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体方法师 讲解

  目 次

  前 言

  悬 论

  一 释经题

  一、波罗蜜多

  二、般若波罗蜜多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二 释译题

  正 释

  甲一 标宗

  甲二 显义

  乙一 正为利根示常道

  丙一 法说般若体

  丁一 修般若行

  戊一 广观蕴空

  己一 融相即性观──加行

  己二 泯相证性观──正证

  戊二 略观处界等空

  戊三 结显空义

  丁二 得般若果

  戊一 涅槃果──三乘共果

  戊二 菩提果──如来不共果

  丙二 喻赞般若德

  乙二 曲为钝根说方便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体方法师 讲解(2003年2月~11月于台北市)

  (取材自印顺导师妙云集○1-《般若经讲记》)

  前 言

  《般若经》是中国佛教最重视的经典之一。《大般若经》共有六百卷,其精华就是《金刚经》,如再浓缩就是《心经》。《心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两百多字,但是它的涵义却非常深奥。大乘佛法的特质其实就是以《般若经》的空义来代表,以一个「空」字涵盖整个佛法的特质。但是要注意的是:大乘佛法中,不同的思想体系对于空义的解释和体认却有所不同。譬如:

  中观系:毕竟空(空亦复空,空性也没有实性)

  唯识系:圆成实不空(空性不空,空性是实有的)

  真常系:如来藏真心不空

  这里大家就要注意了!要学大乘佛法,对大乘佛法这三个不同体系的空义,要怎么样拿捏才恰到好处?要如何抉择才能真正把握佛法的真义和佛陀的本怀?过去很多祖师大德对《金刚经》和《心经》都做了注疏,但是其内涵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各自站在不同的思想体系,对于空义的解释自然就有所不同。对于空义解释的不同,修行观照或禅修的方法就不同;心法不同,导致的结果也必然不同。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如果对佛法没有深入了解,当发现这些问题时,难免产生这些疑问:同样的经典,为什么各家的解释会有所不同?到底我们要遵循哪一个?

  我们上课为什么要以印顺导师的论著作为教材?就是因为印顺导师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大善知识,他把流传两千五百年来的佛法,从原始佛法到部派佛法,以致把大乘佛法的这一演变过程,分为三大系统;也把流传到中国的大乘佛法的八大宗派的思想源流、衍化,一一的加以抉择、厘清。导师之所以有这样的能力来抉择,就是因为他发起广大的愿心,终其一生将生命融入佛法的探究,才能把两千五百年的佛法抉择得一清二楚。

  印顺导师是比较同情中观系的,所以他对《般若经》的解释就是以《般若经》的思想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般若经》的思想有其思想体系的根本法则。

  譬如说:真常系的经典,就必须用真常系的思想去解释,才能看到真常系的原貌;如果是唯识系的经典,就必须用唯识系的思想来解释,才能看到唯识系的原貌。如果用真常的思想来解释唯识,或用中观的思想来解释唯识,或者用唯识的思想来解释真常,都不能展现经义的原貌。所以要了解《般若经》的真正思想,就要用般若的思想来解释它,才不会偏离《般若经》的本义。这点很重要!所以我们用导师的论著作为讲义,才能真正衬托出《般若经》的思想,也才能得到所谓的真正「正见」。那么我们用功和体证的方法与结果才不会偏离,这里很重要!大家要了解!

  理论明白了,进而还要实践、修证。所谓的禅修、禅观、观照就是要契入空性的体证。那么最重要的是:观照要从哪里下手?要从哪里去观察?就是从观照的所缘境下手。《金刚经》所阐扬的就是广观万法,观察外在的山河大地,宇宙万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切法空。学过《金刚经》的就会明白:小自微尘,大至山河大地,从法、人、事、物,任何一法都是无自性的缘起空。就是在让我们从一一法中去了解、去观察它的体性是空寂的、无自性的,每一法都在展现它的空义。

  《杂阿含经》中讲到:我们如果修禅观,「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如果从「空」下手,还不能知见清净的话,就从「无相」下手;「无相」还不能体证而知见清净的话,就从「无愿」下手;那么如果从「空、无相、无愿」都还不能知见清净的话,最后就要回到身心来,从无常无我,无我、无我所去观察,就能够解脱清净。也就是从外面的广观万法,如果还不能清净,就要回到自己的身心来观察,五蕴、六处是不是无常?是不是无我?是不是无我、无我所?最后才能把那个「我执」完全的清净。由上可知,《般若心经》和《金刚经》的差别:《金刚经》是广观万法,《心经》是近取诸身。

  从我们内在的五蕴去观察,只要观照到「五蕴皆空」,就「度一切苦厄」。虽然《般若心经》只有短短的两百多字,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直接契入我们的身心。众生的颠倒执着,一般都怪外境的一切在引诱你,而不知道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你怪外面的有效吗?真正的原因就在我们的身心,所以最后必须回到原点——自己的身心来,看到我们内在颠倒执着的真正根源在哪里?《般若心经》最主要的就是让我们明白自己内在执着颠倒的地方,要从哪里去观察它?什么叫空?怎样照见?才能达到真正的究竟解脱。从这里就能明白:《金刚经》有《金刚经》的涵义,《心经》有《心经》的重点。由此,我们就明白《心经》更重要了!现在都把《心经》纳入早晚课,也可见对《心经》的重视。我们就藉这个机会,来研讨《心经》。希望大家能有所体会,能够有个入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始第一部分是「悬论」,第二部分才是正释—讲经文的意义。「悬论」就是把《般若心经》的重点先提示出来。对《般若心经》的重点明白了,到研究经文时,就能比较容易体会它的意义了。

  悬 论

  一 释经题

  一、波罗蜜多:佛法有他的目的,和达到此目的的方法,我们要想了解他,可以用本经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即经题的「波罗蜜多」来说明。佛法就是要对这现实世间的苦难,予以彻底的解决。

  波罗蜜多的意思,和我们学佛的目的是相呼应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目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们人人都希望解脱,因为我们人生有种种的苦。活着就已经很苦了,那么生生死死不断更是大苦!所以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要解脱、灭苦!那么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有正确的方法,当这个方法得到了,也达到目的了,就是「波罗蜜多」。所以,佛法就是要对这现实世间的苦难,予以彻底的解决。

  波罗蜜多是梵音,译成中文可有两个意思:一、凡是做到了圆满成就的时候,印度人都称做波罗蜜多。就是「事业成办」的意思。二、凡作一事,从开始向目标前进到完成,中间所经的过程、方法,印度人也称做波罗蜜多,这就是中文「度」(到彼岸)的意思。其实这只是同一语词的两种——动、静解释。

  波罗蜜多的解释有两方面,譬如渡过这一条河的方法,叫波罗蜜多;其间的过程也叫波罗蜜多;圆满成就到彼岸、究竟解脱也叫波罗蜜多。

  佛法的目的,在使人生的苦痛得到解决,达到超脱苦痛的境地。能解除这人生苦痛的方法(动的),名之曰波罗蜜多;依照佛法中的方法做到苦痛的解除(静的),也名为波罗蜜多。

  按照佛法来说,能解除人生苦痛的方法以及达到超脱苦痛的境地(即到达彼岸究竟解脱),都叫波罗蜜多。

  这样,现在就把「波罗蜜多」,局限在解除苦痛的意义上。但苦痛是什么?从何而来?「度一切苦厄」的方法又如何?

