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

  佛接着说,六根界与六尘界再与六入界怎么是身心中真如佛性的显现呢?就如那位目不转睛望空直视的人与眼的疲劳,同是身心中真如佛性显现的疲劳相;即表现为幻境与幻觉现象。这是因虚空明尘与眼体暗尘二种妄动,发生识见居于其中出入;外见色尘现象,内入为无尘无象,这是人识入的眼见功用。这种识入的眼见功用,若离开虚空明尘与眼体暗尘,毕竟不能存在。阿难你应悟知,这种识入的眼见功用,不是来自虚空明尘之明与眼体暗尘之暗中;既不是眼根自然生出,也不是于虚空中他生。是什么缘故呢?若来自虚空明尘之明中,眼体暗尘之暗就应随即灭失;于物理特性上,明不应见暗。若来自眼体暗尘之暗中,明尘之明也应随即灭失;于物理特性上,暗也不应见明。若来自眼根自然生出,必然没有明尘之明与暗尘之暗;这种识入的眼见功用,本来没有固定不变性。若于虚空中他生,既能见虚空明尘现象,归入时也应当自见眼根;又虚空明尘可自观虚空明尘,与眼体暗尘又有什么关系呢!以此缘故,应当悟知,眼根与色尘的识入,虽是自身心中真如佛性所显现,但仍是虚妄不实;这种眼根与色尘的识入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法界之中设这么个迷局,随业召感形体,随习气去痴迷,随欲望去造作,随愿力去修行等。内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间有六入,因缘和合。一个死人还有六入吗?虽内有六根,外有六尘,但根尘不偶,自然也就没有六入了。召感心识中的业习还存在,引起的变化又千差万别。如我在这读诵受持佛经,诸位也随着听闻受持,是根尘有偶入为因缘。我教静坐,诸位也静坐,这是行入;我讲佛法,诸位感觉很对根基,这是受入;我分别讲诸法,诸位那一思维,这是意入等。是色受想行识将根尘行念因缘,装到八识田中。五蕴就似一把双刃刀,既可以伤他人,也可以伤自己;这是辟支佛知其所以然的因缘法,一定要知道。别的法师怎么讲的我不太清楚,我只根据自己的证悟去讲,证悟到哪里,讲哪里不同的境界。我用世间最普通的语言,把佛法表述出来,让平常人都能听明白,这才是我需要去做的。

  人身就是法藏世界中业缘和合的物体,众生自性即是菩提。人修行能成就佛道,但不是肉身成佛;立地成佛非肉体,三身四智才是真。执著肉身成佛不行,要借肉体修报身;只有报身有成就,才有法身、化身的成就。只有释迦牟尼佛为度众生一大因缘示现成佛,又示现入大涅槃。法界有情众生的形体,是如来法性的妙用与众生业习因缘和合的化现。为什么末法时代后五百年,此经与《大般涅槃经》先陨没?由于魔王最惧怕这二部经,也是佛说法三百余会中阿难遭魔难的二部经。此经说出了成佛的正因、正智慧,有此经在就等于佛法性智慧住世;修行人读诵受持此经,就开智慧,于心中生出正知、正见,明了从入道到证道的全过程。《大般涅槃经》说出了佛的正行、正法,有此经住世,就等于佛正法住世;修行人读诵受持此经,就知正法久住,于心中生出慈悲喜舍的正知见觉,明了众生皆有佛性和世间与出世间的真谛。对于佛经若抓住本源诵持,就易明法理。修行证得开悟,不用谁讲,翻开佛经一读诵,和自己的感受一比照,修行过程完全是这么回事。没开悟的修行人,怎么读诵都被理论文字所转,一头雾水,理解不清。佛法存在于真如妙性之中,人体也存在于佛真如妙性之中。人体多奇妙,各器官、身形、走路安排都非常合理,谁想人为的改变一下,一样也改变不了。有人说肉体器官中胆没用,若把胆割了,就销化不好;有人说盲肠没用,还得阑尾炎,但有缓解肠道压力的功用。人体各器官安排的得体得用,太神奇了。一切世间的事物也同样,国家的最高机关和国王如人的大脑中枢;人体内有淋巴结分泌细胞,专门杀细菌,如国家有警察、军队;还有食物销化与各种排泄,政府也需要吐故纳新,思想也在不断更新等,都非常奇妙。怎么才是度人,名为度人,实则心性解脱于烦恼,心性存在于身中。度人不是人度,是依佛法,借假修真而自度。

  佛接着说,如有人以两手指急急自塞其耳,致使耳根发生疲劳的缘故;于头中发出嗡嗡的响声。这种闻声与耳疲劳现象,同是身心中真如佛性显现的疲劳相。这是因自手妄动与耳静二尘,发生识闻居于其中出入;外闻尘现象,内入为无尘无象,这是人识入的耳闻功用。这种识入的耳闻功用,若离开自手妄动与耳静二尘,毕竟不能存在。阿难你应悟知,这种识入的耳闻功用,不是来自自手妄动与耳静中;既不是耳根自然生出,也不是于虚空中他生。是什么缘故呢?若来自耳静中,自手妄动之尘就应随即灭失;于物理特性上,静与动不应同时存在。若来自自手妄动中,耳静也应随即灭失;于物理特性上,动与静也不应同时存存。若来自耳根自然生出,必然没有自手妄动与耳静二尘;这种识入的耳闻功用,本来没有固定不变性。若于虚空中他生,虚空也有耳闻功用,那虚空就不应是虚空;又虚空能自闻声尘,与耳闻功用又有什么关系呢!以此缘故,应当悟知,耳根与声尘的识入,虽是自身心中真如佛性所显现,但仍是虚妄不实;这种耳根与声尘的识入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人的耳闻功用,是因为有动、有静、有入才能听闻声音。在正常情况下,有声尘发生,外有空气传导,内有神经传导,中有意识输出导入,才有耳闻功用。有动、有静、有传导,意识感知又加以分别、判断、反应,是诸因缘作用下的和合相。反应是这个声音来自何方,有什么不同,多近多远等。这些判断,是由思维记忆中产生的分别。耳根虽具功用,又是六贼中的一贼,虚妄颠倒,是因缘生,又非因缘生。因缘生是人的业习召感,是诸因缘的和合相。非因缘生,人人都有耳朵,动物都有感觉器官,为什么闻声有别。非自然性,不是自然的力量,又离不开自然的力量。非自然力量是神力化现,如瓢虫看似简单,人想改变它的形体,改不了;人想造一只瓢虫也造不出来。人若一碰它,爪子一蹬装死,贪生惧死是本能,不是人造的。非自然性,还是业力召感的缘果。其中有个妙,科学研究不了。科学只能研究基因组合、新发现存在或灭失一个物种。灭失了的物种,留不住;新发现的物种,又不知怎么来的;所以,世间诸法实相,诸法空性,又引导人进入一种奇妙境界。

  佛接着说,如有人急促用鼻呼吸,急促时间过长时致使鼻根发生疲劳的缘故;于鼻中有如冷风吹动的感觉。因这种感觉分别发生呼吸通畅与鼻塞不畅的虚实二种现象,乃至嗅香与臭等不同气息的功用,并与鼻根疲劳一起,同是身心中真如佛性显现的疲劳相。这是因通畅与鼻塞二尘,发生识嗅居于其中,并有气息出入尘相;这是人识入的鼻息嗅功用。这种识入的鼻息嗅功用,若离开通畅与鼻塞二尘,毕竟不能存在。阿难你应悟知,这种识入的鼻息嗅功用,不是来自通畅与鼻塞中;既不是鼻根自然生出,也不是于虚空中他生。是什么缘故呢?若来自通畅妄动中,鼻塞不畅之时嗅功用就应随即灭失;若来自鼻塞的妄动中,通畅之时嗅功用也应随即灭失;怎么能发生嗅香与臭等感觉呢!若从鼻根自然生出,必然没有通畅与鼻塞二尘;这种识入的鼻息嗅功用,本来没有固定不变性。若于虚空中他生,虚空有嗅功用,就应反嗅其鼻;又虚空能自有嗅,与鼻息嗅功用又有什么关系呢!以此缘故,应当悟知,鼻根与呼吸及嗅尘的识入,虽是自身心中真如佛性所显现,但仍是虚妄不实;这种鼻根与呼吸及嗅尘的识入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鼻有鼻的功德,能嗅到来自任何方向的气味。鼻也是一贼,帮人起烦恼,嗅到香气想占有起烦恼,嗅到臭气生厌离起烦恼,鼻不通畅睡不着觉起烦恼。但修行有证悟的人,鼻呼吸功用减弱,有时候不呼吸,有时是息,有时鼻畅快至脑髓中,才感知鼻是一宝。不静坐的人,鼻不能正常呼吸还很难受;只知用来呼吸,不知还有畅快,真是憾事。鼻与其它根是一样的和合相,是物体发出气味,通过空气传导,通过嗅神经传入大脑组织,生出反应,就有一种感受等。

  佛接着说,如有人用舌反复自舐其唇,长时间自舐致使舌根发生疲劳;这人如是病人,会感觉舌有苦味;如是无病人,会感觉舌略有甜味。舌能感觉出甜味与苦味,证明舌处于常态时,会感觉清淡无味。这种舌能分别味觉的功用与舌根疲劳一起,同是身心中真如佛性显现的疲劳相。这是因味觉与清淡二尘,并有识觉居于其中发生的现象;就是识入的舌味觉功用。这种识入的舌味觉功用,若离开甜苦与清淡二尘,毕竟不能存在。阿难你应悟知,这种识入的舌味觉功用,不是来自甜苦与清淡中;既不是舌根自然生出,也不是于虚空中他生。是什么缘故呢?若来自甜苦妄动中,甜苦之时清淡现象就应随即灭失;怎么还能味觉清淡呢?若来自清淡的妄动中,清淡之时甜苦现象也应随即灭失;怎么还能味觉甜苦呢!若从舌根自然生出,必然没有甜苦与清淡二尘;这种识入的舌味觉功用,本来没有固定不变性。若于虚空中他生,虚空有味觉功用,就应虚空自觉其味,就不应是舌觉其味;又虚空能自觉其味,与舌味觉功用又有什么关系呢!以此缘故,应当悟知,舌根与味觉的识入,虽是自身心中真如佛性所显现,但仍是虚妄不实;这种舌根与味觉的识入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舌根也能起烦恼,身三口四,在十戒中口就占四个。菩提就从这开始,佛子都从佛口中化生。人的是非烦恼也多从口出,当人被好的音声所转时,就已颠倒迷误,会将善言当成恶语听;也会将恶语当成善言解。舌觉味功用是因舌有味觉神经,传导到大脑,大脑有生物电波。静坐时间长的人,摸什么都有静电,静电极强,平常人静电少;所以,修行人与平常人的磁场不一样。

