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子女教育,父母的边界在哪里?

关于子女教育,父母的边界在哪里?

  作为父母,一方面要尽责任;另一方面,从佛法的角度讲,因缘生万法,要随顺因缘。

  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外缘只是促使内因发生改变的因素。外缘好,内因也好,结果当然就好。如果说,外缘跟内因之间有冲突,那就不一定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比如,父母一味地要求子女听从他们的安排,一定要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有可能适得其反。就像一株小草,你一定要它长成一棵大树,结果长了几十年,还是一株草。因为它的种子不具备长成大树的内因。而且,很多时候父母给子女提供的条件也并不具备。做父母的在情感上担负的压力太大了,很多时候因为感情导致父母在子女身上的用心,远远超出应该尽到的责任。

  现在的父母承担的压力,远远超过了本身能解决的问题的范围,所以教育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实质上,受教育的应该是父母,而不是子女了。

  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讲到成功的因素有三点:第一是人格理念。第二是先天的能力,从佛法来讲就是子女个人因果、业力。包括身体健康、身心状况、一些先天潜质,这是与生俱来的。第三就是努力,父母主要能做的也就是这一方面。

  父母普遍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孩子就可以改变了。其实,努力、先天能力、人格理念,三者综合起来才能决定孩子的命运

  命运不是父母决定的,也不是社会决定的,而是综合因素决定的。

  同时,稻盛和夫还认为:三者当中,人格反而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佛法和历史来看。比如释迦牟尼佛,出家前是古印度一个国家的太子,名悉达多。历史上当过太子的人很多,就太子的身份来讲,这些太子与悉达多太子的外缘都是一样的,都是有福报、有地位、有身份,未来都是将做皇帝的。但是,最后最大的差异出来了,释迦佛选择出家修行,而其他太子选择做皇帝,两种选择,可谓天地之别。

  再来看看其他人,像孔子等这些伟人,他们的命运比现在的孩子好吗?也不一定。但是,为什么他们能成为伟人,甚至千古伟人?思想性格决定的,这才是最核心的因素。

  稻盛和夫的观点是用三者相乘的方式,而不是相加。不是人格理念+努力+能力,而是人格理念×努力×能力,这样结果差距就非常大。

  比如教育子女,要让孩子有自制能力,让他好好吃饭,好好学习等等,起作用的在哪里?在内心。内心才是主导。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扭转,没有转化,没有走到正道上,那外在的种种教育都是失败的。如果内心正了之后,外在的因缘促使他可以起主导作用了,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对孩子放心了。

  人的成功,不论是小孩还是大人,从努力这方面来说,大家都差不多,该努力的都很努力。像现在工作的人,哪个不努力呢?今天不努力,明天就可能下岗了。尤其做生意的人,都是起早睡晚地努力付出。但是努力一样,结局却不一定一样。努力不能完全决定成败与好坏,但是也不能不努力。

  接着是先天的优势。比如一个人的智商很高,身体素质很好,外部环境很好,这些优势具备,他本身的起跑线就超前了。如果再加上同等的努力,那他的成功就超过很多人。

  同样,又努力先天又有优势的人,如果思想坏了,干起坏事来是很厉害的。思想跑偏了,路也就偏了。

  小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如果父母把孩子思想的根稳定住了,思想正确,又努力,再加上外部的环境,比如家庭的教育(现在这个时代几乎都差不多,没什么太大的差异),可以让他自身去成长,他在这个大环境下,就会找到自己的出路,也会适应这个时代,他自己会生存。

  从佛法讲,生在这个时代,就有与之相应的命运,整个社会怎么发展,孩子也会跟着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父母始终是站在现在,而孩子的时代在未来,这有一个时间上的落差。父母会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孩子的未来,其实,孩子的未来不在父母现在的眼光当中。因此,我们很多人,很多时候的要求,一是不理智,二是不现实,第三是不可行。我们看自己就知道了,绝大多数人发展到后来,都不是当初父母所设定的样子。没有哪位父母可以把孩子教育成为与理想中一模一样的。

  很多人的成长都是一步一步在家庭、社会、学校,以及个人的选择当中成长起来的,是综合因素决定的。万法成就一个人,并不是一个家庭成就一个人。所有的因素凝聚成这个人的未来。

  怎么吸收社会的养分?在社会这个大环境当中如何生存?主要是个人的内心在起主导作用。

  作为父母,如果在孩子人格上、思想上,给予好的引导——不能说好的教育,只能给他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他能够在正面的氛围当中去消化、吸收、成长,既符合自然法则,又能够保护孩子在大环境当中有正面的生存空间。我觉得这是比较理想的状况。

  摘自:《随谈夜话》如何教育子女③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宗书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