  所谓的修行到彼岸,其实就是灭苦,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的目的,在这里先把他衬托出来。苦有多方面,归纳起来,人生有八苦,当然生死轮回的不断是最大的苦。那么佛法的主要的目的是究竟解脱,也就是生死的解脱,这就是我们学佛修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究竟解脱、究竟离苦?这里首先衬托出三个主题:1、苦是什么? 2、苦从哪里来?3、用什么方法可以消灭它?《般若心经》主要就是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苦是一种感受;苦痛,有他的原因,知道苦痛的原因以后,才能用适当的方法来防治他消灭他。

  讲到这里,一般人也许感到很简单,以为这个没什么,谁都知道。其实我告诉各位,这个最简单的目的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了。佛法重要的理论是建立在因与果的必然性上——因缘果报;因和果之间一定有它的必然性,这才叫因果!如果因和果之间没有必然性,就不能成为因果。也就是说众生要解脱生死轮回的苦,如果没有真正了解产生生死苦的根本原因,或者没有找到正确的原因,那么你用的方法会不会正确?我们是否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不要以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却都被我们忽视了。

  譬如说:社会中普遍的现象都在拜拜,其它宗教也很多,我们是否明白自己拜拜的目的是什么?求菩萨、求佛、求神明,求信仰的主要目的无非是希望他能够庇佑我们。请问,我们的灾难和痛苦烦恼是因为没有他的庇佑而有的吗?如果不是,这样的因果正确吗?初一、十五,三牲、香火拿去点一点、拜一拜能解决我们什么问题?这个和生死解脱的因有关系吗?如果我们生死的苦是因为我们没有拜,那么我们拜拜可以解决。仔细想一想,我们的生死、我们的苦是因为没有拜而来的吗?我们的苦和拜之间有因果的必然性吗?用这样的方法能解决我们的苦难吗?这么简单的道理,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了。

  当医生的最明白了,一个患者来,诊察他的身体状况,知道他病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如果正确的病因没有找到,你下什么药,病都不会好,这是很简单的原理。但是我们都没有了解什么才是正确而必然的因果关系,而非因计因。如果根本不是他的真正原因,你要用它来消除这个因,那是永远不能解决的。这是很重要的观念,大家一定要明白。我们在那边跪、在那边拜、在那边求,真的就能灭苦吗?得到的只是暂时的安慰,但是病根不能铲除,因为没有这样的功能啊!这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其实意义深远。

  所以,一个真正要用功修行的人一定要用智慧抉择,不是一个虔诚、敬爱、信仰就能解决的。一定要了解我们生死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才有下手处!那么我们现在就要了解苦是怎么来的。

  从引发苦受的自体说,可大分为「身苦」与「心苦」。身苦是因生理的变化所引生的不适意受,如饿了、冷了、疲劳辛苦了……,这都是身体上的苦受。心苦是精神上所感受的苦受,如:憎、怒、哀、惧等。身苦是大体同样的,如饿了觉得难过,你、我、他都是一样的。心苦就不然了,如人观月,有的人觉得月光皎洁深生愉快,有的人因望月而思亲念旧,心怀悲楚。观剧、观花、饮酒等一切,都有同样的情形。

  苦受的感觉一方面是身体的部分,另一方面是心灵的部分,所以说身苦和心苦。身体的老、病、死的苦痛就不必说了。心灵感受的苦就比较深重,不论是外境的刺激还是内在思想产生的影响,都会引起苦受。你讨厌一个人,讨厌一些东西或讨厌一些现象,会带来心里很不舒服,忿怒、瞋恨也是非常的难受,悲伤的时候也很苦,再来就是恐惧,我们往往都忽视了内在的恐惧感,包括每一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处处保护自己、小小心心的怕受伤害、计较争论,其实都是来自恐惧感,因为比较细腻,所以我们很少发现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身体的苦受多是外来的,而心灵的苦受是由思想的问题衍生的。相较之下,内在的问题更重要。身苦,大致上每一个人的感受都差不多。譬如:饿了大家都一样饿、冷了大家都一样冷,那个感觉大家都一样;外面有危险,大家都一样的感受到危机。战争来了,我们也共同的面临威胁。但是心灵产生的苦痛就不同了,同样的外境,在不同的人的心灵上产生的作用还是有很大差别,那是因我们内在的条件不一样。

  如果一个人在恋爱的时候,看到月亮一定感到:哇!好美的月亮!充满诗情画意;如果一个人家里有亲人亡故,看到月亮就会感到好凄凉啊!好孤独啊!可见,随着我们内在因缘条件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境界,还是有不同的心灵感受。这些心灵的反应,一点明大家就明白了。

  在同一境界,因主观心绪的差别,可以引生不同的感受,这就和身受不同了!

  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重点:譬如,我们都在同一个城市,生存的环境和所处的地理位置都差不多,我们对这些外在环境的感受也都差不多,但是每个人的生活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每个人各自的境遇和条件是有差别的,最主要的差别不在于他一定多富有,不在于他家的环境一定很好,而在于个人的观念—主观意识。比如,住在高楼大厦里很富有的人,如果他心存不满、欲望很强,欲望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快乐。如果是小康家庭,他了解缘起法、对人生有体验,虽然日子过得很平淡,但是他心里非常的安逸、自在,不一定觉得苦。这就是内心观念和知见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里作用。这里我们就要注意了!我们为什么会苦?这与我们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观念正确的人,任何因缘,任何条件,他都能安然自在,所以他才能清净解脱。如果知见错误,欲望强,永远不能满足,再多的财富、再好的环境也不会感到快乐,还是一样的苦。由此,大家就明白知见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学法,真正的解脱是解脱什么?身苦的苦受是不能避免的,譬如:你被打到了、伤到了一定会痛,那么证到菩萨和阿罗汉就不痛了吗?神经麻痹了吗?不可能的。疼痛的感觉是神经的作用,是身体自然的功能,除非神经系统坏了,不然是不会不痛的。所以身苦的部分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但是心苦的部分就有不同。

  阿罗汉的解脱是身苦心不苦,在《杂阿含经》中很多证阿罗汉的圣弟子临终时,也有重病,有的也很痛,也很苦。但是阿罗汉的不苦在于身苦心不苦。所以解脱的重点其实是在观念引起的心灵的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握修行的重点:真正能解脱的不是身体,反而是心灵的部分。由此可知,观念与知见建立的重要性。

  《杂阿含经》中记载:有一位比丘被毒蛇咬了,虽然就要面对死亡,但是他脸色都不变,甚至旁边的人问他:「我看到你的脸色都没变,你怎么会说你被毒蛇咬了就要死了呢」?因为他听佛陀的开示而有身心的体证,他就讲出他的体会:色如果是「我」,我的脸色就会变,如果受想行识是「我」,我的脸色就会变。五蕴本空,根本没有「我」,「我」根本不存在,为什么要变?讲完了就坐着走了,脸色还是不变。他面对死亡是那样的自在,可见对法的体证到什么程度!不会因为被毒蛇咬后,不中毒、不会死,那是不可能的,身体还是会产生正常的功能作用,但是心灵已经超越解脱。这就是身受和心受的不同。

  实在说来,身心二受是互相影响的,如生理变化所引生的饥渴等苦──身苦,可以引生心理上的烦忧,因之弱者自绝生路,强者铤而走险,这是极常见的事。反之,心理上的痛苦,也可以引发身苦,如因情绪不佳而久卧床榻等。

  身体会影响心灵,心灵也会影响身体,一般人不可能把二者分开。譬如肚子饿了就会产生苦受;外面的环境很冷或者很危险,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如果久病身体不好,心灵也会受到影响,身心是互相影响的。意志比较薄弱的人遇到挫折,没有坚定的信心和力量就会走上绝路;心性比较强的人遇到利害关系时,就会铤而走险。这也是由于心灵的、意志的、观念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身苦,由于人为的努力,还易于解决;但同样的环境,因人的身世不同,知识不同,情绪不同,意志不同,感生的心苦也各各不同,这就难得解决了。

  很多人来找师父诉苦,每一个人诉的苦都不一样,因为他们的观念不一样,他们面对的境界也不一样。但是一样的是,都怪外在的环境带给他的不公平,他的遭遇是那么不幸。当师父用法来告诉他们:「外在的条件你不能改变它,但是你内在的知见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不了解法的人就会说:「师父你不了解我,你没有遇到我的环境,如果你遇到了你就知道了。」每一个人的反应都会这样讲,其实师父怎么会不知道?每一个人受的苦同样是苦啊!虽然触的因缘不同,苦的受是一样的。这个苦受,如果懂法的人就可以把它解决。但是,不是要你改变天下或改变世界!要改变外在一切所有的因缘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改变自己内在的观念,可见「知见」的问题多重要啊!

  一般人总是想改变别人来适应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当你内在得法时、了解法的实相时,外面任何条件都不能引动你,那才是根本!这很重要!

  世间一般的学术,对此心苦简直是没法解除的,只有学习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

  现在什么样的书籍都有,有励志文选、有教导你怎么运动身体会健康、怎样充实自己的事业会成就等等,这些都着重在满足人间的需求。但是能不能解除我们真正的根本之苦?不可能的!那些都在解决外在的问题,「只有学习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这是导师很肯定的!为什么?因为佛法治的是心病,是心灵的问题,不只是外在的问题。如果只是外在的问题,就让我们来看佛陀:他生为王子,王宫的生活他不用愁吃、不用愁穿,金钱、权利、美女、孩子一切都有,但是这些能解决他生死的苦吗?他内心对生死解脱的渴望能解决吗?他最后为什么要放弃一切拥有?反而放弃了才解决了他的问题!