  佛接着说,如有人以一冷手握其另一热手,若冷势强于热势时,热势随从于冷势;反之亦然。如此冷热握合的触觉,超过常态体温时虽能觉知,但长时间过冷或过热时,致使手触觉发生疲劳的现象。这种冷热握合与手触觉的疲劳现象,同是身心中真如佛性显现的疲劳相。这是因分离与握合二尘妄动,发生识触居于其中发生的现象;就是识入的手触觉功用。这种识入的手触觉功用,若离开冷热与离合二尘,毕竟不能存在。阿难你应悟知,这种识入的手触觉功用,不是来自冷热与离合中;既不是手根自然生出,也不是于虚空中他生。是什么缘故呢?若来自握合妄动中,分离现象就应随即灭失;怎么还能觉知分离呢?若来自分离的妄动中,握合现象也应随即灭失;怎么还能觉知握合呢!若从手根自然生出,必然没有冷热与离合四种现象;这种识入的手触觉功用,本来没有固定不变性。若于虚空中他生,虚空有触觉功用,与手触觉功用又有什么关系呢!以此缘故,应当悟知,手根与触觉的识入,虽是自身心中真如佛性所显现,但仍是虚妄不实;这种手根与触觉的识入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人身体是以手为代表的,手能感到冷与热,是身体有触入。冷热相都是相对的,是世间法,在引导人透过假相找真心自性;真心自性没在身体的哪一个部分,哪一个部分又都包含在真心自性中。身体由各个器官组成,躯体是内脏在住持着,内脏又在躯体支撑保护中。内脏按中医分有金木水火土,天有五行相生相克,人也有五行相生相克。脾胃不和不行,肝胃不和不行等,都需要和。人的真心自性虽是见不到,摸不着;但一离体,人就死掉;七魄就立刻散失,脏器也失去功用。身体劳作疲劳时,就需要休息;同时,不运动也不行,本身就是一种颠倒相。身体是烦恼所成,烦恼所聚。身体虽是假的,却是真心自性所暂住的房子;如离开身体,真心自性无依。身体离开真心自性,不能念佛,不能修行,不能成道。静坐禅行无念时还不行,还得身心去念佛,无念如同枯木禅。产生一念,但这一念可不是大脑产生的,是心念佛,意识去感知。身体里面似有人念佛,晚上夜静更深,还似有人在那念佛。如修行人静坐参禅疲劳时,睡一觉就好。宇宙能量都在虚空当中,禅密行人静坐,毛孔是张开的,由于人神经细胞都在活跃兴奋,五脏六腑运转比平常人快;所以,能吸收宇宙光能。修行人保护好身体,就是保护好修行的本钱。身体不光是自己的财富,也是真心自性的妙用,天地造化所成就;即人类社会的财富。所以,不知珍惜自己的身体,盲目的因这事、那事、嗔恨、生气、不解等自杀的人,业报极重。自杀的人,中阴身在阴阳两界之间游荡,谁都来欺辱,谁都来管事,天天受苦受气;至枉死城里时,众兽吞啖,非常恐怖。人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千万别自杀,不论世间怎么苦,都不及失去人身堕地狱的一时苦。修行中遇到什么难事,想开一些;越难时,越是要有成就时。智慧不足才是难事,智慧足就不是难事。遇见呵斥或不堪入耳的声音,恰恰是善知识在身边,是难得难求的慈悲声音。天地有阴阳,人随阳而动,随阴而息。身根与其它根一样,不是睡觉就是醒着,两者不可兼得,这是凡夫相。修行有证悟的人,就不是这样,见似睡觉,心里明白,动静尽知。

  佛接着说,如有人疲劳困倦则需睡眠,经熟睡恢复体力便清醒,览阅物象时会引起回忆;如失去记忆为忘记,这是记忆中的颠倒现象。在记忆中,对发生、住存、变异、灭失四种现象,经常吸入可形成习惯,按先后顺序存储其中,还可回归前景;并对发生、住存、变异、灭失顺序不能相互逾越。如未发生的事物,不能形成住存、变异、灭失等。这种意识觉知功用与疲劳现象,同是身心中真如佛性显现的疲劳相。这是因发生与灭失二相妄动,汇集识知居于其中,吸入并聚起体内六根对外六尘,顺逆因缘的见闻觉知现象;并住存、变异于意识记忆中;虽不是直接流入第八识,但有间接影入,并存贮于其中;这就是识入的意识觉知功用。这种识入的意识觉知功用,若离开醒睡与生灭二相,毕竟不能存在。阿难你应悟知,这种识入的意识觉知功用,不是来自醒睡与生灭中;既不是意根自然生出,也不是于虚空中他生。是什么缘故呢?若来自于清醒中,睡眠现象就应随即灭失;怎么还有睡眠呢?若来自于睡眠中,清醒现象也应随即灭失;怎么还能有清醒呢!若来自于发生中,灭失现象就不应存在;怎么还有灭失呢?若来自于灭失中,发生现象也不应存在;怎么还能有发生呢!若从意根自然生出,清醒与睡眠二种现象,随身有起始与闭合;而意识觉知功用,是与身一体;若离开起始与闭合二种体性特征,此意识觉知功用,就等同于虚空花朵,毕竟不能存在。若于虚空中他生,自有虚空觉知功用,与意识觉知功用又有什么关系呢!以此缘故,应当悟知,意根与觉知的识入,虽是自身心中真如佛性所显现,但仍是虚妄不实;这种意根与觉知的识入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意根是六贼之首,人造作的善恶业都受意识支配。只要身体有暖寿识存在,就有生命现象存在。有生命现象,就有暖的体温,寿命的长短,意识的分别。修行佛法是从闻思修开始的,闻思修离不开意识。修行人可以转三毒心为三密藏,变贪嗔痴慢疑为佛法藏。六根转化是从意根起始的,意根不转化,修行人不得其它各根的转化。只有意根接受了正知正念,才有身心的正行正定。一切贪念,一切罪恶都从意根生,不知如来甚深法味,造作罪障无量无边。知见障是从意根生出来的,一障就把人障到一边去。菩萨在因地修行时,所谓的退转就是意识的作用,觉得世间太苦;供养财物又是增加西行的负担。一切供养皆有为,存世色像亦非真。累劫救度无以报,净念弥陀酬师恩。言真意切总是假,心心相印一灵真。金鸡报晓玄关外,昆仑顶上见故人。在这里多说几句,是因为意根对修行太重要;戒修法行,弘法利生等,都受意根支配;当然,其它五根对意根也有反作用;如离开其它五根的反作用,意根也将失去功用。意根可以带心识上天堂或出世间,也可带心识入地狱、畜生、饿鬼等。

  佛接着说,六根与六尘相互对应的十二处,怎么是法藏世界中的真如佛性呢?阿难你在进一层观察,对这里的林苑泉池是怎么认为的?是因有色尘才生眼根,还是因眼根才生色尘呢?若是因眼根才生色尘诸物象,那眼见虚空时,怎么不见色尘诸物象呢!既然虚空无色尘诸物象,能生色尘诸物象的眼根见功用应随空无一起销灭;既然眼根见功用销灭,则应显而发现,一切物象也都应空无;既然色尘诸物象为空无,人体本身及眼根同属物象,也应为空无,还用什么去明辨虚空本体的空无呢!反之,虚空也是如此,还有可明辨的本体吗!若是因色尘诸物象才生眼根见功用,眼见虚空无色尘诸物象时,眼根见功用就应随之销失灭亡掉;既然销失灭亡为空无,还用什么去明辨虚空与色尘诸物象呢!以此缘故,应当悟知,眼根见功用与色尘诸物象及虚空,都不能固定不变的存在。既眼根与色尘二处都虚妄不实;根与尘所对应的法性,就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十二因缘法,六根顺用是贪嗔痴,无逆无顺妙用就是戒定慧;只有修行戒定慧,才能去掉贪嗔痴。杂染的身心,反过来就是净土。这身体年轻时没用在正地方,年老时想把年轻的时光追回来难呀!非痛下苦心不可!否则,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修行人证得身空、意空、心空时,心观空相是另外一种境界。世间的空是一种相空,是对比上的相空;不是心观空相的境界。十二因缘处,是法藏世界中真如佛性的妙用;明悟法理,可破除意根所生诸障。

  色尘与眼根所见,山河大地诸物象是存在的;但是人身见,虚幻不实。缘故有二;一是无常相;人与物都不能固定不变,永恒一相。二是法则性;诸法性不生不灭,不能眼见。修行人衡量世间一切事物,不应以眼见与不见为标准,也不应以手摸到与摸不到为标准;应以心观了悟缘起缘生为标准。修行人是借假修真,身体是假和合,修的是真常,真常的是真心自性;所以,身体的过与失,语言上的顺与逆都不重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说破诸相,此经说破我执法执,都是同一法理。

  佛接着说,在此园中,阿难你再听僧众过斋击鼓声与集合撞钟声,鼓声与撞钟声有先后次序,各自音声又声声相续相连。你是怎么认为的?是音声来自耳根处,还是耳根去往音声处呢?若是此音声来自你耳根处,就如佛于室罗筏城乞食,于此园中无佛一样,此音声与佛无关;同时,目犍连、迦叶等众都不应听闻;而事实却相反,此园中一千二百五十僧众,都能一时听闻此音声,并来至食处或集合处。若是你耳根去往此音声处,又如佛乞食归来并住于此园中,于室罗筏城无佛一样,此音声还是与佛无关。你听闻此音声,其耳根已去往此音声处;如钟鼓齐鸣时,耳根不应一时去往二处;更何况于此音声中还夹杂着象、马、牛、羊等各种音声呢!耳根不应一时去往各处。若没有耳根与音声的来往传递,也就没有听闻。以此缘故,应当悟知,耳根闻功用与诸声尘,都不能固定不变的存在。即耳根与声尘二处都虚妄不实;根与尘所对应的法性,就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人的诸障哪里来?从往昔与今世眼耳鼻舌身意积习而来,都是六根所觉知不真实的缘故。真心自性靠这六根向外求是找不到的,须依法修行把这六根转过来;既利用又暂时停止六根的功用,六根无分别;又住于定中,身心融入虚空,觉又不觉存在;世间一切空寂,又法喜充满。有时,开悟的人见物体是移动的。物体怎么移动?不开悟的人就说不清楚。物体并不是长移动,只是乍见时移动,细观时不动。所以,修行人要知从根本处下手,从实践处着眼。缘起性空,不去执著名相,放下我执,空掉法执。若以色目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闻佛法、诵佛经等,要知怎么行,才是真实的。与自己修行不沾边的事,那是法理上的事,知多也好,知少也好,既重要又都不重要。

  佛法不排斥世间法,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既是自然又不是自然;既是因缘又不是因缘。佛法不排斥科学,认为社会有社会的法则,自然界有自然界的法则;社会与自然的一切存在都处于生灭法中,诸法又不生不灭。佛教的宇宙观,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一真如法界;如宇宙中存在清净的极乐世界与生命状态等;十方无尽,又尽是十方。科学研究发现,宇宙中有种暗物质存在;又有外星球的飞碟光顾地球,还有各种各样人类不可知的生命现象等。世界上有没有能明了宇宙生命现象的人呢?有!但不是用科技,是用心观。有修证的人神识可以离体;正是神识离体清明,随心所愿处行。天堂地狱可去,光速万倍太虚。十方世界的佛国土,化身都可以去,如文殊师利菩萨的国土不用语言和音声沟通,人与人心有所思时,相互立即感知;若要回答问题,这人一思,那人就知。有的世界一闻香就可知,极乐世界树动鸟鸣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音声等。所以,这个世界的人类与外星球生命现象、语言方式、沟通方法差异太大;与宇宙空间的高智能的生命现象,不可同日而语,无法想象,不是用语言文字和科学能描述的,是心性的冥通。有的修行人到海边、集市等噪声嘈杂的地方静坐念佛,身心还能清净下来;这是通过转化耳根功用,在转化身心。有的修行人一边看电视或听录音机,还能静坐念佛;要是没有这个功夫,静坐时可千万不要这么做;否则,身心杂乱,也不如法。有一定功夫时,一试就知道,外面的音声随听随忘,有时想听,不知道在听什么,没有那么回事;或听不到音声;心静下来了,体外体内的音声都被空掉。修行不是嘴上说来的,不是在佛经上读诵来的,是实修实证得来的;所以,谁要只执著于佛说的哪部经而不修行,想了生脱死是不可能的。读诵以后就立即放下,就立即受持实修去;如读完科学种田的书本以后,把书本立即放下,去实际种地,才会有庄稼的丰收。修行人如种田,边实践、边诵经,才能对上号;要不然的话,空研究法理,还是空对空;如隔山打鼓,不着边际。闻经开悟者,多为再来人;吾辈须精进,菩提当下行。若没有修行,诵经不知所以然,又易被功德转;有时还在猜闷,费挺大劲猜一圈,还不是那么回事。

