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云大师在香港一年一度的「佛学讲座」于红磡体育馆连续举行三天。讲座圆满后,大师又应香港理工学院院长潘宗光先生之邀请,于十一月二十七日晚间七点三十分,到该校的李嘉诚楼与智度会的学员举行座谈。

  智度会是由潘宗光校长所发起,成员包括该校的学者教授,及工商界的菁英,大家有志一同研习佛法,因此定期聚会。当他们得知星云大师莅港讲演,特别把握机会,邀请大师开示。大师透过座谈方式,与听众之间上下交流,许多严肃、难懂的话题,如「往生净土」、「业报轮回」、「不二法门」、「居家修行」等,经过大师幽默智慧的举喻说譬,一下变得轻松有趣。全场就在你问我回答、我说你会意之下,不时传出掌声与笑声,前后历时二个钟头,欲罢不能。

当天的问答记录:

  时间: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晚间七时-九时

  地点:香港理工学院李嘉诚楼

  主持人:星云大师

  粤语翻译:觉梵法师

  对象:香港理工学院院长潘宗光、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智度会学员

  一、

  请问大师,信仰人间佛教的人,对净土有什么看法?

  答:佛教在中国,有大乘八宗。当中,重视修行的有禅宗净土宗、密宗和律宗四个宗派;偏重学理的也有四个宗派,即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

  人间佛教没有宗派,人间佛教就是佛陀本来的教示;佛陀本来的教化就是人间佛教。佛陀当初说法四十九年,他不是对鬼神传教,也没有对畜生、地狱说法,完全是针对人间而说;对人所说的佛法,当然叫做「人间佛教」。

  一般说净土,要大家往生净土。谈到净土,不管极乐净土、华严净土、弥陀净土,乃至各宗各派所主张的净土,都是佛陀所说,这话一点也没错。不过现在如果反问大家一个问题,佛陀现在究竟到哪个世界,或者哪个净土去了呢?阿弥陀佛有住在极乐净土吗?到底他现在在哪里呢?你们会说:他当然在净土里!

  其实,净土不一定只有阿弥陀佛才有净土,每一个人的心如果是清净的,每一个人都有净土。只是在佛教里讲「净土」,在基督教则讲「天堂」。

  也许有人会比较,天堂和净土有什么不同?甚至在净土当中,也有华严净土、琉璃净土、极乐净土、唯心净土、兜率净土、自性清净的净土、五乘共法的净土、大乘不共的净土,以及有余涅槃的净土、无余涅槃的净土,乃至人间净土等,在这么多的净土当中,哪个最殊胜?

  所谓「佛佛道同」,在很多的经典里,如《药师经》说:若有人称念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一样可以往生极乐净土。这个道理就如同在香港大学念书,可以到香港的政府单位任职,在中文大学、理工大学读书,一样也可以进入政府单位做事。所以佛教徒不必一定要计较这个净土、那个净土,只要你修行的功夫到达一定的程度,你要往生哪个净土,就可以到哪个净土去。

  也常有人问:净土和地狱究竟在哪里?当然,净土在净土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这是第一种说法。第二种,所谓净土、天堂、地狱、畜生,都在人间里。如果我们到市场去买菜,看到那些鸡鸭鱼肉,穿肠破肚,勾的、挂的、倒吊的,那不就是地狱里的刀山剑树、油锅地狱吗?反之,住在豪宅华屋里的人,享受物质上的冷气、冰箱等等的富乐,那不就像是在天堂净土一样吗?所以,地狱、净土就在人间,在人间就可以看得到。

  其实,要知道净土、地狱在哪里?第三种说法是:就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每个人的心,一天当中,时而天堂,时而地狱。例如,早上起床,心里面无忧无虑,到公园去运动、慢跑、享受新鲜空气,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但是,回到家里,往饭桌上一坐,「有甚么好吃的吗」?生起贪欲的心,那就是饿鬼的心。假如吃的东西不合口味,筷子一掼,碗一推,生气了;瞋恨心,那不就是地狱吗?有时还要骂人、打人;愚痴,这不就像畜生的行为一样吗?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心里时而天堂,时而地狱、饿鬼、畜生。可以说,在一天二六时中,天堂、地狱不晓得来回多少次。

  甚至天台宗主张「一念三千」,十法界都在我们的一心之中。

  总之,我们的心生起了一念的清净心、慈悲心、喜舍心,那就是净土;如果你贪瞋、恶毒、邪见,那就是地狱。如此说来,我们不是每天都在善恶、是非、好坏当中来来去去吗?所以「人间佛教」是包括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凡是佛陀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套用佛陀的话来说:离开了人间,离开了众生,哪里还有什么佛道可求呢?

