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念佛法语

  一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

  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致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复永嘉居士

  为什么能念佛的人少?——印光大师

  念佛不分圣凡。

  圣指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凡指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但天以乐故,不能念者多。三途以苦故,不能念者更多。修罗以瞋故,亦不能念。

  惟人最易念。而富贵之人,便被富贵所迷。聪明人,以聪明迷。愚痴人,以愚痴迷。

  芸芸众生,能念佛者,有几人哉。

  既知此义,当勇猛修持,勿致欲念而不能念,则不负此生此遇矣。

  ——(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二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作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祈依文钞,勿自任己见,不依净土宗旨。修行人最怕师心自立,常闻之资性固好,见识有偏。专持一佛尚可,废弃礼拜发愿等,则大错大错!临终之瑞相,不必预为期冀。但平时须念佛相应,临终自得随佛往生即已。(复陈飞青居士书)

  三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之见者,方能得益。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纵令以死见逼,令其改辙,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聪明人,方才能得实益。否则由多知多见,不能决疑,反不如老实头一无知识者,为易得益也。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复卓智立居士书)

  四

  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不知希图来世富贵,譬如仰天射箭,力尽则还,非但无益,且有损也。念佛者,断不可存福报之心,当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为了脱生死之妙法。

  故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又云「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赅八教」,甚哉!一句弥陀,微妙难思,惟佛与佛,知其究竟,等觉以还,尚有未尽,所谓菩萨少分知,若我辈凡夫,尤当信而行之。(净土法门说要)

  五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未成佛前皆当修习。我辈既不能断惑证真,仗自力了生死,若再不以念佛求生西方为志事,则纵有所修,皆归人天福报,欲了生死,当在驴年。

  时值末法,人根陋劣,唯念佛一法,最为当机。有许多人凡所祈祷,皆以人不能尽念诵之经咒为事,不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持之尚可成佛,岂不能消灾乎!办莲社,做祈祷,当以念佛念观音为主,则利益大矣。又莲社多固好,多而滥则不好,切勿以多为事,以致滥漫混杂,则功不敌过矣。(复德培居士书)

  六

  一心念佛,决志求生西方,任何知识令修他法,均不改此志。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

  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着悲魔。悲魔既着,终日悲痛,或致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顶门痛痒,皆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当一心静念,普为一乡宣说,常在稠人中念,则此种惊怖心痛痒事,均可日见消灭矣。(复刘慧焯居士书)

  七

  若云念佛,但恐汝不真心,若真发了生死心,则人多也不至有妨。以念佛只一句,纵然打差,亦打不掉。倘汝心不讨厌,则固无甚障碍。汝心若生厌,则便一刻难过矣。不能舍家觅静处念佛,何得请我决断,岂非以此为戏乎!

  汝果能劝老亲,劝妻子同修净业,岂不如汝独住静处念佛乎!又人情应酬,汝果以修行从简从略,人必不至见怪,或迫不得已,略为应酬,可省则省,有何不可。居尘学道,若修别种法门,则诚难得益。若修念佛,则实为稳当之极。但以汝之无事生事之妄想太多,勿道未得静处难得益,即得静处亦难得益。(复李慧实居士书)

  八

  持佛号时,杂念纷飞,此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之现象。欲此种境象不现,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励志念佛。了不起他种念头,久则自可澄清。(复丁普瀞居士书)

  九

  懈怠,由于不详审未来之苦。倘能详审以思,断不至长时懈怠。至于事牵,亦属浮泛之遮护语,非实情也。今为一喻,如孝子思亲,虽与人百凡应酬,其心中常常有思亲之念,不能暂忘。又如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虽终日各有事业,而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临阵之欲脱苦,孝子之思亲,淫士之恋女,则一切时一切处,均能念佛,不能间断矣。(复智正居士书)

  十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

  一日念佛三十万,则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羡其所念多,当致力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实行,止徒虚名。(光)曾见许多日课十万弥陀者,皆属虚张声势,以自诳诳人耳。此种习气,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复周群铮居士书)

  十一

  坐久不觉久,念久不觉久,此系心静神凝所致,但不可以此为得。从兹努力做功夫,自可上进。若以此为得,则即此亦不得矣,况上进乎?持咒昏沈,念佛;念佛昏沈,持咒,此系意识随妄心、正念转变而现。初修者固多有此,若功夫有把持,庶可不致颠倒错乱矣。然此颠倒错乱,犹属功夫所使。设无功夫,则此糊里糊涂之念亦不可得,况明白不错乎!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薄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着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复恒惭法师书)