  反之,我们一般人在解决的是什么?都只想到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要解决我们内在真正的问题。你照他的方法,即使得到了财富,财富是永恒的吗?你得到了健康,活到一百二十岁,还是要面临死亡的。即使一切都圆满,能永恒吗?这些能解决你生老病死的问题吗?所以,一般世间的知识不可能解决心灵的苦,唯有佛法才能解决我们内在真正的问题。因为你见法以后,人间的痛苦烦恼自然就淡化了、消失了,不但活着的时候得现法乐,对未来的生死也没有恐惧了,这才是真正彻底的解决的方法。

  虽然佛法不是偏于心的,但可以知道佛法的重心所在。

  这一句话有很深的涵义!虽然我们的身心是相依相缘,相互影响的,但是心灵居主导地位。这不是说偏于心灵而放弃了身体,而是二者不能偏废。此处,主要凸显心灵的重要性。这里告诉我们佛法不会偏于心灵这一部分。因为佛法讲的是缘起论,缘起是什么?身、心是相依相缘的,离开身体,心灵不会有作用;离开心灵,肉体就会变成死尸,也没有作用。所以,我们的生命是身心相依相缘的作用而产生的功能性。如果偏于心灵就会走向唯心的一边;偏于物质就会走向唯物的一边,就佛法来讲这都是两边,都是极端。所以佛法讲缘起就是讲中道,不偏于两边,相依相缘而不相碍,这才是中道所真正要阐扬的理念。

  导师指出这一句话是有深义的:佛法不是偏于心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法的重心在心灵。导师怕我们执着在心灵上,走上唯心之路,就会执着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心,走向自性的那一条路去。这里是重点!我们一定要小心!

  从引发苦痛的环境说:有的痛苦是因物质的需求不得满足而引生的(我与物),有的是由人与人的关系而引生的(我与他),有的是与自家身心俱来的(我与身心)。此与身心俱来的痛苦,虽很多,然最主要的有「生」、「老」、「病」、「死」的四种。

  我和外在环境物质的关系,我和人相处产生的关系,我和自己身心而引生的关系,这三方面都会引起我们的苦,这是重点!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剎那开始,就要和「生、老、病、死」相处了,每一秒钟都在迈向「老、病、死」。生出来就有,所以叫「与身俱来」的。

  生与死,一般人不易感到是苦;在苦痛未发生之前,尽管感不到,可是生理心理的必然变化,这些痛苦终究是会到来的。

  一般来说,尤其是年轻时都不会感到死亡的威胁,甚至七、八十岁的人也没有感觉到。现在有很多的企业家,到了七、八十岁了,精神还很好,还在扩大事业,在国内国外到处投资、发展,他们还没有感觉到死亡的阴影在靠近,仍然雄心壮志,大概预备活到两百岁的样子,死亡好像距离他们很远。那么再看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眼睛一睁开在搞什么?你们会摇头,他们真的感受到生死的苦吗?没有啊!这就是我们众生还没有发现、面对问题以前,普遍都是这样子的,在佛法来讲就是一种「痴」的现象。所以导师就告诉我们:虽然现在苦还没有发生、虽然还没有感受到,但是因果有它的必然性,生的一定会老、一定会病、一定会死,那是必然要来的,不论你感受得到还是感受不到,是一定要面临的,这个就是因果的必然性。

  人的差别也在这里,有的人很年轻碰触到某个因缘,内在的善根就发露了,他就想要探究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每天只要吃、喝、玩、乐吗?我只是在追求名利恩爱吗?那么我面对死亡的时候又如何?人是不是一定会死?有的人就会考虑到这个问题。愈早发现的人就会愈早去探讨,想要去解决这个问题。佛陀出家的时间,有说在二十五岁,有说二十九岁。他放弃的是王位,是人间一切的享乐,一切的欲望他都放下,就是因为他想到了这个问题。那么有善根和智慧的人就会未雨绸缪,为必然要来的事情提早准备,到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也才能解决我们内心真正的疑惑和不安。但是,善根比较浅的,不但自己想不到这个问题,即使你想告诉他,想帮助他,想引发他都非常的困难。我们现在在座听课的有几个年轻人?很少啊!他们面对整个社会的形态,内心都充满了好奇和挑战,充满了愿望和理想。有一句话说:青年人都是「英雄」,不相信命运。但是这些「英雄」在社会上历练、碰触一、二十年以后,每一个都会反省了。因为经历过了,都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与苦楚。其实,我们哪一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到苦呢?到了四十岁以后,大部分不但会相信命运,也会探讨命运,因为身心的碰触,感受到了那份无奈。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自存,必然地要与一切人发生关系,由于关系的好坏浅深不同,所引生的痛苦也就两样。

  人只要活着,第一要接触社会,不可能离开这个社会而独存。我们与国家、社会、人群乃至于一切事物都是相依相缘,不可能独存的。所以一定会产生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因缘关系不同:有深有浅、有好有坏,由此而产生的痛苦也就不同。

  如最亲爱的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一旦生离死别,心理就会深生懊丧、苦痛,佛法中名此为「恩爱别离苦」。

  所以我们一般人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譬如说我现在家庭很好,夫妻关系很好,孩子都很乖、很听话,家庭环境很不错,一切都很圆满,每个人都活到一百岁,福禄寿都有了。但是请问你:总有一个要先走吧!家里所有的亲人总不可能同时死亡吧!那就注定会有恩爱别离苦!如果不是很亲密的人、有很深关系的人,他发生的种种变化你不会在意的。就是因为你身边的人、亲爱的人、关系深厚的人,一旦发生变化,你就会在人间的不幸中感到人生真的很苦!感情很好、很恩爱的有一天一定要离开,岂不是更苦!说到人生,哪一个人不苦?

  根据统计,全世界一天大概要死三十万人,你怎么不哭、不苦?因为和你没关系。如果家里被盗你就苦了,何况是我们的财富、名利、恩爱、亲情,这些一定会变化、一定会离去、一定会死的,怎么办?注意!佛法讲的苦并不是一点快乐都没有,而是说快乐还是要变化、分离,最后的结果还是苦!愈亲的、愈是我们执着的、愈深爱的,一旦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候,会更苦。那你说有什么会不分离?什么会不变化、什么到最后会不灭?不爱、不亲还没事,一亲、一爱,到最后变化的时候会更苦,你说人间哪一个不苦?年轻的时候没有感觉到,如果遇到自己的父母、长辈、亲人面临死亡的时候,你知道内心有多苦吗?那种感受,哪一个人不会面对?所以,人从生出来,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到苦,因为无常故!无常是真理法则,是法法都如此的,我们的身心也不离此无常的法则,所以必定要苦。

  所以佛法讲的苦不是一点快乐都没有,而是说无常故,毕竟要苦。这个地方大家要明白!你暂时欲望的满足、暂时精神外在的寄托,有一天一定会变的!最后还是要离开的,那个苦更甚!所以,「无常故苦」是佛法讲的根本。

  另有些人是自己所讨厌的,不愿与他见面的,可是「冤家路狭」,偏偏要与之相会,这名为「怨憎会遇苦」。此因社会关系而引生的爱别离、怨憎会苦,是常见的事,稍加回思,就可以知道。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喜欢的偏偏要分离,不喜欢的偏偏每天要见面,这也是一种苦。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在追寻理想,还要寻找理想的另一半。就好比古时候攻城堡一样,总想尽办法攻占这个城堡。可是攻进去的人,不要多久都想办法再攻出来,因为理想中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很快就幻灭了。这时候要攻出来可就难了;喜欢的偏偏不能在一起,在一起的偏偏都不如意,想逃避却又逃不了,这就是「怨憎会遇苦」。据说现在离婚率在40%以上,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容易解决,因为还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但是问题不只是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的子女、长辈、亲友很多都处在这样的情况,「怨憎会」苦是很普遍的现象。

  还有,人生在世上,衣、食、住、行是生活所必需,有一不备,必竭力以求之。求之不已,久而不得,事与愿违,于是懊恼萦心,佛法名此为「求不得苦」。也有想丢而丢不了的,也可以摄在此中。

  「求不得苦」更普遍,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十件事只有一、二件比较如意,而八、九件事大概都是不如意的。所求不得,已经很苦了,何况得到的,还要失去,更苦;不得,放得下还没事,如果得了,保护不了又失去了,更难过。在无常的法则下,有什么可以保持不失不变的?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求不得的苦是普遍的现象。

  求不到当然苦,有的得到以后感觉不如意的时候,想丢都丢不掉的。很多人大概都有这种体会!譬如说,娶个太太或者嫁个丈夫,本来以为很理想,可是日子久了,发现对方有很多缺点后,于是就要离婚、想逃掉,偏偏对方不答应,要丢都丢不掉,也含摄在求不得苦里面。

