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相合──108次印度八大圣地圆满朝圣纪事

  内外相合──108次印度八大圣地圆满朝圣纪事
  释法玄/文
  在华人圈,若提到印度朝圣,恐怕没有人不知道魏二郎教授。魏教授年轻时,投入旅游业不久后,便开始开发新的旅游路线。因缘际会,魏教授投入了一般人认为较为危险的印度路线。时至今日,印度的治安仍是令人充满着诸多疑虑。在魏教授早期一次的带团途中,便因动荡的治安情势,遭到枪击。所幸,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大难不死,让魏教授对于生命有着不同的体悟,同时亦感念着佛陀的慈悲,遂发愿在有生之年,带领大众至八大圣地朝圣,并以108次作为目标。108之数,在佛教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因此我们常可见到佛珠亦取108之数,象征着佛子借着念佛、数珠对治着人的各种烦恼,魏教授取此108之数,其意恐怕亦是在此。佛珠,108颗,时常可见,似乎并不是什么罕见之事,然而带团巡礼印度八大圣地108次,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魏教授表示,有许多朝圣团,因为时间、经费等各种原因,选择少走八大圣地几个较偏远处,魏教授也带了不少这样的团,但是对于魏教授来说,未完整地走完八大圣地八个点,便不能算上一次。就在魏教授如此宏大的愿心,经过三十余年,终将在2014年初圆满108次八大圣地的朝礼。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躬逢其盛,拟在第108次行前,为所有有缘参与的友人,礼请宽谦法师及林保尧教授开设二课程,分别开设「印度朝圣与经典文化」以及「印度圣迹与风土文化」讲授教内的佛典以及教外的风土民情,有内有外,全面性地引领大众返回到千年前,一品佛法之妙味。
  各宗教皆有朝圣的行为,即是前往特定、具纪念性场所的宗教行为。在南传的《大般涅槃经》中便记载着,释迦佛涅槃后,佛子可前往四个圣地朝圣。在佛教文献中则可以见到使用着「巡礼」一词,如日本僧人圆仁(794-864)在唐开成三年(838)至中土后,记述彼于中土所见之著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即是使用「巡礼」二字。透过圣地巡礼,我们不但能了解释迦佛一生的重要事迹,更因为走过着圣地,亲眼见及实际存在的遗物,因而产生坚固的护法护教之道心。最初在南传《大般涅槃经》所提及佛子的巡礼地,分别是是:释迦牟尼佛诞生地─蓝毘尼、释迦牟尼佛降魔成道处─菩提迦耶、释迦牟尼佛初转*轮处─鹿野苑、释迦牟尼佛涅槃处─拘尸那罗。阿育王(约公元前268-232在位),在即位七年后皈依佛教,在即位第十年行三菩提,关于所谓的行三菩提,便有学者认为是阿育王进行「法的巡礼」,并在各巡礼地竖立起石柱,至今在山奇大塔上仍可见到数铺阿育王参礼圣地的浮雕,可见阿育释迦牟尼佛诞生地─蓝毘尼的阿育王圣地巡礼一事对于佛教的重要性。近代的学者们除了根据流传的文献来判定圣地遗址外,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根据便是阿育王竖立起石柱上的碑文。例如佛陀的诞生地蓝毘尼,便是因为阿育王竖立的石柱上清楚地记载着:阿育王在即位第二十年亲自造访此地,此地即是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蓝毘尼。在阿育王进行「法的巡礼」后,佛子的巡礼地便增加了许多,配合着释迦佛一生的重要事迹─八相成道,增广成八大圣地,记载在《八大灵塔名号经》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中。加入的四个圣地,分别是释迦牟尼佛降伏外道处─舍卫城祉园精舍、释迦牟尼佛自忉利天下降处─僧迦施/曲女城、释迦牟尼佛弘化处─王舍城、释迦牟尼佛宣告将舍寿处─毘舍离。实际上阿育王所巡礼的圣地,还不仅仅限于上述八地,还有许多释迦佛生前弘化处,后来也成为佛子朝礼之地。
  佛教的圣地巡礼,并不若一般的寺院参礼、石窟考察或是博物馆参访,不仅路况遥远,实际到了现地遗址后,会发现多仅有砖砌起的纪念建物或是残断的阿育王柱。砖砌起的纪念建物,一般多视为佛塔,即窣堵波,此外亦有被称作支提。窣堵波可简单认为即是瘗埋遗骨的覆钵式建物。支提则是具有圣坛、祭祀场所、圣树以及作为记忆、纪念的场所或建筑物等等的含意。在谈及巡礼的原始语意时,可见到原始文献中是使用着,也就是巡礼支提之意。前述所提及山奇大塔上雕刻的阿育王参礼圣地图,明显可见到是参礼着一栋类似于祭祀场所的建物,而非瘗埋遗骨的窣堵波。在较晚期的文献中,才逐渐将支提视为窣堵波的同义词。若未对圣地有些了解,实际走过圣地一圈后,恐怕仅会有着残垣断瓦的印象。若有参与过魏教授带领的印度相关行程,想必会认识印度资深的导游Kumar先生,据Kumar先生表示,带过几次长老法师至圣地巡礼。而这些长老法师虽未到过印度,但是每到一处圣地,Kumar先生只需要提示此地为何,长老们便详述释迦佛曾在此地所发生的各种事迹,同时感动地潸然落泪,彷佛来过许多次了。恐怕这便是对于佛一生的事迹乃至印度文化深刻了解所致。此次礼请宽谦法师及林保尧教授为大众开设课程,再至圣地巡礼,便不致于仅存残垣断瓦的印象,并能够如过去的高僧大德一般有着深刻的体会与感动。

精彩推荐