  十二

  所言作事不忘念佛,此系念心纯熟之相,何可名昏沈,归于无记。然亦非无念而念,但系无念而念之气分。若即认此为无念而念,则有类于钻木见烟,而谓得火,即便息钻,火便无由可得矣。然须专精用功,且莫学今之好高务胜,见异思迁者,则将来之益,自可有不思议处。然此是行门中事,信愿门中,尤宜致力,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实益,若效他宗,专以功夫为事,弃信愿而不讲,则便成仗自力之法门,其失大矣。(复李觐丹居士书)

  十三

  但当通身放下,并将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则自可得益矣,否则或恐着魔。凡着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佛法要义,在无执着心。若预先存一死执着得种种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别无一念可得,则庶可有得矣。(复明道法师书)

  十四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

  荐亲,只期往生西方,何问落于何道,此意似好,实为障碍。以人之神识,随业所转。汝以至诚心为母念佛,仗佛力故即可往生,问落处,便是作未往生想也。(复何希净居士书)

  十五

  初学佛只可认真念佛,洞得的也随他去,洞不得的也随他去,庶不致耽搁工夫。凡修持总以简略为宜,若所念太多,反不如专念一种为得也。

  须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生脱死。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非念佛不能消灭灾难也。(复宁德晋居士书)

  十六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复黄涵之居士书)

  十七

  唯止念佛,不生信不发愿求生,乃禅家以念佛作话头用者,非净土宗信愿行三并行之法也。无信愿念佛虽较参禅看话头功德大,然自未断惑,自力不能了脱,又无信愿,不能蒙佛接引了脱,犹是仗自力之通途法门,其证道也,大非容易。

  且勿谓信愿求生为卑劣,净土诸大菩萨祖师,所有言教皆示信愿求生,何不按佛祖之成规乎!终日终年终身念佛之人,岂可于佛不行礼敬?十大愿王,礼敬居首;善导专修,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念至其极,则心佛外佛一如不二,其证道也,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也。古人谓劣夫乘轮宝力,一日可以遍游四大部洲,何得以念佛之特别法门,修通途之自力观行?(复法海大师书)

  十八

  既信净土法门,何不于此法中死心做去。而修返闻数息唯识等观?此各种法,均是大乘法门,然皆属自力,未可与仗佛力之法门论其利益也。

  今既发心念佛,当以心佛相应,生前得一心不乱,报尽登极乐上品为志事,不必求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

  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复张曙蕉居士书)

  十九

  龙舒文,令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此事当从用工上论,不当从多少上论。

  此一句,若单念六字佛号,虽日念十万,念满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数。然则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而念一句者,纵有信愿,未必即能往生。念一生,而有信愿者,决定可以往生。且依诸祖成规,念六字名号,切勿以多少计。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圆摄十方三世一切佛号,何止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耶!(复陈其昌居士书)

  二十

  须知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遂以宗门参究之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美其名。曰禅净双修;究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

  何以言之,不到大彻大悟,不名有禅。今之参禅者,谁是真到大彻大悟地位?由注重于参,遂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虽名之曰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

  或又高张其辞曰念实相佛。实相,虽为诸法之本,凡夫业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归宗,禅也靠不住,净也靠不住!(复张纯一居士书)

  二十一

  念佛,能按时念亦好。否则镇日随便,不分行住坐卧,总以念佛为事。然须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以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复传德师书)

  二十二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

  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复朱德大居士书)

  二十三

  念佛最初之亲切,如贫人乍食美味,不知有多少香美。及食之久久,亦平常无奇。但不以此平淡为非,久之必有进益,固不必以此为歉。

  汝切莫在念而无念,不念而念上着脚,此境乃做到极处之境界。若未至极处,必成懈怠。所宜致力者,唯在于诚一纯笃。若夹杂禅机,稍有见处,众生根浅,便视此为最劣,视彼为最胜。若不按实事修,则或致彼魔外亦复借口。

  汝欲开悟,岂须用参究功夫,但能念到念极情忘时,自可开悟,即不悟亦无所碍。须知有信愿,不悟亦可往生。得悟无信愿,仍是六道轮回中人。汝欲舍坦途而趋险道,是尚得谓之知净土法门乎?(复郑慧洪居士书)

  二十四

  因闻佛语,遂持长斋,可知宿因深厚;废弃前功,意欲出家,可知道眼昏蒙。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

  竭力学道,研究净土经论,以净土法门谕亲,以净土法门教子,及诸亲识。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后。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

  二十五

  出家专修之说,(光)绝不以为然。以阁下才智足以宏法,率其家人同修净业,是为两得其益。若依出家,家人困苦,必起谤法之心。是未能自利,先害家人,忍为之乎?

