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序

法华经序(一)

  我们之前「法譬如水」,和大家分享,就好像一间房子,千年的暗室,久了都没人住,不曾打开过,所以给我们一支钥匙,打开这扇门,点上了一盏灯火,被我们发现,千年万年不曾打开的暗室,原来里面有这么多的灰尘,这么脏的角落这么多。

  这盏灯让我们照一下,赶快我们要殷勤,进到这间房子里,要好好知道,哪一个角落有脏东西,堆积了多少尘埃,我们要赶快以水清洗,将那些尘埃、脏的东西,全部清扫搬出去,这就好比法譬如水。

  我们能了解,了解我们不知道在几生几世,生生世世我们的心在无明,不晓得造了多少业,无明覆蔽了我们的心,所以我们一层一层污垢无明,我们赶快一层一层去除,慢慢垢秽去除了,我们的本心,就慢慢显现出来。

  清净心灵就好像耕耘心地一样,心要清净,心净则土净,所以我们人人,要有这分虔诚的心,虔诚如农夫。

  看看农夫在耕地,他第一要敬天知时、知季节,这就是农夫的智慧,他能把握什么时间,什么样的季节,要下什么样的种子,如何耕耘?这就是很用心,农夫用心敬天爱地、知季节,来耕耘这片土地。

  所以我们修行者和农夫一样,也是要行那分敬与爱;修行者,我们若是每天一早的钟声响了,我们开始就慢慢集合来到大殿,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菩提的觉道就现在我们的面前。

  入大殿时,早课开始了,佛前香炉里的香,檀香阵阵的香气,随着炉里的香,如此渐渐渐渐升起,袅袅的烟,这个境界能陶冶我们的心灵,从入大殿来,那时候的虔诚,从香炉里袅袅的香烟,好像云一直涌现起来,有时我们若看到在报气象,气象看天气,有时看到云涌现时,我们就观想,云端里诸佛菩萨,在宇宙之间,天空之间,以这样去观想这种的法界,无时不在法界中。

  看看我们,「宇宙大觉者」这幅图,很多的佛,形影相随,分身佛、本身佛,好像从十方来集会一样,向这颗地球而来,但愿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之间,受诸佛护念,这是一个法界,诸佛菩萨海会在宇宙空间里,我们若能以如此虔诚,尽虚空遍法界,无不都是诸佛海会。

  炉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所以我们要虔诚,我们静思勤行道,就是无量义,我们的身心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这就是我们慈济人,人人都是要先有这一念心念,我们要发愿,我们要发心,来发愿弘圣道,为佛教、为众生

  佛陀来人间,所留下来的教法,我们应该要弘扬,不是听,不是说,我们是身体力行去做。

  《无量义经》就是从法华的精髓而来,所以我们每一天,就好像自己亲临灵山会上,所以在《法华经》的,开始,每天早上你们在礼拜,,那就是要先,建设自己内心的虔诚。

  我们要以很虔诚的心,来面对佛像,虽然是佛像,不过,我们心中,都是有无数无数的诸佛菩萨,所以我们礼拜,我们的心态就是要有那分皈依,形命皈依,尽形寿,献身命来皈依,所以叫做「南无」。

  那就是皈依,每一句「南无」出来,就是以最虔诚的心,尽形命靠近佛法僧,那种皈命礼,发自我们身心的皈命,所以叫做「南无」。

  我们还要皈命依靠的在哪里呢?就是「法华会上佛菩萨」。

  南无

  法华会上佛菩萨

  一心顶礼

  十方法界常住三宝

  我们所面对的,就像在灵鹫山,佛开始要讲《法华经》时,在灵鹫山,无量数的诸佛菩萨,从诸方世界集会到那个地方,所以我们人人既是佛教徒,我们必定要有这分虔诚的心,身心皈命,虔诚礼拜,在法华会上诸佛菩萨,所以要以最恭敬的心,来敬礼「十方法界常住三宝」。