  佛接着说,阿难你再嗅此处炉中所燃的旃檀香,若再燃一铢(重量单位),此城四十里(二十平方公里)范围内,都可同时嗅到香气。你是怎么认为的?此香气是生于木处,还是生于鼻根处,或是生于虚空处呢?若是此香气生于鼻根处,可称是鼻根所生香气;香气也应当从鼻根而出,但鼻根不是旃檀木;鼻根中怎么能生香气呢!若称是鼻根嗅入香气,香气只能入鼻根,而不应出鼻根;此时鼻根却随呼吸能出香气,就不应称是鼻根嗅入香气。若是此香气生于虚空处,虚空恒常不变,香气也应常久存在;又何须于炉中燃此枯木呢!若是此香气生于木处,而此香的本质特征是,因热燃才能成为烟气;若鼻根得嗅此香气时,应嗅香与烟混合的气体;而其烟气刚刚腾入虚空,还没有达到四十里范围内,怎么能早已嗅到呢!以此缘故,应当悟知,鼻根嗅功用与诸香尘,都不能固定不变的存在。即鼻根与香尘二处都虚妄不实;根与尘所对应的法性,就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香气源于燃木,传播于虚空,嗅入于鼻根。在物理现象中,是诸因素综合作用,于众缘和合时,才生出此状况。但各自包藏的法,既表现为有生有灭,又表现为不生不灭;有生有灭为变化,不生不灭为常住(物质不灭)。

  佛接着说,阿难你经常于早、午二时,随大众一起去托钵乞食;于乞食中,有时会遇到从牛乳中加工出的酥、酪、醍醐等上等品味的食物。你是怎么认为的?此上味是生于虚空处,还是生于舌根处,或是生于食物处呢?若此上味生于舌根处,可于你口中只有一舌根,食用此上味时其舌根应成为酥、酪、醍醐;而再食用甘蔗糖时,应不能改变其味而不知有甜。若能随食物不同而有改变,其舌根并不是多体;怎么能一舌根而能知多种味呢!若此上味生于食物处,食物没有味觉的识分别,怎么能自食自知其味呢!若食物能自食自知其味,等于他人食用,怎么能是你的舌根知其味呢!若此上味生于虚空处,你食用虚空应是什么味;虚空如是咸味,不但能咸你舌根,还应咸你脸面;此世界的人类都会同海鱼一样身受其咸;虚空如是咸味,就应彻底不知淡味,也不应觉咸味;既咸淡空无,还能称为味吗!以此缘故,应当悟知,舌根觉功用与诸味尘,都不能固定不变的存在。即舌根与味尘二处都虚妄不实;根与尘所对应的法性,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世间法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佛法是缘起性空。如有的在家人修行,食肉就反胃,身体就有反应,这是身心不受;实际是心不受,影响身不受。这都是心以另外一种形态影响思维方式,影响身体行为所致。为何有的在家人信佛还食肉呢?是没有转舌根;众生的身心被众味牵着走,行戒人的身心能牵着众味走。

  佛接着说,阿难你经常于清晨早起时,以双手摩触头部。你是怎么认为的?此触觉应在哪里?是在于手部,还是在于头部呢?若触觉在于手部,头部则无触觉,怎么能为摩触头部呢!若触觉在于头部,手部则没有发生作用,怎么能为用手部摩触呢!若手部与头部都各有触觉,那阿难你应有两个身体。若头部与手部的触觉是一个,则手部与头部应统于一体;若统于一体,手摩触头的触觉就不应产生。若有两个身体,触觉应在哪个身体上存在呢!不知触觉存在于哪个身体,又不知触觉存在于手部与头部;不能是虚空摩触其头部吧!以此缘故,应当悟知,身根知功用与诸触尘,都不能固定不变的存在。即身根与触尘二处都虚妄不实;根与尘所对应的法性,就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意识支配手摩其头,又传导回意识为感知;即表现为意识知手与头的触受。若是眼突见物体袭来,没用想也会闭眼,或用手先拨挡。这是人体的本能,也是下意识或称为第七识反应。人体这种本能作用非常强,表现在思维中应为我见、我爱、我慢、我嗔等;既是本能反应,又是久积成习,还是可以转化。

  佛接着说,阿难你于意识中,经常受三种习气与性格所支配;即善缘、恶缘、无记缘。习气与性格是由妄缘产生,并逐渐形成固定的心理习惯与行为规则。此心理习惯与行为规则又不断的重复、不停的新生。此心理习惯与行为规则是由意根产生,还是离开意根另外有产生处呢?若是由意根产生,此心里习惯与行为规则就不应是法尘;尘应有相对的相存在,如声尘有声相存在;若法尘无相,就不是与意根相对应的存在;怎么是产生处呢!若是离开意根另外有产生处,那法尘的本质是可知还是不可知呢!若为可知应称为意根,如称为意根又异于你而不是法尘;以这种可知方式存在的法尘,若能独立存在,就等同于另外存在意根;那你现在的意根,怎么是你的意根呢!难道你的意根能一分为二吗!若为不可知,法尘既不是色、声、香、味、触(冷暖)相,又不是虚空相;那法尘的本质应如何存在呢!法尘的本质现在于色五尘相与虚空相中没有表明存在相;法尘的本质不应存在于人间之外与虚空之外吧!意根如不是法尘本质的产生处,产生处又从哪里安立呢!以此缘故,应当悟知,意根识功用与诸法尘,都不能固定不变的存在。即意根与法尘二处都虚妄不实;根与尘所对应的法性,就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人的意识不是记善事,就是记恶事,平常的事记忆不深刻。如有人天天被恶人整治,终生都忘记不了这一恶人。再如有人大恩惠于人,终生都忘记不了这一恩人。又如不善不恶印象不深刻的人,就容易忘记。真心不在意识里,但意识有传导的功用;将人的善恶因缘传导入到八识田里;即存于自心,亦为自染心。八识田里等于仓库,可储存善业恶业。善恶因缘和合生人时,又是善业恶业各半,才召感到这个世界上。修行人出离三界时,是纯善无恶。平常人命终时多是恶业多,善业少,而入三途;只有少数人善业多,恶业少,而生天人。

  有人问,我没恶过谁,也没做过恶事;怎么是恶业多善业少呢?怎么不反问自己,善助过多少人呢?为社会做过什么大善事呢?为自己修行过十善业吗?在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人和事物起恶念都为不善,何况食众生肉、说是非等。众生是有鲜活生命的动物体;食肉等于杀生,心不慈悲。如见到一条蛇,觉得很厌恶,可知这个生命在宇宙当中多珍贵,人不能制造出这一生命体;但要毁掉或食掉太容易了,毁掉或食掉就是杀业。张三有过,李四有失等;见时、想时、说时已为妄想,都有业报随形。

  有人问,五根有相而意无相,五尘有相而法无相;怎么为意根法尘呢?六根与六尘相互对应的十二处,是法藏世界中的真如佛性;又是身心中真如佛性的显现。五根有相而功用无相;有相为体象显用,无相为第七识妙用。意根无相,功用亦无相;意根无相是体象隐用,既综合支配五根,又受五根反作用力;功用亦无相,同为第七识妙用。七识妙用为魄神力妙用;既受心识统摄,功用又相对独立。所以,意根同为色身所有,等同于五根。五尘有相而法性无相;有相为物象显用,无相为法性妙用。法尘无相,法性亦无相;法尘无相为入意根可成印象,再入心识为有相;法性无相为真如佛性的妙用,真空存妙有。所以,法尘等同于五尘。

  有人问,怎样对待善缘与恶缘?平常人多是遇善缘易随善缘,遇恶缘易随恶缘。心识未在意识里,但心识与意根关系紧密。如一个老和尚,善人来求法,他给讲法;恶人来求法,他多给讲法。小徒弟说,“师父好赖不分,不能理解。”师父没说话,写个我字,反过来写的,问小徒弟认识吗?小徒弟说,“要正写的我字认识,但反过来写的我字不认识。”这时,师父说,“这个字正写也念我,反写也念我;善人是人,恶人也是人,修行人要一样起慈悲心,平等心。”在这个世界上,有证悟的人,心中无爱憎,心中无是非。但平常人,见自己过失很难,他人过失一见便知,这就是法尘中的习气;所以,意根转法尘很难。法尘中的知见障都在意根里,入心识后为法相,于生生世世六道轮回中,作用于识蕴。修行没有证悟的人,读诵经书后心识易被六贼牵走;有人拿着经书的标准衡量这人那人修行的怎么样,一衡量一个误。不会用心识观人功德,只用眼见人表面言行。所以,佛教度人,师父带徒弟费劲。徒弟开悟后说,“师父啊,我才知道,心若光装善不能转恶时,这个世界上恶多善少,恶人就多,佛就没有度尽恶人的那一天。心若转恶时,无恶无善。所以,我要诚心向师父学,善人、恶人都具人的功德,人人平等相度。”善是在相对情况下为善,恶是在相对情况下为恶。再恶的人对自己的父母也善,同样父母对儿女也善,能相互包容,这就是人的天性。再恶的人也有一份天性,就这一份善意,都是可度之人。修行人怎么开的智慧,就这么一点点积累来的。证悟有智慧的人,不是善恶不分,只不过不去分别与表现,空于中道。如一位剑客,从未打过败仗;他说“感谢这把宝剑呀!”同道人问,“不打败仗,感谢宝剑,功夫不是自己练出来的吗?”剑客说,“我这把宝剑比他人的剑短一块,让自己常常保持不如他人的心,在与他人交战时,处处才小心,一点也不敢放松,才成为常胜将军。而使用长剑的人,见到这剑短一块,心就轻敌。所以,交战的人失败在轻视对手上,不是失败在剑下。” 修行人要时刻保持谦下心,不要把自己摆在高位置上去。佛的弟子都是乞食的,除乞法食外;粮食是农民种的,衣食行住的一切都是他人布施的,地地道道的乞食者。包括地里的蚯蚓和各类微生物,没有它们不能有土壤的松软,庄稼不能正常生长;没有蚊虫、蜜蜂传导花粉,庄稼不能丰收。把自己位置放低,修行才易有成就;若高高在上放不低,永远也难成就,就重要到这个程度。如一个企业招聘人才,上班的第一件事从扫厕所开始。企业老总说有知识又有才能的人能做最低的事情,也就能做最大的事情,小事做好了,才能做大事,小事做不好,大事也做不来。

  有人问,怎样才为修有成就?通过修身,身口不造杀、盗、淫、妄等业,影响意识;由影响意识再往仓库里装善,积功累德,八识田里的业报才少;再通过忏悔,销除往昔业报,这样才逐渐修有成就。