  我们的观念也是一样,它是我们最大的问题!你是否发现某某人、或许是我们的长辈、或是朋友:「那个人死脑筋,很糟糕,叫他怎么样他都不听,他每一次都在他那个观念里面」。而我们是否也都执着在某一个观念里,想丢都丢不掉,怎么讲都没办法。这也是苦的原因啊!如果我们执着在某一个观念、某一种见地,即使是错的却以为是对的,颠倒执着的也以为是正确的。佛陀告诉我们,那个知见就是苦的因。可是我们每天还在那里颠倒、爱染、执着而不自知。这个颠倒错误的知见丢不掉就是最大的苦因。

  像上所说诸苦,可大分三类︰一、因身心变化所引生的苦痛──生、老、病、死;二、因社会关系所发生的苦痛──爱别离、怨憎会;三、因自然界──衣食等欲求不得所引生的苦痛。

  体会、了解一下这三类的苦,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这样的因缘中。现在,台湾的经济较十几年前好很多,虽然贫富差距很大,但是基本的生活还过得去,物质上基本都无缺,问题是我们的欲望不能满足,因此还是苦。至于人际关系,说实在的,我们今天如果不学佛,很难交到善友。从一般的社会中来看,家家户户、亲朋好友之间,有几个是真的知音的。人事上没有纷争、没有怨怼、没有不满、处处都很好、很圆满的能有几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难以圆满、和谐,所带来的苦恼更多。我们没有一天可以孤立于社会而生存,没有办法避免与人相处。但是请问:我们之间所营造的关系,到底是和谐的?还是相对的?我们都要去探讨和了解,怎么才能不苦。

  其次,像天灾、地变等自然灾害,这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今年,台湾天灾特别多,台风一个接一个,像这次台风,风不大,可是雨却下得很大,全省都淹水了,如果雨再下个不停,土石流可能又要发生了!这是天灾的部分,你看大家苦不苦!汽车泡水了、商店浸水了、物品都坏了,损失满大的,交通也都破坏了,这些带来我们生活的很多不便,也都是苦啊!

  所以不管是从自己身心面对的老病死,还是外在的环境、人事的关系等等带来的都是苦。相信一个人活在人间,只要去注意、去反省,一定体会得到这些苦。我们今天学佛、修行的根本原因,就是要解决现实人生的这些苦。那有没有办法真正学到「法」?真正悟到「法」?真的在人事关系中就没有苦了吗?真的面对外在条件就不苦了吗?真的面对身心的生死时都不会苦了吗?可以告诉各位,只有佛法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超越一切苦,这就是佛法伟大、可贵之处!《般若心经》就是在讲这些根本问题。怎么样「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是刚刚讲的三方面的一切的苦厄都能度,都能到彼岸,都能超越的意思,可见《心经》的重要!

  世间的学术、宗教、技巧,莫不是为解除人生痛苦而产生的。然而努力的结果,至多能解除自然界的威胁和少部分的因社会关系所发生的痛苦。这因为自然界是无生的,多依必然的法则而变化的,只要人能发见他的变化法则,就可以控制他、利用他。

  现代科技的发达,让我们可以了解气象的变化、地层的变化,也可以探讨自然界中种种物质之间产生的因果关系。因此,了解这种必然关系,我们就知道怎样的去预防他、控制他、利用他,也就可以预防很多的自然灾害,预防很多人为造作的疏失所带来的痛苦。但是,这属于外在条件的物质部分,最多也只是达到部分的对治,而不能根本的解除,甚至有时还会带来很大的负作用。根本的问题在哪里?就是我们内心的问题。

  社会关系就难多了,如发生同一事件,以同一的处理法,但每因群众的心境与处理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每一个人遇到同一件事情,用同样的方法去处理,结果是否一样?不一定。因为面对的人和处理的对象,跟你的因缘关系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你们和师父之间发生一些问题,你们来找师父沟通,就很容易解决。但是,如果遇到一个很霸道、不讲理的人,你用同样的办法,不一定能解决。如果世人都能讲理,问题就都能解决,法院的生意就不会那么好。现在的问题为什么都不能解决?因为我认为我对,你认为你对,我们都不会从同一个角度来看。所以,人世间种种的因缘关系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那么处理问题就很困难。现在所有的事业中,法院的生意可能最好,它有永远办不完的案件。可是我们做生意,有时候还会不好,法院却不会没有生意。可见人间的人事关系的复杂性和冲突性有多大!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人事关系这个大问题,给我们带来的苦恼非常多。

  这还不是最难解除的,最难的那要算个人身心上的痛苦了。照说,自家身心的事,应该易于处理,实则是最难的。

  按照常理,我们自己身心的事,应该是最容易处理的。别人我们不容易去影响他,不容易叫他来符合、认同我们,那么我们自己身心的事应该比较容易处理吧?这句话就很奥妙了,改变天下来符合我们,不容易;改变每一个人来同意我们也不容易,那我们自己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应该很容易吧?其实这是最难的了!如果我们自己要调整自己都不容易,你说最接近的、你能控制的、自己在使用的、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都不容易改变,也不容易处理,却说你能处理好外在的事情?这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人对自己究竟是什么?心理是怎样活动的?实在不易认识,不易知道。

  就像「我是谁」?找不到我是谁,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不知道!到哪里去?不知道!为什么从小会变得年轻、会老、会死?不知道!最奥妙的就是,我们每天在活着,每天都在心灵的活动中,人事物的一切都展现在身心的活动中。但是,你是根据什么活动的?不知道!你是根据什么思惟的?不知道!有没有人了解我们内在有着像计算机程序似的思惟模式是怎么建立的?我们的活动,我们的行为,不是从我们的思想、观念来的吗?那么这个观念根据什么在运作的?里面有没有一套软件?如果没有的话,我们的观念会忽然发生吗?这一套软件程序有没有人去发现?没有!如果这个程序的功能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的行为是不是在无知、无明、愚痴的状态中?那么无明状态中的行为会不会自在?会不会不造业?会不会不起烦恼?问题就在这里!这里不就在点出我们愚痴的地方吗!

  《阿含经》说:「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什么叫无明盖?不了解真相。那么真相是什么?我们的知见是怎么建立的?我们的行为举动是从哪里来的?根据什么?对自己的身心活动都不了解,这就是最大的无明。要你知道天下万物,你说很难,那么自己的身心自己在用,为什么对于自己可以观察、可以体会的身心却不能了解?为什么处处要争,处处要斗,处处要占有?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占有欲,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们为什么会痛苦?痛苦的原因是什么?不知道!好像都不符合我!我们却从来没有去探讨产生痛苦的真正内在原因。

  导师在这里把我们无明的重点指了出来:自己究竟是什么,我们了解吗?什么是我?心灵是根据什么来活动的?思惟模式是怎么建立的?不知道。这个就叫无明。也因为无明,我们的行为必定是跟无明相应的,所以带来的是贪、瞋、痴烦恼;贪瞋痴烦恼就是生死相续的动力。世间的学问、学术、科学研究有在探讨这些吗?只有佛法才谈这个啊!佛法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明,贪爱、造业是由哪里来的,我们才能知道它的根源。所以,「苦」不是没有原因的。不了解我们到底是什么?心灵的活动怎么来的?思惟模式是根据什么?哪里错了?这就叫无明。把这些都搞清楚了、都明白了,就是「明」。既然都明白了,我们里面错误的条件就没有了,还会有错误的行为吗?还会造业吗?不会啦!

  注意!这里又指出一个重点,就是要我们明白修行该从哪里修?什么才是真正修行的重点?我们犯了错,都在贪瞋痴烦恼中造业,就像社会上犯罪的人,抓去关上几十年,甚至于无期徒刑,这几十年中甚至到死,他虽然失去了自由,不能再犯罪,但是他是否因为这样就解脱了?他有没有因为这样而改变恶行的心态?他是不是就没事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在一个环境很清净、很优美、没有混杂的地方,房子里面什么物质都准备得很好,衣食无忧,一切让他感到生活自在、安稳,不受人间的污染,然后活到一百岁直到老死,他会不会因此而解脱?不会的!他还是在无明中。

  那么,什么叫解脱?因为我们在无明状态中所造作的一切行为,带来的都是与贪瞋痴烦恼相应的。生死不断是由于贪瞋痴烦恼产生的业力所牵引,而不能止息。一个人生出来,他过去生种种因缘并没有消失,只是这一生没有因缘让他接触外境,在那种环境的因缘下,他就没有机会听闻到法,也不知道什么是正见,更没有与空相应的智慧。即使在人间,没有任何因缘去造业,直到死的时候,他的知见还是在无明中,他并没有真正的改变。所以注意!修行要在哪里修?在没事的地方怎么修?好比刚刚讲的,一个孩子,如果给他一个就像极乐世界一样的环境,在那个环境中怎么修?这个观念很重要,为什么佛经六道中人身难得?天道没有痛苦、没有烦恼,只有享乐,所以天道没办法修行;恶道每天都在恶报里很苦,就像地狱里的苦恼众生,更没有办法修行。为什么只有人才能修行?因为人有智慧、有理性、可以思考,可以在很多的善、恶因缘中磨练体会;可以有机会遇到善知识听闻佛法;可以在苦乐参半的因缘中反省探讨,看清真相,无明破了,才能真正解决生死的根本问题。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在哪里?在人道!离开人道要修行是很困难的,这一点正是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