  愿此香花云

  遍满十方界

  供养一切佛

  妙法莲华经

  菩萨声闻众

  受用作佛事

  这段文字,在礼拜《法华经》时都会念到,不是口头上念,是要从内心,好像我们以很丰盛的香、花,我们以最虔诚的心,好像我们身心,在佛菩萨的面前在供养,不是一尊,不是一个方向,我们是,好像我们的身,也能分身在每一个方向,每一尊佛的面前。

  我们都是虔诚奉花、献花,这样虔诚的心花供养,尤其是「遍满十方界」,我们所要「供养」的是,一切佛,其至一切法,一切法的最真实道,就是《妙法莲华经》。

  佛陀之前四十二年的权教,到了四十二年后,才开始显真实道,那就是《妙法莲华经》,所以我们这个法,不只是有用到而已,是我们内心,最虔诚的、接受的供养。

  所以「菩萨声闻」,我们的虔诚,不只是佛,不只是法,还有「菩萨声闻」,同在那个法会中,我们都一一虔诚供养。

  其至我们的供养,就是能为佛事,为佛事就是弘传佛法在人间,其至我们还要再很虔诚地,「稽首」礼拜。

  稽首十方佛

  圆满最上乘

  本迹开二门

  法喻谈真秘

  普使诸权小

  悉证佛菩提

  这种稽首不只是身形,是用最诚敬的心,「稽首十方佛」,尤其是「圆满最上乘」,「圆满最上乘」就是《法华经》。

  《法华经》中有「本迹开二门」,本,就是人人全都有佛,迹,是显迹来人间,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佛所扮演的,他显迹在印度,在那个地方,他的生态在皇宫里,然后他为了要解救,普天下的众生,开启人人的心门,点起人人千年黑暗的心宅,所以他就要自己,先去清理他的内心。所以教我们,要如何清理这间房子?这间房子要如何让它光亮起来,这是一个迹,是走过世间的足迹。

  所以这是佛陀,他出现在世间的「迹佛」,这叫做留下足迹,他不是永远在人间,在人间八十年。

  不过「本佛」就是法身,还是一样,是永远永远,天长地久,遍满宇宙之间,其至告诉我们,你、我、人人,都有与佛同等的佛性,所以,「本迹开二门」。

  现在所说的「本迹」,是佛以他最清净的本性,再来人间,他示现这个形态来教导我们,即使荣华富贵也如浮云一样,很快就过去了,他不去贪着这分荣华富贵,他甘愿为了众生吃了很多苦,所以才能显现佛法,如此真实。

  能够拯救众生,这有两道门,说是两道门,其实回归为一,所以叫做「本迹开二门」。

  「法喻谈真秘」,是真正的法,但是,我们听不懂,所以用譬喻,很多种的譬喻,就如法身是什么样子?告诉你也看不到,出生在印度那位太子,历史记载中有,这就是,喻,同样的意思,迹和喻是相同的。

  迹,是这样走过来的,走过来的这条路怎么走?现在有地图,有地理,让我们知道,原来他的国家,是在过去印度的某一个点,现在的名称叫做尼泊尔,这就是有这个踪迹,我们能够譬喻它,法永远永远都是如此。

  但是这个迹和譬喻,就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法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一样的,所以有不同的譬喻,所以叫做「法喻谈真秘」,就是要来谈法,就要用很多的人间事相,来配合着道理说话。

  所以所说的都是真实,但是,它很奥秘,如同我们人,为什么会有人?人为什么生出来,只有而已?为什么到头来就老了,到底生理上如何?无论如何,每天都在过日子,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和生命中的奥秘在一起,但我们就是没办法了解,不过,这个生理一定是存在的。

  所以人间的法就是如此,所以「法喻谈真秘」,佛陀能够告诉我们,我们除了生理的形态以外,我们还有一个真空妙有的法,所以我们要如何去体会,真空妙有,这就真正是「真秘」。

