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仪规入门 第四讲:敬法

  佛教仪规入门 第四讲:敬法

  法:是佛法,阐明人生的真理,能够解脱烦恼,转迷成圣,离苦得乐。亦就是法门、方法、办法等意思。只要跟随佛法的道理去做,就能多劳多获得究竟涅槃的快乐。佛法是成佛作祖的一个途径,所以我们必须敬法。

  唐朝武则天有四句敬法的说话,后人用作开经偈,沿用至今,偈日: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是说我们得人身难,闻佛法更难,今正得闻佛法,应生庆幸之心。在现今的社会,香港人的福报是很大,经常有机会听闻佛法,我们既然有这么好的因缘,对佛法便要加以珍惜。在其他地方,就算以中国来说,虽然寺院多,丛林大,但想听到佛法却真不容易。

  以下把敬法分两点来说,即是(一)听闻正法(二)学习经典。

  第一、听闻正法

  从古至今,讲经方式可胪列如下:

  计有开大座、偏座、复座、演座、小座等仪式。

  开大座:仪式十分隆重,有数位侍者,先请师、维那师唱钟声偈等,在如是庄严的气氛下,见闻者自然内心安静,法喜充满。更要礼座,就是根据大家的身份,有次第轮流顶礼法师,表示重法、敬法,否/则是盗法,但此开大座仪式现在较少举行。

  偏座:又名[方便座],讲经前没有举行仪式,比较简单一点,又不一定在大殿作升座仪式,总之简单方便。

  复座:法师先讲一次,后由学生实习,把老师所说的教理重新复述一次,有轮讲或抽签复讲,主要是为培养弘法者。

  演座:是以一种演讲形式进行,现在比较通行,有动作,亦可在白板上书写。近代大醒法师等大德都 提倡演讲方法,令学者容易听懂吸收。上面所讲的是讲座仪式。再讲甚么是正法。

  当前在香港坊间,斋铺、甚至路旁[都有很多所谓善书派送,但其中有些并非正法的书籍,在有些地方或国家,亦有非正法的外道,邪师在说法,如何去辨别正与邪?便得用三法印去衡量,正法一定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即世上一切事物,起灭无常,在一切有为法中,没有一个我的实体,只有涅槃寂静才是究竟。

  既遇正法,听者便要有正确态度,具有恭敬心,归纳而言有四句话:

  (1)整衣早到

  (2)守护三业

  (3)如理作观

  (4)依教奉行

  ①整衣早到:

  无论是哪一种讲座,我们都要穿上整齐端的衣服,以表尊敬,不要穿背心、汗衫、拖鞋、短裤、甚至奇装异服。走路时脚步要轻,亦要提早到达、随众礼佛或问讯入座。入座后不宜高声向熟人打招呼,不得坐立不定或频频咳嗽谈话等打扰。

  ②守护三业:

  三业包括身、口、意三方面。听经闻法、要保持三业清净。

  身体方面,坐时要端正、不靠背、不交足、不放逸。

  口方面,传统有说:[居士到佛堂三部曲(指口业不净):来到佛堂讲新抱,归家路上讲师父,回到家是寺院今日斋菜好不好]。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因为很多居士也很发心,恭敬三宝、守护三业。怎样去守护口业?就是不要把是非杂语带到佛堂来、不说无价值、无根据、无意义的事,更不可讲三宝过失。佛堂是清净地,来到佛堂是求福修慧,可以扬人之善,说利于团结的话,不可以道人之恶,把是非传来传去是没有好处的,处他俱损,所以要注意口业。

  意业方面,不但是要守护身与口,连起心动念,也要清净,不掉举,不昏沈。听经通常会有三种人:第一种虽有心来听经,但思想不专一,似懂非懂,左耳入,右耳出,有如[漏器],这就是用[妄心]去听经;第二种,是带着[慢心]而来,不尊敬讲经者,自己将心封闭起来,有如[覆器],盛不下佛法;第三种,是思想不正确,以[邪心]来听法,听到的正法也变了邪法,有如[污器],心中充满了污浊,清净之法反而不能接受。

  [漏器]、[覆器]与[污器]都是比喻人的意业没有好好守护,如怀着上列[三心]来听法,那讲经的法师便变成[徒气]了。(大家一笑)

  ③如理作观:

  观世音菩萨修行方法是以[闻、思、修人三摩地],成正等正觉。若是到处去听经如风过耳,没有把佛法消化理解,有如知道有宝山而不肯去。另一方面,有闻有思而不肯修,台入宝山空手回。人身难得,佛法难求,得闻佛法,便要珍惜。佛法重于修心养性,要依着佛所教的法门如理作观,修改习气,改造三业,把不如法的身、口、意行为修改为清净。

  ④依教奉行:

  以普贤菩萨的精神,脚踏实地,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众生乐。知佛道 长远,不生退却:众生难度,不会疲倦,如是奉持闻、思、修三慧,方成菩提