  有人说等我老了,环境好一点,身体自在一点,我再来修。没事了还要修什么行?修行就在我们的苦恼中,如何藉助这样的因缘去观照,从根源处找出产生烦恼真正的原因,才有机会消除烦恼。这相当重要。

  连自己都不认识,还能谈得到控制自己,改造自己吗?因此,想控制自己,解放自己,非认识自己不可。

  如果连自己身心的条件因缘都不清楚,怎么能控制、改造自己?如果自己都没有办法了解、控制、改造、提升自己,你又如何去改变外在的条件?外在的人事?当老病死到来,又如何面对?所以先要认识自己呀!这里讲「想控制自己,解放自己,非认识自己不可」,这就是重点。所以,《心经》是「近取诸身」,就是自身,就是要回到生命中来,回到身心的当下来观察自己、了解自己,这就是修行的下手处。

  佛法虽无往而不在,但主要的在教人怎样觉悟自己,改造自己以得痛苦的解除。

  可是,一般的信仰就不是这样子,我们认为外在有一个伟大、法力无边的佛、菩萨,只要虔诚敬爱、恭敬礼拜,好像我们就能得救了。如果是这样的观念,那就是不了解佛法的真义和目的了。佛法揭示的是事实的真相,每一个人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的就是没有自性的、没有他力的主宰。不是谁来控制、谁来造作你的。佛法第一要破的就是这种依赖感和迷信,而要让我们发现真相。什么是真相?由于我们的无知,产生错误的行为而带来痛苦烦恼;所以,只要我们反省自己,看清楚我们造业的动力根源是什么?当我们把那个根本的原因改变时,一切现象就能改善了。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解脱的,过去的一切大德菩萨也是这样解脱的。我们每一个人解脱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因为我们和佛菩萨一样都是人,都有五蕴、六处、有思想、有观察的能力、有理性的思惟,所具备的条件都是一样的。我们犯的过错也不离无明和贪爱,和一切众生生命轮回的动力是一样的。所以只要我们能反观自己,探讨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只要把那个原因调正了,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十二缘起中无明破了就不会有行,行破了就不会有后面的相续,生死轮回就断了。所以修行有两个重点:第一是破无明,第二是离贪爱。那么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从哪里下手?反观自己身心的造作、心灵的动态,这些都要清楚。导师在这里讲的好像都很浅显:「想控制自己,解放自己,非认识自己不可」。问题是我们几个人懂得认识自己的方法?又如何深入到我们潜在很深很深的意识中去了解自己,不容易啊!所以只有佛法的这个「法」,才能一步一步引导我们进去,去体会到最深的内涵。也就是说引导我们怎么去观照,怎么用功,怎么修行,才能够真的深入我们内心的深处,去发觉他的真相。所以学习佛法第一步就是上课听法,奠定理论基础。如果连这些理论都不懂,信心从哪里来?没有信心又怎么会依照修行的方法去实践呢?所以,首先要明白这些理论,就要从闻思修的第一步「闻」——听法下手。

  这就是答案!佛法的目的是让我们究竟解脱的,那么要解脱,就得先觉悟自己,改造自己,铲除一切无明、颠倒、执着的根源,我们就能解除痛苦。

  如我们不求自我身心的合理控制与改造,那么因自然界而引起的苦痛,我们也没办法去控制,反而增多痛苦!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真的像佛陀一样得法,他就解脱了。佛陀悟道后四十九年弘法利生,也遭遇很多的逆境,但是他不会再起烦恼痛苦了。佛陀成佛了,世界是否因此而变得圆满了?是否所有外在的问题都解决了?是否所有的人都没有问题了?不可能的!从《阿含经》中可以看到,佛陀年老时还遭遇很多逆境,包括提婆达多的背叛及祖国的被灭,都是很大的逆境。并不是成佛了,一切都圆满了,千万不要这样想。但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那就是佛陀即使遇到多么大的逆境,他还是安然自在,他不会痛苦烦恼,不会再引起种种的障碍,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解脱了,人世间外在的条件不管怎样的变化,以世俗来看是很不利、很不好,有很大障碍,但是对他来说还是自在的,这才是真解脱。

  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不要被传统的民俗信仰或神话误导了,以为学佛就会有感应,没有灾难,求得自在,没有痛苦、没有烦恼,一切事情都顺利,这样都不是佛法。佛法告诉我们人间都是无常的,怎么会一成不变呢?怎么会永远没事呢?一切都会变坏,一切都必归于灭,这才是佛法的真理!明白了这个真理法则,我们就不会求不老、不病、不死了。生灭无常,不可能一切都如意圆满的。真正的圆满是内心的自在解脱,外在一切条件已经不能影响你了,这样才叫圆满,才叫究竟。所以,一个真正得法的人,面对外在的人、事、物的种种障碍也不再受其影响。

  依佛法,社会也只能在人类充分觉悟,提高人格,发展德性,社会才能完成彻底的更高度的和平与自由。

  这就是说,不是一个人的成就就可以改变整个社会。大乘佛法讲的是菩萨道。所谓的菩萨道,就是要无私宽广地为广大的众生设想,然后慢慢引导所有众生都能了解真理法则。然后每一个人都能净化,每一个人都能发菩提心,那么共愿共行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社会才有和谐的希望。不是我解脱了,天下就太平了。所以,我们如果真的要让社会达到极乐世界的标准,不是一个人解脱就能完成的,需要大家都发菩提心,以悲心来利济更广大的群众,让每一个人都得法,让每一个人都能改善身心,这个社会才能真正的净化。为什么我们大乘佛法要讲行菩萨道?因为这才是佛陀真正的本愿本怀,希望「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也就是要让一切众生都能解脱。这就是菩萨道缘苦众生的动力。

  从合理的社会──平等自由中,控制与利用自然界,才能真得其用。

  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那么自然资源就会被误用,自然生态也会受到破坏,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那么大家都会深受其害,这就是共业。所以只有佛法普遍的宣流,大家都能够体会佛法的平等性,互相尊重,爱别人,也爱自己,那时社会才能互相的、普遍的善用自然资源与环境,这样才能发挥它的真正效用。如果还有自私的心理和个人的利害关系,不管别人,不管社会,那么带来的灾害势必更严重。

  否则,像现代的科学,对于近代人类不能不说厥功甚伟,然因没有善于运用,利器杀人的副作用,就随之生起,甚至引起世界文明被毁灭的危险。

  所以,如果还没有体会到平等法性,无论是社会物质怎样的开发或是科技如何发达,还是用在私欲上、占有上、斗争上,那么这样的发达带来的是什么?过去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除了面对老病死,没有太大的危机感。可是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危机不一样,武器那么多,大家外出都没有安全感,家家户户要做铁门窗,可想而知,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中!

  就如近代原子弹的发明。本来原子能是可以善用的,如果原子能用在能量的使用上,当然可以利益众生。但是现在作为原子弹、核弹、中子弹的杀人武器,一颗下去,真的全人类都会毁灭。所以,科技的发达,如果不善用,副作用更大,带来的灾害和威胁更大。

  所以,人不能从解除自己身心上的烦恼矛盾下手,任何控制自然、人群的办法,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的。

  不只是物质上的占有,还有人性中的权力欲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什么过去主政者到某一个程度以后,后面的人就会起来革命,起来革命的人最后有了权力以后,主政的结果与过去统治者的结果相差不多,因为权力会使人腐化。所以,那些革命都只是治标,只有佛法是治本的。从每一个人的生命、身心中去改造、提升,净化自己的人格德行,这才是根本。

  现代的所谓教育,教出来很多有才能的人,但这些才能都倾向于功利,还是自私的,没有离开人类互相竞争的本能,在这种弱肉强食的竞争中,人类怎么能达到真正的和平共处?如果教育是功利性的,没有佛法的熏陶,自私的本质不能去掉,所以产生的问题根本不能真正的解决。以前,学校还有佛学社,可是现在,学校不成立佛学社了。其实佛法本来是一种教育,要普遍的教育大家如何解脱、如何破我执,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人间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甚至会排斥佛法,这就本末颠倒。所以每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解除内在烦恼的因,外在的功利会带来更大的烦恼。

  因此,我们要「度一切苦厄」,应首先对自己予以改造。唯有这样,才能合理的根本的解除人世间的苦痛。

  注意!「根本解除」,这是根源!就如同医生治病,有治标,有治本,社会的净化和政治的改革也一样,有治标、治本的方法。但是真正能治本的,都不离对佛法的体证,如果离开了对佛法的体证,几乎是没有办法的。不是一切宗教都能解决问题,佛法的奥妙与一般宗教是不同的。譬如:西方的宗教还会引起宗教战争,而佛法绝对反对战争。佛法讲的是无诤、无生,这是根本不同的地方。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所有的宗教都一样。佛法讲的是众生平等,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尊重的,而且是相依相缘的,人与事、人与物、人与人之间都有很深切的互动关系,因此才产生整个社会的动态万象。没有谁重要,谁不重要,「平等」就是佛法讲的法性。但是神权就不同了,神权要控制万物:必须听我的,不听我的,就会下地狱,我就惩罚你;听我、信我的,就升天堂、得永生,所以神权还是极权的,佛法才是平等民权的。所以真正要解脱,要根本解除烦恼,是从自我的改造做起,不是信仰神权来庇佑你,这一点一定要明白!