  有人问,从哪里转化身体?有的人闭关六、七年,身体没什么变化,是修为不到家呀。一千多年前一位高僧说过一句话:“炼转金丹火炭红。”我在书中一见,知是得道高僧;肾变化了。肾是先天之本,肾有变化,身体才能变化。天天静坐念佛,都摄六根,不是虚假的;这个障、那个障都是先天业障。

  有人问,意识与心识怎么不容易分开呢?因为意识触境攀缘,贪著诸有;又执著所见所闻尘相等,不觉心识存在;并误为意识为心识。要知此妄心妄见,一是无常,二是不真。心识于定中观察,才观到真实的诸法实相与诸法空性。不再相信自己意识的思见,才知人的外相与内相不是一回事。就是人前世的业习召感因缘,外相业习有相同之处,内相因缘也有相同之处。

  有人问,开悟的人都须认证吗?开悟的人,自己说开悟了不算数,必须有开悟的人认证才行。值佛住世时,佛为弟子亲自印证;正法时代多是师为徒认证;像法时代开始,都必须经开悟的法师认证。修行人一说话,开悟的人立刻就知怎么回事,是心照见;也是身体、思维、心性经过几十年或无量劫的修行,于证悟中走过来的路程。所以,才敢认证。拿着书本知识种不了田,分辨不了是碱性地还是酸性地。必须实践过才行,教授、专家还得到田间地头向农民取经,向农民学习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加以研究实验,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是成功之母。离开实践谈理论,那就颠倒了;用理论套实践不行,只能是指导实践。

  有人问,极乐世界是不是精神世界?人的思维缘于时间、地点、条件,离不开空间;地点、条件、空间,又离不开时间,离开这些世界就不存在了,人也都离不开。极乐世界不是精神世界,不是存在于想象中的世界。极乐世界的人安乐,连个苦字都听不到,人人是菩萨,是具足福德慧德的众生。所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心有所缘,性有所依。心见时才明了,迷于烦恼是众生,觉了无明才是佛、菩萨。

  有人问,此世界与彼世界有何区别?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土说法时,没有文字、没有语言,没有问答,那才是真实法。人的意识与世间法则,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无常的,都是相对的,有起因就有落缘,业因感缘。虚妄就是颠倒,产生颠倒知见;即世间物象多是顺着人的意识想象创造的,天设迷局,酒色财气。众生入迷局一试一个迷,执著于颠倒,回不到心性的本来。此世界与彼世界,此人类与彼人类有差别,差别是善业与恶业的因缘不一样,是心识中功德不一样。

  佛接着说,六根与六尘及六识入相互对应的十八界,怎么是法藏世界中的真如佛性呢?阿难你现在已悟知,眼根与色尘相互对应为缘,于此产生眼根的色识入。此眼根的色识入可重复与新生,因是眼根产生;所以,以眼根为界限。因是色尘产生;所以,又以色尘为界限。若色识入是由眼根产生,如没有色尘与虚空,眼根就没有可分别的尘相与空间;色识入又有什么作用呢!既没有色尘的青黄赤白等颜色与长短高低等形体,眼根的色识入从哪里安立界限呢!若色识入是由色尘产生,如虚空中没有色尘的存在,色识入应灭失;眼根见虚空时,怎么还有色识入知是虚空呢!若色尘形体或颜色发生变化时,色识入也应随色尘发生变化;而色识入不能发生变化时,色尘的色识入从哪里安立界限呢!如色尘形体或颜色发生变化,色识入也随色尘发生变化;那色尘的识入界限自然不能安立。色尘形体或颜色如发生变化,色识入应恒常不变;既然色识入是由色尘产生,色尘无眼根,自然不能知虚空在哪里。若色识入是眼根与色尘共同产生,眼根与色尘缘合时,眼根与色尘应合为一体;二者色识入中间的界限应离开;如眼根与色尘离开界限,眼根与色尘的体性特征就会产生掺杂混乱;各自的界限还能成立吗!以此缘故,应当悟知,眼根与色尘相互对应为缘,于此产生的眼根色识入界,三处都各自虚妄安立,空无实性;眼根与色尘及色识入界三处,都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眼根见色尘有识入,就有因缘。一切众生无始劫来善恶因缘不同,召感的身体形态、环境条件、时间空间等,也有差别。修行人不只是转变今生身体,也是未来心识召感生命现象的改变。若身体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心识于百千万劫中生死轮回而不得解脱。其它道的众生也造业,相互吞啖或有妖邪障修行人的道等,严重的今生就受报,雷击火烧,天界斩杀。其它道的众生如行大善时,也当即受报;如遇大善因缘或护持佛法,会脱离恶道,得人天之身。若有人造极重业时,业力现前,当世就受报;诸恶因缘纠缠,福报销失。

  有人问,修行人应如何对待魔法与一切顺逆善恶因缘呢?心性如矿石里的黄金,必须用冶炼黄金的炉子才能将黄金从矿石中提炼出来。人身就是矿石,世间就是冶炼黄金的炉子,修行就是冶炼方法与过程,心性就是黄金。人是自作业习召感来的,是自愿来的,不是谁逼来的,来与不来都具佛性。魔王也具佛性,魔法与一切顺逆善恶因缘等,都是法藏世界中存在的妙法。修行人如证悟不到这一境界,尚难修、难行。平常人不知诸法实相,只知真善美是佛法,不知假恶丑也是佛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伴生;佛法又空于中道,无善无恶。顺是行世间法的本源,恒顺众生,没有道理可言。不顺心生烦恼,不顺诸事出岔,诸事结果还是顺其自然。极乐世界的人都是菩萨,是出离三界的众生,是纯度很高的黄金,可以加工为各种器具或装饰品等等,不再需要冶炼金矿石的炉子了。

  佛接着说,阿难你又已悟知,耳根与声尘相互对应为缘,于此产生耳根的闻识入。此耳根的闻识入可重复与新生,因是眼根产生;所以,以耳根为界限。因是声尘产生;所以,又以声尘为界限。若闻识入是由耳根产生,动与静二相就不应现前,耳根便不能形成闻识入的知;如不能形成知,也必然没有所知的闻识入;闻识入又以什么音声为形貌特征呢!若闻识入是由耳根接受于听闻,没有动与静的缘故,听闻便不能形成;怎么能有耳的形状呢!耳是杂染色身的一部位,应属于触尘;怎么能称为闻识入界呢!耳根的闻识入又怎么安立界限呢!若闻识入产生于声尘,闻识入应由声尘而有,就不关听闻什么事;如没有听闻,声尘就应亡失,声尘之相又在哪里呢!若闻识入是由声尘产生,少许的音声也因听闻而有辨别,从而产生声尘相;既听闻音声,又应有闻识入相。如不能听闻音声,就不是闻识入界。如没有闻识入界,就会产生不同音声为同声,闻识入也已被耳根所听闻;那还有谁能知闻识入呢!如人没有知闻识入,就如草木一样而永无所知了吗!不应于声尘与耳根听闻二处中间,夹杂而形成闻识入的中界;闻识入没有居中位的界限;即闻识入不应兼有内相与外相,这种居中位的闻识入又能从哪里形成呢!以此缘故,应当悟知,耳根与声尘相互对应为缘,于此产生的耳根闻识入界,三处都各自虚妄安立,空无实性;耳根与声尘及闻识入界三处,都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如有噪音时,修行人能做到耳根静而不听。修行人若不被声音所转,身心如同草木时,是无记无念;若不及时提起念头,易形成枯木禅;绝不是开悟境界。

  佛接着说,阿难你又已悟知,鼻根与香尘相互对应为缘,于此产生鼻根的嗅识入。此鼻根的嗅识入可重复与新生,因是鼻根产生;所以,以鼻根为界限。因是香尘产生;所以,又以香尘为界限。若嗅识入是由鼻根产生,而你心中以什么为鼻,是认为骨肉隆起如鹰双爪钩之形相呢?还是认为嗅识入的呼吸特征之相呢?若认为是骨肉隆起之形相,骨肉是杂染色身的一部位,应属于触尘;可称名为身,不应称名为鼻;又可称名为触尘,而不是香尘;鼻尚没有名称,鼻根的嗅识入又怎么安立界限呢!若认为嗅觉是嗅识入,在你心中以什么为嗅觉,认为是骨肉为嗅觉,而骨肉之嗅觉,属于身触识入而不是鼻嗅识入。如以虚空嗅觉为嗅识入,虚空如自有嗅觉,骨肉应没有嗅觉;如是这样应虚空是你,你身却没有嗅觉;那今日的阿难应在哪里呢!如以香尘嗅觉为嗅识入,嗅觉自然属于香尘,为什么让鼻根嗅觉呢!若香气味与臭气味就产生于鼻根,而另外存在的香气味与臭气味二种气味流,不应产生于极香的旃檀木与极臭的伊兰木;如香气味与臭气味二种气味流不来时,自嗅其鼻根是香气味还是臭气味呢?是臭气味就不是香气味,是香气味就不是臭气味。若香气味与臭气味能同时嗅知,那一人应有二鼻;也应有二位阿难向佛请法,哪一位是你身呢!若鼻根是一个,香气味与臭气味又能同时嗅知,就会香臭不分,香尘的界限从哪里安立呢!若嗅识入是因香尘而产生,嗅识入又是因香尘而存在;就如同眼有色尘能见,而不能反观自眼一样;如因香尘而存在的缘故,香尘应不能自知其香味;如香尘能自知其香味,嗅识入就不应是香尘产生;如香尘不能自知其香味,香尘就不应是嗅识入;如香尘不能自知其存在,香尘的界限就不能形成;如嗅识入不能知其香尘,嗅识入界就不能存在,从而香尘也就无从建立;既没有香尘与鼻根二处中间而形成嗅识入的中界,也不应兼有内相与外相。诸嗅觉与另外存在的气味,也毕竟虚妄。以此缘故,应当悟知,鼻根与香尘相互对应为缘,于此产生的鼻根嗅识入界,三处都各自虚妄安立,空无实性;鼻根与香尘及嗅识入界三处,都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鼻呼吸气流,再通过神经传导,辨别气味。观察真心自性不在六根中,不在六尘中,也不在六识入处;但六根与六尘及六识入的意识传导,都落入心识,形成善恶业习。

  佛接着说,阿难你又已悟知,舌根与味尘相互对应为缘,于此产生舌根的味识入。此舌根的味识入可重复与新生,因是舌根产生;所以,以舌根为界限。因是味尘产生;所以,又以味尘为界限。若味识入是由舌根产生,而世间诸甘蔗、酸梅、黄连、食盐、细辛、生姜、肉桂等有味物品,都将无味;这时,你自品尝其舌根是苦味还是甜味呢?若舌根本是苦味,由哪根来品尝鉴别呢!如舌根不能自品尝鉴别,又怎么能觉知其味尘呢!如舌根本无苦味,于舌根处味尘又不自产生;怎么安立界限呢!若是由味尘产生,味识入自为其味尘,就与舌根不能自品尝鉴别一样,又怎么能觉知其味尘是有还是无呢!再如一切味尘,酸甜苦辣咸等,都不是一种物体所产生;即味尘是多种物体所产生,味识入也应存在于多种舌体中。如味识入存在于一舌体中,舌体应自然产生味尘,那咸与淡、甜与辣等味尘也应自然产生;这时,味尘的诸变化相,也应混合为同一而不能分辨。不能分辨,就不能称为味识入;又怎么称为舌根与味尘为缘,于此产生味识入界呢!此觉知的味识入不应是虚空产生,而应是舌根与味尘和合产生;和合就存在中介与混合;存在中介与混合就失去本有界限,还怎么产生味识入界呢!以此缘故,应当悟知,舌根与味尘相互对应为缘,于此产生的舌根味识入界,三处都各自虚妄安立,空无实性;舌根与味尘及味识入界三处,都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舌贪诸味,量劫怨生,怨怨相报,无有了期。根尘和合,识入产生,妄自分别,妄执无明。不知法味,禅悦乐生,离生死苦,自在解脱。菩萨境界,无疑为疑,无悟为悟,无世出世。