  「普使诸权小」,「悉证佛菩提,」我们一定希望要深入这个法中,我们能够期待,诸佛菩萨这种最上乘的法,能够开启。

  使令「诸权小」,哪怕是根机很劣弱的,也能够接受,全都能够来证菩萨,这就是我们大家要发愿,要回向,要皈依,所以希望我们的身心,能够皈依在诸佛菩萨的的海会中,我们能脱离这个生死得失的心,这就是我们大家要以虔诚的心,每天的礼拜,必定要有这种虔诚的心准备,这样才能与诸佛菩萨会合,这个心灵才能很贴切起来。

  所以从现在开始,希望我们人人,要为自心地的农夫,这个时候正是要撒种子的时候,敬天爱地,能够知季节,我们也要把握这个时候,真正我们的心地要让它清心,要让它亮丽起来,我们应该每天,都是很虔诚的心,将所有周围的人都当作,香云海会诸佛菩萨,这样来尊重。

  相信这分虔诚的心,若能时时培养起来,日日都是我们新的心地,日日是与诸佛菩萨接近的时刻,所以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法华经序(二)

  我们每天以最虔诚的心,入道场来,邀请我们尽虚空遍法界,香云海会诸佛菩萨聚集一处。

  这一念虔诚的心是遍三千界,能通达诸佛菩萨来鉴听,听我们的心声。

  你们可记得,之前曾说过一段故事,一位清廉的县太爷,平时他就是很清廉,把全县的人民,当作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真的是父母官呵护子民,所以得到所有县民的敬爱尊重。

  等到他年纪大了,要告老还乡,要回去乡下了;但是他一生都很清廉,所以家庭没有储蓄,就是很穷,还是这么带着他一位女儿,就回去了。

  不过,这位老太爷几年后,已经年纪大了,生病了,病了,要怎么办呢?没有钱看医生,尤其是那么乡下,要怎么办?女儿就觉得要虔诚礼佛,但是,父亲要照顾,无法到寺院去礼佛,这要怎么办?

  师父就对她说,你一念虔诚,无论你离得多远,你这念虔诚的心,诸佛菩萨都会听到,所以你每天在你家里,在门口那里摆上香案,向着寺院这边,你可以每天就地礼拜,虔诚祈求,这样就行了。

  因为她很用心,师父这样对她说了以后,她要回来的路上,就开始算脚步,算时间,所以她知道,从这里要到寺院去,要走几步路能到达寺院,花多久的时间。

  她每天早上在香案前,很虔诚,就是这样,看走几步路,就是礼多少佛,她每一拜就当成走一步,甚至拜了之后,她还在那里绕佛,很虔诚。

  是不是女儿的虔诚感应到,父亲的身体一天天强健起来,健康了,这位小姐,还是每天继续这样在礼拜,希望父亲能身心安乐。

  有一回,就是同样那一年,有一位年轻人,考试之后,中了状元了,同样要回乡回来祭祖,这之间,状元的母亲,她觉得这就是佛菩萨的庇佑,既然已经风光回乡来,要祭祖,要先到寺院礼拜。

  所以状元的母亲,就先派人去这间寺院说,我的儿子状元郎,要来烧第一炉香。

  所以那天早上,大家都没有去点香,状元很早就到了,来的时候,香炉已经有香了,三支香在香炉里,他觉得明明母亲是这样说,是我要来烧第一炉香,为什么又会这样呢?