  佛法解除苦痛的方法是如何呢?原则的说,可分二种︰一、充实自己︰增加反抗的力量,使苦痛在自己身心中冲淡,不生剧烈的反应。如力量小的担不起重物,感到苦难;而在锻炼有素精强力壮者,则可把着便行,行所无事。

  学佛修行,理论明白了,目标知道了,再来就要探讨改造自己和迈向解脱的方法。从苦的立场来说,我们都感到很苦,那么苦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面对外境,感到自己身心难以承担所引起的苦,那么就要先充实自己,增强身心承受的力量。譬如身体很弱时,一百斤的东西担不起来,要你担起时,你就会感到很苦、很难。如果你经过运动的锻炼,慢慢的调整自己的身体,体力就渐渐增强,那时就能轻松的挑起一百斤的担子而不会感得很苦了,因为你还有余力嘛!这一部分是讲先充实自己,增强承担力。

  我们不管是待人、接物、处事时,人家一句话有时候就会让自己苦很久,但是慢慢的了解法、熏习、实践,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承担,去面对。这样慢慢会觉得过去很苦恼的事,现在慢慢减少了,不会随境而转。可见,充实自己,是充实自己的知见、心灵、智慧的部分。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慢慢的长养、充实。这种承担力,不像运动,肌肉发达就好,而是智慧的力量。以前,为什么别人一句话你就受不了?现在即使有一万句不如意的话,心也不会动,因为心里的充实,扩大了自身的承担力。

  二、消灭苦痛的根源︰知其原因,将致苦的原因对治了,苦果自然不生。

  第二,是消灭苦痛的根源,这是最根本的。前面是治标,这个是治本。要寻找原因,为什么遇到这个事,我会那么痛苦?而别人却不会痛苦?为什么他那么痛苦,而我却不会?要看清楚那个苦的原因是什么,找到原因,只要你把那个原因改善了、对治了,即使再发生那些事,你也不会苦了,因为产生苦果的原因没有了。佛法就有这样的功能,佛法的伟大也就在这里。

  再讲一个重点,注意!人间的万事万相千差万别,不管事相上差别有多大,但是痛苦烦恼的原因只有一个。所以我常常譬喻:一棵大树有很多树叶,你要怎样一片树叶、一片树叶地去治疗它?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根,根的问题解决了,枝叶就没有问题了。所以我们的烦恼虽然像树叶那么多,但是它的根本只有一个,可是我们有没有办法找到这一根本?

  台语有句话说:「一理通,万理彻」,意思是法法都是同一个根源,烦恼也有同样的根源。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办法找到那个根源的地方,如果找到了,根源一解决,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注意!修行的心要就在这里!烦恼有千万种,你要对治千万种吗?不需要!只要解决根本的问题,千万种的烦恼同时消失,这就是重点。但是现在许多修行的人因为不懂这个重点,都在枝末上用功,对治好多好多的烦恼,今天要对治贪心、明天要对治瞋恨心、后天要对治什么欲望、什么爱染……,每一件事一一的去对治,你对治得完吗?因缘所生法,只要因缘一触动,随时产生新的因缘,你对治得完吗?但是如果内在的根本问题解决了,外面再多的因缘来时,内心还是如如不动。注意!学法如果没有亲近真正的善知识,他本身都没有体验到最重要的根本,他怎么能指导你?只有在对治,对治得完吗?不然就是无奈地寄托于等待救度,其它没有什么办法了。

  这里只是点出重点,待《心经》讲完,你们就明白那一点是什么?在什么地方?怎样运用了!

  我们知道,佛法所讨论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是着重在自我身心的改善与解放的。因为度苦、除苦的境界不同,所以产生了大乘与小乘。」

  这里有一个重点,因为现在佛教中,由于个人信仰的理念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接触的因缘不同,那么大小乘的观念彼此有些对立。从这里我们或许会问:既然佛法是让我们解脱痛苦、解脱烦恼,那为什么还会分成大乘和小乘?导师是先让我们明白这个原因,将来才不会怀疑今天所学的大乘佛法。如果对自己学的法没有正见和信心,是绝对不可能有成就的。所以,现在先把这些矛盾的地方厘清了,弄明白了,将来就不会有障碍了。因此,导师指出一个重点,由于「境界的不同,所以产生了大乘与小乘」。境界就是个人体证的内涵深度,下面的解释,就是让我们知道重点所在。

  侧重否定的功夫,希求自己的苦痛解脱而达到自在,这被称为小乘。

  所谓小乘,是说修行的目的只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对于一切外在的、内在的,重点方式是在否定。譬如说,我们会执着、会贪爱,只要否定它,慢慢的就能够体证法性而超越出来。它侧重个人内在问题的解决,所以称为小乘。

  大乘也是希求度苦除苦的,但他更是肯定的,侧重于离苦当下的大解脱自由;又由推己及人了知一切众生的苦痛也与我无异,于是企图解除一切众生苦痛以完成自己的,这就是大乘。

  其实不管大乘与小乘,共同的地方都一样要解脱痛苦、了脱生死。不同的是:小乘是为了离苦、灭苦,重视的是自己的解脱,通过修行调整,把自己提升达到解脱为止,认为这样就了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大乘在自己解除了痛苦烦恼,解脱自由以后,他更肯定:既然我已经离苦了,我当下已经解脱、已经自由了,就会善用这样的解脱自由,更加关怀利益一切众生。因为众生和我一样的苦,现在我解脱了,也希望众生和我一样的解脱自在,不是我自己解脱就好。譬如刚刚讲的,一个人成就了,这个社会会改变吗?不可能,唯有普遍的大众的痛苦都解除了,人间才有真正的自由与平等,才有真正清净的自在环境。大乘关怀的是整体性的,不只是关心自我的个体,个人不过是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一分子而已。

  如果从有情来讲,个体更是微小的。所以大乘解脱者会关怀到整体有情的问题,不是自己解决就好,有情都同样的需要解除痛苦。但是他可以利用这样解脱自在的因缘,去关怀更多的众生,希望所有的众生都圆满,更深彻地广观万法,达到真正的自在无碍。也就是说,从利他中更能完成自我的超越。譬如说,我们个人解脱了,一切很淡薄,贪欲很少了,也不会跟人家争斗了,已经超越出来了,因此会厌离社会和人群,不会和社会大众打成一片,这个叫小乘。

  但是大乘不同,我既然已经解脱自由了,还怕到社会中去吗?还需要厌离万法吗?如果我回到社会中来,还怕别人影响我,那你有没有解脱?一个真正解脱的人回到人间万法来,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这才是真解脱。所以他会善用因缘,善用剩下的价值来广利人间的众生。心量大,才会有整体性的关怀,所以我们说「大」是大在行愿的不同,不是悟的法有不同。悟的法一样,解脱的法也是一样。但是心量不同,慈悲心不同,这个就是大小乘的不同处。

  从人生正觉中去解除苦痛,大小乘并无不同。这本不是绝对对立的,如释迦牟尼佛因见到众生的相残相害,见到众生的生、老、病、死苦而推知自己,又由自己推知他人,知道都是在苦痛里讨生活;于是就确定了解脱自他苦痛的大志,走上出家、成道、说法的路。

  佛陀修道的因缘,是因为看到众生自相残杀及无法回避的生老病死的苦迫,从中体会到自己终究也必然会面对的,因此出家修行。佛陀悟道解脱后,又推己及人,想到:我从众生的苦迫中反省到自己要面对的问题,现在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也想到众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成道了,过得自在就好,而是深入社会和民间,利用托钵的因缘来跟众生接触,并为众生说法,走到哪里说到哪里,踫到什么样的因缘就说什么样的法。就这样弘法四十九年,到他八十岁要入涅槃时,还度了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罗,这位弟子因佛陀最后的指导也证了阿罗汉。

  从佛陀成道度五比丘到入涅槃,都没有终止过对人间与众生的关怀,这是慈悲的展现。哪里是自己解脱了,就归隐山林,不与人间万法接触。如果修行是为了自了,那是小乘。那么今天的大乘,大在哪里?就在于关怀众生的悲心大、愿力大,而不是法上的解脱有什么不同,这一点要明白!