  佛接着说,阿难你又已悟知,身根与触尘相互对应为缘,于此产生身根的触识入。此身根的触识入可重复与新生,因是身根产生;所以,以身根为界限。因是触尘产生;所以,又以触尘为界限。若触识入是由身根产生,应自然没有触尘分离与和合二种觉知对应的缘,身根怎么能产生触识入界呢?若触识入是由触尘产生,自然没有身根;哪里有没有身根而能觉知触尘和合与分离呢!物体不能自触,也无觉知;如自刀不能自削自把;而身根能觉知有触识入。觉知身根有触识入,觉知与触识入即是身根;但触识入不是身根,身根又不是触识入。身根与触识入二种相,本来就不能分离,如分离就没有存在处;二种相和合之身根,才能为身根本有特征;如触识入与身根分离而存在,身根就等同于虚空等相,而不再是身根相。无身根相就不能形成体内与体外,身根与触尘的中间处怎么建立呢!如没有体内与体外相对独立存在的空间处,触识入又从哪里产生呢!触识入还在哪里建立界限呢!以此缘故,应当悟知,身根与触尘相互对应为缘,于此产生的身根触识入界,三处都各自虚妄安立,空无实性;身根与触尘及触识入界三处,都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世间的净土是圣人的肉体,佛性如虚空而妙有。妙有性的存在,妙有身心对法喜的感知。修行人是真修真得,自修自得。当证知身心可贵时,感知无限的法喜与禅悦;方知妙有都由身心产生。如没有身心,就不能感知妙有,也不能证悟妙有。若只知理相说空,则承认妙有而身心无妙有。只有修行人证得妙有,才知妙有实相。如修行人只知手是干活的,却不知也能带来无限喜乐,仍是凡夫。若修行人只知心从空中来,再到空中去,仍是未证知妙有实相。妙有是了见佛性,而一乐自知。佛的妙有是常乐我净,修行人的妙有是心觉佛性而身喜乐充满。身体有触,心有灵识。所以,才有心如虚空,身有定境等。同样是身,天人和人不一样,圣人和凡夫更不一样。

  佛接着说,阿难你又已悟知,意根与法尘相互对应为缘,于此产生意根的意识入。此意根的意识入可重复与新生,因是意根产生;所以,以意根为界限。因是法尘产生;所以,又以法尘为界限。若意识入是由意根产生,应自然存在与固定思维相互对应的法尘,才能发挥明辨法尘的意根功用。若没有与之相互对应的法尘,意识入就无法产生;如意根与法尘相互对应的缘分离,意根就没有形象思维的产生,意识入还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再如觉知功能与思维及明了鉴别作用,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如是一样,意根就是意识入;意识入还怎么产生呢!如是不一样,意根应没有觉知功能,只有思维及明了鉴别作用;如没有觉知功能,还怎么产生意识入呢!如有觉知功能,怎么分辨觉知功能与意识入呢!不论一样还是不一样,功能与作用都无法形成意识入,意识入界怎么安立呢!若意识入缘法尘而产生,世间存在的一切法相,都离不开以五尘为载体;即色法尘、声法尘、香法尘、味法尘、触法尘。各法尘相与形象状态,分别明确与五根相互对应,都不受意根直接摄入。觉知功能决定是相依法尘而产生,而现在仔细观察,法尘之法相是什么形象状态?若法尘离开色、声、香、味、触与虚空相,永远不能存在;若超越动与静、通与塞、合与离、生与灭等变化相,永远没有载体。如法尘产生,必与色、声、香、味、触及虚空诸法相互等同产生;如法尘灭失,必与色、声、香、味、触及虚空诸法相互等同灭失。既然没有法尘相互依存的载体,那缘于法尘产生的觉知以什么形象状态意识入呢!如法尘的形象状态不存在,意识入界怎么产生呢!以此缘故,应当悟知,意根与法尘相互对应为缘,于此产生的意根意识入界,三处都各自虚妄安立,空无实性;意根与法尘及意识入界三处,都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

  众生认为意识不分别就是傻人,谁都不愿成为这样的傻人;修行人都求证成为这样的“傻人”,因为能把分别心反过来,不立两边,不著两边。所以,不著善,不著恶;不思善,不思恶;也无中间,空掉中间。众生之所以著善、著恶、著中间,是分别心有执著力,是染心有业力,而不离生死轮回。意识有身根著触,感应存在才有这些界限,没有六根六尘与六入,就没有界限。死人照样有根而功能销失,却什么也不能知。傻人诸根也具足功能,但对事物的反应不一样。精神病人诸根也具足功能,但意识不清,神经混乱。又有多少人看着外表都正常,意识却不能自主,医学称之为“癔病”。世界上的人,都是同样的身体,意识却千差万别。一切善恶让人感到高兴与不高兴,都来源于六根相互影响的作用。意识感受身体舒服与不舒服,不是可以选择的。只能是身体感受到什么,意识就生什么反应。意识的功能是世间法则,通过色声香味触法发挥作用。修行人意根要依戒律,依教奉行又是大戒。戒是修行人的功德标准,也是修行人身行、口说、意想的底线;线上可成就圣人,线下是六道轮回。但受了戒不是声闻,不是菩萨。圣位道果是证得,不是受戒受得。

  身也是诸法中的一法,受意识支配,又处于生灭之中。人若长期离开相互对应的法尘,意识就处在一种空白状态。如科学家把一些人分别放到不同静室里,温和而光亮充足;但使用了隔音设备,什么声响也听不到;呼吸的空气是经过过滤的,食物是经过处理加工的。处在一种,想说话无动静,想听无音声,不知时间、空间,不分白天、黑夜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有的人疯了,有的人狂躁不安,有的呆滞无语等。只有心里能专注于一事的人,心理状态极好,处于静思状态,不执著于尘相,能平安度过。意识非常广泛,虽看不见,摸不着;但有度量,又会超越时空。如人的思维不受山河大地的控制,在室内可以想全世界的事,也可以想外太空的事,还可以想极乐世界的事,什么都可以想。平常人,我不知你想什么,你不知他想什么。只有证得他心通的人,谁动念就能知在想什么,不动念就无法能知。一切善恶内从意根产生,外从尘相产生,中从识入因缘产生。意根所思的善恶因缘传导入第八阿赖耶识里,心识要承受一切。修行人都在转化根尘偶入因缘,将恶言、恶行、恶法,转化为善言、善行、善法。

  阿难向佛请法说,佛经常说和合因缘;即世间一切众生及物象,都是依各自的因缘而内外结合,产生种种变化现象;都是依地水火风四大的自然物化而产生与发展。为什么佛将因缘与自然排除舍弃于真心自性之外呢?我现在不知法义在哪里,敬请佛慈悲哀悯,开示我等大众及众生空于中道无偏执、究竟了义无戏论的法义。戏论法为偏执因缘与自然的两边,于相对法中求道,于定空中有染著,法不了义;而不能行于中道,也不能究竟证得菩提道。

  佛说,阿难你首先厌离声闻、缘觉的诸小乘法;认为小乘法只是自己了脱生死,不是普度众生的大乘法,而不能成就无上菩提。然后发菩提心,勤行精进,而求证无上菩提。以此缘故,佛现在为你与大众及众生,开示究竟了义出世间的真实义理。

  众生被身根所障,被思维所限,不能悟知究竟了义出世间的真实义理。无上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佛道;第一义谛,即出世间真实义理。修行人在世间,多依相发菩提心,心又不著诸相。

  有人问,我发心成佛,天天想成佛,这是著相吗?这是为成佛而发心,用有求心修行,是著佛相!因为于世间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所以,成就佛道是,虽依相发心,但应于无相处行持,证悟佛性真空妙有。

  有人问,我好好念佛,就想把身上的妖邪驱赶走,这样行可以吗?这一发心,身上的妖邪想,原来念佛是为了针对我啊,那我先针对你吧,让人出状况不能念佛。要想自己往昔业障深重,才有此因缘;要用报恩心念佛,功德回向法界,妖邪获法益后自然离去,这样行才如法。

  有人问,我好好念佛,就是为了将来离开这个世界,这样发心可以吗?这样的厌离心可以,但静坐时把这个心放下、舍弃、空掉;如带着这个心求证菩提,是著相修行,容易召感魔障或身障等。发菩提心的人,默默的去行持就可以了;不要挂在嘴边,不要放在心上。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若是善人,多长时间人们也会说那人善;若是恶人,怎么装也装不住。老实人最有智慧,老实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不要认为能说会道是智慧、聪明伶俐是智慧。往往这人表现笨拙时,正是具有大智慧;外现众生像,内怀菩萨行。

  佛接着说,阿难你怎么又将世间的戏论、妄想、因缘等,与真心自性混淆在一起,在法理自相缠绕,而辨别不清呢!你虽多闻第一,但如说药理的人,只知药名理相;待真药呈现在眼前时,却不能分清辨别。佛说你这样的人,真是可怜悯者。

  众生的心在理相上自我缠绕,给自己设置障碍,给自己出难题;最后还是自度自家身,不是他人度,根本因缘在于此。因为世间的妄想、戏论都是自己的无明生起。所以,最后还得自己去解缚。如在文字上研究药理的人,天天读诵药典;但只闻名相,不知实相,见到真药草时就分辨不清;只有去实践,才能名实相符。空说法理,不能证悟佛法妙义的人,是真可怜悯者,是可悲者。在颠倒妄想之中,还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人呢!这个世间的人不好度,一位法师当世能度三五七人,就算很了不起了。成千上万的度人,太难了;除非值佛住世或大菩萨乘愿再来;否则,刚强众生,难调难伏。

  有人问,你讲经听众多否?我为一人讲法不少,为一万人讲法不多。因为真得度者不在人数。一生当中,能为得度的人讲法是很高兴的佛事。有很多人听法,不见得有很多人得度,只有听法的人自度。

  佛接着说,阿难你仔细听闻,佛为你分别开示;也为当下与未来修行大乘法的人,通达世与出世诸法实相的真实义理。这时,阿难静听妙音法旨。阿难如你所说,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产生种种变化现象。但地水火风四大的本质特征,不因和合而改变;即地大与水火风三大和合时,不失去地大的本质特征;犹如虚空中,可产生各种颜色;但虚空不因各种颜色而改变本质特征,还是虚空。如地大与水火风三大和合时,在和合的同一体中产生变化;但始终处于相辅相成、生灭相续的循环之中;如旋转的火轮,不能停止或息灭;又如水可形成冰,冰还可融成水。

  离开实相说法,说法不圆融。以空说空不行,必须通达诸法实相。通过对诸法实相的通达,才明了诸法空性;须有一个过程,不是理论上怎么说的事。如地水火风和合,水中有火没有?火中有水没有?都有。水温升不是火吗?地球表面上不动,实际天天在动,大海的冰天天在融化,山天天有升高、降低。这是世间的诸法变化相,都是客观存在。身行顺应客观存在,心空不染、不著客观存在,心识又无碍于客观存在。不论大乘或小乘都离不开实相,离开实相说小乘与大乘,无有是处。大乘人也必须通达小乘法,在此基础之上,才能通达大乘法。诸位千万要注意,不要认为发菩提心了,是修行大乘法,就轻慢声闻、缘觉。对凡夫都不能轻慢,众生平等。

  佛接着说,阿难你观大地的本质特征,粗广凝重可为大地,细小浮动又可为微尘;微尘又可析小七分为邻虚尘,邻虚尘极为微细;达到色尘与虚空的边际体相,但实际体相仍是大地的本质特征,不能是虚空的本质特征。如将此邻虚尘析小为虚空的本质特征,就会让人理解为虚空可生成产出有形的色相物体。佛现在问阿难你,由于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缘故,产生出现世间种种变化现象;在诸变化现象中,你再观一粒邻虚尘,能用多大的虚空与邻虚尘和合而成呢?不应将一粒邻虚尘还和合成一粒邻虚尘吧?还有,将此邻虚尘析小为虚空时,能用多少物体色相和合成虚空呢?如颜色于虚空中和合时,只能和合为颜色;而不能和合为虚空。如虚空与虚空和合时,只能和合为虚空;而不能和合为颜色。各种颜色还可析开,无量无尽的虚空怎么与虚空和合呢?

