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法养成教育

  一、般若慧解:

  般若是六度之本,善法之源,诸佛之母,般若来自闻思修

  二、深解密意:

  要能深深了解到佛陀的心怀,主张以心印心。

  三、听经闻法: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闻法是信佛入道的苐一步,佛法中一切功德多由闻法而来。

  四、读书阅藏:

  读圣贤书,阅经律论三藏以外,对历代圣贤大德着作更要广学研究。

  五、广学多闻:

  学佛要多闻薰习,而且要法门无量誓愿学。

  六、闻空不惊:

  诸法自性本空,空才能建设有,能够正确认识缘起性空的真理,便能闻空不惊,此乃大智慧

  七、闻善着意:

  闻善言不着意,非人也,闻善着意,才是堪受佛法大器。

  八、会意深思:

  闻法要用心领会,不断思惟,才能够心开意解,心领神会。

  九、谛听正解:

  闻法要谛听,善听,兼听,会听。

  十、正闻正思:

  佛法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听闻正法,并长时亿念正法。

  十一、乐观明达:

  学佛者应明白因缘果报,缘起性空的真理,自能乐观豁达,智慧明理。

  十二、福慧双修:

  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化空钵。皈依佛两足尊,即福慧双修具足之意。

  十三、成就辩才:

  口常行慈,修习善语,可得无碍辩才。

  十四、广为宣化:

  佛法要广为传播,广为宣化,自他皆能成就。

  十五、请转*轮:

  经常举办佛学讲座,印行佛书等。

  十六、亲近道场:

  选择有缘道场,并亲近善于说法的善知识。

  十七、弘法护教:

  讲学证道,护持三宝,卫护道场。

  十八、护持教化:

  护持佛教文化教育等弘法事业之发展。

  十九、破邪显正:

  破除邪魔外道,纠正邪行、邪理、邪事。彰显正法正道。

  二十、明辩是非:

  不要太计较,利害得失,应该要明辨是非人我。

  十大碍行第十七[念佛直指卷下]

  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众生谁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使我如来于三大阿僧只劫,舍无数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身肉手足。戒忍精进,承事知识,不惜身命,修行道品,所得法门,因兹障碍退其心故。一旦在我而灭,可不痛伤。我今既为释迦之子,不以力争,坐令法界群有,永失慧目,甚于割切身肉也。

  是故我今依经,创立十种大碍行,名【不十求人行】。人虽不故愿于碍,但于此间,或不得己。有一切障碍现前之时,俾我身心先居碍中,而众魔诸恶障碍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譬如金火同炉,火虽欺金,金必成器。其十种大碍之行,今当说:

  一、身不求无病。

  ニ、处世不求无难。

  三、究心不求无障。

  四、立行不求无魔。

  五、谋事不求易成。

  六、交情不求益我。

  七、于人不求顺适。

  八、施德不求望报。

  九、见利不求沾分。

  十、被抑不求申明。

  此十种大碍之行,摄一切诸碍。惟上智者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

  若有得闻此十句义,于诸碍中,一一皆照察觉悟,省身体道,持之不失,则能入诸魔界,不为群魔退转其心。循诸色声,不为色声惑乱其志。乃至憎爱利名之境,人我得失之场,我心先居碍中,彼碍岂能为碍。碍若无碍,则于道行尚可直进。何况得于自然无碍之境,道岂不可进哉。譬如高崖之木,虽久旱如焚,尚不改其秀色。何况雨泽滂霈,而又加于三春之令,岂不敷荣茂实者乎?

  又如根缺之人,运用虽艰,而于求食之计,有不胜之巧。若以求得之计,移之于求道,岂在碍不能行道乎?当知此碍,即是一切众生大善知识,亦是一切众生良佑福田,可以了死脱生,可以超凡入圣。于诸世间所有美味上服,金刚珠玉,一切众宝可不能及。是故若非以碍为通,则于非碍,反成为碍。何以故?身无病,则贪欲生;世无难,则骄奢必起;心无障,则所学蜡等;行无魔,则誓愿不坚;事易成,则志存轻慢;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德望报,则意有所图;利沾分,则痴心必动;抑申明,则人我未忘。以是义故,则知十无碍道,能生是过,及成如是一切不吉祥事,为障道因缘。何以故?贪欲生,必破戒退道;骄奢起,必欺压一切;学躐等,必末得谓得;愿不坚,必末证谓证;志轻慢,必称我有能;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意有图,必华名欲扬;痴心动,必恶利毁已;存人我,必怨恨滋生。是十种过,从凡妄生,皆名邪见。展转生起无量恶法,偏虚空界,必令众生,堕于地狱,岂可于此不生惊慎。

  若能体兹碍境,识病因缘,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了难境界,体难本妄,难亦奚伤。解障无根,即障自寂;障不为碍,达魔妄有;究魔无根,魔何能娆。量事从心,成事随业。事不由能,察情有因。于情难强,情乃依缘。悟人处世,观人妄为,人但酬报,明德无性,照德非常,德亦非实,世利本空。欲利生恼,利莫妄求。受抑能忍,忍抑为谦,抑何伤我。

  是故大圣化人,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解脱;以障碍为消遥;以群魔为法侣;以事难为安乐;以弊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施德为弃屣;以疏利为富贵;以受抑为行门。如是则居碍反通,求通反碍。于此障碍皆成妙境。故得之与失,自不能知,人奚于中,强生取舍,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