  人间佛教也不是哪一个人创造的,既不是六祖大师,也不是太虚大师的佛教,基本上应该把人间佛教回归到佛陀的本怀去。人间佛教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很能适应现代人的根机,因为过去所弘扬的佛法,可以说有了偏差。过去多数的人都是宣扬出家的佛教,例如叫人要看破世间、要放下一切,又说「夫妻不是冤家不聚头」、「儿女都是讨债鬼」、「黄金是毒蛇」等等。这种论调对出家人来说可以,但是对在家人而言,如果这一切统统不可以拥有,那不是不要生活、不要过日子了吗?离开了妻子、儿女,离开了金钱、名利、富乐,这样的人生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现在所谓「人间佛教」,意思就是要我们对佛陀的信仰和崇拜之外,应该从对佛菩萨或对神明的依赖,进而要来关怀社会众生,这就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应该从关怀人间做起,现在如果不推行人间佛教,不从事有利人间的事业,每天光是念佛,每个人到了佛堂里,只是拜佛、念佛,你们肯吗?所以佛教不能只重视念佛、拜佛,否则会失去度众的功能。

  佛教旨在普度众生,普度众生首先要顺应众生的根机与需要。例如,你不喜欢念佛,那就禅坐;你不习惯禅坐,可以拜佛;你不要拜佛,也没有关系,你来吃素菜;你说素菜我也吃不习惯,没关系,我们可以谈禅论道,讲说佛法,甚至也可以来唱梵呗、听音乐。乃至你不信佛也没有关系,你可以行佛,替佛教动员社会大众一起来行佛做善事。

  所以,现在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就是依大家的根机需要而设,是多元化、多功能,随你适合哪一种法门,就顺应你;能够实践佛陀「观机逗教」的佛教,这就是人间佛教,就能建设人间净土。

  二、

  信仰佛教的人相信有轮回的存在,可以投胎转世,所以要精进修行,以免将来沦落三恶道,而能投生善道。请问大师:如果不信佛教的人,他们有没有轮回?如何证明轮回的存在?

  答:相信轮回,对自己比较有利;不相信轮回,就表示我们没有未来,这是很可悲的事。我们每个人现在所以甘愿辛苦,就是因为我们相信生命有轮回,所以都有一个未来的希望。

  轮回就是「因果」的循环,「因」会成为「果」,「果」又成为「因」,因果循环,就是轮回。就如时辰钟从一走到十二,他不会停摆,而会再从一开始,一直走,走到十二,如此周而复始,这就叫做「轮回」。

  一般的宗教,讲到人生,若问:人从哪里来?回答都是直线的──从这里到那里,都是有始有终的。佛教讲因果轮回,它是圆形的,是无始无终的。例如,人有生老病死,死了也不必怕,死了又会再生;生了也不要太欢喜,生了还会死去!

  一粒种子,把它埋到泥土里,遇因缘就会开花结果,这就是「因缘果报」。所以,我们现在讲因果,讲轮回,这当中「缘」很重要。也就是说,不管我们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当中还会受到「缘」的影响,这就是「因、缘、果」的关系。

  人为什么要喝水?因为口渴;口渴,喝了水以后会有什么结果呢?喝水就不再口渴了,这就是因果轮回。

  宇宙之间,不管你信不信轮回,都不是问题;因果轮回,这是一个必然而真实的现象,这个现象合乎真理。真理,就是要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例如,轮回,并非男人有轮回,女人就没有轮回;不管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大家都在轮回之中;不管你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大家都要轮回,所以它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这就是真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因果轮回的思想。世界有成住坏空的轮转,时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生有生老病死的阶段,这一切都是轮回。

  人吃了青菜五谷,排泄成为肥料;肥料再滋润草木,又供人所需。人喂食猪羊,猪羊又供人食用,彼此轮回。水被太阳蒸发为蒸气,遇冷凝结致雨;花果枯萎成为种子,经过播种又再开花结果。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到哪里去呢?还是有再回来的时刻。