  没关系,明天我会更早来,明天更早来,香炉同样还是三支香在那里,状元就很不高兴了。

  住持就说:「奇怪,没有啊!我们真的没有人,去烧头一炉香,为什么每天都有这三支香呢?」

  状元觉得奇怪,既然出家人不会打妄语,绝对不可能;他就说:「好,我今晚要住在这里,明天一早,我要看看是谁来烧香。」

  所以那晚他就住在寺院里,一早天未亮,他就很注意,有,明明有一位女孩,他就看得很清楚,这个女孩的形态,寺门还没开,她已经进来了,在那里,虔诚礼拜,还在那里绕佛。

  他就向这位住持说,这位住持师父他想到了:「你说的这位女孩,有,是我们过去县城里,县太爷的女儿;不过,他告老还乡回来了,不久之前,县太爷他身体欠安,他的女儿很虔诚,日夜守护在父亲身边,不过,她虔诚想要礼拜,却无法前来,我曾这么对她说,要她每天在家门口设香案,面向寺院这边虔诚礼拜,是不是她的虔诚,所以每天的这个时刻,她在礼拜,她那念虔诚的力量,来到这里。」

  这位状元听了不可思议,有这样的事情,他就真的去拜访过去的县太爷,他看到这位女孩端茶出来时,他自己吃了一惊,就是她,没错,一早到寺院去烧香礼佛;所以状元看了很感动,也很喜欢这个女孩得很美,所以回去就对他的母亲说,母亲赶快找人来提亲,就此一桩美事,终成眷属;县太爷有了状元女婿,就这样传为村里的美谈,大家津津乐道,大家很欢喜,都爱说这个故事。

  由此就知道,虔诚礼佛,心若诚则灵,心诚则灵;所以这是一种虔诚,我们若虔诚,不只是心力,这个虔诚的一念,能够上达诸佛菩萨听,也能遍三千世界。

  看我们的心,这种虔诚的力量到什么程度,何况诸天护法,当然永远都来守护。

  所以我们的道场,每天都用这么虔诚的心,守护道场的天龙护法,这就是我们应该要感恩尊重;所以我们要生起礼敬的心,所以我们要虔敬迎请慈悲护念。

  一念虔诚遍三千

  上达诸佛菩萨听

  诸天护法恒守护

  虔敬迎请慈悲护念

  静思法脉慈济道场

  共修法

  我们静思法脉、慈济宗门,慈济人共修的法,就是礼拜《法华经》,常常听到我们全省的静思堂,或是分支联络处,大家在共修,不就是礼拜《法华经》吗?所以,字字我们都很虔诚,字字为宝。

  所以虔诚礼拜,这是我们慈济人的特色,心灵的道场,也是静思法脉慈济宗门,慈济人的心灵道场,平时大家在共修,礼拜,希望大家若是共修时,礼拜,就是要以这样的心态,最虔诚的心态。

  所以我们昨天也说过了,除了我们有这样虔诚的观想,诸佛菩萨遍满虚空,我们的供养也是一样,遍法界供香花,这就是表示虔诚,也表示庄严道场。

  因为每一个时刻,都是诸佛菩萨光临,在我们的道场周围,所以我们要很虔诚,这样来稽首,期待大乘的经典,无论是本迹二门的道理,我们都能很透彻了解,无论是法、譬喻等等,我们都能很通彻,无论是发心修大乘行,或是只发了小乘心,他都能够了解,了解大乘的法,能转小为大。

  希望人人能觉悟,从我们内心透彻佛法的道理,所以序文就是这么说,我们要皈依,我们要很虔诚的皈依,献身命的皈依,因为期待我们能,「愿超生死海」。

  我愿誓皈依

  愿超生死海

  人生生死都是一念心,一个人是不是一辈子死一次呢?不只,我们的心心念念都在生生灭灭,所以我们生灭的念,我们应该变为永恒,志玄虚漠,守之不动,如此就能「超生死海」。

  所以不只是一世几十岁,或是百岁自然的法则这样过去,不是,我们现在要说的,是我们的心心念念生灭;常常对大家说,心理四相,生、住、异、灭,这都是在我们的内心,起生好念,灭好念,一个好念生起,很快就灭掉。

  所以我们发愿,不能坚持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发的好愿,很快意志不能坚时下去,很快就转变掉,那就是懈怠,恶念就生起了,这也是在生灭中。

  所以我们应该要记得,先把我们现在的心念变成永恒,我们能超越生灭的念头,这就是我们真的要去透彻了解,要坚持修行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很虔诚来顶礼。