  空中有微尘,微尘又不妨碍虚空;自性本空,寂然不动。十法界谁也离不开,佛也存在于十法界中;众生有八万四千种业报,世间的物种循环就有八万四千种和合,无穷无尽,众生召感的业报就是六道轮回。佛说第一义谛,教人发菩提心;说诸法实相,就是说众生要循业发心。平常人只知有身,不知世间还有无形之神,于五行相生相克中,作用于人类。人所行所做,一念一言,都有神灵于冥冥之中记录。世人怎么评价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影无形中神灵的记录和自心记录。谤佛、谤法、谤僧业报最大,并不是佛法僧怪罪谁了,是自心识里业报循环,所生出的恶念最大;如气球飞到一定高度,爆炸了,还得趺落下来,是承受力不够而爆炸。众生的业报不是外来的,不是佛菩萨加给的,也不是哪个人加给的,是随自心识中业习而现,怨不着任何人。在魔道的众生,都自认为很好,认为人才不好呢!见修行人真不好,这不吃那不吃就在那坐着。作魔众多好,愿意说什么说什么,愿意作什么作什么,专门整治善人、与善人作对,这就是各道众生有各道的执著心。佛住世时说,一窝蚂蚁,七佛出世还是蚂蚁,因为执著这道而不能舍离。

  佛接着说,阿难你本不能觉知法藏世界中,佛性无心色真空,佛性真空又妙有真色;既清净无染,本然无为,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又周遍虚空,包藏法界,无处不在,众识含灵。随众生业习心识,应现其各自的身知心量;于循环中又随新业产生而显现。世间众生无智,不能悟知自有佛性,还迷惑为因缘生与自然生;其实,都是各自的意识分别心妄生计度。如无证悟,觉知自性;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理相上,都没有真实义理。

  有的人不能悟知自有佛性,就认为语言文字是真般若。法离言说与文字相,言说与文字只是法的表现形式,不是法的真含内要。读诵佛经不能代替自己修行,只是修行过程中的一部分;更不能代替自己了脱生死,只在修行过程中起加持作用。哪尊佛住世,佛弟子都是依法修行证悟;佛在没说这部经之前,佛弟子中就有修行证得阿罗汉的人。搞清楚应怎么修行才是真的,而不是成天拿着佛经,研究这部佛经怎么说的,那部经怎么说的。告诉诸位,真正的佛法没在文字上,在文字上找,不是愚痴吗!佛说的多清楚,“但有言说,都不实意。”以前有一人来见我,我与他说,“我知道你研究很多佛经,走过大江南北,参访无数名师。我就给你讲释迦牟尼佛怎么修行的,那些弟子都怎么修行的。”他听了感到闻所未闻,就问“你怎么不弘法去呢?”我说,“问题在你那里,不在我这里。”有的人啊,是真可怜悯者,执著于文字言说,而不着实意。研究佛经,也不研究究竟。我读诵佛经时,通过与真修实证一对照,都是千真万确的。一些人对“但有言说,没有实意”不理解;说什么,佛怎么还说法,而且说了三藏十二部呢?其实质是,通过语言文字,让人明法理,知法相,尊教义,行持戒。

  佛接着说,阿难你观火的本质特征,没有自我的固体,只能依附于其它物体诸和合因缘才能产生、存在、变化等。如城中没有吃饭之家,想制作饭菜等炊饮时,用取火的器具对着太阳,产生热能于易燃物体上,以求得火种。这种取得火种的方式方法,可称名为火大和合的制作者;如佛与阿难你等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现在可称名为一个僧团;众比丘虽为一个僧团,但要追求于根本,众比丘各个存有自身;并都有各自的姓氏、姓名、种族等;如舍利弗是净裔族;优楼频螺是龟氏族;阿难是甘蔗族等。若火这样的本质特征是缘于和合而存在,那当取火人手执铜镜于太阳下求得火种时,此火种是从铜镜产生,还是从艾绒产生,还是从太阳产生呢?若从太阳产生,此火种自然能燃烧手中的艾绒;那艾绒经过的林木处,都应被火种点燃而被焚烧。若从铜镜产生,此火种能自然点燃于手中的艾绒,那铜镜怎么不能自燃呢!而在弯曲的手中握执,尚没有热燃之相,怎么没有熔化为铜水呢!若从艾绒产生,何须首先借助于太阳与铜镜的光明相互衔接,然后才产生火种呢!

  这个世间事物是杂合相,用一种法理解释不了诸事物;一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是针对自性而言,不能代替世间诸事物。有人会说,世间一切存在都是由粒子组成,这不是一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吗?那我反问,光明、黑暗、虚空、电波、音声、情感、精神等,组成粒子在哪里呢!在佛教里用一个宗门的法理,解释不了佛教的全部法理;如没有证悟的人,用佛经中的法理,去衡量一果罗汉的真实境界很难。因为一果罗汉以上是圣人,理相与实相尚有差别;所以,怎么能用理相去衡量实相法体呢!果位高于一果罗汉的圣人可以,缘于证悟了理相与实相的真实境界。如一位法师,有弟子来皈依。这位法师观因缘知这位弟子根基很好;但须弟子心悦诚服,去掉我执我见后,才能入室。这位法师正拿着锄头锄草,无意中锄死草里一条蛇。这位弟子见状想,出家人锄草,那么粗的蛇能不见吗!这不是杀生吗!想罢转身走了,一走十二年,又回来拜见这位法师。法师说,“你的心里有个东西,还没去掉啊”。弟子说,“我走到哪里都听人说您有证悟。但是当年我见您把一条蛇锄死了”。法师说:“你见到的是锄死,殊不知我是在帮它,它的劫数已尽,化度它超生了”。弟子说:“这回我知自误了,走了十二年,还得回来跟随您修行啊”。再后来,这位法师选择掌门人时,这位弟子想,我已经修得坐脱立亡的程度,想走随时都可以走,法师一定选我做掌门人。而法师却没有将掌门人的位置传给这位弟子。这位弟子很不理解。法师说,“修行得坐脱立亡是小把戏,你的师兄二十年前就做到了,你才得几天啊。”各宗门中,各有各的门道,区别太大了,不能用一宗法理或我执我见去衡量佛教法体。有人请我认证修证到什么程度,我须在定中观察,不敢加上自己主观上一丝一毫的知见,肉眼观察的不准确。

  佛接着说,阿难你再仔细观察,铜镜缘于手执,太阳光明从天空而来,艾绒本自产生于大地,火种从什么方向与位置游历于此处呢?太阳与铜镜相互距离甚远,既没有和,也没有合,火种之光不应没有缘故而自然产生。阿难你仍不能觉知法藏世界中,佛性无火真空,佛性真空又妙有真火;既清净无染,本然无为;又周遍虚空,包藏法界。随众生业习心识,应现其各自的身知心量;于循环中又随新业产生而显现。阿难你应悟知,世界上各处的人,一处执镜取火,一处便能产生火种;遍满法界的人都这样执镜取火,也都能产生火种,不分什么方向与位置。世间众生无智,不能悟知自有佛性,还迷惑为因缘生与自然生;其实,都是各自的意识分别心妄生计度。如无证悟,觉知自性;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理相上,都没有真实义理。

  物理现象是光聚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一定的热量,作用于易燃物体上,产生火种。在神话故事中有千里眼、顺风耳,现在世界上也产生这样的事物,如视频手机等。人在大洋彼岸能和大洋此岸的人通话,网络视频还能见到图像。随众生心,幻想什么就能产生什么;这是物化作用,这是科学技术。但众生如是顺流背本己,回心转意向佛难。科学是佛法的末端,是法藏世界中最末端的法相。在佛教中的理解是流水出处高,妙在本源处。心性若回归本源处,则与十方诸佛同体;否则,空说法理没用,必须真修实证。修得一分是一分,证得一分是一分;若没修没行,空说一生等于没说,没有往西走半步。

  佛接着说,阿难你观水的本质特征,不能固定为一种相体;流动与息静现象,不能恒常不变。如室罗筏城中的黄头仙、圆轮仙、红莲花仙、海水仙等很多大幻术师,利用方术求取太阴真精,来配制迷幻药;这些幻师于每月中十五日,中夜子时,利用五彩石炼成的水精珠,向月求水;即热石遇冷,珠外产生露水。露水是从珠中产生,是虚空自然存在,还是从月而来呢?露水若从月来,月于虚空的远方,能让此珠产生露水;那月光映照的林中树木也应含露吐流;含露吐流何须方术利用水精珠才能产生呢!若林中树木不能含露吐流,就说明露水不是从月而降下。露水若是从珠中产生,珠中应经常含露流水;何须每月中十五日中夜子时呢!露水若是从虚空中产生,虚空的本质特征没有边际,人天都应淹溺于滔滔水中,还怎么能有水族、陆居、空行众生的分别呢!阿难你再仔细观察,月从天空高悬,珠缘于手持,托珠接水之盘是人工制作,露水从什么方向与位置流动或注入于此处呢?月与珠相互距离甚远,既没有和,也没有合,水精珠产生的露水,不应是没有缘故而自然产生。阿难你仍不能觉知法藏世界中,佛性无水真空,佛性真空又妙有真水;既清净无染,本然无为;又周遍虚空,包藏法界。随众生业习心识,应现其各自的身知心量;于循环中又随新业产生而显现。阿难你应悟知,世界上各处的人,一处执珠取水,一处便能产生露水;遍满法界的人都这样执珠取水,也都能产生露水,不分什么方向与位置。世间众生无智,不能悟知自有佛性,还迷惑为因缘生与自然生;其实,都是各自的意识分别心妄生计度。如无证悟,觉知自性;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理相上,都没有真实义理。