  佛法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但能念念知不修净业生西方,则长劫轮回莫之能出。以兹自愍愍他,自伤伤他,大声疾呼!俾近而家人,远而世人,同修此道,其利益较之唯求自了者,何止天地悬隔也!(复骆季和居士书)

  二十六

  凡修行人当在自己家中修,不必定到林中修。若皆到林中修,何有此大屋可容,人多则林中缴用多,诸人奔走辛苦,家中诸事,或有顾不到处。所有居士林、净业社不过作一提倡之机关耳。

  至于修持法门,固无高下,禅律密净,皆是了生死之大法。然末世众生份上论,则非修净土法门,决难现生了脱。以余法门,皆仗自力,薄地凡夫,障深慧浅,善根微薄,寿命短促,欲仗自力,竖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沈。若以数万斤大石装于船上,石虽重大,因有船载,可以不沈。可见自力佛力之难易!念佛法门,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须念佛,横超三界,接引往生。(复周志诚居士书)

  二十七

  今凡欲建立法化,先须张罗建筑,则吃力不小。俾彼小人效之以取利,富家畏之以远避。若遇一切人,但教以各尽伦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放生,吃素念佛;则泯而无迹,彼此不妨职业,不耗钱财。似乎人之受化易,而己之担负轻,而佛法之流行,又易普遍也。

  上而清庙明堂,下而水边林下,得其可语之人,即以此事相劝。文潞公发十万人念佛求生西方之愿,以结莲社。吾谓一人以至无量人,俱当以令生西方,何定限以十万也?(复唐大圆居士书)

  二十八

  净土宗旨当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

  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复杨炜章居士书)

  二十九

  夫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与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及以佛佛为人,以念佛报恩,以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师,皆是指归本分之转语。若将前之二语,认做实话而实行之,必至谤佛谤法谤僧,永堕恶道。若将后之三语,认做实话而实行之,必至业尽情空,现生证圣,往生上品,渐致成佛。

  此二种话,各禅书均一齐同录,前二语,凡一切人皆常提倡。后三语,吾数十年来,未见一人言及一句者。前后所说,皆归本分。前二句,纵会得赵州意也不过开悟而已,其去生死尚大远在。后三句,纵不会赵州之意,其利益比会得赵州之意更大。以虽不会赵州之祖意,乃尊如来金口诚言之佛教。(复广慧和尚书)

  三十

  保病荐亡,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光)与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诵经则不识字者不能诵,即识字而快如流水,稍钝之口舌亦不能诵。懒坯虽能,亦不肯诵,则成有名无实矣。拜忏做水陆,亦可例推。

  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皆不可不知。(复黄涵之居士书)

  三十一

  净土法门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

  又须心念仁恕,气象浑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莫论人非。等觉菩萨二六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

  若自恃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如是之人,切勿亲近,免致日久,与之俱化。直须守定宗旨,不随经教,及善知识语言所转,舍此别修也。此之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净土指要)

  三十二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净土三经自古流通,并行愿品为四经,岂可谓不奉为圭臬乎!

  今之修净业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与而言之,亦可云净宗中人,夺而言之,实百有九十九,皆属无禅无净土,何得以此等人为准。但以小本文简义丰,故列于日诵,余则随人受持有异耳。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复永嘉居士书)

  三十三

  欲生净土,须先认清宗旨。普通修持,无不以开悟为希冀。而开悟一事,亦非易易。若之净土宗旨,决不预期开悟。若不注重信愿,开悟亦难了脱。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

  汝谓纵具厌秽之情,未识自性奚若,是志在开悟也。开悟而有信愿,是为禅净双修,最为高上。然世决少真开悟者。何谓真开悟?即所谓明心见性,乃于自心中彻底明了,非只会说而已。会说不名开悟,且勿误会。

  真到明心见性地位,尚须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世人凡求开悟者,皆不注重于信愿求生,而欲以此依稀彷佛之悟了生死,则是自误误人!固不如老实念佛者为稳当也。(复方家范居士书)