  一心顶礼

  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顶礼

  过去多宝佛

  一心顶礼

  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

  一心顶礼

  尽法华经中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的教主,就是宇宙的大觉者,所以我们必定要虔诚顶礼。

  还要「顶礼过去多宝佛」,多宝佛是来人间见证,在法华会上为见证,所以我们会更加相信,过去、现在、未来佛佛道同,过去的多宝佛,来见证现在的佛所说的法,所以我们也要很感恩来顶礼。

  还要(礼拜)「尽法华经中」,「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我们要知道,《法华经》里有非常多的佛,你们在诵《法华经》的过程,应该都记得,有非常多的无量世界,上下有多少呢?遍虚空,十方三世,应该就是遍虚空界的诸佛,在法华会上,有很多很多的诸佛,十方来的诸佛。

  一心顶礼

  妙法莲华经

  法华会上佛菩萨

  妙一宝

  除了虚空法界诸佛菩萨以外,大家在法华会上听,听佛说法的诸佛菩萨,这是在法华会。

  我们应该在礼拜时,拜下去,我们就要做这样的观想,观想在我们的周围都是诸佛菩萨,我们应该要有这种虔诚的心,来顶礼。

  过去我在自己的小木屋,自己一个人,真的能拜到那分法喜充满,有一回拜下去时,忽然间好像周围的境界,很明亮的光,很温柔,好像八月十五日的月亮一样,那种圆、那种光,很温柔温和的光,这是一个很虔诚的心,感觉到那个境界,实在是很美、很圆满,很柔的光。

  法华会上那种境界,这样不断不断涌现出来,虽然不是很久的时间,是很虔诚在礼拜,这样礼拜下去,那个境界现前,你们可知道,那样的法喜是无法形容的。

  每一回我若在礼拜时,头着地,就会想到那时候的境界。

  各位,这念虔诚的心绝对不是虚妄的,也不是幻觉、幻听,绝对不是,我们人人就是要,训练好我们这念心,对人、对事,对任何一个境界,我们要用我们无私清净的心,来对待一切。

  我们在念佛拜佛,也是清净无私的心念,这叫做虔诚。

  所以各位,每天早上的道场,我们若把它当作,我们这个道场就是灵山会,我们在现在已经,刹那的时间就遍三千界了,现在我们也是在灵山会,佛讲经的时代。

  所以说,只要我们很虔诚,二千多年前算什么呢?虔诚的心,我们就已经回归,在佛陀法华会灵山会上,所以我们虔诚的礼拜非常重要,何况礼拜《法华经》,字字都是宝,所以字字要虔诚。

  所以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法华经序(三)

  千里之路始于初步

  方向对错毫厘之差

  发一念心立一弘愿

  认真戒慎虔诚守志

  各位,我们若每天,把这几句话放在心里,我们的人生就不会偏差,方向就不会有错误了,千里之路始于初步,我们要走千里的路,要开始起于第一步,我们若只是知道千里之外,有什么样的境界。

  但是人没有去,无法去体会其中的境界,尽管你怎么听,那种贴切体会就是没有,就好像我们听法不用心,不肯用功,真正佛法的奥妙真袐,其实我们都不知道。

  所以真正的学佛者,必定要起步走,所以说千里之路始于初步,修行叫做修道,道者路也,所以这条路我们必定要起步走,甚至要把握时间,要起步走,我们应该方向要对得很准。

  看看三角的习题,开始对准时,我们若是有一点偏差,东西南北就偏向了,方向是对还是不对?只差在毫厘,一点点的偏差,愈走就愈远了,千里路就差千里远了。
所以在初步很重要,方向也是很重要,发心立愿就是起动,我们若没有开始起步,不肯去走,永远都是站在原点,所以我们只要初步对准,方向不要偏差,我们开始要发大心、立弘愿。