  露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空气之中有水份,只是受冷、暖控制。包括地狱,也受冷、热控制。诸法相的存在,用意识不能改变。那些幻师取水于月中,是认为月为太阴。我国的道教之人也认为,月为太阴。为什么外道在子时、午时练功,是利用太阴与太阳,增强能量。于佛法中,若在这两个时辰静坐,不论是太阴还是太阳,都容易伤人的神经;又阳盛与阴盛时,易影响人的情绪稳定。道教所修练的《太阴经》、《太阳经》等,都是有为法。

  有人问,龙王的宝珠是作什么用的?珠在龙的生命在、神通在;没有宝珠生命不存,神通销失。而且,在龙宫里起到照明的作用。有人问,法师讲法为了什么?讲法或听法,肯定都不是为了财物;不为财物肯定又有大富贵在里面,用财物无法衡量的大富贵。修行人所证法喜充满,禅悦为食等都是财物无法衡量的大富贵;修行人一旦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离开娑婆世界,更是财物无法衡量的真富贵。同时,是各自的愿力。

  佛接着说,阿难你观风的本质特征,没有相体,流动与静止无常。当你经常整理袈裟,走入大众中时,衣角依人行而拂动,会有微风吹拂人的面部。微风是从袈裟角产生,是虚空中自然现象,还是从人面部而来呢?微风若从袈裟角产生,身披袈裟应为披风,能让此袈裟产生飞舞与摇动现象;而此袈裟也应离你身。佛于现在的法会中静坐说法,袈裟垂服于身;你看袈裟中的微风在哪里呢!袈裟中不应有藏微风之处啊!微风若是从虚空中产生,你身披袈裟不动,是什么缘故没有风吹拂呢!虚空的本质特征是恒常不动,而风的本质特征是经常产生;如微风是虚空产生,当虚空没有风产生时,虚空应灭失。风灭失的现象可经常见到,虚空灭失应是什么形状呢!如虚空有生有灭,就不能称名为虚空;如称名为虚空,为什么能产生风呢!微风若从人面部自然产生,他人面部产生的微风,应吹拂你的面部。怎么会在你整理袈裟时,反倒吹拂他人的面部呢!阿难你再仔细观察,整理袈裟的是你,吹拂的面部是他人;而虚空寂静自然,不能参予风的流动。那风产生于什么地方,又是什么力量鼓动来于此处呢!风动与空静,本质特征是截然不同的,既没有和,也没有合;风的本质特征,不应是没有缘故而自然产生。阿难你仍不能觉知法藏世界中,佛性无风真空,佛性真空又妙有真风;既清净无染,本然无为;又周遍虚空,包藏法界。随众生业习心识,应现其各自的身知心量;于循环中又随新业产生而显现。阿难你应悟知,如你一人时,便能产生微风;遍满法界的人都这样略动袈裟,也都能产生微风,不分什么方向与位置。世间众生无智,不能悟知自有佛性,还迷惑为因缘生与自然生;其实,都是各自的意识分别心妄生计度。如无证悟,觉知自性;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理相上,都没有真实义理。

  物动引起风,风动让人感到有风。如《六祖坛经》中说,“不是风动、帆动,是仁者的心动”。风吹幡卷是目见,见转识心起波澜。此非三动是一动,风息幡静一真天。仁者心动是悟语,圣音点你凡心转。今人贡高多我慢,谁肯谦卑下问贤。风是物理现象,空气流动产生的,这些自然现象都不依人们主观意识而存在。地水火风是一理,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法藏世界中产生的物化现象。

  有人问,我怎么看不出是如来法性呢?由于人的智慧不足,觉知不到如来法性;只知是自然性。天天在如来法性之中,众生身体都是如来法性中物,佛的愿力所化;菩萨是乘愿力来度脱众生。而众生还不知、不觉、不信,互相吞啖,互造恶业。在如来法性中,造作恶业,还很有理,还得轮回,是真可怜悯者。生在如来法性中,不知报佛恩,不知依法修行,还执著于这个那个,颠倒妄想。不知是怎么颠倒的;既闻知佛法,却还不信,还分别、嫉妒等。意识怎么去计量分别,不因计量分别而改变如来法性的存在。就如风的本质特征,谁也改变不了,只能利用,不能改变。

  佛接着说,阿难你观空的本质特征,没有形体,缘于物体形象而显现并发挥作用。如于室罗筏城去河边处,一些刹利族人、净裔族人、商人、农夫、艺人、工人、屠夫、刽子手等居住的地方,建造新居后,须掘井取水;在掘井时,挖深一尺土石,其中就有一尺虚空;挖深一丈土石,其中就有一丈虚空;井中虚空的多少,根据井中挖出土石的多少与深浅而定。井中的虚空,是缘于取出土石而产生的呢?是缘于挖掘工具而存在的呢?还是没有缘故而自然产生的呢?若井中的虚空,是没有缘故而自然产生;为什么没有挖掘取出土石之前,不见有井中无碍的空间,只见大地坚实而不见井中通达呢!若井中的虚空,是缘于土石而产生;而取出土石时,应见虚空进入;如先取出土石,而后没有虚空可进入,虚空还怎么缘于土石而产生呢!若虚空没有出来与进入,就应是虚空与土石一体,没有差异,只有相同;那取出土石时,虚空怎么不随土石一同被取出呢!阿难你再审慎仔细观察,挖掘工具是随人手而运动转换,土石缘于地下部位移动位置;那井中虚空是缘于什么而产生呢!挖掘工具之实与虚空之虚,不能相互作用,既没有和,也没有合,井中虚空不应是没有缘故而自然产生。如井中虚空可见空的本质特征,无处不在,本自寂然,不动不摇,与现前存在的地水火风,可平等称为五大;本质特征都是圆融无碍,都是法藏世界中的组成部分,本来就没有产生与灭失。阿难你心识昏迷,仍不能悟知地水火风四大本来就是法藏世界中的妙有;也应观察到井中虚空,是有出有入,还是没有出、没有入呢!阿难你完全不能悟知法藏世界中,佛性具觉真空,佛性真空又妙有具觉;既清净无染,本然无为;又周遍虚空,包藏法界。随众生业习心识,应现其各自的身知心量;于循环中又随新业产生而显现。如于一处挖掘一井,有一井虚空;于十方世界都这样挖掘一井,也都具足虚空,不分什么方向与位置。世间众生无智,不能悟知自有佛性,还迷惑为因缘生与自然生;其实,都是各自的意识分别心妄生计度。如无证悟,觉知自性;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理相上,都没有真实义理。

  地水火风是四大,这里加空为五大,四大依空而住。地球有引力,上面有空气,超越大气层能相对脱离地球引力;现在发射的卫星就相对脱离了地球的引力。但是卫星的光能、电能还受地球遥控,能发射出去,也能遥控回收。这是人类掌握了科学,利用了法藏世界中存在的一些妙法。科学是什么?是社会与自然的变化规律;但这是标,而不是本。五大本不生不灭,科学只是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不能创造规律或改变地水火风空的性质。

  佛接着说,阿难你统摄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只有觉与迷之分,没有知与不知之别。缘于色身而存在,缘于空间而显现。就如你现在于祗陀林中,早起可见朝阳光明,至晚可见夕阳黄昏;再于安居处至中夜时,有月光则如白昼,无月光则为黑暗。这种色身与虚空、光明与黑暗等现象,是真心自性统摄六根功用的分辨区别。于此色身中统摄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在这种过程中是与光明为同一体相,还是没有与光明为同一体相呢?是与黑暗为同一体相,还是没有与黑暗为同一体相呢?是与虚空为同一体相,还是没有与虚空为同一体相呢?是为同一体相还是不为同一体相,是有区别还是没有区别呢?于此色身中统摄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若与光明、与黑暗、与虚空本为同一体相时,光明与黑暗二种体相应灭亡;因有黑暗时,就没有光明;有光明时,就没有黑暗。若与黑暗为同一体相时,则光明相应灭亡;若与光明为同一体相时,则黑暗体相也应灭亡;同一体相的灭亡,还怎么能见有光明相与黑暗相呢!若光明相与黑暗相分别存在,没有生灭,同一体相还怎么形成呢!于此色身中统摄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若与光明、与黑暗、与虚空没有同一体相时,等于阿难你离开光明相、黑暗相、虚空相而存在,还怎么分辨区别色身与虚空、光明与黑暗等现象呢!如离开光明相、黑暗相、虚空相,于此色身中统摄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就等于龟毛兔角一样而不能显现;既然离开光明相、黑暗相、虚空相不能显现,体相还怎么是有区别还是没有区别呢?分辨虚空与此色身中统摄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本来都没有边际,还怎么不为同一体相呢!于此色身中统摄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见光明与黑暗时,都没有发生变化,还怎么是有体相区别呢!阿难你再审慎仔细观察,从微细处审慎详察,并审慎观察仔细,光明来源于日月,黑暗来源于没有日月;光明与黑暗同属于虚空,阻塞归属于大地;而于此色身中统摄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来源于哪里呢!既然此色身中统摄六根功用的真心自性之觉,如同虚空一样固定不变,既没有和,也没有合,不应是没有缘故而自然产生。若统摄六根见闻觉知功用的真心自性,具足无处不在,本自寂然,不动不摇,等于虚空,并与地水火风,可平等称为六大;即性大。六大的本质特征都是圆融无碍,都是法藏世界中组成部分,本来就没有产生与灭失。阿难你心性沉沦,仍不能悟知统摄六根见闻觉知功用的真心自性,本来就是法藏世界中的妙有。也应观察统摄六根见闻觉知功用的真心自性,是有生有灭、有同有异,还是没有生与灭、没有同与异呢!阿难你仍不能悟知法藏世界中,佛性具足觉悟智慧,觉悟智慧又是真如佛性;既清净无染,本然无为;又周遍虚空,包藏法界。随众生业习心识,应现其各自的身知心量;于循环中又随新业产生而显现。如一眼根功用显现的真心自性,能周遍法界;则耳根听功用、鼻根嗅功用、舌根尝功用、身根触功用、意根知功用,都与眼根功用显现的妙有功德一样,如同宝玉莹光纯洁而自然;既无处不在,又遍满十方虚空;不分什么方向与位置。世间众生无智,不能悟知自有佛性,还迷惑为因缘生与自然生;其实,都是各自的意识分别心妄生计度。如无证悟,觉知自性;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理相上,都没有真实义理。这里的见,是大见精真;即真心自性。人的色身,只是真心自性暂时住的居所。六根功用,只是真心自性随缘显现。但人多不识真相,只迷头认影;有计度差别,皆妄执妄见。