  三十四

  勿以小得为足,勿以小过为无碍;勿以自性弥陀为究竟,而不念西方弥陀;勿唯祈佛之默佑,而不于自己所感于佛之心中认真以行。(复卓人居士书)

  三十五

  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

  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着,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魔事。当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期一心不乱为决定主宰。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

  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见臧否,不见固能功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复周群铮居士书)

  三十六

  所言大祸临头,功行浅薄,无有把握,或恐惧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须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诚持诵力,均不可思议。勿道无祸,即有大祸,断不致即失心耳,以有此诸力加被也。

  凡人须素位而行,则不至因境遇不好,遂致失心。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皆都无深信力,而兼有顾念前境,不能放下所致。如被难之时,只思所以逃避之法,于诸不能料理者,概不能萦怀。以萦怀不释,有损无益,故曰,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吾人靠到一句佛,越苦越认真念,决不至有失心无措之虞。(复俞慧郁居士书)

  三十七

  既有宿业婴恶疾,当吃素念佛,为宿世怨家做超度事。所言超度,亦不必请僧作佛事,但自己认真恳切至诚念佛,及念观音耳。且勿谓只念一佛一菩萨,便可愈病乎?须知念佛为佛法中最圆顿直捷之法,其利益超过一切法门,但以心之诚不诚为差等,非法有或灵不灵也。(复湘阴黄颂平居士书)

  三十八

  买物放生,若依究竟自愍愍他而论,固当埋之,不可仍倒于水中,以死物浮水,究非善策。若谓已死,与家人食,并施与贫人,亦无不可。当令食者多多为彼念佛,以此是放生物,否则食之有罪过。若能为彼念佛,则彼此各有利益。以此相劝,亦能诱彼食者少种善根。

  即非放生物,本属自己办来食料,为其念佛,亦于彼此各有利益。汝崖板如此,谓已说归依念佛者,便吃不得,则是令食肉者概勿念佛也。

  彼食肉者,贪心所使,欲令勿食,当从因果报应及被杀之生苦痛怨结上说,则易于动人。若但辨明是净非净,乃其末事。而且彼既要吃,那论涉及非净之事。

  若汝所作之一人放生,十家获益,及此非三净说,乃讲家支离琐碎之义。有信心者,尚生善心。无信心者,或更诽谤。汝但至心念佛,为彼屠者及所屠之物作超脱计,则有大利益。(复周群铮居士书)

  三十九

  当此危险世道,宜放开心胸眼界,努力修持净业。所有吉凶祸福,悉不计虑,随缘应变。纵大祸临头,亦当想及同罹此祸之人,不知有几千万亿。于无可如何中,尚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可以恃怙,有何可畏。以念佛念观世音,作为无畏之据。放开心量,勿预恐吓。则病自痊愈,身自安乐矣。若不知此义,则是未遇危境,自己先陷于危中,虽佛菩萨亦莫能救。所以君子素患难行乎患难,故能无入而不自得焉。(复同影居士书)

  四十

  念佛一事,固贵纯一无间。所以一切时,一切处,均宜念。诵经则不能如念佛之常不间断。持名若至其极,则不作观,而净境亦可具现。倘工夫不纯,妄欲见圣境者,或有着魔之虞。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

  凡念佛人,于一切时,一切处,俱宜将一句佛号,默持于心。若衣冠整齐,地方洁净,则声默均可。若未能如是,则只可心中默持。

  至于女人生儿子时,则须出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定可以无有产难等苦。有谓此时裸露不净,念则获罪,此系不知经常达变之道。

  菩萨以度苦为心。譬如儿女堕于水火,呼父母以求救援。断不至父母以身体不洁净,衣冠不整齐,而不肯垂救也。(复马宗道居士书)

  四十一

  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默念,亦须常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固明明了了也。勿起坏念头,又何有心热如火之恶感乎?(复吴思谦居士书)

  四十二

  夫念佛一事,当随各人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何得一向大声念,致令伤气受病耶。然汝此大病,虽由伤气而起,实无量劫来业力所现。以汝精进念佛之故,逐转后报为现报,转重报为轻报。即此一病,不知消几何劫数三途恶道之罪。佛力难思,佛恩难报,当生大庆幸,生大惭愧,生大净信。以净土一法,自行化他。俾家中眷属,与一切有缘者,同生西方。(复刘智空居士书)