  所以发心立愿我们要认真,人生短短才几十年而已,一直对大家警愓,四天王天的一天,在我们人间是五十年,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间的一百年,人生几十年很短,所以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们方向对准,我们就要认真。

  不要说今天做不到,明天吧!今年没有这个计画,明年再来,我现在还年轻,正是赚钱的机会时,要我去做志工,浪费时间,等我退休,这就是不认真,没有认清楚人生的无常,没有认清楚,我们应该要把握当下,因缘错过,再也不可得了,人生只有一次,所谓的「一次」,每一个人的过程只有一次。

  什么叫做一次呢?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位哲学家,苏格拉底,这位哲学家,他教育他的学生,有一回,有一群学生来请教老师,希望老师开导他们,真实的道理,要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呢?

  有一天就对他的学生说,来,我带你去实验中体会,他就把他们带到一片果园里去,对这些学生说,你们从果园的人口开始,一直走到最尽头的地方,那里头的水果,你们用心去选择最美的、最好的,你最喜欢的,你就把它摘下来,只能一粒,一次而已,不能再回头。

  这些学生就开始进入果园去了,满园子的水果,到底哪一粒是最美的、最好的,从入口一直走,走到尽头,已经看到他的老师站在那里。

  老师就问:「来,你们每个人,可采到最美、最好的水果?」

  其中一个学生就这么说了:「老师,再给我一次机会。」

  老师就说:「没了,没有机会了,你怎么没有摘任何一粒水果?」

  他说:「我开始进去时,就已经看到一粒很美、很大的,不过,我想可能里头,还有更大、更美、更好的,我怕摘到的这粒,不如后面再看到那粒,我只能摘一粒而已,所以那粒我就没摘到了。」

  一些学生就说:「对、对,是不是再给我们一次机会?」

  老师就说:「没有了,人生只有一次机会而已,年轻时代也只有一次年轻,二十岁的人生,也只有一次二十岁而已,再也不回头了,道理与此相同,我们早知道,早知有今日,何必当初呢?」

  所以,人生,我们要认真,我们若是不会把握当下,刹那就无法变成永恒,看看我们慈济,现在虽然是四十多年,若不是当初那一念,把握那一念,方向没有偏差,四十多年来,不知道今天是不是有慈济?释迦牟尼佛在农历二月八日,一早天未亮,那念心若没有发起,他若没有采取行动,离家、脱俗、出家,今天二千多年了,哪有佛法呢?

  所以「千里之路始于初步」,我们就是要走,无论多远,时间多长,但是方向要对准,我们要发心立愿,而且是要认真的,不是说,我今若做不到,明天再来,这就是不认真的人生。

  我们认真还要戒慎,要真的很戒慎,你信佛、学佛,守戒很重要,戒、定、慧,你们想,若无戒哪有定?无戒、无定,要成长智慧,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人生要守好规矩,这样我们的定心才能建立,所以我们能认真戒慎,还要虔诚,虔诚就是一念心,我们可以守志,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过去不是和大家分享过吗?

  所以我们好好的,我们若能够守志立弘愿,没有毫厘之差,能够起步,开始要精进走,我们若能够这样,能够精进,没有偏差,有弘愿,能够守志节,你想,这不就是我们最虔诚的时刻,所以我们的心灵世界,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一直在说,在法华会上,法华会就是在灵山,灵山在哪里?

  其实我们平时就说过了,人人各有个灵山塔,人人能够好向灵山塔下修,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人人都有自性三宝,我们人人这念清净的本性,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增长也没有消失,只是被无明遮盖了,心镜这面心镜,

  本来就是那么清净明朗,是我们不知多久之前,受尘埃灰尘遮盖住,我们就是懈怠,没有每天好好去擦,看看玻璃镜,若一段时间没有去擦拭,就会沾上灰尘,迷迷蒙蒙,你不能看透外面的境界。