  至若为半偈时之遇罗刹;作仙人世之值歌利;瓦石来击之增上慢比丘;木盂为孕之大毁谤嬖女,及央掘魔罗之辈,提婆达多之徒;皆来作逆,而佛悉与其犯,化令成佛。岂不以彼逆而为吾之顺,以彼毁而为吾之成也。何况时薄世恶人事异常,于学道人,岂无障碍。于今若不先居于碍,则障碍至时,莫能排遣。使法王大宝,因兹而失,可不惜哉。诸愚故依经聊述所知,愿勿嫌弃。徜因闻此义故,障碍现前,反能勇进于道,可谓得斯旨焉。

  藕益大师十大碍行跋

  佛祖圣贤,末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韝者。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为八师。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与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煆不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方名素忠难行乎患难;方可于秽土植净土因;方如莲出淤泥,超登不退。傥无事则驾言念佛求生净土,一遇不如意,辄悔愠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须于此十大碍行,一一自验,果于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观,不尤不怨,庶莲萼日滋,称三昧宝王矣。

  极乐世界最清净,庄严微妙超世间;

  弥陀愿力同虚空,相好光明亦如是。

  念念不离众生界,普度我等生其邦;

  我等自甘生死中,历劫沉沦莫超越。

  彼佛垂臂待己久,咨嗟弹指诚殷勤;

  光明欲发莲华开,令正是时愿生彼。

  身欲无常时欲过,众苦交煎应当离。

  名号历历分明--即是虑--即是慧--是观。

  则心无异缘---即是静--即是止--是寂。

  修念佛三昧之方法[藕益大师]

  是以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普摄一切三昧。修此三昧之方法,凡有三种:

  一,念他佛:

  托阿弥陀佛果德庄严,为我成念之境,专心注意而亿念之。或忆念名号;或想相好;或缘四十八愿,往昔洪因;或思力无畏等现在胜德;或观正报;或观依报,总名为‘念他佛\’。贵在历历分明,一心不乱。则三昧功成,径登净域。如东林诸上善人,即其证也。

  二、念自佛:

  观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无体无性。横遍竖穷,离过绝非,不可思议。具足百千如,种种性相,与三世佛平等无二。如此观察,功深力到,圆伏五住,净以六根,豁破无明,顿入秘密藏。如西天四七,东土六祖,及南岳大师、天台智者,即具证也。

  三、自他俱念:

  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是佛心内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由我心性本具功德,不可思议。诸佛果中威力,不可思议故。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极果圆因,称理映发。如、永明寿、楚石琦、所修法门,即其证也。

  自在因为是无着无碍的。

  没有时间性的变化,所以是【常恒】的;没有质量等差别,所以是【无二】的。

  法身与涅槃之义

  约体证到法性而成为绝对真理的体现者说。

  称为法身。

  约证入而众苦[不自在]毕竟解脱说。

  称为涅槃。

  体现法界性的一为法身。

  得无碍自在的一为涅槃。

  法身-这是自证方知,佛也只能随顺众生的心境,方便善巧地指示,引导我们从离执证真中去体现。

  涅槃一小乘阿罗汉的证境,正确而没有圆满。以为现象的生死界,与真实的涅槃界,为截然不同的对立物。大乘经论,才充分表达涅槃的圆义。从生死法说一生死的本性,就是涅槃性。所以说:‘一切法中有安乐性\’。这就到达了即事而真,真不碍俗的法界观。也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无住涅槃。从法性说,法性空中,本有无量的清净功德。只因为迷了,而不能显现,以修而显发这无边功德。

  落日观与太阳神[卖弄字源说]

  释迦说法,当然应用当时的语言与术语,如业、轮迥、菩提、涅槃,这都是旧有的语文《注:虽然如此,印顺导师为甚么十六行观落日观,硬说是婆罗门的太阳神崇拜,指阿弥陀佛是太阳神。是否亦像神类学者那样的卖弄字源说》。

  落日观

  应是从《空相应缘起》而说:悟入无常、无我而体现弥陀净土的涅槃境界。涅槃是阿弥陀佛内自证境界《不是外在的他力信仰》。故自证境界,慈悲愿力,显发庄严国土,摄度众生的展示。故修落日定观,为契入弥陀净土的修行方法之一。绝对不能说婆罗门教崇拜太阳神,转太阳神为阿弥陀佛的崇拜。若是依印公之说,佛教净土宗义,就无法合乎教法,应被视为外道之邪说了。

  释迦教证的特质

  在缘起无我论,当[知法【即绝对真理即涅槃】入法]时,[但见于法,不见于法],这所以彻底否定了神的创造说,而洗尽神教的愚昧论调。

  阿弥陀[婆耶]佛,是无量光。‘观无量寿经\’:以落日为观,而生起一切,那是比喻从今生到后生;此土到彼土,意味着那边《净土》的光寿无量。弥陀佛的自证说,即佛智证毕竟空性,所显现的无量清净光明,及无限时空。现实人间,陷入惑、业、苦的业力旋涡,感受无限期的轮迥生死苦迫与缺陷。弥陀净土却是无限的清净、庄严、自由与安乐。同时在净土中,一切圆满,经常受佛菩萨的教化庇护,一直向上修学,过着光明无障无的合理生活,完成佛果大道。

精彩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