  四十三

  在家人虽可随意自立章程,然不可有几起几落之紊乱无章也。凡修持总以简略为宜,若所念太多,反不如专念一种为得也。

  惟现在人民,无日不在水深火热中,宜加念观世音菩萨若干。或另作一时,或于当课念佛后,接念观音若干声。然后各菩萨或三称,或各十称皆可。至于教初发心人,益以简略为妙。

  须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脱生死。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非念佛不能消灭灾难也。观世音菩萨,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念观世音,亦须先求消除灾难。正求往生西方。宜与有缘者说,各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志诚念佛及观世音,或可转宿业而得不罹种种天灾人祸之苦厄也。(复宁德晋居士书)

  四十四

  所言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故。不可见作此说,便谓佛之慈悲,不及观音。须知观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释迦佛在世时,亦尝令苦难众生念观音,况吾辈凡夫乎?(复宁德晋居士书)

  四十五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乃常念常恭敬。常字贯下恭敬,何可作朗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乎?

  须知南无二字,即是皈依顶礼,恭敬,度我等义。一心念佛,无事不办。而观音慈悲寻声救苦,当此极苦之时,令念观音,校彼令念佛,尤易生信。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经中于救苦救难之事,绝少发挥。观音救苦救难之事,则大乘经中屡屡发挥。如法华经,普门品,楞严经,第二十五观音耳根圆通章,华严经,善财参观音章,大悲经,则专说大悲咒,及观音救苦之事,悲华经,说观音因地发愿救苦之事,其他经中说者甚多。因此因缘,世无不知观音救苦救难者。

  当此大劫,令上等人念佛则易。下等人以经中未曾说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观音也。汝何可以佛与菩萨果位神通等校量乎?

  须知观音与我世界有大因缘。乃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重,不离寂光,垂形九界,以行救济耳。况示迹为阿弥陀佛法王子。如民众欲求皇帝恩泽,即向太子求耳。念观音发愿求生西方,亦可满愿。以弥陀观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义也。(复宁德晋居士书)

  四十六

  遗传之病,亦宿业所感。当至诚恳切念佛及观音圣号,当可即愈,而不复遗传矣。

  所言解脱之门,唯有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门,即生可以做到。若不专修此法,修其他种种法门者,非博地凡夫一生两生所做得到。吾人从无始来,至今尚在生死轮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净土法门。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错过。

  信愿行三法,为净土正宗。第一要有真信。有真信,必定有真愿真行。否则不名真信。念佛一法,尚能超凡入圣。况遗传病有不即愈乎?(复琳圃居士书)

  四十七

  白居易云,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磋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甚么,不达又如何,普愿法界众,同念阿弥陀。(复方耀廷居士书)

  四十八

  佛法广大,虽登地菩萨,不能尽知。然欲得实益,只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便可出生死,证涅槃,圆成佛道。我等下根凡夫,非从极约之法门做,则只成种善根而已。欲得现生就了生死,梦也梦不着。

  念佛法门,如如意宝珠,能随人意,雨一切宝。但能恳切至诚念佛,自然消除罪,增长善根。超度先亡,俱生西方。何不可云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复陈莲英居士书)

  四十九

  念佛以志诚为主。若志诚,则不会大散。当用随念随听之法。掏珠不过为防懈怠,掏之有碍,则不必掏。随念随听,比随息好。当云随息,不可云数息。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但依我说,决无有误(复周寿超居士书)

  五十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虽曰念佛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若现业,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

  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业。今虽止恶,未能力修众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固难免或罹恶报耳。非念佛之功虚弃也。以未发菩提心,特以恶业广大,不能相掩耳。倘能发大菩提心,则如杲日当空,霜露立消。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可不负此生矣。(复康寄遥居士书)

  五十一

  一句阿弥陀佛,即佛所证之无上菩提觉道。吾人若能以此名号自熏。久而久之,即能与佛气分相同。况此一句,无一人不能念。即或懒惰懈怠不肯念,闻大家念佛音声,亦有利益。两两比较,故胜于念经多多矣。

  以念佛最极简便。即不念佛者,闻佛音声,一历耳根,即种善根。由此一句佛号,灌入八识田中,将来遇缘即发。设使怨鬼恶病逼迫,念佛便能却之。所以凡具信心念佛的人,应当以此普劝修持。不独家人父子,应当劝导。即一切有缘之人,亦当如是劝导也。(净业社开示法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