  后代的大小乘,不过从其偏重于为己及为人而加以分别罢了!

  此处的重点是让我们明白大小乘的差别在哪里。小乘只为自己,解决自己的事,自我超越;大乘是为他,不是只顾自己,知道还有更多的众生跟我是一体的、一样的,所以大乘佛法讲行菩萨道。行菩萨道是要缘苦众生。缘苦众生是什么意思?缘就是触缘的对象,我们的所观境就是缘—所缘境。小乘的观法所缘境都不离自己的身心,大乘的观法所缘境是缘苦众生,不一样的!所以观念不同,下手处和修行的方法就不同。由于知道众生苦,所以发愿希望这些众生都能解脱,由于这样无私的愿力,我执更容易清净,更能从利他中去完成自我的超越。所以菩萨的悲行不求急证,不是自己先悟道、解脱了,而是从发世俗的菩提心开始,关怀众生、利益众生,从利他中去淡薄自己的执着。如果菩萨真正的能行六度万行,我执自然淡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活在贪欲里,要占有、争取、斗争。今天如果以慈悲心来关怀众生,我们的那些占有、斗争就不会发生,甚至能把我们的所有拿来布施给众生,那样贪欲更为淡薄了。所以,菩萨道是具体的从利他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行的智慧开发中,慢慢去淡化我执、我见,是从行中去实践、去完成的。不是小乘的自己克忍,然后自己超越就好。观念的不同,方法也不同。如果一个人自己认为自己不与外面的万法接触而感到很清净了,但问题是你为什么还会厌世?如果人间真的已经不能影响你了,你到人间来又何妨。如果还怕外在的事物与环境污染你,就证明你根本没有解脱!

  佛陀在弘法的过程中,有的国王非常的赞叹和护持,愿意把国家分一半让他来统治,佛陀都不要。如果需要,佛陀就根本不用出家,他本来就是王子,就是未来的国王,然而这些就是他所放弃的。还有很多名利的考验,都不能够动摇佛陀。所以佛陀弘法四十九年和弟子一样的过日子,每天吃一餐饭。如果没有人请去供养,还得照常托钵,利用托钵的因缘跟众生接触,然后为他们说法。如果有人不了解、不赞叹、不信仰,甚至于不供养,更甚者讽刺打击相待,佛陀还是慈悲为他们开示。当他们听懂了,感动了,要供养了,佛陀是不接受的。为什么?法不是用来交换的,不是为了得到供养而说法,那是不净。这就是佛陀的悲心。佛法的无私,从佛陀的身行中完全透彻地展现出来。

  现在很多人不了解,以为佛陀没有讲菩萨道、没有说大乘法。他们认为,佛陀亲口说的才算是。难道佛陀的行为就不是吗?佛陀弘法利生四十九年,所展现的不是菩萨道吗?只有言语才是,身行就不是吗?其实,语言还可以造假,身行是骗不了人的,四十九年的言行一致,那才是佛的德行。所以我们要知道,大乘的菩萨道根据的是什么?就是源于佛陀对众生的关怀和慈悲。佛陀慈悲的身行,就是大乘的根源!如果明白了这层道理,大乘就不会说小乘不究竟,小乘也不会说大乘非佛说,那么大小乘的矛盾就能化解了。

  导师在这里就指出,因为很多人修行会执着在某一法上,以为佛陀所说的法就是全部了,佛陀没说的就不是佛法。其实,佛陀曾说过:「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我未说法,如大地土。」什么是法?世间的一切都是法,佛陀说过的法是其中的少部分,就像爪中的微尘一样,没有说的法像大地的土那么多。

  佛陀没说的法,不是他不说,也不是不能说,是因为所对应的因缘与时节的关系。我们现在说的法,只要符合佛陀的根本教法和真理法则,哪一法不是佛法?佛陀没有说我们现在不能坐飞机,因为佛陀时代没有飞机,佛陀没说的现在都不行吗?现在世界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随时在变,时代不同了,因缘条件也在变化,无常的迁流,一直在进展,一直在变化。所以,不能说佛陀没有亲口说的就不是佛法。比如,佛陀没说过飞机,没说过轮船,没有说过汽车,没说现在的高科技,难道这些都不能用吗?不是这样的。因缘是随时随刻的在迁流变化,不停地在重新组合。所以,不能说佛陀没说过的就不是佛法。只要内容、精神、特质、法要是一致的,能让我们解脱的,让我们能离苦的,让我们贪瞋痴烦恼能止息的都是佛法,这个才是根本。

  所以,大乘法绝对不离贪瞋痴烦恼的止息,如果大乘法不能止息贪瞋痴烦恼,那也就不能称为大乘法了。这个根本不能变,善巧方便是随着因缘条件、时空的变化而适应的,这个是必然的。

  那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从根本上来探讨:

  佛法以解除苦痛为目的,除苦必须解除苦痛的根源。

  刚刚讲过,痛苦的根源只有一个。好比路有千万条,最后回归只有一条;树有千万叶,只有一个根;烦恼有千千万万,根本只有一个。所以,要消除这个烦恼痛苦,必须解除痛苦的根源。

  致苦的原因,自然是很复杂。但主要的原于我们内心上的错误,以及由于内心错误而引生的行为的错误。

  生活中的烦恼很多,痛苦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归源于一个根本,就是我们内在错误的观念、知见,以及因错误的观念所带来的错误行为。错误的行为带来的必定是贪瞋痴烦恼,这才引发了痛苦与灾难。

  所以人人的内心与行为不正确,社会意识与发展的倾向,自然也就不能无误了。

  在世俗中,大体上,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功利的,因此整个社会的发展倾向,当然也是功利的、自私的。不论社会再怎样发展,源自自私心态发展出来的意识当然还是自私的。所以,社会意识形态的问题,究其根源,就在于个人心灵上的执着。要解决社会大众的意识问题,就要找到根源。为什么党派之间、团体之间都在相互批评、推诿责任?就是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谁怪谁都不能解决问题。政党再轮替,再换一千个政党,问题依然存在。根源是什么?就是不知道我们的知见本身一开始就错了,大家在共同错误的知见下,发展成的社会形态,怎么会是正常的呢!所以,在枝末上对治,永远都没有办法产生真正的效应。所以,我们一定要回过头来找到真正的根源。

  社会的发展源于人心的自私,自私的心发展出来的社会,怎么会是大同世界?现在说美国是自由国家,讲自由平等,但是美国真的自由平等吗?国际间他要充当老大,他真的让世界和平了吗?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根源的问题没有解决,社会的问题乃至于世界的问题同样得不到解决。今天综观政治的修明,经济的繁荣,学术的进步,也着实可以减轻众生的痛苦。但苦痛的根源没有拔除,都是暂时的,局部的,终非彻底的救济。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治标式的,可是告诉他们这些都不是根本,治本是要回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来,这是很困难的。

  如果每一个人的内心净化了,我执破了,大家都是无私的奉献,我关怀你的苦痛,你关怀我的苦难,大家彼此互相帮助,社会上还会有争斗吗?社会还会有问题吗?所以,推展大乘的菩萨道精神,社会才能够真正的改善,这个问题真的太重要了!

  由于错误的行为影响内心,又由内心的错误又引导行为。互相影响,起诸恶业,招感苦果,无时或已!

