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法要 别序

  《印光大师法要》别序

  佛法自古印度传于中国,曾有八大宗派兴盛于世而光大佛法之弘传。众生各取所需,各得其益。然于今末法之时,因根机陋劣、五欲炽盛、大圣隐没,难修难证之法门,已难以再现其昔日的光彩,虽学修者多,但证果者少。而能透过一线之天看到解脱之希望者,可谓只有净土一门了。以净土法门,全仗佛力故,只要能念佛,仰仗佛力,任何人皆可往生去,即生成就。大圣佛陀早为预言:「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故净土宗自昙鸾、善导开宗以来,即莲风盛行,独被天下,一句名号,辉耀古今,因此而念佛往生者,不可计数。因代有高人,弘传此法,故而上行下效,一致进行。及至近代,弘传中兴净土法门影响之大者,则莫过于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大师集立德立言立行于一身,誉满天下,德化无边。一部《文钞》,因其善契时机,普被三根,风靡寰宇。蒙恩得度者,何可计数。故有云:「大藏可以不看,《文钞》不可不看也。」良以大藏甚多,未入门人,难得其要。求其引人入胜,将禅净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无疑滞,语言显浅,意义平实,为研究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导者,其唯《印光法师文钞》也。吾人若能息心研读,当自知之。

  大师虽深通宗教,但其弘化,与人不同,不重奇特神异,不重玄妙高深。其所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所倡导者:唯「敦伦」与「念佛」。以能深信因果,则人不自欺;能归向净土,则必得解脱。因果与净土,成为大师一生教化之根本。其因果之落实在敦伦尽分,其净土之正业在老实念佛。敦伦行世善,念佛求往生。如是世出世法,两得其圆。善说法要,无过于此。

  一代时教,了生脱死之法,浩如烟海,玄妙高深之理,他宗所共谈,大师何故独守平常,专提念佛一行?此乃法门「简易超胜」及「时节因缘」所致,观其与某居士之对白,即知其睿智悲心,非泛泛而谈者所可比拟也。曾有云泉之居士于普陀山拜访大师,相谈良久,将辞去时,大师携手嘱曰:

  从来禅教诸祖尝曰:天台教观一宗,如或无人传之说之,则为佛法趋灭之时,今则不然矣。

  云泉之殷勤问故,大师喟然叹曰:

  今日圣教愈趋愈下,人根浅薄,于止观一法得出生死者,万无一二,唯净土可依怙耳。设今净土一宗无人传之说之行之者,则佛法真畏将灭尽矣,吾人为佛弟子,尤宜勉焉。

  佛法法法虽好,但贵在契时契机,于末法之今时,圣教愈趋愈下,人根陋劣浅薄,高深玄妙之法,皆无力度脱如是众生,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若净土一宗无人传之说之行之者,则佛法将灭尽矣。慧眼圆明、悲心切切、欲利众生者,岂不力弘净土,令正法久住乎?以是之故,大师一生,虽密护诸宗,但力弘净土,辨禅净之异,显难易之别,重信愿之真,明专杂之行……重重开显,处处指示,于知见网中为末世众生厘清径路修行之心要,欲使净土一宗经久传承不绝,众生解脱有望也。

  生于乱世,大师之弘法,多为书信往来,汇集而成百万余字的巨著——《印光法师文钞》。《文钞》之磅礴无序、浩瀚无边、随机施教,实非人人所能通入,人人可得其要。愚所编《灵岩遗旨》曾将大师思想全面整理、依序汇编成册,世出世法,通途特别,一目了然,可为了解大师之一方便也。因纲目分明,条理清晰,并示内容提要,对欲深明教理、详知大师者,可谓方便至极。虽为选编,内容亦自不少,于专修净业者而言,仍难免有繁杂之感,于普通修学大众,更有深广莫测之叹。为显彰大师之苦心教化,为利益广大之念佛行人,今融其要义,大分八科,简编为《灵岩法要》。以因果净土为正理,以敦伦念佛为正行,使广大念佛行人,易得其要,易得其益。并于紧要之处,略加注释,资其易解。裨有心者,善会大师之意,通得往生之益。

  大师净土思想,既融会了净土三经及古大德之要义,又契合于时代根机而深入浅出、随意发挥,可谓机理双契。虽密护诸宗,而处处指归净土;虽应机说法,而法门宗旨不变。因《文钞》多是书信往来,又零散无序,故欲系统、全面、稳当把握大师净土思想,亦颇为不易,如何透过《文钞》而识得净宗心要,于依止大师学修净土法门者,至为要紧。综观《文钞》,可以清晰了知,大师弘扬净土,极力彰显净土一法与其他法门之不同,其开显此法「简易殊胜、独特超越、微妙难思」之处,尤其值得净业行人特别注意。大师净土思想虽广,可从以下几方面窥知其要。

  一、特别法门:

  佛法无量门,归元虽二无,方便各不同。如何认识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之间的异同?此为学修净土者之要务。大师亦特重于此,判其他法门为通途法门,净土法门为特别法门。所谓「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也。详如下文所言: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

  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

  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亦属自力。今以喻明:

  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

  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

  此一分判诠释,简要明了,让人一目了知:佛法虽多,不出二门。一者为通途自力修行之法,依戒定慧断贪瞋痴而了生死,此如画山水,一笔一画渐次而成。一者为特别仗佛力之法,依信愿念佛乘愿往生而了生死,此如照山水,重重峰峦一照俱了。二法之顿渐难易,一目了然。

  此通别二法之判,实承续了昙鸾、道绰、善导一脉「难易二道、圣净二门」之教判思想。观印光大师一生,原本极为尊重传统,以古为师,但于判教上则另立名目,新意显然。如此分判,可谓应时机之所需,以标显净土一法,异于他宗他教,须另具只眼,不得以通途法论特别法,不得以自力行论他力法。不如是突显,则人多混而不分,一视同观,以通途论特别,弃佛力执自力,难免自误误他,同失净土殊胜之利益。若明了「通途、特别」之异,方知二法宗旨不同,难易有别,力用悬殊。学修净土者,首当于净土法门之「特别」处着眼,方可得其旨趣,舍自力之心执,归他力之本愿,获往生之大益。如大师所言:

  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

  通途特别,虽同为两种胜法,但宗旨、行法、利益、应机等大为不同,不可一视同观,若妄以通途法论特别法,以为圆融,未免两失其宗。如大师所言:「各别论之则有益,混融论之则有损」、「离则两益,合则两害」也。能得其益而免其害,方可谓善学净土者也。大师「通途、特别」之判,即欲为末法众生特别选出净土一门、念佛一行。此实可谓悲心与智慧之选,既顺弥陀本愿,亦顺释迦本怀,更顺诸佛证诚,尤顺今时之机。

  二、全仗佛力:

  净土法门为特别法门,其特别何在?详观《文钞》,知特别之处甚多,若论根本,则在「全仗佛力」。如大师云: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净土法门,全仗佛力。

  所谓佛力者,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功德力。《文钞》中对「净土法门,全仗佛力」多有阐发,详明净土一法,无论何人,只要能念佛,求生西方,则仗佛慈力,皆可往生净土去。今引一言以明其旨:

  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净土教法,由来已久,不但印祖极力提倡净土一法,全仗佛力,古来大德无不共同发挥此一要义。其中尤以昙鸾、善导一系教法,于「全仗佛力」处发挥透彻至极,若通观昙鸾、善导教法,则于「全仗佛力」处更易明了。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善导大师《观经疏》言: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又《法事赞》言: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此皆「全仗佛力」之最要开示,学修净土者,欲得往生大利,欲得真实安心,自宜善加着眼心,细心体会。

  净土法门,因全仗佛力,故此法之「行持、对机、利益」大异于一般通途法门。就行持言:但念一句佛名;就对机言:通摄圣凡有情;就利益言:同得往生成佛。二法之不同,如龙树菩萨所云:通途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更有堕落之忧。特别者,称名自归,即入必定,一生即可成佛。以喻言之:通途如陆路步行,艰辛多苦;特别如水路乘船,乐往速超。古德云:「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亦可谓二法门之最善形容者也。故修学净土法门者,当于「全仗佛力」之特别处着眼,不可与通途法门并论,若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将他力门作自力用,则其失也大矣。

  三、易行功高:

  净土法门,因全仗佛力故,行持极为简易,功德至极甚深。无论何人,但称六字洪名,即可乘佛愿力,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惑不期断而自断,德不期证而自证。一切皆法尔自然,天然妙成。大师赞此法云: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又云: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一代时教,法门虽多,无如此殊胜之力用者也。他法或简易而不殊胜,或殊胜而不简易。唯此净土一门,既简易又殊胜,所谓「至简至易,至顿至圆」也。大师于此「胜、易」二德处处释之,以启人正信,开人正智。如其所云「易」者:

  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

  所云「胜」者:

  一生西方,即入佛境界。凡心已无,佛慧日开。较比参禅研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胜过无量无边倍矣。

  胜易二德,为净土法门根本,古大德于胜易二德,多有阐释,引用一二,以资详解。

  龙树菩萨《易行品》云:

  以信方便,易行疾至。

  天亲菩萨《往生论》云: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善导大师《法事赞》云: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又《往生礼赞》云:

  到彼花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学净土者,于此胜易二德,当细为用心,若能深入《文钞》,并能通观古今,自知净土法门此一殊胜奇特之益。

  四、普被三根:

  佛法虽多,旨在了生脱死。而修持之要,贵在契理契机。一代时教,无量法门,虽无不为了生脱死,但若论「契理契机之法,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最为第一。」以净土法门,全仗佛力故,只要能生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任何人皆可往生净土,疾成佛道。因其易行,所以五逆十恶亦得往生;因其功高,所以等觉菩萨一致西归。其他法门,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唯此净土一门,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易行功高,五乘齐入,似小而大,似浅而深,即事即理,即因即果,圆收圆超一切法门,应时契机通于古今,故得以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则摄等觉,下不遗逆恶。如《华严》以菩萨回向往生,圆收最上之机;《观经》以五逆十恶往生,摄尽最下之人。此所谓「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智若愚通行之法」也。故大师处处彰显此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益。其言:

  上之则文殊普贤,久成佛道之大菩萨;下之则五逆十恶,将堕地狱之恶众生,皆承弥陀接引之力,皆为净土所摄之机。可见法门广大,了无弃物。佛愿宏深,等视众生。

  佛法如是之广大,何以独有净土一门念佛一行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究其实,一则念佛易行,二则本愿不虚。念佛一行为弥陀选择之本愿:「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一大悲本愿,不简智愚,不论善恶,普摄万机。十方众生,只要回心念佛,都成阿弥陀佛大悲救度之机,印光大师赞弥陀大悲本愿云: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佛眼等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论其罪福多少、善根深浅、功德大小,只要归心,无不来迎。因有无简择之本愿,故念佛一法上下通摄,凡圣齐往。一代时教,法门虽多,唯此一门,普应群机,平等普度。

  五、诸佛本怀:

  诸佛如来以一大事因缘故,出兴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就通途而言,在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同成佛道也。因众生根机不一,故使如来特开种种大小权实不同之法。然法门虽多,无有一法能普应群机,疾成佛道。致使如来普度众生之心,不能大畅,故我释迦,于种种法门之外,别开净土一门,使圣凡有情,同于此生,得出苦海,生彼乐邦,共成佛道。法门至为简易,功德极为高深,应机最为究竟,畅佛本怀,无过于此。如大师所云:

  此实一代时教最妙之法,上圣下凡共由之路。遍透九界之机宜,极畅如来之本怀。

  诸佛出世之大事因缘,因有此法而得以圆满矣。故十方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证赞此法不可思议功德。九界有情,闻此法者,无不欣愿求生净土。一代时教,唯此一法是最简易之法、最高深之法、最圆满之法,是十方诸佛下度众生之法,是九界众生上成佛道之法。诚如大师所云:

  舍西方捷径,九界众生,上何以圆成佛道;

  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学修净土者,若能深入教典,详知净土法门「善契机理、通于三时」之微妙超胜,方知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也。如善导大师所言: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普应众生之机,释迦如来虽广开种种法门,但处处指归净土一门,念佛一行。此法可谓千经指归,万论均宣,诸佛证诚。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畅佛本怀,无过于净土,如大师所言:

  了君大事唯修净,畅佛本怀在往生。

  六、普劝修持:

  佛法修持,旨在了生脱死。而欲了生死,实不在多,旨在能了。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故虽一字不识,能念佛往生,则生死可了。若读尽天下书,识得三藏十二部,生死未了,仍未免轮回六道也。

  一代圣教,法门虽多,难易有别,应机不同,末世凡夫,欲了生死,尤当善择。《安乐集》云: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

  若机教时乖,难行难入。

  故知修学佛法,贵在契机。净土法门,因其简易殊胜,普投一切机,无一不得入。实为「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也。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赴时应机之法,无有过于此者。欲了生死者,不可不修此法也。是故大师处处劝修净土一门、念佛一行,其言: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

  已成佛后,赖以度世。

  又云:

  净土修持,随机自立。既无幽深莫测之闷,亦无艰难困苦之烦。未成佛前,皆当修习。

  净土法门,是弥陀大悲普度之法,方便易行,疾成佛道。如大师所言:

  佛法广大,虽登地菩萨,不能尽知。然欲得实益,只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便可出生死,证涅槃,圆成佛道。

  吾人从无始来,以至今生,尚在生死轮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净土法门,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错过。宜当顺弥陀愿王,遵祖师规诫。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如是则现生得安乐,临终得往生。

  大师净土思想虽广,大义即如以上几点。学修净土者,能略知以上要义,则可不费时日,善知净土一门矣。纵虽不能深入《文钞》,亦可即简而得益,以此法门广略相入故。纵然一无所知,亦可老实念佛,暗合道妙。法门之妙,即在于此。今《灵岩法要》即于紧要处,彰显大师净土思想,指示出离强缘,以略通广,以要摄繁。藉此可以使末世行人,少费功劳,多得利益。

  大师《文钞》,磅礴无序,普通行人,难得其益。吾人若能藉此《法要》知大师思想精要,知净土一门殊胜法益,自可于净土一法通身靠倒,舍凡情圣解,归他力本愿,入一向专称,自得无上功德大利,究竟成就无上佛果矣。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