  同样的意思,所以我们的心镜要勤拂拭,要常常擦,所以我们这念虔诚的心,就是要让我们的心镜明朗,要让我们自性三宝现前,所以自性三宝要现前,我们必定要戒慎虔诚。

  所以,过去,讲「法譬如水」那时候,一直对大家说忏悔、忏悔,忏悔之后,所有的过失,错误的观念,我们都应该要改过来,我们的习气、方向要正确,这是过去和大家分享的。

  我们现在就是,这个正确的方向开始起步,不离开虔诚,所以这念虔诚,就开始要发愿了,发愿就是要回向,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回向发愿」。

  发愿就是回向,所以我们要「志心忏悔」,志心就包括了前面说的,要认真、要戒慎、要虔诚、要守志,这就是「志心」,我们要发心立愿,我们必定要很认真,心无二念,一心一志,守住我们的弘愿。

  所以我们要忏悔,我们不要以为,法譬如水,每天都在说忏悔,我们既然忏悔说完了,现在应该就是发愿了,怎么还有忏悔呢?不是说,不是听,是我们要真心去做。

  所以一直对大家说,经就是道,道就是路,把「经」已经对大家说完了,路的方向是这样,要走不走,就是看自己了,所以发愿就是不要再偏差,我们要不偏差,我们要时时警愓,我们时时警愓,假使有一点起心动念,虽然我们没有去做,不过,有起心动念,我们也要赶紧忏悔,我不应该有这个念头,虽然还没有去做,已经有这个念头就不对了。

  所以我们还是有了念头,就要赶紧及时忏悔,不应该有这个念头,我们既然发心立愿,就是要这么做,我们不应该有这个念头,所以我们要「志心忏悔」。

  这个忏悔的心,要时时挂在我们心头,我们才能在日日生活中,不会犯错,所以说它:

  志心忏悔

  弟子众等

  与一切众生

  从无始以来

  这一段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一直跟大家说,我们要忏悔,不只是我们自己,我们也要引导大家同时来忏悔,所以「众等」,看我们每天早上在礼佛,不是一个人而已,是几百人,聚集在我们大殿,在我们的观音殿,这就叫做「众等」。

  这样够吗?还不够,在我们的平时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断人间菩萨招生,所以把我们的心得随时分享,引导人人能「志心忏悔」,所以「与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了我们在内,「从无始以来」,不是今天而已,过去生不知多久多久之前,一直到现在,还有未来、未来世。

  前面也和大家分享过,佛陀常常说他修行是无量数劫,从开始修行以来,无量数就是长时间,所以我们常常会说,「从无始以来」,从过去一直一直累积到现在来,都是:

  迷失真心 流转生死

  六根罪障 无量无边

  圆妙佛乘 无以开解

  一切所愿 不得现前

  这就是我们每天,都是这样在念诵,但是,我们有没有,每天入我们的心?有没有每天体会到,我们迷失真心,流转生死?我们的心,本来就是佛心,为什么我们会有,凡夫心、得失心,就是有得失的心,才会进入那座园子里,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很美、很大的水果,他偏偏还想着还有没有其他,比这粒更美、更大的。

  这就是我们凡夫,比较、得失的心态,所以我们原来那念真心,就是这样迷失掉,所以我们就这样,走了一遍橘子园,还是没有得到什么东西。

  我们这念真心到哪里去了?就是「流转生死」中,这生死的流转是因为,「六根罪障」,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缘外面的六尘境,引起了心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等等,这个六根被外面的尘境吸引,把我们内心的意识迷走,造就了很多错误的事情,所以叫做「六根罪障,无量无边」,实在是很多。

  所以「圆妙佛乘,无以开解」,看看那么好的佛乘,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方向,我们都让它偏差掉了,我们无法真正去体会,我们常常说,立体琉璃同心圆,其实这个圆的东西,如此圆融的道理,我们常常都错失了,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尽管我们每天在这里面对着你们说话,是不是大家都记得住呢?是不是大家都能理解呢?不知道,随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我们人人要用心。

精彩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