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睡厕所的罗睺罗沙弥

\

  一时,佛在精舍说法。白天时,有许多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来精舍听佛说法。到了晚上,精舍只剩下优婆塞和比丘在听佛说法。夜晚法会结束后,长老比丘各自回到自己的寮房休息,留下来的优婆塞则与年少比丘一同睡在通铺。入夜后,当大家熟睡时,由于有些优婆塞睡态不雅,有打鼻呼的,有咬牙切齿的,有睡得东倒西歪的……,因而打扰到比丘们的睡眠。隔天,有比丘把这情形告诉佛,于是佛便制戒禁止比丘与未受具足戒者同宿。因此,比丘众怕犯禁戒,便请罗睺罗沙弥另找宿处。

  由于罗睺罗平日持守戒律,所以也就毫无怨言地自行找寻宿处。他并不以佛的儿子自居而到佛的宿处去,也未到阿梨师舍利弗的宿处去,而到厕所里铺地住宿。有一夜,佛立在厕所门口咳嗽了一声,罗睺罗刚好也咳嗽了一声。佛便问是谁?他答是罗睺罗,便出来向佛行礼。佛问说:「罗睺罗!你为何睡在此处?」他禀告说:「因为没有宿处。世尊!比丘众以前对我是很亲切的,但从您制戒禁止比丘不可与未受具足戒者同宿以后,他们就不让我同宿。我之所以睡在此处,是因为怕妨碍到别人,同时也是为了遵从佛戒。」听完这些话后,佛为正法担忧起来,心想:「比丘众对待罗睺罗都已如此冷漠,何况在别的善男子出家后,将如何照顾他们?」。

  于是佛在次日清晨召集众比丘,告诉大家说:「你们知道罗睺罗沙弥现在住在哪里吗?他住在厕所里。你们对待罗睺罗尚已如此地冷淡,更何况是其他初入佛门的沙弥,又将如何对待他们?如此下去,初出家而未受具足戒的沙弥将得不到关照,实有失慈爱。从今以后,凡是未受具足戒的小沙弥,可以有两夜和比丘在一室同宿。」由此可见佛陀的慈爱,再微细的地方,他都能关心照顾到。也因此,佛陀经常因为实际的需要而开缘制戒,使戒律含藏着慈爱的精神。

  由于罗睺罗持戒严谨,每当有比丘叫他自行去找宿处时,他从不以身为佛的儿子自居傲慢,反而都默默地另行找宿处,遵守佛定的戒律。久而久之,众比丘都知道了罗睺罗持戒认真,于是都在赞叹他。由于当时僧团中,有一位恶语傲慢的比丘,从不接受别人的教训而常破戒骂人,佛便因此因缘而告诉大家一个故事。

\

  「很久以前,在森林里有一群鹿,其中有一只鹿师专门在教鹿群逃脱猎人捕捉的幻术。一时,有只母鹿带两只小鹿来学习鹿的幻术,鹿师就叫他们某时来学习幻术。

  有一只小鹿都准时来学习鹿的幻术,另一只小鹿则没来学习而到处游荡。后来两只小鹿都分别的掉入猎人的阱网,那只不爱学习幻术的小鹿,就活活地被猎人捕杀了。另一只爱学习骗敌幻术的小鹿,就装成已死的样子,眼睛睁开,不用鼻孔呼吸,伸出舌头,还放了粪尿产生恶臭,让猎人以为他已经死了而毫无戒备,趁此时逃脱回到森林去。」。

  「比丘们!当时那只利用幻术逃脱的小鹿就是罗睺罗的前生,另一只被猎人捕杀的小鹿就是现在那位恶语傲慢的比丘的前生,教幻术的鹿师就是我。

  各位比丘!那只小鹿(慧命)因为向鹿师学习(尽心依止真善师友)幻术(戒律、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所以遇到阱网(烦恼障碍等恶缘),能以幻术(对治方法)脱逃(依法观行致心开意解而寂灭证果)。另一只小鹿(凡夫)因为不向鹿师(依止真善师友)学习幻术(消灾之戒法),所以在遇到阱网(恶缘烦恼)时,被猎人(无明惑业)杀害(断丧慧命而生死轮回)。各位!受持戒律,可得无上自在宝藏,以此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戒行波罗密!」。

  注:「优婆塞」为亲近侍奉三宝,已受五戒之男子。

  「优婆夷」为亲近侍奉三宝,已受五戒之女子,

  二者皆为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一。

  「比丘」之意为乞士,另外还有「怖魔」、「破恶」、「净命」、「净持戒」等意思。

  因为比丘出家学佛,必将了脱生死而不再受魔境及魔业的困扰支配,因此魔王将少了一个可以利用支配的魔民,所以称「怖魔」;

  比丘持戒能破烦恼恶业,所以是「破恶」;

  比丘不以苦力、经商、种植、卖艺而谋生活,乃以清净乞食而自活命,所以称为「净命」;

  比丘以尽其一生的形相寿命,坚持清净戒律,所以称为「净持戒」。

  比丘总意为「上从如来乞求正法而养育法身的慧命且下从俗人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的生命」。

  比丘尼为女子出家具足戒者。

  凡出家众当受持具足圆满之戒,比丘戒依四分律共有二百五十戒, 依五分律共有二百五十九戒,若依十诵律共有二百五十七戒, 依僧祇律则有二百一十八戒,依解脱戒经则有二百四十六戒。比丘尼戒依四分律共有三百四十八戒,依五分律则为三百七十七戒,若依十诵律则为三百五十四戒,依僧祇律则为二百九十戒,依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则为三百五十四戒,所以通常所谓比丘尼五百戒,不过是大约的数字而已,其最多也仅三百七十七戒。

  「罗睺罗」为佛之亲子,十五岁出家,礼拜舍利弗为戒师,为最初的沙弥。因勤修密行,唯佛能知,于佛诸弟子中为密行第一。

  「沙弥」即二十岁以前的出家男子,只受十戒,未受比丘戒,仅随比丘学习律仪

  「阿梨」译为轨范或教授,为对高僧的敬称。

  其堪为后学之轨范或得戒教授之师,故又称为授戒师。

  「开缘」即允许之意,「遮」则为禁止之意,此为戒学上之用语。

  「回向」即回转趣向,因大悲救度之心,而将所依之正法善行,回向于一切众生,祈其亦能随顺圆满梵行,而共趣向涅盘之道。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道真理、无上正等正觉、究竟遍知一切真理之圆满慧行。

  佛陀说的十二因缘法门,现在为了便于了解大概的轮廓,列表如下:

\

  十二因缘为缘起之精义,生死流转之假相,般若法性之空义。

  诸法皆由十二因缘所生, 无明不起,则证法身;法身等同空性,无生死流转。

  若起无明,即便造业,以造业因缘,受业报身,落入生死。

  故知三界生死以无明为本,无明灭则生死即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