  佛接着说,阿难你识的本质特征,没有固定的源头;既有无量劫来的积习影射,又是缘于今世六根对六尘的妄入。你现在普遍观察法会中圣贤的大众,用眼反复观看,用眼全面观看;但映入眼中的影像,如入铜镜中,本身没有区别、分辨、思析之识。你意根的区别、分辨、思析之识,通过眼根的尘相摄入,于法会中能按顺序确立目标,指出这位是文殊师菩萨,那位是富楼那、目犍连、须菩提、舍利弗等,识别的非常清楚。但这种识别是产生于眼见呢?是产生于体相呢?是产生于虚空呢?还是没有缘故,于突然间出现的呢?若这种识别产生于眼见中,眼根中充满无明的黑暗,与体相及虚空有什么关系呢!如此的眼根、黑暗、体相、虚空四种存在都各自安立,等于没有发生作用,本来也没有产生眼见。这种眼见都没有,又怎么能产生识别呢!若这种识别产生于体相中,自然就不是从眼见产生;而体相既不能见有光明,又不能见有黑暗;光明与黑暗都无眼注视,自然没有体相与虚空的区别;体相尚且没有,识别又从哪里发现呢!若这种识别产生于虚空中,虚空既没有体相,又没有眼见;没有眼见就没有对物相的分辨,自然也不能觉知有黑暗与光明、体相与虚空;没有对体相的觉知,识别之缘将会灭失;没有体相之缘,见闻觉知的功用就没有地方安立。虚空处于没有体相、没有见闻觉知功用二个没有之中,虚空等于没有;虚空若有又不能等同于物象所有,能从哪里发现这种识别,又怎么分辨识别呢!若这种识别没有缘故而产生,于突然间出现的;怎么不能于白日光明中,另外识别月的光明呢!阿难你再审慎详察仔细,从微细处详察审慎,见功用是寄托于眼根中,体相推放于眼根前形成境况,可以分辨形状形成有眼见;如不能眼见体相,就形成没有体相的境况;这样的识别之缘,又从哪里产生呢!识别活动是要有眼见清楚的体相才能产生;由此可见,没有缘故,既没有和,也没有合。闻觉知的功用,也如见功用同样法理;不应是没有缘故而自然产生。若这种识别心没有来的源头,应明了统摄六根见闻觉知功用的真心自性,具足清净寂然,没有固定的来源处,与性空、虚空及地水火风,可平等称为七大;即识大。七大的本质特征都是圆融无碍,都是法藏世界中组成部分,本来就没有产生与灭失。阿难你心性粗陋浮躁,仍不能悟知真心自性统摄六根见闻觉知的功用,本来就是法藏世界中的妙有。也应观察真心自性统摄的六根识处,意识的分别心是相同,还是有差异!是空无所有,还是存在呢!还是没有相同与差异呢!还是没有空无与存在呢!阿难你仍不能悟知法藏世界中,佛性具足知见觉智慧真识,知见觉智慧真识又是佛性;既清净无染,本然无为;又周遍虚空,包藏法界。随众生业习心识,应现其各自的身知心量;于循环中又随新业产生而显现。佛性妙觉既清净寂然,又遍满十方法界;既含藏十方虚空,又显现十方虚空,不分什么方向与位置。世间众生无智,不能悟知自有佛性,还迷惑为因缘生与自然生;其实,都是各自的意识分别心妄生计度。如无证悟,觉知自性;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理相上,都没有真实义理。

  这里的识,可分为意识、七识、心识、性识。识在意识与七识中,表现为见闻觉知,反应为七情六欲;识在心识与性识中,表现为知见觉,反应为随愿力而慈悲喜舍与常乐我净。人的眼体中,本身处于黑暗状态;离开识的功用,等于死人之眼,有眼而无眼见。人与物体的区别,是有识与无识;人与动物的区别,既是形体,又是识大。人的识大是,有识的累加、缘合、抽象逻辑等文化知识、文明知识、自然知识、科学知识等。动物的识大,只是本能。

  世间一切都妙,所见所闻,无非是妙。人悟时觉妙;迷时见世间一切都有吸引力,用生命去研究,去追索。如一位傻人,自我感觉活的有滋有味;再如一位聋人或失目人,只是活的质量与正常人有所差异,但仍然可以生活的很幸福。若人生来就失目,不知光明,只是理念上承认白天有日,晚上有月,但无法眼见。无法眼见时,日与月一样存在。如人生来就耳聋,从没听过声音,只能从名义上理解。美妙的歌声不因能听闻与不能听闻,一样存在。世间千奇百怪的事,千奇百怪的人都有。人怎么有不一样的事呢?怎么又有不一样的想法呢?因为业不一样,今生不一样,生生世世都不一样。今生召感人的体相特征一样,下生又各有各的环境,千差万别。我有位亲属,生前爱美,爱穿漂亮衣服,结果死后生为大花蝴蝶,翩翩起舞,非常美丽。我于静坐时一闭眼,大花蝴蝶就来到眼前。我赶紧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为其超度后,静坐时眼前的大花蝴蝶不见了。追求美丽的人,要警惕自心莫贪著,以免循业往生。修行人稍有成就时,六亲眷属都来找,亡灵不灭呀!哪儿来的!地府有个神识,忉利天还有个神识。这两个神识,哪个都来找,救救我吧!不救我不行啊!出离不了啊!报身堕落畜生道了,畜生道千差万别多少种啊!地狱就有十八层,算算多少种差别。人可不是这一个下场,人可不是一生一死这么简单。讲到这里,讲几句要知惜福的话,诸位都要珍惜自己的幸福。今天有幸有缘坐到一起,共同读诵受持佛经,要知是往昔所积福报与善缘。过去有三位禅师,在河边闲游,见河边顺流而下一片菜叶。其中一位禅师说,这片菜叶漂走,太可惜了;第二位禅师人说,这片菜叶这么新鲜;第三禅师说,丢菜叶的人一定不知惜福。第一位禅师又说,见菜叶知离这人家不远,可以去化缘;第二位禅师又说,丢掉这么新鲜菜叶的人也不值得让其种福田;第三位禅师又说,人若不知惜福就是不可度之人,享福就是了福,我们走吧!就在这时,一人匆匆跑来,追这片菜叶,把菜叶捞起带回。三位禅师相互一视说,我们往河上游走,就度脱这个人。别看这人与我们没打招呼,但这人自知惜福。惜福可了不得,福报不在大小多少,知道珍惜一粒米、一片菜叶、一根火柴等。这一个小小的物体是什么?是天物啊!浪费掉了,是暴殄天物。不知惜福的人,是不可度之人。有一片菜叶的缘由,这三位禅师就为之讲法,这人今生就有善报。所以,一时一刻为佛事,一念一言为法事,一啄一饮为僧事。

  这时,阿难与大众,承蒙佛开示微细妙义,身心坦荡欣然,获得理义通达,心中再没有挂碍。从法理上都各自悟知,心性遍满十方法界;再用眼观十方虚空,如同见手掌中树叶一样渺小。一切世间存在的物象,都是佛法性妙有智慧与慈悲心所化现。各自心中纯净无染的佛性,与佛法性一样,周遍圆融,含藏十方法界虚空。各自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如十方虚空中被风吹动的一粒微小浮尘,于无常中存亡不息;又如清澈大海中浮流的一小水泡,起落与生灭没有依皈处。今日才了然自悟,得知本自妙有的真心自性,既常住不坏,又不生不灭。于法会中,合掌礼佛,获得从来未曾有的法益;并以偈赞叹佛功德。具足清净妙德智慧又总持不动道场的世尊,诸定法中王是世间稀有;销除我心中无量劫来的颠倒与妄想,如彻悟佛性则不须经历三大阿僧祗劫就可证得法性身。唯愿今世得证佛果而成就法宝之王,还立弘愿度脱如恒河沙一样多的众生;将这样的慈心悲智奉献无量法界,只有如是行愿才称名为报佛恩。跪地伏身恳请佛为作证明以示愿不虚发,为早日践行誓愿而先入此五浊恶世中;五浊恶世中如还有一众生未成就佛道,始终不于此五浊恶世中示现入大涅槃。佛具足大威德、大愿力、大慈悲心,希求佛再开示以审观并破除内思外见二惑;让自性真我早日先证无上正等正觉,于十方世界坐道场以弘法利生。虚空可以坏尽并销亡掉,坚固愿心也不会产生动摇。

  有人问,怎么理解报佛恩呢?只有佛、菩萨,才有智慧与愿力度众生。否则,修行人都是自度;自不度者,度不了任何众生。到那时才知报佛恩,也才能报佛恩。平常人也说感佛恩,要报佛恩。怎么报呀?报得了吗!佛无来无去,智慧圆成。真正报佛恩是续佛慧命啊!言真意切总是假,一句弥陀酬师恩。续佛慧命,才是真报佛恩,也是名报佛恩。真报佛恩是从法性上说;名报佛恩是从法相上说。

  有人问,什么是浊?浊是心有染著,受业习扰动,不得清净。五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是由色受想行识,耽染贪嗔痴慢疑,五蕴受五毒侵袭生出的五浊。娑婆世界难堪难忍,众生最怕的是命浊,命浊也最难改变。修行人遇烦恼浊就难倒一大群,遇众生浊时一般人也超越不了,浊时是有障碍。

  有人问,乘愿再来的菩萨行人礼不礼佛?如有三位禅师,见一尊手拿念珠的观世音菩萨画像;一位禅师说,“观世音菩萨手拿念珠念谁呢?”另一位禅师说,“这得问观世音菩萨才能知。”第三位禅师说,“念谁不重要,求人不如求己呀!自己去修、去观、去定,就知念谁了。”阿弥陀佛来此世界示现出家人时,也手拿念珠、也礼佛、也依佛,也诵持佛名号,依佛法而行,而不改变佛法。佛不因是佛化现而不礼佛、不依佛。证悟的人说这个化身、那个化身,对于化身本身来讲,礼拜佛像就是依法而行,为众生做榜样。观世音菩萨来此世界示现,遵循戒仪法制;修行人更应依戒依法,老实修行。

  有人问,怎样理解修行人的智慧?如一块铁值五元;铁匠铺做马掌,卖了十元;工厂加工成器具,值二百五十元;加工成仪表上的指针,值二千五百元等。同一块铁价值差距怎么那么大,铁块没有发生变化,是人的智慧发生了变化。修行人的智慧,世人无法测知,也很难理解。佛、菩萨的化身无量,智慧无穷无尽。

  有人问,如何把握自己的修行?有一个故事,一位哲人问一位将死的人,“让你再活一回,你最想做什么呀?”将死的人说,“如我再活一回,我不求富贵,只求随遇而安。我这一生很富贵,有很多钱,但是我很累;因为,我做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处处给别人做榜样,做事总求全、要面子。所以,我再做人时不求完美,能糊涂时就糊涂,能退一步退一步,不再求全责备。”这是世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对他人有警示作用。现在有的修行人,天天追求名闻利养,修了几年、十几年,一句话就翻脸,一句话就发脾气,这是什么呀?无明颠倒,见思二惑。虽然身心具有佛性,但习气深深植根于八识田中,弃转不了;修行道业不真,不得超越亿劫,怨不得任何人,都是自己放不下执著,所感、所造啊!

  有人问,怎样理解菩萨入世呢?修行声闻乘,透出一个淫字,万恶淫为首。修行声闻乘,如破了戒体,证果就无从谈起。所以,声闻人须守戒启修。修行缘觉不但知世间诸苦,也知修行中淫字的厉害,然而远离尘世;观六根、六尘、六入,知众生的苦源。但若不发菩提心,都是随着情节找戏,迷戏忘家了。第一义谛,真实法义是以出世间为究竟;就是佛教化声闻、缘觉要发菩提心,也要发行菩萨道的心。行菩萨道,准备吃苦,吃苦在他人前面,以苦为乐,主动承担一切苦,让他人去成就道业。一切众生都可往生极乐净土,众生的罪业由我代受,这才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不发菩提心的声闻人,是自了汉。世间太苦了,赶紧逃离吧!度众生是佛、菩萨的事,不是我的事。而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度众生,成佛了都不现佛身;久行菩萨道。西藏活佛的转世灵童,一转都是二十一世呀,发愿做二十一世人;都是菩萨化身示现出家相,在度脱众生。于声闻、缘觉的境界中有世间与出世间,于佛、菩萨的境界中没有世间与出世间;因菩萨已出世间,又积极入世间,再救度众生也出世间。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