒈ 欲界─色欲、食欲盛强之有情所住之处。上自六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

  ⒉ 色界─色为质碍之义而有形之物质,此界在欲界之上,已离淫、食二欲之有情的住所,因其身体与宫殿国土物质都很殊妙精好,所以名为色界。此界由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即所谓的四禅天,又细分作十八天。

  ⒊ 无色界─此界无一可谓为色法之物质,亦无身体宫殿,唯存识心而住居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为无色界。此界因无物质而不能定其方处,仅就其果报胜德在色界之上。但就其成就实在之义而分四地,由下而上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

\

  ③「业」乃由心识带来的起心思念,因而构成外在的行。即在行思的审虑、决定、动发三态过程中,总称为业,又可分为身业、口业、意业。

  ④「三障」即三种妨害正道善心的障碍。

  一「烦恼障」即惑障,如贪欲、瞋恚、愚痴等惑。

  二「业障」,如五逆十恶之业。

  三「报障」即苦障,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

  此三障是由集惑、造业、受果的十二因缘所缘生的。

  因『无明』、『爱』、『取』(此三支为惑),而『行』、『有』(此二支为业), 以致生『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此七支为苦)。

  ⑤以杀生为例:

  他必定是先由『无明』愚惑为起因(颠倒分别一切有情非我同类,非我宿世眷属,因而残忍强食之),再由『行』业(累世造业杀生的习性业力)的引动,以致有『识』(认知外境的主观条件能力)、『名色』(识的认知对象)等身心的活动,和『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触』、『受』的认识过程,再由于『爱』(有所愿求如杀生祭拜有求于神或贪求于口腹之欲)、『取』(由爱欲所引发造业之惑)的烦恼,因而『有』(杀生造业)所造作,于是有『生』(畜牲之命),有『老死』(即被杀,有情是剎那生、剎那死的)。

  所以如畏其果,则当净其因,其因不净,则果报永无断时。

  今生杀生→果来生短命多病

  因今生偷盗→果来生贫穷

  因今生邪淫→果来生不得随意眷属

  因今生妄语→果来生被诽谤

  因今生两舌→果来生亲眷恶离

  因今生恶口→果来生常闻恶声

  今生绮语→果来生言无人信

  因今生贪欲→果来生多欲常不足

  因今生瞋恚→果来生常被他人恼害

  因今生愚痴邪见→果来生其心谄曲或生邪见家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