  轮回是圆的,轮回是希望。轮回可以有好的未来,可是也有不幸的降临,例如现在的政党轮替,家族的兴亡,在在都说明了现世的轮回。

  世间上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都是各有前因莫羡人。富贵不过三代,帝王朝代很少超过千年的;所谓:「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焚;不是伤他人,看看轮到我。」因为轮回,知道有因果;因为轮回,可以看出无常

  火车的车轮辗转不停,这是向前;轮船的轮机,不但向前,还可以左右。吾人因为起惑、造业、受苦;「惑业苦」的框框一直紧紧的束缚住人生。在这生死轮回中流转,虽不畏于灭亡,但终难免有轮回之苦!

  有一首四句偈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这就是轮回的最好说明。

  三、

  请大师开示,何谓「不二法门」?

  答:「不二法门」是出自《维摩经》,是维摩居士和许多菩萨、罗汉们论道的公案。

  在《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记载,有一天,维摩居士示疾,文殊菩萨率领诸大菩萨前往探病。双方几番对答后,突然话锋一转,维摩诘问道:「诸位!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依照各人所知,各自述说吧!」

  一时有三十一位菩萨,先后各就所见,一一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没有人再发言了,维摩诘于是问文殊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

  文殊菩萨回答:「照我的见解,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这才是入不二法门。」意思是说,一实妙道,不可以用推理、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去揣度探寻,必须直观体验,向内发掘,能够这样实践,才能够进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说后,反问维摩诘说:「现在换我来请问你,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此时维摩诘默然无对,众皆愕然,唯独文殊菩萨智慧超人,懂得此中奥秘,乃赞叹地向大家说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门。」

  意思是说,不二法门离言绝相,如何用语言表达?如果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就不是真的不二法门了。所以维摩诘的「默然」,意味着无上妙道不可以言说,不可以文诠,超越这些有形的障碍,直探本源,这才是菩萨的入不二法门。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如何实践「不二法门」?所谓「不二」,生和死是二个吗?从不二法门来看,生死是一个;生了必定要死,死了还会再生,生死是一体不二的。有和无是二个吗?其实有、无也是一个。一个茶杯,装了一杯水,这是有,大家看得到。但是大家所看到的茶杯是假相。茶杯是纸浆做的,纸浆取自木材,木材来自大树,大树要集合宇宙间的阳光、空气、水份、泥土等因缘才能成长。所以,宇宙之间其实只有一个,叫做「缘起」──有因缘才能生起,没有因缘,连世界都没有。因缘,就是真理,就是不二。

  我们看到大海里的水,一遇到刮风就起波浪;水和波浪看似二个,实际上是一个,水是波浪,波浪即是水。耳环、手镯、项链、金表,都是黄金所做的,黄金本体是一,但是做成各种饰物,就有各种不同的假相。

  张小姐、李小妹、王先生、赵女士……,在不二法门中,只有一个心,没有那么多分别。我爱你,愿意为你而死;我恨你,希望你即刻就死。爱和恨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心而造成巨大的偏差,但是在真理里,无爱无恨,法界平等,都是一样,这就是不二法门。

  中国文化讲究礼义廉耻,重视精神本体的价值,香港理工学院接受西方的思潮,发展物理、化工等应用科学。其实体和用要结合,体用是一而不二,不是分开的。乃至世间、出世间也是不二,烦恼和涅槃也是不二,有和无也是不二。有的未尝有,无也不是无,所谓「空中生妙有」,要「无」才能「有」,要「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虚空不空,如何容纳森罗万象?所以,要从「空」里面才能显现胜义的「有」,我们要把「空」「有」的两头截断,把它归于中道,中道就是一真法界,这才是真正的真理。

  何谓「不二法门」?维摩诘的「一默一声雷」!这就是不二法门。所谓「不二」,这是佛法上的出世法,佛法讲「烦恼即菩提」,理上是不二的。例如,原本酸涩的凤梨、柿子,经过和风的吹拂,阳光的照耀,就能成熟而变成滋味甜美的水果,可见酸即是甜,甜离不开酸。所以「烦恼即菩提」,这是出世法。

  出世法看世间,是从理上来解悟,但是在还没有觉悟的时候,不可以在理上废事。我们可以用理来解事,可以因事而明理,能够「理事圆融」,那才是真正的「不二」。吾人若能将「不二法门」的哲学应用在生活上,自能「人我一如」、「自他不二」!

