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竺道生大师智慧超群令顽石点头

\

竺道生大师(公元355-434)师承鸠摩罗什大师

  选自《僧宝传》,明贤法师

  竺道生大师,东晋高僧,鸠摩罗什大师法嗣。巨鹿(今河北平乡)人,俗姓魏。

  道生大师幼而颖悟,八岁依竺法汰大师出家,改姓竺,从此专心道业。年方十五岁即登讲座,弘扬佛法。至二十岁受具足戒时,已经见重于当世、闻名遐迩了。道生大师受戒后,曾在庐山隐居了七年,常以慧解为入道之本。后来,他与慧严法师同游长安,追随鸠摩罗什大师受业。与道融大师、僧睿大师、僧肇大师合称为“什门四圣”。道生大师居无定所,后来南下,来到了宋(南北朝时期南朝之刘宋)都建康(南京)青原寺居住。时人早知这是一位具德的大师,纷纷参谒、礼拜频繁。

  当时的宋太祖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也对他十分叹服、推重。一日,宋太祖设立法会,并御驾亲临与其他僧众一同侍于法筵旁。由于道生大师的讲法十分精彩,大众听得入迷,因此等到开始过堂的时候,饭菜已经端上来很久、放凉了。由于众僧需遵循“过午不食”的戒律,因此都担心天色已过午时、不敢用斋。此时皇上说道:“诸位大德,请用斋吧,现在太阳正在中天呢。”全场顿时一片寂静,大家左右为难,便不约而同望向道生大师。道生大师从容答道:“白日附丽于青天,上天说它刚到正午,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于是取过钵来便开始进食,众人恍然大悟而皆从之。一场尴尬就此化解。

  道生大师多数时间沉浸于对佛法的深思穷研中,他对于妙法的彻悟已经非言语所能描述。一天大师喟然而感:“象是用来达意的,会了意便可忘象;言语是用来诠释道理的,契理了也就可以舍弃语言。自从甚深佛典东传入震旦以来,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陷于重重阻障,译作往往拘泥于刻板文句,而少见圆通宗义的。只有抛弃掉鱼篓而直取于鱼、舍弃言语的牢笼而直取文字背后真意的人,方可与之言道。”

  道生大师剖析佛经教理,已经洞入了深奥幽微的境地,他著有《二谛论》、《法身无色论》、《佛性当有论》、《应有缘论》等论典,及《维摩诘》、《法华》、《泥洹》、《小品般若》等经义疏。

  他主张佛性人人“本有”,并穷极究竟而唱言“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即后续佛经传来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要义),广说一切众生乃至失信与极恶业者仍具成佛的资质这一道理。

  由于当时北凉昙无谶法师所译《大般涅槃经》(大本《涅槃经》)尚未传至建康,因此道生大师的这一说法成了“孤明先发”,没有其他经典为之佐证。这一“破天荒”的说法被当时守学旧文之徒视若洪水猛兽,遭到了强烈反弹,种种毁谤抨击随之而来。坚持旧说的人将其观点斥为异端邪说,甚至对道生大师本人也极尽讥嘲挖苦之能事,并于大众中竭力污蔑和诋毁,使众人对道生大师的说法弃如敝屣、避之唯恐不及。

  而道生大师丝毫也不为这些毁誉称讥所动,他来到僧众中,从容严肃地对大众发誓道:“倘若我所宣说的观点与佛经义理相违背,那么我将身患恶疾;倘若与实相不相违背,那么愿我舍寿之时能够据于说法的狮子宝座之上。”说完拂衣而去。

  道生大师先后来到虎丘山和庐山传法。一次,他在幽静的林间独自演说法义,朦胧间仿佛看见有人点头。定睛观看大众,发现点头的原来是一块块顽石。(这便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

  后来,北凉昙无谶法师所译的《大般涅槃经》传到了建康,经中亦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主张,终于证明了道生大师所言非虚,僧众无不为道生大师的先觉智慧深深折服。道生大师得到这部经以后,不久便开坛解说。

  元嘉十一年(434年),一次庐山讲法快要结束的时候,与会僧众忽然见到道生大师的拂尘纷然坠地。大师倚于几案之侧,已然圆寂了,世寿八十。圆寂后,颜色与生前无异,仿佛入定一般。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