  第二、学习经典

  经,印度文字叫[修多罗],翻译华言,即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有此情况是,只有契机不契理,或契理不契机。

  契理不契机,是指所讲的佛法,合乎佛理,是正确的,可惜讲得太深或讲的方法不为听众听接受,如晋朝的道生法师说阐提(即断诸善根的人)都有佛性,不为时人所接受,与听众无缘,后在苏州虎丘山向岩石说法,结果顽石点头,证明他说的法是正确的,这就是契理不契机的一个例子。

  另一种情形是契机不契理,讲的时候,听众很多,很喜欢听,但他所说的根本不是佛法,一盲领众盲,令人走上不正确的路,所以说契机契理非常重要。

  ]  经有五种人说的,有佛说、有菩萨说、有佛弟子说、有天人说、也有化人说,不过一定要合符佛的意旨,并能接引大众。

  经的含义很多,归纳有十:

  (1)涌泉——义昧无尽

  (2)出生——诸义无量

  (3)显示——事理分明

  (4)绳墨——圆成中道

  (5)贯穿——教理行果

  (6)摄持——攀缘妄心

  (7)常义——永恒不变

  (8)法义——千叶同轨

  (9)典义——不偏不倚

  (10)径义——涅槃途径

  经含此无量功德,令人转凡成圣。

  看经必须恭敬,故此:

  1、看经前先要净手,用洁净的双手去捧经书。

  2、经书要放平在案上,不可以放在膝上,床上及不净处。

  3、翻开经书前后都要合掌。

  4、若捧着经书念诵,至合掌处时,双手怎么办好?该捧经书还是合掌?不可单手捧经,又不能单手[合掌]。以双手捧经便可。

  5、又有时捧着经书时,看到出家僧人又要行礼,单手捧经,单手合掌,这样双手对经书不恭敬,对僧人又不尊敬。正确的做是双手捧经、高举齐眉行礼,那就如法了。

  现在香港的道场,结缘书多得很,取阅太容易,所以大家对经书一定要珍惜,经书不可握作一卷、不要随便放在手袋或裤袋里。(经书所在之处,即如佛所在,有护法神)。经书最好用经盖(净毛巾)遮住,若有尘,不要用口去吹,要用净布抹,拜读完毕,要辗转流通

  印经功德很大,所印经书,不但要契理契机还要看读者需求,该经本已有大量流通,便应将金钱转印其他需要之经典,如是功德,更能发挥布施的功用。

  古人经书难得,求法之心特别坚固。且看唐三藏玄奘法师的出家因缘,他十三岁时很想出家,当时整个中国度僧只有二十七人,要考核方录取。因他年纪尚轻未够条件,只好徘徊在考试场外。试官好奇,问他为何要出家?他答:[远绍如来,近扬光大]。试官见见他年小志大,便马上取录他。到了十九岁,他把所有经书都阅毕了,所以便从东土出国往天竺取经,经过种种艰难,[宁云西土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九死一生才成功请回经书。(详见玄奘大师传)

  宋朝义净法师有偈曰:

  晋宋齐梁唐代间  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者成百归无十  后人安知前人难

  路远壁天唯岭结  沙漠遮日力疲殚

  后贤未有谙斯旨  往往将经容易看

  可见古人求经书之不易,往往为法亡驱。

  正如《楞严经》当时在印度是国宝,不准带出国外,有位梵僧敕密谛把经文写得很细,藏在手臂皮肤下,待伤口复原便乘船到中国,当时丞相房融在广州码头迎请法师到法性寺(即光孝寺),再割开手臂交经取出、但经书被血液封着,不能看见经文,丞相房融坐立不安,后其女儿想了个办法把血溶解,《楞严经》才能被翻译出来。

  宋朝有一位法珍比丘尼,以愿印一部[碛砂藏],当时她年经太轻,只有二十多岁,化缘不容易,便割断左臂,以示决心,到九十多岁往生时,还未能满愿,便交给最小徒弟去完成,徒弟也效法自断左臂,立誓要继承师愿,可惜亦未能成功,最后要再交给徒弟,祖孙三代经过千辛万苦印成[碛砂藏]

  所以经书是要好好拜读,把佛法的精神发挥作用。自利则得他,经书是修行及经法的一个好工具。

  十方诸佛在因地修行,自古至今,大德求法,往往不惜舍却身命,如释迦佛在雪山禅坐,帝释要试试他的修持,便化成老虎,但他奶想知道下一句是甚么,不惜把身体供养老虎交换,老虎便说:[生灭灭记,寂灭为乐],说毕,佛即献出生命,老虎亦现帝释身,称赞释迦为法忘躯,精神可嘉。

  禅宗二祖慧可亦斩臂求法,古人舍身求法的例子,多不胜数。他们用崇高的情操去求法敬法,实在是我们的好典范。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