  错误的观念会引发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又影响内心的清净,这是与「无明」相应的的恶性循环,带来的结果必定是贪瞋痴烦恼。如果观念能够与「明」相应,与法相应,与空相应,与般若相应,行为自然端正,行为端正了,内心自然清净,自然就可以超越贪瞋痴烦恼。所以,重点是如何让我们的身心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后面才能止息无止境的烦恼痛苦。

  因此,释尊教人从行善止恶的行为纠正,达到内心的清净解脱,同时,必须内心清净而改正了,行为才能得到完善。

  就是说不能只有勉强我们的行为,如果内在的观念没有修正,也就是我譬喻的软件程序没有修正,计算机的功能就不能改变。观念没有改变,行为就不会改变。如果用约束、用戒律,或种种的条件来束缚,就像将一个罪犯关上几十年,出狱时,他犯罪的因子还在,意思是一样的。所以,不能只从心灵上、也不能只从行为上单方面要求,两方面都要进行修正,特别要重视观念的修正与教育。正知见的建立会引导正确的行为,再加上戒律的规范,在我们还没有开悟之前至少有个行为规范,我们才不会犯错,不会造恶业,才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灵。所以,身心两方面都很重要,一方面要严守戒律,另一方面要加强正见的建立,两方面同时精进。因此,作为佛弟子,第一要多闻熏习,亲近善知识,听善法,闻正见,我们的观念慢慢的就会修正,错误的观念渐渐就会减少,就像在调整那个软件程序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因缘是自他和合的,因缘中有主要因缘和次要因缘。如果所听闻的、所学的不是究竟、根本的佛法,是不能达到解脱的。什么是多闻?听闻缘起正见才叫多闻,听闻不与正见相应,不能解脱的,不叫多闻。听多了障碍更多。所以,今天如果对佛法的缘起正见不深入、不了解,不知道佛法的根本在哪里,就要一门深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如果与无明相应不是一门「陷入」吗?所以,多闻首先要抉择什么才是真正的正见,进而明白怎样才能从烦恼痛苦中超越出来,而达到真正的解脱!

  因果之间一定有其必然性,为什么煮沙不能成饭?因不正确!所以,如果生死烦恼的因没有抉择正确,乱对治怎么能解脱!所以我常常用计算机的软件来譬喻,大家就比较容易懂。计算机的程序正确,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功能,不是离开那个程序功能以外还有另外的功能。我们的身心行为为什么会烦恼?为什么会痛苦?生活中带来的总是那么多不如意,这就是观念的问题!知见不正确,而引生错误的行为,才会带来这么多的灾难、烦恼。明白了的人,知道是计算机程序的功能不良,要修正的是软件,如果不懂得修正软件,即使把计算机砸坏了,它还是那个功能。同样的,我们的观念、知见没有修正,也就是关键地方没有修正,只要求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修行就变成了束缚和负担,也很苦,怎么能解脱?譬如计算机功能不好,用绳子把它绑一百圈,它还是那个功能。那么,我们的观念到底如何才能得以修正?如果用强迫的方式让人接受就很难,譬如教育孩子,我们都这样讲:「你一定要乖,要听话」,可是哪一个是乖的?哪一个是听话的?哪一个完全照父母的意思成长到现在?没有啊!所以用强迫的、勉强的、控制的、命令的,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是,当他愿意接受的时候,当他愿意聆听的时候,慢慢的,他会觉得有道理,愿意自己主动去探寻的时候,只有这样才会有效果。

  所以,一个人观念的改变不是用法律来规范的。我们的宪法、六法全书等等法律,法规条款成千上万条,为什么社会问题还是那么多?依靠法律就解决问题了吗?没有啊!关键是人人要遵守法律,社会问题才能解决。佛法也是一样,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问题是你选择了哪一个法门?是否真正心悦诚服的愿意接受那个知见,不容易啊!要知道,我们意识的形成不只是这一生一世,多生累劫的那个惯性、那个我执有多深!

  如果使一个人真正的接受正确的观念,慢慢的转化到完全的肯定,还要经过身心的体验才能达到。譬如,学生在学校学习一些化学程序,还要在实验室里去做实验,当做出来的结果果然如此时,才会肯定那个化学程序的正确性。如果没有通过实验,没有亲身的体验,怎么知道是正确的?譬如:H2O,用HO或者 H3O就不能生成水,这是必然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去实践?有没有证明他的正确性?所以佛法不是只有听听就可以了,必须要去证明,要在自己的生命中去实践,证明到了才会真正的肯定,整个生命才会真正的转化。所以,即使我今天讲得再好,你们听了再满意,还只是观念上的一点明白而已,还是不能解决你自己的根本问题。可是,如果你们接受了正确的观念——正见,并且愿意去修正、实践、体验,愿意慢慢去转化自己的身心行为,那么结果是必然会得到受用与解脱!

  其实,当我们在听法的时候,只要听得进去,认为有道理,然后又能反省,对照自己的过去,确实有这个问题,有这样的缺点,在慢慢接受时,我们的观念和思惟模式已经在慢慢的修正了。所以,闻思修的「闻」是从外面听来的法,慢慢地觉得有道理,自己错误的观念就会修正。「思」就是消化、反省。把听到的佛法通过思惟慢慢的消化、反省,达到真正的理解。「修」 就是去证明、去实证。证明到了果然如此,那种信心与肯定带来的必然是身心行为的自然转化。所以闻法是第一个过程,也是最重要的过程!因为它是一个「因」,主要的因、入道的因。

  现今宗教很多,社会上民间信仰也很普遍,甚至有的连土地公也拜,树也拜,石头也拜,样样都拜。问题是这个拜与解脱有关系吗?我们不知道!我们认为它能庇佑我们,或者外面有一个什么神力可以庇佑我们,却不知道应该寻找真正的解脱的因!所以,要想离苦解脱,首先要亲近真正的善知识,听到正确的法,让真正懂得法的人来引导你、开导你,让你找到烦恼真正的因,你才有下手处。不然你怎么解决问题?沙不能煮成饭,徒劳无功,怎么能成就?所以听法的因缘,还要有善因缘。如果法门搞错了,徒然辛苦一生,以至于千千万万生都不一定解脱。所以,我常常觉得自己很庆幸,这一生听到导师的法,学到导师的法,才有分别、抉择正见的能力和机会,所以对导师无限的感恩也就在这里!

  就是生死的苦痛,也就可以根本地得到解除了。由此,内心与行为中,内心是更主要的。

  世间每一法的存在,其因缘是很多的,有主要因缘,有次要因缘。如果要从细的因缘去分,每一法跟另一法之间都有因缘。也就是所要探讨的因缘,几乎跟所有万法的因缘都是相通的,太广泛了,我们没有办法把握。如果我们要探讨解脱的因缘,必须先掌握到根本的东西,把握住这个比较切近的因缘,叫主要因缘,就是我们自己的身心。但是内心和身行中,内心的部分是最重要,也是主导的,我们首先要把握这个根本点。所以说内心是最主要的因缘,虽说还有其它的因缘,但是相对来说,是比较次要的。

  人之所以动身、发语,不尽是无意识的。大都从发动的意识——内心上来的,

  我们所有身、口、意的行为不是没有原因的。也就是说,不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会产生很多的动作与行为,而是都有其因缘条件;而因缘条件也都是从意识——内心而引生的。

  内心的错误可以分二种:一、欲,二、见。欲是约情意方面说的,和欲望的欲多少有些差别。欲以追求为义,追求不得其正,这才成为欲望,也可名为恶欲。

  注意!这里讲的都是重点!大家要用心!

  「欲」,我们一般都称为欲望;见,就是知见也就是观念。欲望,主要指我们的追求与爱取。追求是生命的本能,并不是完全不好。譬如说:今天我们追求佛法、追求解脱同样是欲。但是这个是善法欲,是好的,正确的。问题是追求不得其正时,也就是说那个追求的欲望走偏了,不正确的时候,没有正确的善用这种欲的时候,才变为欲望。这几句话很重要!譬如说:你今天得法了,解脱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关怀、利益的众生,这也是欲!所以欲不是不好,是看什么样的欲。「欲」是一种力量,一种动力,是不得其正时,才变成欲望!

  欲有多方面的,欲求财富,欲求名闻,以及各种物质上的享受,都可名为欲。那么,深一层的耽着不舍,即名为爱。

  欲是一种追求,可是一旦执着了,就成为爱染。譬如说,我们的生命需要饮食,是欲,但是如果贪着于味道,贪着于享欲,由欲而产生执着、爱取后就变成欲望了。如果这种欲望没有满足就会产生痛苦,这个就叫做爱欲。欲,是一种本能的,是生命的所需,为维持其能量,必须要饮食。但是,饮食如果求精、求细、求美、求高级、求人间稀有的,就变成执着、爱染了。这才是出问题的地方,进一步讲, 如果「耽着不舍」,一执着就变成为「爱」。

  在世间的人看来,爱是很好的,但是佛法则说:爱如胶漆一样,一经染着则纠缠不清,不免要受他的牵制,不得自在。

  为什么佛家很少讲爱,而讲慈悲?因为慈悲跟爱是有差别的。西方宗教讲爱,他们解释的爱为「博爱」,认为博爱不是私欲。但是,这个「爱」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