  四、

  有时听闻佛法,觉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却派不上用场,请教大师,怎么办才好?

  答:佛教讲「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有时候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境界一来,就无法自主。所以平常讲修行,就是要慢慢的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说得到,就一定要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家俱坏了,要修理一下;头发乱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长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仪容,都需要修理、修补、修饰、修正。乃至锅碗坏了,也要修锅补碗;鞋袜坏了,也要修鞋补袜;人的行为有了偏差、过失的时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居;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瞋愚痴、自私执着;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

  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做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应该从生活里确实来修。食衣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友往来、举心动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著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谓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这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当官的人,为民服务,守信守法,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过去禅门大德们,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种植山林、牧牛垦荒,甚至米坊筛米、修鞋补衣等,这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薄、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阴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亏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如一般人讲,做人要诚实、信用,要孝顺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说到做到,培养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转境」,自然就能发挥力量。

  我们平时老是重视外面的力量,如胡适之说: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我们能慢慢训练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随境转」,让心里的力量强大起来,不随外境动摇,那就有力量了。

  五、

  有人说,养猪本来就是要提供给人吃的,所以杀猪其实是帮助它早日投胎转世。请问大师,这种说法合理吗?

  答:这种说法不合乎佛法,我们不能认定猪生来就是要给人吃,因此就能任意杀生;就如老虎也会吃人,难道我们会同意:人本来就是要给老虎吃的说法吗?

  过去人好吃牛肉,现在有了狂牛症;过去人好吃猪肉,现在有了口蹄疫;过去人好吃鸡鸭,现在有了禽流感。这何尝不可以说,动物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自己的生存呢?

  长期以来,人类肆无忌惮地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现在大自然不是也在对人类逐一反扑吗?例如沙尘暴、臭氧层破洞、温室效应,乃至地震、洪水、土石流等,难道人类对这一切威胁到我们生存的警讯,还不能有所自觉吗?难道人类为了生存,还能理所当然地对宇宙的动植物加以残害吗?

  所以,伤害生命的行为,都不能视为是合理而应该的事。佛教提倡不杀生,不杀生是一种慈悲;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这是最合乎现代举世所关心的生态保育,也是最积极的重视环保。

  佛教对生命的尊重关怀,从一些偈语可以得到印证。诸如:「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为别形躯;苦痛由他受,甘肥任我需;莫叫阎王断,自揣应如何?」「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等。

  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儒家有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古人的「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都是对生命的珍惜爱护。

  根据佛教《六度集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为鹿王时,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动国王制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佛灭度后不久的阿育王,更广植树林,庇荫众生,设立动物医院,规定宫廷御厨不得杀生等,凡此都是佛教对于护生的最好示范。今人若能设立动物之家,让动物养老、医疗等,都是积极的护生。

  现代素食风气兴盛,素食不仅有益健康,而且可以长养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不忍众生苦之心;平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偶一不小心割伤或烫伤手指,即感痛楚,然而有些人却为了一己口腹之欲,杀鸡拔毛,宰猪杀牛,活鱼生吃等。在此之时,可曾体会它们垂死之痛?所谓:「一指纳沸汤,浑身惊欲裂;一针刺己肉,遍体如刀割;鱼死向人哀,鸡死临刀泣;哀泣各分明,听者自不识。」

  豢养宠物也是现代人的时尚;然而所谓:「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凄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飞。」把鸟雀关在牢笼里,形同囚犯;如此虐待动物,亦不合护生之道。因此,不虐待动物也是护生,例如:不倒提鸡鸭、不鞭笞牛马、不弹射鸟雀,不垂钓鱼虾等。只是现代的社会,钓鱼、钓虾场到处林立,有的人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纯粹以垂钓为乐,尽管钓上来之后又再放生,但当下已对鱼虾造成伤害;如此诱杀弱小,把痛苦加诸在其他生命之上,何乐之有?

  其实,不杀生之外,还应积极地护生。护生最大的意义就是放人一条生路;给人方便、给人救济、给人离苦,给人善因好缘,助成别人的好事等,这就是放生。放生、护生,才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才有自我生命的尊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