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

念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

  目前社会上的人,最高级的奢侈,就是找一个闲静的地方,在那里待着。我们各位都是很有福报的,很高级的,能在这个闲静处待着,非常好。

  我们能不能待得住呢?达摩无事人,来传无事法。因为没有事,只好干坐着。达摩祖师在那里能干坐着,我们坐得住吗?“念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我们能不能念念消归无念处呢?岂知“无念”这一念也是多余!我们能不能体会的到呢?这是个难题。唐代庞蕴居士就说:“难、难、难,十担胡麻树上摊”。在这里待着,在这里干坐着,坐得住吗?他的回答是:“难、难、难”。怎么一个难呢?他比喻说:“十担胡麻树上摊”。这就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厨房里面做饭,用芝麻,用一点水,或者用一点胶,然后粘到烧饼上,是粘的上的。那么如果你站到高空中,把芝麻摊到树叶上,摊得住吗?我们打坐这件事,还有一个比喻:把一颗豆子放在牛角尖上。放得住吗?难、难、难,很难。

  达摩祖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给我们提供了方便,给我们了工具,这个工具相当于敲门瓦子。我们要入佛门,你在门外,门打不开,怎么打开门呢?你就找砖头瓦子,敲这个门。这个砖头在敲门的时候是有用的,没砖头你的门敲不响,一旦把门敲开了,这个砖头什么样不管它了。这意思是我们无论用什么法门,打坐也好,持咒也好,念佛也好,目的是作用在我们的心这个点上,如果这个办法能够有这个作用力,我们就来用。如果我们做不到,不适应我们,我们就不用。只要适应我们的,不管什么办法都可以。当然,等我们已经达到目的了,这个办法就不用了。所以,达摩祖师就给我们讲,最根本的、最好用的、最直接的敲门瓦子,方法也很简单,叫:“二入四行”。

  “二入”是两个方面,“四行”是四个方面。“二入”是什么呢?第一就是“理入”,从理上面进去,就是入。就是说我们从理上来来认识到,来体会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这是千真万确的,为什么我是未成之佛呢?因为我没有戒、定、慧,因为我有执着。为什么佛是已成之佛呢?因为他已经有了戒、定、慧,把所有的执着都能放得下。我们从这个理上来认识,来信仰,就是完全的认同,没有丝毫的疑念、杂念。既然是问题,是执着,妄想,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戒、定、慧。

  我们怎么样来戒定慧呢?就要来“行入”。

  “理入”和“行入”,“行”怎么入呢?“四行”,四个方面。第一,报冤行。既然诸佛是已成之佛,我是未成之佛,我有妄想执着,我没有戒定慧,既然是这个状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你就把自己当作一个还债的人。看到我身边的任何人,我都欠人家的,也可能是欠人家的钱,也可能是欠人家的物,也可能是欠人家的命……谁让我做什么,我都老实巴交地做,我不认为人家是欺负我,我认为我是来还债来了。还了你的债,我就轻松了,还了你的债,我的执着,我的烦恼就少了,还了你的债,我的戒定慧才能增长。我背着债怎么能修戒定慧呢?欠着外债还想怎么发展呢?所以一定要做一个还债人,来修报冤行。

  这第一行,大家过去做得到吗?我们未来做得到吗?

  第二,随缘行。一切的事情,都来随缘,假如遇到好事了,沾到便宜了,得到名利了,也不要沾沾自喜,为什么呢?这就等于我们过去在银行里面有存款,现在到期了,银行通知你来取钱,你取了钱,该用的就用了,因为这是你的,有什么欢喜的?因为这是你过去的福因、福缘,现在结的福的果报,本身就是你的,有什么得意忘形的呢?请问,这一点,我们过去做到了吗?现在能不能做到?未来能不能做到?

  第三,无所求行。我们心里没有什么所求,我是还债人,还求什么呢?没有求,不想得到什么。不但不想得到什么,还想来奉献点什么。多来求奉献,多来修布施,多来帮助别人,关怀别人。看看这一行,我们能不能做到呢?

  第四,称法行。如法如义地来做,顺其自然地来应,称法行就是你真正的能认识到“岂知无念亦为多”。真正的能在那里干坐着,真正的能做到无事。

  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那是目标,我们要来努力。所以大家知道这“二入四行”,可以来检点自己。自己在这里坐不住,想手机,腿子疼,过去的杂事忘掉的,现在又想起来了……这些都是不能干坐着,不是无事人。

  那么要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是平时的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我们做不到,平日里妄想、分别、习气很重,我执、我慢很突出,贪、嗔、痴不断,要想坐到这里“岂知无念亦为多”,那怎么能知道这个事呢?所以,大家不单是在禅堂里告了生死假,打坐时拼命的来安心、观心、修止观……平时一定要来修戒、定、慧,一定要修六度、四摄、万行。

摘自:禅七开示/明憨大和尚末后香开示

时间:丁酉年冬月十七晚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邢台大开元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